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边芹:100年前中国华工在欧洲的非人遭遇

这些可怜的中国人没有御寒的冬衣,经常是赤足行走,吃得很差,挤在没有任何卫生设备的集中营里,任何与当地百姓的接触都是被禁止的。这一切与当时联军为了宣传给中国劳工拍的官方照片真有天壤之别。

摘自边芹作品:《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去当当购买)。东方出版社。

离开阿耶特,很快就到了三十多公里以北的圣昂戈埃尔镇。这个镇“一战”时几乎被夷为平地,从现在参差不齐的房屋建筑,可以想见破坏的程度。它当时距前线只有四公里。在北方各省,你很难找到未遭炮火毁坏过的古城。

镇子公共墓地有一半划给了英军墓,使得长方形的墓地被一分为两个细长的条块,而中国劳工的墓在一个细长条的最里面。在每个英军墓都设的登记簿上,你可以找到英军阵亡者的名单,但中国劳工的名字一个都没有列在上面。八十多年来,也许从没有一个来自东方的探访者走进这个墓地。

1916年12月第一批来到欧洲的中国劳工从法国勒阿弗尔港下船后,便被塞进装货的闷罐车。他们穿着蓝布短袄、灯笼裤,腿上绑着绷带,头上戴着带皮耳遮的无檐圆帽——这是我在信息爆炸的法国找到的唯一一份对当时中国劳工的描述。这些面黄肌瘦的黄种人背着扁担、箩筐,推着独轮车,他们走起路来迈着碎步,绝大多数人生平没有见过飞机。可以想象在炮火、地雷和轰炸机的环境里他们的惊恐。当地居民对他们并不友善,这些“未开化”的黄种人让他们害怕。何况他们是“劣等民族”,英国人用棍棒打他们,就像打狗一样。他们的营地就在圣昂戈埃尔边上的另一个镇子布维涅,现在那块林地已成私产,除了几棵树干上留下一些动物的刻痕,让人大致可以判定劳工营的方位,其余什么都没有了。只知道他们最初被埋在营地附近的田里,1920年8月才迁到圣昂戈埃尔的英军墓地。没有关于他们生平的任何记载,恐怕山东或直隶老家知道他们西行的人也早已不在人世。只有这四十九块石碑算是他们存在过的唯一的证据。

我这次北方之旅,自圣昂戈埃尔后,自然地变成了一次墓地之旅,因为沿26号高速公路继续往西北方向走,一路上都有华工墓。法国西北面的北方省、加莱海峡省和索姆省是“一战”时英军的地盘,人称“西线”,华工墓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在参加“一战”的14万华工中,英军是主要雇佣者,旗下有9.6万华工,另有3.7万华工在法军旗下,1918年又有7000华工为美国军队服务。

距圣昂戈埃尔西北十多公里处的肖克镇,就有一座英军墓地。要不是事先有备而来,并且在入口处登记簿上查到,很难想象这座建在镇外一片田野上的墓地埋葬着16名中国人。我仔细看墓碑,有一个令我吃惊的发现:十六个人中,有十二人死于同一天:1918年5月29日。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英国人和法国人并没有按合同对待他们,让他们只做工或务农,而是让他们挖战壕、掘墓埋尸、到战场排地雷。“一战”时英军射出的炮弹,由于技术不过关,有百分之三十落地不炸,到战场清理这些炮弹,自然是中国人来干。现在已无从知道这十二人是死于地雷、炮弹的意外爆炸还是飞机的轰炸,他们已无言于世。在法国浩如烟海的“一战”回忆录中,没有人提到他们;那么多的电影、小说,没有人讲述他们的生死。他们的存在与消失,都是无足轻重的。

再往西北走三十来公里,在朗格耐斯镇中心的公路边上,也有一片很大的英军墓,里面埋了两千八百多阵亡将士。一走进去,碧绿的草坪上,绵延的白色的墓碑一个接一个,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英军墓有别于美军、法军、德军墓,它的墓碑不是十字架形,而是长方形带弧顶,类似于中国的墓碑。我是在法国首次看到了这种密密麻麻排着石碑,有时大得一望无尽的军人墓地。这种场面令人惊心!在这块土地上,光英军墓就有一千多座,还仅仅是“一战”和“二战”的军人墓。有时路左边是一片英军墓,路右边便有一片德军墓;这个村子有一座美军墓,下个村子就有一座德军墓。我可以想象后来的英美游客看到这样的墓地,走在这白色墓碑的海洋里,会激起一种怎样的爱国情绪?当初出于人道主义建墓的人,大概没有想到这些墓要比任何东西更能教育后人和平的可贵和脆弱。

在墓地正首右边的一个角落,我找到了六十四个中国劳工的墓。可悲的是,这些华工墓给我的却远远不是爱国主义的提醒,而是一种更深更沉痛的东西。又有十七人死于同一天:1918年5月18日。看来在1918年11月停火之前,战斗是异常激烈的。从几个墓地的情况看,中国劳工主要死于1918到1919年,1918年多半是被炸死,1919年则有被炸死,也有死于吞噬了上千万人生命的西班牙流感。我曾在一份资料里看到一则稀有的记录,那是经历过1918至1919年冬季的老人留下的:这些可怜的中国人没有御寒的冬衣,经常是赤足行走,吃得很差,挤在没有任何卫生设备的集中营里,任何与当地百姓的接触都是被禁止的。这一切与当时联军为了宣传给中国劳工拍的官方照片真有天壤之别。别人出于自己的目的做这样不实的宣传尚可理解,令人不解的是当时中国也只讲如何光荣参战,而无视这些生灵的苦难。

再向西北走不远,就是吕明根公墓。吕明根是个小村子,这座只安葬中国劳工的墓地很小,在村后的田野里用矮墙围成一块方地,75名中国人就埋骨于此。四周极静,没有一个人,连狗吠声都没有,只有开垦了一半的荒地。墓墙外面的荒草长得很高,在风中沙沙地响着。没有英军墓通常的高大十字架,只有两棵细长的树,一左一右护卫着这些客死远乡的人。

我继续沿26号高速公路,在大西洋边的加莱转上沿海南下的940号省级公路。沿途有埋葬了203名中国劳工的雷巴拉克英军墓,再往下走是葬了160名中国劳工的圣埃蒂安奥蒙英军墓。直到傍晚来到索姆河口的诺莱特村。这里有一座全欧最大的华工墓,它与吕明根华工墓构成两座唯一单埋中国人的墓地。

在一望无际的牧场当中的这座墓地远远看去非常显眼,因为它除了围墓的矮墙,正中还有一个中式牌楼似的门。它的原址就是当时中国劳工的营地。英军在西线最大的后方基地位于距诺莱特村不远的阿布维尔城,而与诺莱特村几公里之隔的索姆河上圣瓦莱里镇,就是英军后方最大的港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这里做工的华工最多。

除了这个牌楼似的石门,这个墓地与我们刚才看到的华工墓没有什么差别,绿草地,白色长方形的墓碑。里面埋葬了从1917年4月到1920年3月间死亡的842名中国劳工,几乎清一色的直隶和山东人。

旧日营地已经片瓦无存,只知道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劳工营,有成排的供居住的木棚,有厨房、监狱,甚至一所医院。说是医院,不如说是疯人院。因为那些从宁静乡村来的中国人目睹前线战斗之惨烈,又遭受飞机的轰炸,眼看着同胞惨死或负伤,精神受刺激发疯的人就被关在里面。诺莱特村现已不在人世的老居民曾回忆过:敌机轰炸营地后,中国人发出的尖叫声不绝于耳,他们拉掉封住营地的铁丝网,向外奔突。大约有九万中国人先后在这个营地住过。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叫他们“苦力”,我在法文里看到coolie这个名词,一查出处来自英文。没有什么比这个词更能代表中国人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屈辱了。

当时一个苦力签的合同是做工三年,每天工作10小时,没有休息日,每天的工资是一个法郎。就算那时的货币比现在值钱,他们所付出的,也远远超过这微薄的所得。何况他们往往被当做劣等人种对待,他们的肤色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如果反抗不从,则可不经审判,格杀勿论;如果逃跑,抓住后,就被打死论处。

现在这绿草如茵的墓地,当然不会有一块石碑或一枝花木,让你去联想这些。这些都是不可告人的。它随着这段无声的历史变成了无字的、硕大的“沉默”。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劳工的墓被这样完好地保存,既然中国人的命贱如草芥,为什么他们的墓被这样妥帖地维护着?冥冥中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使他们没有像灰烬一样在这个并不给弱者多少声音的世界最后消失?我想应该感谢一个人,此人叫费边·韦尔,英国人。1914年,他在法国领导红十字会一个英国分支时,发现清点和记录阵亡战士墓的工作相当混乱,他便有了一个想法,一个并不复杂的想法,成立一个机构,专门从事永久纪念阵亡者的活动。他出身贵族,在英国上层有影响,这个建议很快便被接受了。1917年,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成立。这是一个私人机构,因而它尽量保持非国家机器的身份,尽可能抹去意识形态色彩,而以人道面目出现。盎格鲁—撒克逊人做事一般都有这份细心和聪明,不能不让人佩服。但实际上它并非与官方没有一点牵扯,因为它的费用全部由英联邦各政府支付,其中英国政府出近百分之八十的大头。费边·韦尔当时提出了一个原则:不分种族、不分军阶、不分信仰、不分战争地纪念所有战死者。正应了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根据这个原则,你走进任何一座英军墓,所有阵亡者的待遇都是一样的。中国劳工不管生前多么受歧视,死后和英国人一样,唯一的不同是墓碑上多了几个中文字。

这些中文字是最后一批劳工在1919到1920年间,为自己同胞刻的。可惜的是,一些随着岁月损毁的墓碑,被替换后,中文便消失了。我在采访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法国分部时,特意问了这个问题。他们也意识到这个缺憾,目前已决定以照片存档的方式,在今后换墓碑时,尽量以原貌复制。

这个委员会还确立了一个原则,即尽量在阵亡点建墓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华工墓零零落落分了27处;而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管理着2500个墓地。

相关阅读:

《美国小民》:将生活在美国各个阶层、不同状态的一个个小人物“搜罗”起来,用他们自身的“小故事”和发出的“大声音”,将美国复杂的选举制度和现阶段这种制度以及依附在这种制度上的这个国家所遭遇的机遇与挑战一点点的“撕裂”开来,并用大家都看得懂的语言展现了出来。

《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有两大基本场地——“硬实力对硬实力”和“软实力对软实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失的14万中国年轻人…
欧洲最大的一战华工墓地:安眠八百同胞,墓碑上刻的四字令人落泪
一战中的中国劳工
欧洲战场上的华工军团
视界 | “双十一”期间,英国媒体缅怀这些中国人……
农民为国取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