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可染对黄宾虹山水画的学习及评价,受益匪浅!


李可染积墨法渊源

李可染的积墨法,来自于黄宾虹,并与素描画法相结合,最终形成其面貌。1979年,李可染在《谈学山水画》一文中说:“学习传统,贵在直接传授,即所谓‘真传’。……我跟齐、黄两位老师直接学习,所得的教益,终生难忘。”李可染一直说齐、黄是自己的老师,但李可染与齐白石相处时间最长,与黄宾虹相对短一些。他对于黄宾虹的认识,应该是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郎绍君明确指出:“根据可染的作品和自述,似乎可以把他的所学概括如下:一、齐白石运笔的凝重、果断、肯定及雄健气势。二、黄宾虹以积墨画出浑厚华滋境象的基本模式(不是具体画法)。三、齐、黄以及前人用笔的平稳力均(‘如锥画沙’),圆润和谐(‘如折钗股’),沉涩而不浮滑(‘如屋漏痕’),富于力度(‘如金刚杵’、‘力能扛鼎’)。简言之,绘画的书法性。”“更具体说,李可染获益于齐白石笔墨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笔法,二是笔墨与形象相一致的原则。……李可染从黄宾虹学到的:一是笔墨鉴赏力,二是积墨法。……就作品而言,黄宾虹把一波三折的笔法放在首位,讲求在粗头乱服之中见韵致,不特看重构图和形似;李可染则重视描绘对象特征,更突出墨法。二人都积墨,都以重深名世,境界、气质和韵味却大相径庭。”李可染对黄宾虹积墨法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如下几点进一步认识:

1.李可染对黄宾虹的认识是意境太旧,积墨可学

在1959年秋的《山水画教学论语》中,李可染说:“过去学校挂有黄宾虹先生的画,一些人看不懂,有的甚至提出反对,说这些画没有什么意思。其实,黄老先生的画有很多优点足供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他的意境比较旧,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要求他。学习传统要有分析,要有‘师长舍短’的精神。黄先生的画整体感很强,层次很深厚,充分表现了大自然多种物象的微妙复杂的关系,若即若离,浑然一体,有的画远看草木葱茏茂密,山石重叠,近看一块石头也找不到;有的画充分表现了江南山水饱含水蒸气的浓郁气氛,在笔墨上达到了很高了成就,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李可染对黄宾虹的认识,即黄宾虹的画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黄宾虹的画“整体感强,层次很深厚”,表现了“大自然多种物象的微妙复杂的关系”,他的画“远看草木葱茏茂密,山石重叠,近看一块石头也找不到”,“有的画充分表现了江南山水饱含水蒸气的浓郁气氛,在笔墨上达到了很高了成就”。这些话说明了李可染对黄宾虹的认识是结合客观大自然的,以能否反映出“物象的微妙复杂关系”为基础来评价的,这也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墨法创新的基础,那就是从自然、生活中来,带有明显的“写实性”。从中还可以看到李可染对黄宾虹的画“远看”与“近看”的认识,说明李可染更在意远看的效果。近看的效果更多表现在笔线形态较突出,远看则笔法与墨法在视觉上更统一。

李可染晚年说:“(黄宾虹)他的画有的乍一看并不感到好,好像很乱,甚至好像是画坏了的,但仔细看,感到有东西,他把笔和笔打乱,使不平庸,乱中求治,笔笔相生,笔笔相应,使画面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特别是晚年之作,更摆脱了对象的束缚,求自然内在的神韵,不像中求像,就是求物象内在精神的像,不取表面的貌似而求神似。画里书法意趣更浓,越画意趣越深峻,耐人寻味,这是经意之极的不经意。所以先生讲:‘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如他画早晨、晚上的山景,黑沉沉的。他说喜看晨昏或云雾中之山,因山川在此时有更多的变化,如何表现这种生活感受,他想了不少办法,开拓了新的表现方法。”这个访谈在李可染晚年,应该是晚年李可染对黄宾虹积墨法的认识,也是比较成熟的,但我们应注意到的是,李可染对黄宾虹积墨法的理解,更多地是在画法层面的,而从具体的技法上看,李可染从黄宾虹那里借鉴的更多是“点”,他注重“墨点”的形态,然而“染”却难以控制。他注重湿笔大的“点”,而导致观者误认为他重视染法。“点法”的笔墨形态结合了皴法、擦法、染法的笔墨特征,因此他的“点”法有着皴法的笔性和笔意,有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有擦法的虚灵、苍润、浑融特征,有染法的整体、浑融以及明暗属性。

2.学习黄宾虹的积墨,主要是解决层次问题

50年代,李可染对黄宾虹的认识主要停留在黄的笔墨理论上。他说:“黄宾虹先生很擅长讲,齐白石先生平时不大讲。我主要是看他用笔的方法。我过去认为笔墨非常重要,为此访问过很多人,讲得最好的是黄宾虹,实践最好的是齐白石。”说黄宾虹对笔墨讲得好,但实践最好的是齐白石,实际上讲黄宾虹的笔墨实践,至少在李可染看来,是有保留意见的。他对黄宾虹画的认识也主要是因为黄的画“层次很丰富”,他说:“黄先生的画整体感很强,层次很深厚,充分表现了大自然多种物象的微妙复杂的关系,若即若离,浑然一体,有的画远看草木葱茏茂密,山石重叠,近看一块头也找不到;有的画充分表现了江南山水饮含水蒸气的浓郁气氛,在笔墨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他又说:“画好山水画,在技法上要过好两个关:线条和层次,层次关最难,因为山水画往往要表现几十里的空间,层次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这个问题许多老国画家也没有解决。层次问题解决了才能达到深厚,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追求深厚的。”“层次学黄老师(宾虹),线条构图学齐老师(白石),慢慢形成一种风格”。可以看到,他对黄宾虹的理解,在那时也仅在“层次”方面可以借鉴,也表达了从这个方面吸收黄的营养来创造自己风格的愿望。

李可染晚年说:“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创出了自己的路子。他在技法上最大的成就是在墨法上,如‘积墨法’,结合多种墨法运用,是前无古人的,宾虹先生五六十岁以后方用积墨法,他唯恐世人对积墨不能理解,故借宋、元人的画,墨积多少遍,多少遍的说法引申师承,使此法在当时画坛能被承认。实际上宾虹先生的积墨方法并非‘古已有之’,而是他的独创。当时黄老那里有一张米芾儿子米友仁的画,是积墨的云雾中,元气淋漓蒸湿纸上,得北苑神髓。还有龚半千的画也是积墨的方法,只是一层层明显地往上加,但太均匀。他们这方面都画不过黄宾虹先生,不及他墨法丰富,不及他笔墨交融一体。宾虹先生积墨之法,自然圆润,笔迹墨痕,跃然纸上,有的墨中间浓,四面淡开,墨华鲜美,永远不见其干,显得十分润泽,他的这种积墨的方法善于表现出大自然物象的浑厚华滋。他自己讲:‘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这是甘苦之言。先生辛勤地在笔墨上探求,从用墨用水方面反复试探,穷追到底。一张画加得少,易薄,多加易腻、板、乱、脏、死,所以要恰到好处。宾虹先生能层层复加,如印刷多层套墨,能加七八遍,十来遍,达到苍苍茫茫厚重耐看,越加越觉浑厚华滋,越见显豁光亮,使一张山水画有一种深沉蓬勃的气象。他一点墨中有干湿互用之笔,笔墨结合有苍有润、有笔力、有墨采,因此气韵生动,他的山水画有浑有清,重实中见空灵,疏松、不滞板,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李可染用西画明暗调子调和了黄宾虹的层次,这是李可染学黄宾虹的一个特点。

3.学习黄宾虹的积墨,要点在于交错用笔与破墨并行

在1959年秋的《山水画教学论语》中,李可染说:“画好山水画,在技法上要过好两个关:线条和层次,层次关最难,因为山水画往往要表现几十里的空间,层次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这个问题许多老国画家也没有解决。层次问题解决了才能达到深厚,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追求深厚的。艺术表现总是要求‘够’,要求充分表现自己感受,正如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地表达思想一样。剪裁、夸张、含蓄、提炼,都只是一种手段,要深度需先画够,初学时宁过之勿不及,画够了再加层次,不要怕碎,但要避免花,在碎的基础上整理调子,整理的过程就是加层次,也是整理主从关系,要逐渐加,一遍一遍地加,不是完全重复,要像印刷上套网纹没套准似的,而且最好是七八分干时再加。空间感要有意识强调,处理远近物体的关系要注意它们的交界处,略加强调地表现,不一定近浓远淡,要看对象和画面本身的需要。”我们从李可染的话中可以看到,李可染要求墨法要为层次服务,墨法要凸显物象真实的明暗关系,以及画面整体中物象之间的明暗关系。墨法与笔法的关系,在于以虚处用墨衬托实处用笔,突出具体物象或画面整体的“精彩处或强调处”,体现骨肉统一的关系。墨法和笔法的统一彰显具体物象和画面整体的“力度”、“深厚”、“苍润”,乃至“墨韵”。用墨具有“加层次”的功能,并能“整理”画面的整体主从关系。运用墨法“整理”主从关系要运用积墨法,在画面中不是完全重复,“像印刷上套网纹没套准似的”,即“笔笔相错”,如同“担夫争道”。积墨法的运用要在纸面“七八分干时再加”,由于纸面未全干,因此内含破墨法,能凸显“融洽与分明”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运用墨法中,浓淡表现空间的远近关系,不一定是近浓远淡,根据画面本身的需要,也可以是近淡远浓。李可染将“墨分五色”与大自然的丰富光色变化尽量建立起对应关系,将墨法转换为承担大自然外在特征的带有感官意义的功能,使墨法具备了丰富性的、指代性的符号化特征。

李可染说:“我第一次看到宾虹先生是在北京石驸马故居处,我见他桌上没有笔洗,只有一个小酒盅(泥金碗)放点墨来画画,我就说:‘老师,下次我带一个笔洗来送给您。’他说:‘不用,不用。’他画时把笔蘸水后再到小酒盅中蘸墨汁,先画画面上要求焦、浓的地方,随着笔尖的墨水淡下来,就去画别处要求淡的地方,直至笔上墨全用光,甚至可在自己衣服上擦而不留墨痕。然后再蘸墨重复先画浓处,渐渐到淡处。他画面形象整体性强,无论画树、屋、人、山,上下前后一气落笔,从勾勒开笔到苔点,都是这样。如点苔,前山点点,后山点点,笔与笔气韵(联)连贯,不像有的先把前面山全画好,再画后面山,物象气不易贯通。经过由浓墨到淡墨的无数地周转,像圆周似的,积成他所需之境界,这就是他独创的用墨之法,但积墨法往往要与破墨法同时并用,画浓墨用淡墨破,画淡墨用浓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干,反复进行。”从上述话中可以看出,李可染对黄宾虹的学习是有选择的。

4.学习黄宾虹的积墨,有效解决了素描明暗调子向

国画的“层次”的转化

在《李可染的生平和艺术》一文中,郎绍君先生认为,李可染在黄宾虹那里学到的首先是对笔墨的认识。李可染谈及黄宾虹,总是在谈及笔墨的时侯。1955年他对他的学生讲笔法,提到笔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平、圆、留、重、变”。这五项完全是黄宾虹的总结。李可染认为讲笔墨者,以黄宾虹“讲得最好”。李可染虽然掌握了宾虹老人的笔墨理论,却没在有笔线功力上达到黄宾虹那般的自由、丰富,以及深宏精微的水准。而李可染在黄宾虹那里学到的第二个重要的东西,即积墨法:

“积墨法并不创始于黄宾虹。元人如王蒙,清人如龚贤等,都是善用积墨的大家。但黄宾虹的确丰富并发展了积墨法。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墨色深厚,但又处处见笔,凝重墨气和飞龙走蛇般的点线浑然一体,构成他浑厚华滋的艺术品格。他能够在一个画面上反复积画十余次,又绝不会画‘腻’画‘死’,其把握积墨的能力可谓深厚。李可染20世纪40年代的山水向以泼墨为特色,从不用积墨的。齐白石山水则向以勾勒点画和略加淡色为特征,对李可染的山水画无明显影响。

李可染从1954年开始面对实景写生,大量运用积墨法则始自1956年的写生,著名的《巫峡百步梯》《凌云山顶》等,都是以积墨法为主的作品。而后,不论是写生还是创作,始终没离开过此一基本画法。他深秀的画风,主要也是得力于积墨法。李可染对王蒙、石涛、龚贤都很喜欢,也都有所借鉴。但毫无疑问,他的积墨法主要源自黄宾虹。对此,李可染自己是坦然承认的。

……

李可染为什么选择了黄宾虹的积墨法?直接的原因是,他在写生中追求描绘的真实感和丰富性,这样既可以远离传统山水画的模式,又能缩短作品与现代欣赏者的距离,获得现代感。在这种追求中,他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素描功底,另一方面利用积墨法,尽量画得厚一些、深一些、具体一些。他总结写生经验时,曾把作画过程概括为‘先丰富、丰富、丰富,然后单纯、单纯、单纯’。这丰富与单纯两个过程,都是以积墨法为主,兼以泼墨法的。”

这一项重要的总结,李可染自己在公开场合从来没有如此深入地谈到过。本来笔墨不分,但从李可染对黄宾虹积墨法的继承来看,他显然是弱化了用笔,笔法则具体从皴、擦、点、染中体现,因此最后集中地体现为墨法的问题,也因此形成了他的个性特点。黄苗子《师造化,法前贤—答小棣关于李可染艺术的来信》谈李可染学黄宾虹时说:

“看到李可染的山水画,他那逐层皴染的方法(即你所说的:‘调子近黑’),明显地是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的浓皴重擦出来的。但是,两者又截然不同,虽然黄宾虹和李可染都以皴擦点染为主,但黄宾虹着力处在笔,李可染着力处在墨;李可染善于用墨来表现宇宙的色和光。这就是说,可染从宾老处学来了宋元人传统的以暗写明的方法,掺合了现代欧洲绘画的色光处理,是深入了宾老的堂奥而又从宾老的框格中突破出来的。这一点,宾虹先生自己已经点破,他曾说:‘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我用重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中浑然之气……重墨作画是画中之一个难关……’

而李可染对自己的重墨方法,则进一步自我剖析,他以画四川万县的山城暮色为例:‘……我画这幅画,先把树木和房子都画上,然后慢慢再加上去,以纸的明度为‘0’,树木、房子画到‘5’,色阶成‘0’与‘5’之比,显得树木房子都很清楚,然后把最亮的部分一层层递加到‘4’与‘5’之比,就有了深厚无尽之感了。我把这种表现方法和创作理论叫做“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宾老说的‘用重墨,意在墨中求层次’,到了李可染就科学地分析‘层次’的比例,而归结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一辩证关系在艺术上的运用。”

黄秉乙《一面之缘,终生之师》谓1974年秋拜访李可染,问李可染如何画画,可染沉吟后回答:“凡画要先立意,立意后还要精心构思,构思很重要,立意构思不佳,也画不出好画来。我像画素描一样,把有关的物象都勾画出来,然后根据主题,用墨一层层地画下去,层层积累,把最典型最主要的留下来,把次要的东西用墨压下去,这样才能突出主题。”又问如何用墨,可染说:“古人云墨分五彩,你可以把墨的浓淡分得再细点,从0号到10号,你想用哪一号的墨,蘸墨一调,画出来就是那号墨,画山水必须熟练地掌握它,驾驭它,不然画不出好画来。”这些内容非常质朴也非常到位地讲了李可染的画法。可以看到,李可染的墨法首先与素描明暗调子有非常大的关系。他的一些习作也体现出这一点。

李可染注重“所见”和画面效果,因此他学习和研究黄宾虹主要在积墨法方面。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形成了湿积墨法。李可染为求整体、统一,必然需要反复“染”,而“染”不见笔意,又是他不愿见到的,他说:“皴擦点染要有机地反复进行,最靠不住的是染。皴擦点是很重要的。底子要画好,涂色才好看,尽量做到不染就成画。”所以,他的反复“染”,不是反复渲染,而是另有内涵的,应是为了画面整体、统一的“积染”,而从他所做这一切的本质来讲,尤其在他的早期,这实际上解决了如何在宣纸上利用毛笔与水墨实现丰富明暗层次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月雅讲堂】李可染的积墨研究(二)
黄宾虹的山水不可名状 但并非一排点一排黑
李可染《夕阳客归图》与“李家”墨法
李可染|置身于大自然山水之间
国画巨匠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特点
浅析黄宾虹“墨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