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稀见地方志提要
偃师县志四卷明弘治十七年修,蓝丝栏明抄本(天一阁藏)

  明魏津纂修。津字弘济,陕西郃阳县人,弘治举人,弘治九年任偃师知县,升云南临安府通判,调四川重庆通判,自乞休归。据魏津自序云:“邑旧有志,岁月寝久,不无残缺,自丙辰来宰是邑,成志全书四卷,捐俸锓梓,以永其传千载。”按其语则此志当有刻本,而今只存此抄本。观此本书法挺秀,而中无一字缺误,似据刻本誊抄。其书全篇分五十四门,无纲领目,所记山川,以侯邙、伊洛为最有名。陵墓载伊尹、田横、苌弘、颜正卿、杜甫之墓,皆在县境。土产所记,以桑枣最盛,载弘治五年调查县境有桑六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六棵,枣四十八万二千七十九棵。而今偃师则不养蚕,桑亦无有矣,以知古今各地物产之变迁,则沧海桑田,变化莫测。

  偃师县志四卷清顺治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艾元复纂修。元复米脂县人,顺治十三年以举人任偃师知县。偃师为伊、洛所经,大河绕贯,形势壮严。据本志元复序云:“偃师为高辛氏殷汤相继建都,政教翔洽;成王营洛,实为锁钥重地。”又据沿革谓:“偃师立县始于西汉,其后别立平县、缑氏县,而偃专其名,自帝喾、盘庚以来为都畿所在。”按本志所叙沿革,简略未详;迄乾隆间孙星衍、武亿纂《偃师县志》,详稽经典,以证偃师为汤之亳地也。《偃师县志》自明弘治间魏津创修,其后嘉靖间知县魏弘济、卢学韶又先后重修。此志为元复官偃师时,延豫章、郑谪星与邑人蔺楠、胡淑生等,依嘉靖旧志总纲,补缀新事;元复自为总集,笔削成书。按此志因康熙二十八年洛水涨溢,版片无存,传本今极稀见。

  登封县志七卷首一卷清顺治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朝瑞修,焦复亨纂。朝瑞广宁县人,贡生,顺治五年任登封知县。复亨字锡三,号钦宠,登封县人,贡生,官训导。《登封县志》,明嘉靖间知县侯泰创修,隆庆间知县邓南金重修,万历间知县燕儆华又重修。此志继万历志重修,其志例,自绘图迄艺文凡十类,目五十有九。体例谨严,于山川、风土、人物,纪载为详,职官表,自唐、宋以来一无遗漏。登封为河南府属邑,嵩山太室所在,峤嶽緜亘其境,其间有中嶽庙、少林寺,与佛教传布攸关。自北齐以来乃为拳僧所聚,流传于后世所谓少林拳派者也。故此志修纂,因有名山所在,文献繁富,考稽嵩岱之书颇多也。

  永宁县志书八卷清顺治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七卷八)

  清程万善修,张鼎延纂。万善武城县人,顺治六年进士,七年任永宁知县。鼎延字慎之,永宁人。此书仅存七八两卷,为人物志及后序二篇,全编体例无从稽考。据乾隆《永宁县志》知县张楷序有云:“永宁之有志,闻自明中叶始,久灭兵燹;国朝顺治年间曾重修,亦湮没无存。”此志于乾隆时已湮没,虽此残篇,当亦珍贵耳。

  南阳府志十二卷传抄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应奎纂修,张霈补遗。应奎字文焕,号黾谷,山东益都人;正德六年进士,由礼部祠祭司郎中调任南阳府知府,嘉靖乙未以丁母忧去。应奎为诗文清雅,当时文人为文,多染三杨台阁之体;应奎仕南阳时结社论文,以驳台阁之弊,时谓其文派曰南阳派。霈南阳人,贡生,事迹未详。南阳自汉以来为郡,明正统间知府康孔高修有府志十二卷,此志继《康志》重修。其书体裁,自建置迄文类,共四十门,而纪载简率。卷前有嘉靖辛亥郡进士叶珠序谓:“应奎修府志在嘉靖十四年,盖志成未久即致仕归。继而成之者,谢侯宠也,输其赀以梓之者,县簿阑瑞典黄训也,笔而录之者,县庠生张霈也。”据《明史·艺文志》载:“《南阳府志》十卷,叶珠撰。”珠实仅为作序,而未经纂辑也。按此志是为应奎纂修,张霈补遗,黄训为之刻行,其间相隔已十余年矣。民国时有张中孚者,又为之补注,征引事物较原本多十之七,中孚未详为何许人,其书于民国七年铅印,序言此志原刻本尚存。今则仅存此本耳。

  桐柏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高士铎纂修。士铎字木庵,襄平县人,康熙三十三年任桐柏县知县。按志序谓:“桐柏志创修于明成化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重修,康熙初年邑令贡彧又略加修饰之,俱未经刻。”康熙三十三年士铎官桐柏,复延樊翰等,考核旧志,删繁去诞,补旧续新,始梓而成是书。其编次为图二,为卷四,为目四十有九,视其篇目次第位置,均无伦次,非志书体例之嘉者。县建置,自唐始设桐柏县,其后历唐、五季、宋、元、明皆为县,迄清其名未更。县因桐柏山得名,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胎簪,又名大复;其岭别名太白,又名天台山。其山南接隋州,西抵枣阳,巍然雄峙,为两淮群山之祖。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秀峰,中有桃花、锣鼓诸奇洞。邑为临山要塞也,北控全豫,南扼汉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

  镇平县志三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张琮纂修。琮字象坤,山西阳曲县人,廪贡,康熙二十年任镇平知县。此志为琮官镇平时所修,其书凡三卷,卷上,总图、沿革、天文、建置;卷中,山川、古迹、赋税、职官、人物;卷下,艺文,共十门。每门有小序,皆为琮所撰。沿革谓:“县汉名安众县,又为淯阳县,晋改为安昌县,属义阳郡。南北朝废,划于穰县北乡地,金以其地置阳馆镇,正大五年改为镇平县,隶申州。元至元八年改申州为南阳府,县仍之。明初省入南阳县,后复置。”山川载:“县北九十里有骑立山,其状若骑立,又名五朵山,曰圣朵,日禅巷朵,曰摩云朵,曰娇女朵,曰亚女朵。考古史此山名猗帝,古猗帝氏都其下。”古迹云:“邑在上古时,猗帝氏曾都骑立山下。”古迹又附载八景,五朵晓烟其一也。艺文志载宋乾德四年石雄撰《骑立山龙堂记》云:“其山望之宛如骑立,因而为之名;山有三池,一在山顶,一在山腰,一在山足,岁旱民往挹其水。”按立骑山为镇平县之主山,亦为县之胜迹,山有三池,又为灌溉之所赖也。

  邓州志十六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潘庭楠纂修。庭楠号石洞,高要县人;嘉靖经魁,嘉靖四十一年任邓州知州。据此志大梁李濂序云:“今邓之为郡也,南控荆、襄,北连河、洛,西通巴蜀,东际淮、海;实当天地之中,号称陆海,盖豫州之雄镇也。嘉靖甲寅浮梁璧峰张君部符至,乃始创为志,顾所载者止一州耳,所属三邑则未及。壬戌秋九月古端石洞潘君来守是邦,丞欲并收三邑以为全志。乃慎简郡学生之有文学者,采摭三邑事迹以成之,又就礼乡进士蓝君伟总阅。”按此志统记邓州及内乡、新野、淅川三邑,其书体例,卷一、郡县图;卷二、郡纪;卷三、帝纪;卷四、沿革表;卷五、封爵表;卷六、秩官表;卷七、选举表;卷八、舆地志,分疆域、星野、山川、风俗、古迹、镇店六目;卷九、创设志,分城池、公署、坊牌、铺舍四目;卷十、赋役志,分里甲、户口、田赋、派额、课税、差役、物产七目;卷十一、陂堰志;卷十二、学校志;卷十三、祀典志;卷十四、兵防志,分所治、军兵、屯田、武场、关堡、军器六目;卷十五、宦迹列传,分良牧、殉事、侨寓三目;卷十六、人物列传,分名臣、忠烈、儒林、文苑、逸士、卓行、方技、贞节八目。其书总为图、纪、表、志、传五纲,凡一十六卷,以艺文附入各门。凡例云:“祠庙非祭法,宅墓非古迹,均不以取。人物自隋迄宋,昔县南阳、向城、棘阳、安县诸产悉收入。”其体裁定例严整。按邓州即今邓县,本志沿革,称邓州春秋邓国,战国韩、秦地;秦始皇置穰县,迄后魏置荆州治于穰。隋开皇间改置邓州,领县内乡、新野,大业改南阳郡;唐复为邓州,五代为军,宋为邓州武胜军,金为武胜军,元复为邓州,明领内乡、新野、淅川。

  淅川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治纂修。治山东东昌府人,康熙十八年进士,二十八年任淅川知县。淅川春秋时鄀地,鄀小国焉;晋伐都国亡,后楚平王得其地改为析。汉为析县,刘宋废之,后魏复置析川县,属丹川郡,唐、五代、宋、金、元诸朝,废置无常。明成化八年自内乡县分置淅川县,属邓州,清因之。县境有淅川,源自商南县,会汤滔、回车诸水入丹水,汇入汉水;经淅川县一段一名马蹬河,元元好问作《观淅江涨歌》,本志艺文志收之。《淅川县志》,自明置县后尚未纂修,此志是为首创,其书体裁分总图、沿革、天文、四至、建置、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职官、人物、流寓、艺文、灾祥、杂志诸类,按所纪皆采访实录,及撷摭古籍,翔实足征。

  叶县志三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增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吕柳文修,牛天枢纂。柳文四川奉节县人;籍遂宁县,康熙二十八年举人,任叶县知县。天枢邑人,拔贡,善为文章。按本志柳文序云:“叶固周初应侯地也,春秋时入于楚,以沈诸梁为令。传所称叶公子高盖章。章于当时楚特其形势,盛称方城与汉水并著。今考方城旧地,在苦菜于东二山间,飘荡销沈,未覩所为险要者。且自汉以后,隶属无常,兵燹之余,疮痍未复。”又云:“叶公靖难于方域之外,光武发轫于毘水之阳;远而仙令遗踪,近亦忠魂未泯,地灵人杰,尤表可覩记云。”又据沿革谓:“春秋时成公十五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其后沈诸梁为邑令,《论语》有《叶公问政》。至汉置南阳郡叶县,唐曾置叶州及仙州,属汝州府,金以来改属南阳府。”按汉光武大破王寻、王邑兵于昆阳,是在叶县境。沈诸梁字子高,楚人;惠王时为叶县尹,楚县尹称公,故号叶公。孔子适楚,叶公问政,孔子以近者说,远者来告之。柳文序所言叶公靖难于方城,是否即为苦菜于之方城,须待考焉。据屈原《离骚》云:“方城以为山。”杜预注在叶县西南十八里。本志山川谓:“黄城山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与裕州方城山昆连,即楚屈完所谓之方城也。《水经注》谓:“郭中、产口、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汉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方城建于何时,此志未有详考。《叶县志》,有明嘉靖二十一年邑人牛凤纂县志四卷最早,万历二十年邑人高文登重纂,清顺治十六年邑令贾壮又重修。此志继顺治《贾志》重修,其书大备。其体例简括,总分三纲,分析子目,棋布星罗,秩然有绪。

  真阳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安圻修,晏允恭纂。圻山西汾阳人,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真阳知县,任满升九江府同知。允恭事迹未详。按真阳即今正阳县,为古慎国,汉始置慎阳县,刘宋改为真阳。清世宗名胤稹,雍正二年以避讳改真为正也。考其县志,自明以来凡六修,创修正德知县张恕,嘉靖壬寅焦济重修,乙卯何麟又为重修。清时顺治刘必寿,康熙安圻,嘉庆彭良弼各为一修。今惟嘉靖《何志》,康熙《安志》,嘉庆《彭志》存。《安志》即为是编,其书创始于康熙三十年知县刘梦兰,为应省征志檄修而未竟,安圻继事修纂,依顺治《刘志》体例,增益以成编。其书体裁,据《嘉庆志》凡例云:“《刘志》评《何志》多庆幸颂美之词,即此已非志体。《刘志》则反而为感慨,间及时事,《安志》概删之,而失于编次无伦,参杂论断。”论真阳旧志之得失如是,然观《彭志》惟胪列项目,一无志法也。真阳数千年古县,自黄叔度而后,人物棐然,无佳志以传其地其人,亦可慨矣。

  许州志二十卷明弘治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五)

  明邵宝纂修。宝字国贤,常州无锡县人,成化二十年进士,越年任许州知州,凡八载,召为户部员外郎。后又出任为江西提学,以忤当时权臣刘瑾,勒令致仕,遂讲学四方,以文章理学知名。瑾诛,复起为礼部侍郎,嘉靖初进尚书,卒谥文庄。按沿革,许州为汉颖川郡属邑,建安中置许昌郡,为当时五都之一。自陕、洛残破,许遂为新兴之区,曹操于此积谷治兵,以为基业,而尝议迁许都,以避关羽之锐。迄至北朝始名许州,隋唐至明,其名未更。此志为宝纂成于弘治六年,论者盛称其书如同拱璧,与《武功志》齐名。惜此志仅存此残帙,书首序目亦缺,无可知其全书类目若干。考后志载李东阳题此志序云:“许为州属河南开封府,统县四;旧有志合若干卷,永乐间知州五羊(广州)陈君琏尝修之。弘治初无锡邵国贤以进士来领州事,欲重修之,未敢苟作。据郡乘参史籍,越六年始克成编,虽仍故迹,而亦如文著例,则断以己意。如论魏之都,始于创迁,论汉末帝之统,当从蜀汉,不当从魏。论人物,则最道德殿功名,而斥富贵;如雅士皆前辈所未及也。他如风俗之升降,户口之增减,庄囿之处置,亦仅书而备录之;皆有纲目,有经纬,可揽而悉也。其视因陋以为质,骋华以为文者亦远矣。然犹有足取者,录名宦而不及乎今,录文章而不及其所自著,尤世俗之所难。惟类有例,编有序,皆为志作,故不容孙也。”按东阳此序论述是编体裁辞章甚详,藉此可以稽知邵宝此志全书之仿佛焉。

  许州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9个文学常识
面瘫验方,有效率100%。 【配方及用法】天麻、升麻各15克,当归28克,北细辛5克。上药共研细末,每天服3次,每次3克,分7天服完,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面神经炎89例,1个疗程后均获痊愈,有效率100%。
脾好了,肾也好了。用上这个妙方,理解了它的威力
成长就是在不断的融合与分化中,走向人格独立。
古诗词阅读的特点(五)——“情”与“志”之一
西工大《JMST》:取向旋转主导单晶高温合金中温蠕变各向异性!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