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房至寶,河南三硯』系列之四 廟底溝遺址上的最後盛『硯』

  澄泥硯歷史悠久,早在唐代以前就有產出,至唐、宋最負盛名。澄泥硯最重要產地在虢州(今河南靈寶境內)和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經的虢州澄泥硯,不但代表了中原的最高水平,甚至代表了中國澄泥硯的最高水平。圖為陝縣西部張村?鄉火燒陽溝溝壁上明清時期燒制澄泥硯的窯洞。

  我對澄泥硯的追訪,是從翻檢5000年前的『垃圾』開始的。

  2006年11月4日,從三門峽市區南行13公裡,抵達陝縣西部張村?鄉人馬寨村,村北側寨牆外,綿延著一條南北向的深溝,溝兩側是深30多米的直立黃土層,水流長期衝刷,黃土壁上,有著千溝萬壑的滄桑。這是黃土高原邊緣地帶常見的臺?地貌。

  這道溝,名火燒陽溝,寬約1000米,長約10公裡,『它大有來頭,是大名鼎鼎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廟底溝遺址的最東端。廟底溝遺址距三門峽市區2.5公裡,它北至青龍澗河、南至310國道、東至火燒陽溝,西至廟底溝,面積大約35萬平方米。』同行的三門峽市美協主席、古澄泥硯收藏家李俊林說。

  廟底溝遺址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發現,誕生了考古學上一個專有名詞——『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火燒陽溝溝側是小路,路東是一個很大的磚窯場,平地取土已深及地下數丈。『窯場裡有廟底溝遺址的一處灰坑(古人垃圾場,也是考古發掘中尋找器物、探明地層的重要場地)。沒有保護,燒窯挖出大量陶片,全倒在路西溝裡。』人馬寨王氏制硯家族傳人,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員王耀澤告訴記者。

  我和李俊林、王耀澤商量了一下,決定下去撿被古人和今人遺棄兩次的『垃圾』,我們從一處相對平緩的斜坡往溝裡走了20多米,每人折了一根樹枝,開始挖土坡上一層層浮土,碎陶片就裹在裡面。

  30分鍾後,三個人湊在一起分享戰果,最漂亮的是一個水罐罐底,保留著一個完整的蓮花瓣圖案,上面繪著紅白相間的四層花紋。廟底溝著名的彩陶,算是見到了。

  王耀澤曾在溝裡放過十年羊,他說溝底有流泉,溝邊有紅膠泥土,溝壁上有明清時期開挖的燒制澄泥硯的窯洞,有水有泥有窯,澄泥硯就是這麼來的。

  站在火燒陽溝邊上,手中握著古彩陶碎片,眼前照相機取景框裡,能看到明清以來數百年燒窯的窯洞,身後的人馬寨村地坑院的倒焰窯裡,仍有農家在燒制澄泥硯。13公裡以外的三門峽市,澄泥硯經當代硯藝人張建成之手,已變成地域性『文化名片』。

  三門峽澄泥硯發展史,以一條相對明晰的線呈現在我面前。

  泥成硯

  澄泥硯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以前就有產出,至唐、宋最負盛名。澄泥硯最重要產地在虢州(今河南靈寶境內)和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即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兩地交會處,雖跨兩省,其實是一個區域,兩地所產澄泥硯,為同一品質。

  絳州和虢州的澄泥硯,都是以黃河流域為主產地,明清之後,逐步普及長江兩岸。浙江學者、收藏家許登雲在《亭上硯話》中說:『我們的祖先,不可思議地將泥制成硯,並躍身於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之林,成為嗜硯者夢寐以求的寶物。』

  『澄泥硯之美,原因主要有三:質地、光澤和色彩。凡產優質澄泥之地,必得山川、河流之神助,那裡的山川佳泥,逢雨水流入河中,沈積下來,潔淨、細膩、糯柔,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泥質佳,密度高,發墨性能好,並能泛出和田玉般的珠寶光澤。』三門峽市著名硯藝人張建成說。他打開一本硯譜指給我看:『這是一方明代朱砂荷魚澄泥硯,一條紅色金魚,側臥在荷葉之上,硯面朱色,四周為黑色,色彩和諧豐富,非常漂亮。』

  澄泥硯色彩有春波蕩漾般的春波綠色、有富麗的鱔魚黃色、有紅似蝦頭的朱砂紅,還有蟹殼青、魚肚白,五彩繽紛。澄泥硯以上佳的質地、人與自然的完美統一、古雅的形制、絢麗的色彩,千百年來為皇室豪門、社會各界所重。

  僅以清遷藏硯為例,《西清硯譜》是乾隆撰序、記載清宮秘藏歷代硯品的一本權威硯譜,所刊漢、唐、宋、明歷朝古硯二百方中,漢之未央、銅雀,唐之六螭、八棱,宋之虎符、石函等四十餘方,均為陶質硯臺,佔五分之一還多。澄泥硯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昇華了的陶

  澄泥硯是昇華了的陶硯,講澄泥硯必須從陶器講起。廟底溝遺址的古陶片足以讓人浮想聯翩。

  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已廣泛進入人們的生活。那時候,硯的前身——研磨器就出現了,是石質的。『到了漢代,硯逐漸形成了較穩定的形態扁平的圓形樣式,主要材質演變成陶質,這就是陶硯。』藝術史論家熊寥說。

  從漢到唐漫長的歲月,主要使用的是陶硯,這是用陶土燒制而成的,取料方便,制作廉價,比較精細,發墨性能也不錯,用物輕叩,聲音清純。但質地松軟,易滲水。於是人們就想了個法子,用秦漢舊磚瓦制硯。

  這種秦漢磚瓦多是宮殿毀壞後的遺留物,選取的土質極為細膩,而且燒制的水平也極高,不容易碎裂。相傳,三國時曹操造銅雀臺,燒制臺磚臺瓦的土料都經過細心的處理,並拌上胡桃油,加上丹、鉛、錫等,燒成後堅實緊密,用以制硯細膩光潔,不滲水、發墨好。這種磚瓦在古代就被人視為名貴硯材。相傳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為王文叔寫墓志銘文,其子以一塊銅雀臺瓦作為酬謝,這已經是非常貴重的禮物了。黃庭堅十分寶愛,還特地為制成的瓦硯寫了銘文。

  熊寥在其著述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代長安未央宮,是在公元前200年由蕭何督造。宮中各殿瓦,瓦身如半筒,人們得到它後,都截去瓦身,改為硯臺,叫做瓦頭硯。它器制稍粗,加之埋在地下的年代長,頗為吸水,但比銅雀臺瓦硯稍為差些。

  『你也用我也用,上哪兒找那麼多秦磚漢瓦呢?大概在魏晉南北朝時,人們開始模仿秦磚漢瓦的制作方式來制硯,這就是改良版的陶硯——澄泥硯。它非陶非石,又類陶類石。』李俊林說。

  從三門峽講起

  三門峽是河南澄泥硯的原產地,講河南澄泥硯,一定要從三門峽講起。講三門峽澄泥硯,一定要從虢州(今三門峽靈寶)澄泥硯講起。因為虢州澄泥硯是貢品,『唐人品硯以為第一』。這是宋代文豪歐陽修在《硯譜》中說的話。

  唐朝是當時的東方大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文房用品的需求大增。這就形成了以虢州和絳州為中心的生產基地。它們除了共同的基本生產工藝外,還各有絕招。虢州澄泥硯自然也有自己的絕技,很快便成了貢硯,並被視為『No·1』。其貢品的身份一直持續到宋初。

  『整個唐代,排在名硯榜前三位的全是澄泥硯:虢州澄泥硯、青州澄泥硯、絳州澄泥硯。』硯石收藏家蕭高洪在《新見唐宋硯圖說》中這樣講道。至於後來名聲大噪的端硯和歙硯,到了宋代地位纔上昇到最前,以此為發端,石硯取得了主導地位。到了宋代以後,澄泥硯已經輝煌不再。

  虢州澄泥硯在唐朝知名度非常高,還有個交通優勢。『三門峽是長安、洛陽兩京的鎖鑰,也就是必經之路,達官貴人、文人學者,再加上進京趕考的書生往來其間,作為貢品的虢州澄泥硯買者眾多,流布自然就廣。』李俊林說。

  虢州澄泥硯怎麼好?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稱它『堅實如鐵,叩致金聲,刀之不入。』乾隆稱它『撫如石,呵生津……』

  曾經的虢州澄泥硯不但代表了中原的最高水平,甚至代表了中國澄泥硯的最高水平。

  自靈寶向東南近40公裡是陝縣,靈寶的虢州澄泥硯衰敗後,明清時期陝州(轄如今的三門峽市、陝縣、靈寶、盧氏,山西的平陸、芮城等地,民國時,廢陝州為陝縣)澄泥硯興起,只是澄泥硯已從貢品和文人用品變成民用品。到了清末民初,陝州澄泥硯的主產地變成了今陝縣張村?上的人馬寨村,以當地王氏家族所制硯臺最為出名,當時人馬寨村『玉瑞堂』、『永興堂』、『永興泰記』、『永興合號』等二三十家制硯堂鋪戶林立。硯臺上『保管來回』、『謹防假冒』、『陝州特產』等戳記說明了當時的澄泥硯市場已相當完善。

  人馬寨村名字虎虎有生氣,隱然有金戈鐵馬殺伐之聲。王耀澤說:『此地地勢險峻,四周高築寨

  牆,曾是李自成屯兵之地。』現在寨牆多已頹廢,寨中數千人口,尚有一半住在地坑窯院中,溫暖的秋陽下,地坑院的樹梢在腳下輕輕擺動。

  王耀澤領路,我們來到了王國蒼家。王國蒼年過七旬,是清光緒年間陝州最為著名的藝人王玉瑞的第五代族人,也是王耀澤的族叔。現在的人馬寨,也只有他一個人做硯解悶。

  老人不在,趕集去了。

  我們只能去看老人的窯和老人的作品,下到地坑院,窯洞的土炕上堆著20多方澄泥硯,我看了真是驚喜,有著濃烈文人味道的硯臺到了民間,變成了木版年畫和剪紙窗花一樣的東西。老虎硯、蛤蟆硯、龜硯最多,老虎硯圓圓的眼睛,細長的眼尾,身上一邊兒有七朵小花,活脫兒就是一只憨憨傻傻布老虎的樣兒。翻看背面,刻著『陝州工藝局澄泥硯王玉瑞造』。

  硯通體為瓦灰色,局部有焦黃,是窯變。老人的窯是泥巴柴草糊的倒焰窯,窯口方方的,窯膛不大,一窯僅裝十幾方硯臺。『燒柴火,爐溫不會太高,這兒的硯,更像瓦硯。』李俊林說。

  李俊林用十多年時間搜集了300多方陝州澄泥硯,還有30多件套制硯模具。他說:『咱們今天見的是很少的幾種,陝州澄泥硯有幾十種。』

  陝州澄泥硯分兩類,一類是手工捏塑,一類是范模成型。人馬寨的硯多是范模成型的。制硯所用的范和模均為澄泥陶制,藝人們以家庭為作坊,根據所造之硯的形制,利用內、外范模分別進行翻制,取火燒陽溝的紅膠泥土,在經過揀選、舂碎、過篩、澄濾、配料、和泥等多道工序後,澄煉出細泥膠模,將硬坯放室內陰乾,半乾時再用利器進行修整、刻畫、壓印銘記堂號,乾透後在太陽下曝曬數日,趁熱入窯。

  李俊林說:『陝州澄泥硯始造於明而鼎盛於清,終於民國後期,綿延400餘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藝和裝飾風格。』

  據村中老人回憶,當年燒窯制硯,也不是一年四季都乾。收罷秋到來年春上,是燒窯的時候,正好賣給春上開學的孩子。後來銅墨盒墨汁出現了,學生們不買了。1944年日軍入侵陝縣,血洗張村?,人馬寨村藝人辛苦燒制的大批成品,被日軍打爛砸碎鋪路,自此後制硯業一落千丈。

  李俊林說,陝州澄泥硯,清朝乾隆皇帝宮內曾收藏數方。現留存於世的陝州澄泥硯,已成古陝州淳朴民俗、民風、民藝的藝術載體,被博物館和硯臺愛好者競相收藏。它在中華古硯史上,為不可不記的最後一餐晚『硯』。

  站在廟底溝遺址的最東端,一時浮想聯翩。如果說火燒陽溝裡的彩陶碎片是清新的早點,60餘公裡外的靈寶虢州澄泥硯是豐盛的午餐,那麼以我身後的人馬寨村為代表的陝州澄泥硯確實可稱作令人回味無窮的晚宴。這些以泥土為原料的飯菜,經過火的洗禮,足可以饜飽所有貪戀美的眼睛和心靈。(記者盛夏文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州民俗脸谱(之二)陕州澄泥砚
金承安四年澄泥砚
寻访黄河澄泥砚传人
河南古砚文化遗产述略
文化遗产中河南的传统技艺
虢州澄泥砚宋代名品之“三堂”铭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