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狗”由来

清才子袁枚的《随园诗话》,读到卷六·十八,有一个关于“走狗”的记载,全文如下:郑板桥喜爱徐青藤的诗,曾经刻下一枚章子,上面写着:“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清代画家童二树也喜爱徐青藤,他在《题青藤小像》中说:“抵死目中无七子,岂知身后得中郎?”还有“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

说起来,“走狗”在现今天并不是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凡说谁谁是“走狗”,那一定含有深深的贬义。但考证看这个词的由来,它的旧义似乎并不是这样,否则郑板桥这样的大家也不会以“门下走狗”自谦了。

“走狗”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当时只是一个中性词组。在《战国策·齐策四》:“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这里的“走狗”即是指猎犬。在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传》:“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沉;相随行,斗鸡走狗。”这里的走狗则是“驱使出猎”的意思。由此可见,“走狗”一词,在最初产生的时候,并无贬义之意。

那么为什么“走狗”一词后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贬义色彩呢?这可能要归结于太史公司马迁的首创。自汉代始,“走狗”一词逐渐从早期的中性词,却演变成为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义。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句子,这里“走狗”已有明显的借喻意义,已经延伸为追随主人,为主子效力的奴才。

“走狗”一词到宋元时,渐入寻常百姓家,并成为一个非常常用的口语。由于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也逐渐演化为受主人豢养的爪牙、帮凶或无耻小人之类的代名词。无论古代的“走狗”其义若何,在今天“走狗”贬义一意已是明确无误。想郑板桥在今天如再刻章子,我以为必不会在写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之类的话来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悦读丨文化】小议“走狗”
此人有何能耐,竟然能让郑板桥甘愿做一条看门狗?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缘何愿为“牛马走”?
齐白石和郑板桥甘心做他的“走狗”,可他却成了自杀狂人!
自惭形秽说是“青藤门下走狗”是谁?
齐白石的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