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民俗:一天三顿饭,并非从古吃到今

@秦楚刊号

古人对一日三餐有很多的讲究。也并不是自始至终就是一天三顿饭。

现在我们是一日三餐,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古代的人们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每天吃三顿饭呢?其实,由古到今的餐制也是逐渐变化的,古代并不是像我们现在一样每天都吃三餐。

*食时、哺时

古人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哺时、日人、黄昏、人定。其中“食时”,“哺时”与吃饭相关。宋代郭彖《睽车志》说,“怀掖间得小布囊,贮米三四升,适足给朝哺。”“食时”是吃早饭时间,即现在在早上七点至九点。“哺时”是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一般分上哺、中哺、下哺,故又称三哺。唐代李范说:“离筵风日三哺晚,归路云霞一道开。”吃完晚饭,天边已是云霞一片了。

*一日多餐

古时多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对应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早餐多吃才能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下午少吃是因为天黑了也不用再去劳动,所以又称为“大食”和“小食”。

说起吃早饭来,《史记.准阴侯列传》中讲道:淮阴侯韩信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平头百姓,非常穷,又没有好的操行。他整天不务正业,既不能被人推荐当官,自己又不能做小生意。他还时常跑到别人家中蹭饭吃,人们都很讨厌他。有一段时间,他盯准了南昌亭长家,天天去蹭饭。蹭了几个月了,还没有走的意思,亭长的妻子很恼怒,又不好说什么。她很快想到了一个办法,天还没亮就开始做早饭,让全家人在床上尽快吃掉。到吃饭的食时,因为已经吃过了,韩信过来蹭饭的时候根本没有吃的了。韩信发觉了她的意图,非常生气,绝交而去。

按照民间的习俗,晚上无需劳动,古人哺食时就把朝食剩下的熟食加热一下吃,不再做新饭。《说文解字》:“飧,哺也”,“食之余也”,即剩饭。但在斋戒期间,要吃洁净的食物,每顿都得新做。

两餐之间是工作、学习、劳动的时间,不可浪费。孔子的弟子宰予利用这个时间睡大觉,孔子大为恼怒,骂他“朽木不可雕也”。汉代把午饭称为“饷”,《说文解字》:“饷,昼食也”,这说明汉代已经存在三餐制了,即在上、下午交替之时吃午饭。陈直《汉书新证》中说:“汉代统治阶级日三食,一般人民日两食。”三国以后,民间也开始流行三餐制了。

一直以来,古代政府为维护治安,都实行禁止夜间活动的宵禁政策。北宋初年,随着宵禁的解除,城市居民的夜生活变得活跃起来,很多人养成了人夜后再吃一顿的习惯。“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汴京城内“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人们总是忍不住美食的诱惑,夜宵便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出去逛夜市,古人也可以在家里吃点夜宵。《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说“夜长,觉得有些饿了ク,凤姐儿就说预备了鸭子肉粥、枣儿熬的粳米粥、杏仁茶等夜宵,贾母选了清淡的否仁杀,不腻不甜、适合晚间食用。

由此看来,一日儿餐也没有定制,只是个习惯问题。为了身体健康,我们要选择合适的餐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揾两餐”,揾边两餐?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那现在的习惯是何时形成的?
贵州十二时辰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
古代老百姓一天吃几顿饭?感谢这个王朝,让我们吃上了晚饭!
诗词丨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