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与经济】
【茶与经济】 丁文《弘扬茶文化,打造21世纪茶产业的“航母”》
近十余年里,“弘扬茶文化”几乎已成为茶界从业人士的口头禅,就连一些小得不起眼的茶馆也打出茶文化的牌子,以提升茶馆的档次。各级父母官的施政演讲在论及茶产业的发展时也是“言必称茶文化”,唯一的区别是关联的动词,或曰“振兴”,或曰“发展”,或曰“提升”,或曰“做强”,等等。业茶者嘴里蹦不出几个有关“茶文化”的新鲜词儿,绝对是没品位。至于茶文化界,会多节多书多电视短片多、演出节目多,如痴如醉,把个“茶文化”炒作得如火如荼。“弘扬茶文化”对于发展茶产业真的那么重要么?回答是肯定的。
百多年前,中国是茶的唯一生产国,独家垄断世界茶叶市场。当今的情况是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中国的茶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国家,但同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3年世界产茶315万吨,人均约合0.52公斤。中国茶叶产量(不包括台湾)为79.1万吨,人均约合0.61公斤。如果大力弘扬茶文化,培养饮茶之风,按较发达地区人均饮茶1.5公斤计算,2010年我国茶叶产量达到210万吨时,就是全部内销都还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加上1/3出口,为了满足内销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就必须将现有茶叶总产量增加3倍,达到270万吨的水平。预计2050年,全球90亿人,若按现在人均饮茶0.52公斤的水平计算,市场容量为478万吨;若按较发达地区人均饮茶1.5公斤计算,市场容量为1350万吨。
不甘落后的中国人有决心打造21世纪茶产业的“航母”,此举符合中国国策,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茶产业是最具实力、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也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头戏之一。种茶可以与山川秀美工程及退耕还林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种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再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我们有多种举措去实现这一目标,但茶产业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化产业,借助文化的推动力至关紧要。因为,历史的正反经验表明:茶文化的繁荣是催生中国茶产业的沃土。
魏晋南北朝时代,“姜桂茶荈出巴蜀”(孙楚的歌句),“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东晋·杜育《荈赋》)。这一
结果的形成是因为人们对茶叶有了需求。陆羽《茶经·七之事》列举了这一时段的著名茶人多是文人雅士,是他们“点燃”了茶文化之火,并使茶脱离了一般形态的饮食进入文化圈。但茶作为一门产业远未形成,原因多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主流社会的饮茶人——就是那帮文人雅士对茶的作用认知不到位,宣传自然也不到位。虽然新安王子鸾、王子尚、昙济道人之辈称茶为“甘露”(《宋录》),但也有人肆意贬低,特别是那些国家的决策人物称茶为“酪奴”(《后魏录》),认为买卖茶叶“亏败国体”(宋《江氏家传》),茶产业的形成便难乎其难了!
中国茶真正作为一门产业形成于唐代。
唐代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唐代的文化大背景为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唐代的税收(榷茶制度)、商贸和贡茶制为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经济基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茶与三教间的单向结合,分别产生了儒教茶、道教茶、佛教茶。
唐代是中国茶事与文化结合最好的时期。如以诗歌为例,唐诗在中国诗史上已登峰造极,仅据《全唐诗》统计,唐代有150余诗人著茶诗610余首,内容涉及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品饮、贸易、纳贡以及品水、看火的方方面面,使茶成为一种高雅的文化饮料。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封氏闻见记》)。以后又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等书面世。
茶文化的沃土培育了唐代的茶产业。正如唐大中年间杨华著《膳夫经手录》中所说:“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迨至唐代,全国已形成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八大茶区,遍及43个州(陆羽《茶经·八之出》),地域跨大半个中国,与今之茶区面积相当。据德宗贞元年间全国征收茶税40万贯推算,约产茶1亿斤,人均饮用茶叶2斤4两。唐代茶风之盛非今可比。毫无疑义,中国在唐代便已是世界上唯一的产茶大国、饮茶大国和出口大国。
正是历史赋予了中国茶产业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茶产业具有丰厚的文化属性,或者说是特殊的文化产业。
无论历史怎样的变迁,中国的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关系总是不断地演绎。
唐代茶文化繁荣的结果是导致唐人“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杨华《膳夫经手录》);唐人嗜茶成比屋之饮;茶叶消费的急剧增加,又反过来刺激了茶叶的生产。如《膳夫经手录》所言:“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中唐以后,茶叶产量很大,如《封氏闻见记》所言:“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例如祁门县“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一县如此,全国可想而知!贡茶文化的繁荣推动了贡茶产业的发展,阳羡茶区在采茶季节“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3万人云集茶山,又是何等盛况!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不逊于唐代。文人不仅吟茶诗、写茶文、著茶书、办茶会、参与斗茶游戏,还有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罢造龙团”,从而开“瀹茶法”之先河。但自晚清以降,中华民族倍受西方列强的蹂躏,战乱频仍,国事日非,民不聊生,偌大个中国搁不下一张平静的茶桌!何言茶文化?于是茶风渐渐衰落,茶馆纷纷倒闭,虽然仍在喝茶但多是满足止渴的需求,前朝饮茶的风雅荡然无存,茶产业萎缩。
千年茶史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告诉我们:是茶文化的繁荣拉动了茶的消费,茶的消费刺激了茶产业的发展壮大,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支撑了茶文化的繁荣。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说,要打造21世纪茶产业的“航母”,还必须从弘扬茶文化入手。
福建安溪的经验告诉我们,茶文化改变着消费者的饮茶方式和思维,进而影响到茶叶的生产和销售。从1993年开始,安溪县政府着力弘扬乌龙茶文化,茶文化成就安溪特色。1993年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9元。2002年,安溪茶叶总产值达30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700元,其中一半收入来自茶叶。2004年,安溪县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49%,乌龙茶及相关产业提供的税收收入突破3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近50%(中国茶网《安溪财政首超8亿元茶叶贡献突破3亿元》 )。由于名茶文化的宣传,茶价上扬30%以上。同时,一业旺百业兴。也就是说,安溪走过的是“弘扬茶文化,提升茶产业”的路子。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02年网上调查乌龙茶市场消费增长的原因,结果表明:品质因素占39.5%,茶文化宣传的比例竟高达42.1%,政府引导占13.2%,其它因素占5.2%。其实,乌龙茶的品质宣传及政府引导也必须纳入“弘扬茶文化”的框架内实施。所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作出的结论是要“以文兴商”。
北京的老舍茶馆多年来借助文化名人效应,极力打造融京味儿、戏曲、茶文化为一体的具有“世俗茶道”特色的茶馆文化,赢得了中外茶人的青睐。“从两分钱的大碗茶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馆、商务茶院,从引进戏曲表演到开发北京小吃……老舍茶馆一直在传承中创新和弘扬中华茶文化。现在,老舍茶馆的眼光放得更远,正计划和打算到外地和国外去开老舍茶馆的分号。”(孙自法《老舍茶馆欲往外地和国外开分号弘扬中华茶文化》)老舍茶馆的兴旺发达同安溪一样,是弘扬茶文化的直接结果。
最近十余年里,茶文化的热点很多,如广州、上海、杭州、北京等大都会,茶文化活动日渐频繁,那效果是饮茶人增多、人均饮茶量增多、茶馆增多、茶的销量增多。
2001年,广州人均消费茶叶达到1660克的水平。1999年广州的茶艺馆只有65家,据广州茶文化促进会的统计,近几年茶艺馆的数量已达到了600多家。
1964年,上海人均消费茶叶10克。上海茶界颇有文化意识,1994年以来每年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了青年人的饮料消费;茶文化从儿童抓起,少儿茶艺队的少儿已有2万人。由于茶文化活动的开展,造就了一批新的茶叶消费者,顶住了洋饮料的冲击,茶叶的人均销量逐步增加:1998年人均消费量为600克,2001年为850克,2003年为1200克。
  浙江杭州有“中国茶都”之称,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动中心,茶文化氛围之浓厚非他地可比。据农业部刘年艳《中国茶叶国内市场发展报告》关于“杭州市民茶叶消费情况调查”称:在杭州“茶文化”概念已深入市民,84.26%的知晓茶文化,50%的人看过茶艺表演,34.26%的人去过茶叶博物馆,20.26%的人去过茶叶博览会。饮茶以益身心和社交礼仪为目的的占70%以上,仅为解渴而饮茶的占25.51%。这说明杭州人经过茶文化的熏陶,饮茶颇有品位。
毋庸置疑,发展中国的茶产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和名优茶战略,走产业化之路,而这一切皆可纳入“弘扬茶文化”的框架中付诸实施。也就是说,把茶文化投入生产、注入品牌、导入营销、融入整个产业链中,是提升茶产业、振兴茶经济的制胜之道。茶文化又是先进文化,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茶文化又是休闲文化,符合21世纪人类社会的生活时尚。世界21世纪将是茶的世纪,要打造21世纪茶产业的“航母”,就必须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在新的层面上借助文化的张力带动茶的消费,拉动茶的产业。
今后产业的角逐实际上是文化的角逐,商场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一言以蔽之:在未来的经济领域文化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既然茶产业又是特殊的文化产业,所以笔者坚定地认为:没有21世纪的茶文化,就没有21世纪的茶产业;要打造21世纪茶产业的“航母”,就必须从文化切入,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面上做足“茶文化”这篇大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溪铁观音,在上海刮“旋风”传播优雅铁观音茶文化
茶艺不精,就要多读书
茶文旅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作用关系,有人整理出来了 | 说茶大讲堂
茶文化,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黄建璋)
讲好茶故事,传承茶文化,看杭州余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何擦亮“径山茶”品牌?
文化强国 茶道先行 ▏陆尧聊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