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进鹏 ‖ 这两个濮阳人的友谊,润泽龙乡

王崇庆与王溱的金兰之交

周进鹏/文

有明一代,濮阳人事繁盛、英贤辈出,“五十进士出开州(今河南濮阳县)”“八都三尚书”即是最好诠释。他们以能识才学履职尽守,也以桑梓情怀慰藉乡愁,演绎了不少手足之情、莫逆之交。其中,“八都三尚书”中“三尚书”之一的王崇庆,与同窗同科、官至河东(山西)盐运使王溱跨越几十载的乡情友谊,被广传为金兰之交,如煦风酥雨,润泽龙乡500年。

一、同窗向学

王崇庆(1483-1565),字德征,号端溪,明开州晋阳乡东郭里(今属濮阳县胡状镇)人 。其父王纶,明弘治庚戌科进士,曾任江苏常熟知县、山西沁州(今沁县)知州等职。王溱(1484-1532),字公济,号玉溪,明开州孝义乡得胜里(今属濮阳县城关镇)人 。其从曾祖父王政,明永乐戊戌科进士,历任金堂知县、监察御史等职。

王崇庆与王溱,同出身于进士家庭,同以“溪”为号,同窗同师,同科举人,同为明正德年间进士,同有山西任职经历,同重名节,同好诗文。过多的“同”、共同的“好”,成为两家交好、两人友好的深厚基础。

两家对孩子都寄予厚望。王溱父王瑞“严于课子”,王纶则“择痒生教子”。怀揣科举入仕、成才报国的共同梦想,明弘治十四年(1501),他俩一同走进开州州学,意气风发,同学相长,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两人学习非常刻苦,都很有定力。八都之一史褒善称誉王崇庆“与王公济为年友(指同科举人),读书三年不出外户”。

明弘治十七年(1504),两人乡试受挫,怅然而归。回家路上,王崇庆在所宿馆舍墙题明志:“甲子开场,颇恨此行虚度;皇明召士,何愁他日登科?”后王溱常对人说起此事:“此吾友端溪公未遇时留题也。然而果如其言矣。壮哉!壮哉!”

翌年,二人“同藏修于(州学)射圃”,继续潜心深造。“凡经书子史以及性理诸书,不旬月而讲之讨之无复遗者,暇则间作文字五六篇。未几,积而盈箧,人亦鲜有知者。”王崇庆感谢王溱对其学业的帮助:“吾平生天资既劣,性复疏懒。后来得少闻道,实于公济有力焉。”

明正德元年(1506),直隶提学御史顾潜来开州督学,对两人学识、学力大家赞赏,选拔二人到京城学习深造。二人师从理学大师、翰林院编修湛若水,眼界大展,学业大进。

明正德二年(1507),两人再次参加乡试,双双中举,获得翌年春季会试资格,其中王崇庆列第十四名。

明正德三年(1508),两人一同赴京参加会试。26岁的王崇庆,有幸与同乡孙经、胡巍同登吕柟榜进士第,列二甲第九十三名。王溱此试不济,未能如愿。王崇庆鼓励王溱继续奋力,以备下科会试。王溱苦学三年,终于在明正德六年(1511),与同乡孙聪一同荣登杨慎榜进士第,列三甲第三十八名。后来,州治大街为王崇庆所立戊辰进士坊、地官宪台坊、孝廉坊,为王溱所立辛未进士坊、绣衣坊,为王崇庆、王溱等四人集体所立的丛桂坊,见证了进士荣耀、乡贤风采。包括王崇庆、王溱在内的50位明代进士同出开州,别开生面,蔚为壮观,成为开州最为耀眼的人文盛景,这也是“开州八都三尚书”形成的人才基础。

二、同志相携

受导师湛若水理学思想和人格修养的影响,围绕正德、嘉靖时期宦官干政、邪术惑众、皇统礼仪等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王崇庆、王溱坚守文人气节,敢于上疏陈见。这也决定了两人仕途多舛、时遇坎坷,他们相互提携、相互提醒。

王崇庆“性坦率,不设城府,与人无少长贵贱,温温可亲。及临大节,则励志不可夺,虽触罪罟有不避”。他年长一岁,见识更广,宦历更丰富,也给予王溱更多的鼓励帮助。

王崇庆初授户部主事时,正处明正德时期,宦官刘瑾“浊乱纪纲,流毒缙绅”。刘瑾下狱后,王崇庆即上《请诛逆瑾疏》,力请“早正典刑”。并甘愿“罢己官留进,以开言路”,不惧下锦衣卫,为因弹劾刘瑾余党得罪皇帝的刑部主事宿进伸张正义。后,被贬任广东肇庆府寿康水驿驿丞。

在任山西按察司佥事期间,针对豹房管事、回族人佘永利用淫乱等邪术迷惑正德皇帝,以及山西总兵李隆暗中指使叛军首领杀死都御史许铭,王崇庆上疏请求诛杀佘永、李隆。其远见卓识,深得同僚赞许。明嘉靖初年(1522),王崇庆再次上书,针对当时弊政提出十三条新政措施,被朝廷采纳。

 王溱前期仕途较顺,政绩也很突出。王崇庆评价王溱,“不妄交,不党恶,不隐贤,而又不雷同附和以浮沉于世,故其勋志亦不大究于时。”王溱初授山西沁水知县,“比及四年,政大著”。王崇庆因父丧在家守孝期间,吟诗《怀李东昌(指八都之一李珏,时任东昌知府)王沁水》,表达祝贺之意、想念之情。其诗曰:“迢递东西路,苍茫忆二君。交情推管鲍,功业并河汾。夜月寒孤剑,春溪细白云。会须重下榻,取次一论文。”

王溱被提拔为都察院监察御史,成为中央官吏,先后巡按广西道、京师城中、江南四镇马政、河南,长达10年。在巡按河南期间,王溱遇到麻烦。其与文学复古派“前七子”之首、赋闲在家的李梦阳交往过密,并积极参与文学改革活动,卷入政治斗争,成为其仕途受挫的转折点。

明嘉靖三年(1524),王溱明升暗降,到地方任职,出任山西平阳知府(府治在临汾),心中颇感不快并向吏部尚书辩白。对此认命,时任山西按察副使的王崇庆也感到意外。他希望王溱振作精神、东山再起。在《仲夏怀王玉溪》《会玉溪子》两诗中,王崇庆分别表达了这种愿望:“王事分歧路,熏风一怅然。野云连朔草,芳树隔汾川。对榻思今昔,弹琴说往年,平阳新视篆,喜极慰情牵。”“不见玉溪久,对床真可怜。逢人皆欲妒,念我独思贤。摇落琴三弄,风流诗百篇。河东(指山西)有余兴,闻擢蚤言旋(指提拔官职)。”

在朋友牵挂下,王溱逐渐释然,并在平阳任上大有作为。在境内推行重视农桑、支持副业的《谕俗恒言》,强化社会治安,被百姓誉为“明君”,被“天子嘉其功,赐食俸三品”。

在事关嘉靖皇位正统问题的“大礼议事件”中,王溱因有“不当”言论,在平阳任期届满后,平级调任江西南康(今属九江)知府,一干又是三年。他继续推行《谕俗恒言》,重视教育,教化百姓。境内有肇创于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但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王溱祭山开洞、石鹿塑像,并撰《新辟石洞告后士文》,使白鹿洞书院实至名归、名震天下。

南康知府三年任期届满,王溱被提拔为管理盐政的河东都转运使(从三品)。对仕途已生倦意、身心俱疲的王溱,“自知不为流俗所喜,乃上疏乞田里”,但却遭到调查,被迫带着病体上任。明嘉靖十一年(1532)十一月六日,带着仕途郁愤、朋友眷恋,王溱病逝于任上。

三、同趣相投

“纵情山水云为伴,执意诗书月比邻。”两人工于文,钟于诗,凭山言志,借水抒怀,互赠互答,留下大量诗作。王崇庆与王溱曾有约定,弃官回乡后,两人在一起著书立说、赋诗作文、整理旧作,找回过去美好时光。

在任上曾多次提出辞官的王崇庆,多次规劝王溱以保重身体为重,并建议辞官养病。其《再赠玉溪子》《谢玉溪惠书茶》两诗表露心声:“南国郡城吏,西州盐运郎。天生才不偶,人羡德难量。病骥终知险,寒鸦故怯霜。雅风还叹汝,羞效俗人忙”“江海回迁客,乾坤借病身。香茶分密意,书刻及闲人。白鹿看非远,青袍情自真。残冬有封事,应得慰严宸。”

王溱离世,使两人美好愿景成为幻影。王崇庆饱蘸深情,“挥涕”亲自为王溱撰写墓志铭,可以想见当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悲怆。王溱诗文功力很深,对王崇庆影响很大,令其佩服之至。墓志铭云:“君生而聪明机警,沉潜善虑,论议英发。博群书,善古文,尤长于诗。每为诗文,必积苦思,以至旬月然后出。故其文必类《国语》《左传》,诗必追盛唐晋人,宜见之者无不抚掌称叹。所著有《玉溪诸集》。尝谓予曰:'练句不如练字,练字不如练意。故天下至文,必良工而后得之。其不苟于造诣率若此,而予之小有进益,大抵君之力也。”后来,王崇庆倾心研究湛若水、王阳明理学思想,与王溱在诗文方面的交流才逐渐减少。

可以告慰王溱的是,王崇庆历官后期,在从政、为文上更加稳健、成熟,大发异彩。先后任四川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南京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南京礼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等职,屡有建树。王崇庆还是濮阳历史上留下文献典籍最多的乡贤之一。著有《五经心义》《山海经释义》《元城语录解》《端溪文集》《南京户部志》等,是明代中国经史集大成者,也对濮阳世风、文风产生重大影响。

王崇庆是濮阳方志的开拓者。主纂的嘉靖《开州志》为濮阳开山之志,还参与、指导《长垣县志》《内黄县志》编修。王崇庆为王溱立传,称其“卓卓其才,振振其识,何其雄也。使天乎假年,大其辞藻,终其造诣,崔、蔡(东汉文学家崔骃、蔡邕)岂足多哉?”并选王溱两首诗作,表达对故交旧友的崇敬、惋惜之情。今录嘉靖《开州志》选录的《过澶州故城有感》,感悟一下王溱诗作的功力、意境,也重温两位乡贤的金兰之谊。诗曰:

十里荒城策马登,洪洋山下半丘陵。

金人故垒风烟在,宋主行宫草树凝。

沙势几多横陌路,河流一带变沟塍。

声声野鸟竦林外,似对斜阳说废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名臣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
古今王姓名人汇编(一)
【图】云南历史上的名人
杜姓名人堂
濮阳三十六记 | 老城八都坊背后的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