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师未竟身先死


 

瓦桥关以南全部收复,周世宗在瓦桥关行宫大宴诸将,商讨下一步攻取幽州的事宜。但是,后周将士异口同声地认为目前不宜攻伐幽州。“陛下离京四十二天,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燕南各州,这的确是前代从未有过的功勋。现在契丹在幽州大肆集结兵力,必定会死守幽州,这种情况不是深入北地的最佳时机,望陛下三思而行(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资治通鉴》卷二九四)。”周世宗志在统一中原,收复燕云十六州,现在已经出兵至此,并且节节胜利,此刻岂肯罢手?因此,他对众将领的反对意见很不高兴,于是不顾众将领的反对,即刻催促先锋都指挥使李重进首先出兵,占据固安(今河北固安)。

天不遂愿,当天,世宗感觉身体不适,停止进军。

显德六年五月初八,周世宗决定移驾雄州(即瓦桥关),南下回京,三十日,到达大梁。六月十九日,周世宗病故,时年39岁。第二天,年仅7岁的梁王柴宗训即位。

周世宗柴荣“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开拓国境”还没完成,就英年早逝,带着遗憾撒手人寰。

史书记载,就在周世宗从瓦桥关回归京城途中,发生了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令周世宗备感郁闷,或许加剧了其病情的恶化。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这件事情的发展对赵匡胤而言未尝不是好事,这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怪事呢?

 

 

 

 

蹊跷费解的木牌

 

周世宗北征的时候,凡供应部队的军需物资,都下令从京城辗转运到行在(皇帝驻扎的地方)。有一天,周世宗从运输物资的底部突然发现一块长两三尺的木块,形状如同人举物件一般,上面的符号图案全写的是“点检做”三个字,看到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帝之北征也,凡供军之物,皆令自京递送行在。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旧五代史》卷一百十九《世宗纪六》)。这是《旧五代史》中记载的一件蹊跷的事情。

《宋史》中对这件事情的记载更加明确,说周世宗在回京途中,批阅四方送来的文书奏章,发现其中有个皮囊,皮囊中装有三尺多长的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因此大为惊讶。

这明显是一道谶符,是一种预言。身染重病的周世宗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样的预言,会怎样想呢?

细数历代皇帝,哪一个不忌讳谋权篡政?稍有蛛丝马迹就会马上铲除,防患于未然。一代英主柴荣也不会例外,因为这是直接影响到柴家天下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直接影响他的子孙后代的命运前程的问题。更何况,这道来路不明的谶符是在他重病之时出现的,而当时他的儿子才刚刚7岁。

谶符中提到的点检就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他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自然柴荣也是至亲,但不管怎样,柴荣总是多了一层顾忌。这层顾忌不是没有理由的,五代中的石敬瑭就是从女婿的位置坐到皇帝宝座上的,所以,有时亲情在权力、欲望面前根本无足轻重,根本不堪一击。

回到东京,周世宗立刻撤销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军职,任命他最信任、最忠诚、他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赵匡胤接替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赵匡胤成为殿前禁军的最高将领,成为国家禁军最有实力的领导者。

周世宗回京途中发生的这件事情很蹊跷,如果此事是真实的,可以肯定,绝对不是什么天命、天意之类,一定是有人所为。那么,谁会在背后鼓捣这件事呢?

对神秘木牌事件,历来有几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神秘的谶符木牌是赵匡胤集团所为。

从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来看,因为蹊跷的木牌导致张永德被解除军职,赵匡胤取而代之,成为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者,从此点来看,怀疑赵匡胤集团所为是有理由的。但是,实际上它和赵匡胤关系不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没有必然性。

张永德被撤职后赵匡胤接替了后周禁军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因此,赵匡胤有了嫌疑。

但是,这种推测是从事情的结果逆推而得出的,其推测过程已经省略了太多的可能性。赵匡胤作为殿前都指挥使,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部下,张永德被撤,赵匡胤只是有接替他的可能性,但是,并没有接替张永德的必然性。

后来的事实的确是赵匡胤接替了张永德,这是另外一回事,在未发生之前,接替者有多种可能。赵匡胤怎么能断定干掉了张永德就一定是自己接替?张永德被撤职后存在着太多的可能,谁都不能断定必然是赵匡胤得益。

第二,关系融洽。

赵匡胤张永德一直有非常融洽的良好关系。高平之战中,二人并肩作战,力挽狂澜。战后,张永德力荐赵匡胤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散员都虞候,从此才跨入禁军中级将领的行列。

《宋史·张永德传》中还记载了一件事:说睢阳一个颇通术数的书生曾经对张永德说起赵匡胤有做天子的命,因此张永德私下里赵匡胤关系很好。当赵匡胤续聘王氏(即后来的孝明皇后)时,张永德还出资数千相助,出资帮助部下聘娶,说明二人的关系的确不同一般。按照《宋史·后妃传》的记载,这件事情发生在显德五年,也就是木牌事件的上一年。即使赵匡胤坐上了大宋王朝的皇帝宝座后,每次张永德觐见,赵匡胤多在后苑之中设宴,二人大杯喝酒,大块吃肉,赵匡胤从不直呼其名,而每每称呼驸马。可见二人的关系一直非常融洽。如果说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处心积虑的话,那作为他的顶头上司的张永德也是他培植的良好关系网。

第三,处事谨慎。

即使赵匡胤为了更大的权势可以牺牲自己关系不一般的张永德,身为副手的赵匡胤一旦不能升任,而且张永德倒台,无异于抛弃原来张永德的关系网,从而自绝前程,风险较高。这史书里记载的赵匡胤干事每每非常谨慎很不一致,他应当明白:并不是每次跌倒都有爬起来的机会。

因此,赵匡胤集团操作这蹊跷木牌事件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种观点,木牌事件是李重进集团所为。

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而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二人有亲戚关系。搞清木牌事件是否李重进有关,必须弄明白两个问题:

一是正确看待二人的矛盾。

认为木牌事件为李重进集团所为的原因在于张永德、李重进二人有矛盾,因此李重进集团会设计陷害张永德。

按照后周军事体制,中央禁军除殿前指挥使司外,还有侍卫司(包括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二者互不统属,均直接受命于皇帝。张永德为殿前司最高领导殿前都点检,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高平之战前,侍卫司的势力更强大,战后赵匡胤领命整顿禁军,加强了殿前司。这样,殿前司系统和侍卫司系统难免产生摩擦,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因此导致了张、李二人的矛盾。最明显的证据是后周征伐淮南期间,当时张永德在下蔡屯兵,每次宴请将帅,席间经常说李重进的坏话,甚至有一次乘着醉意,说李重进有奸谋,要谋反,在座之人无不惊骇,张永德还秘密地派亲信向周世宗密报,幸亏周世宗置之不理(张永德屯下蔡,重进不协。永德每宴将吏,多暴重进短,后乘醉谓重进有奸谋,将吏无不惊骇。永德密遣亲信乘驿上言,世宗不之信,亦不介意。《宋史》卷四百八十四《周三臣传》)。论者多以此证明二人之间不合,因此李重进才会以木牌事件陷害张永德。

其实,《宋史》本段记载之下尚有另外一些内容,被论者有意不引。因为李重进、张永德二人都握有重兵,张永德又多次在公开场合说李重进的不是,将吏都深感恐惧。当时,李重进独自一人单骑自寿阳到张永德军中拜见,命饮酒,亲自给张永德斟酒,说:“我和你都是国家的重要将领,应该团结起来,为国家服务,你为什么对我有这么深的疑虑呢?”二人摒弃了前嫌,两支军队也因此安定了(二将俱握重兵,人情益忧恐。重进遂自寿阳单骑直诣永德帐中,命酒饮,亲酌谓永德曰:“吾公皆国家肺腑,相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永德意解,二军皆安。《宋史·周三臣传》)。从这件事情上看,李重进是个光明磊落之人,不像是背地里暗箭伤人者。

二是了解李重进无作案时间。

周世宗北征之时,李重进原本留守后方,后至行在拜见柴荣后,很快又前往攻击北汉,这是五月间的事情,而木牌事件出现在六月,当时的李重进正在河东境内北汉交战正酣,似乎没有作案时间。

所以,李重进制造木牌事件的可能性也不大。

当然,到底是老李还是老赵落井下石鼓捣那块“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堪称千古之谜。诬陷他人的匿名信,自古至今,谁都不会主动承认。

第三种观点,木牌事件是史家杜撰出来的,目的是为了神化赵匡胤的天命。

这种说法认为根本就没有此事,木牌事件乃子虚乌有,是后世史家杜撰出来神化赵匡胤的天命之说。这种所谓的“史料”,在《宋史》以及宋代笔记中不为少见,比如赵匡胤出生时的金光闪闪、异香扑鼻等都是神化赵匡胤的天命。赵匡胤是以兵变的方式取得的天下,不管他如何采取了让周帝禅让的仪式,总归是不够清白。事实是无法掩盖的,只能通过一些神乎其神的方法说明其天命的正当性,这种情况只能借助于谁也无法证明的事件了。

在上述三种观点中,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三种。除却上面列举的理由外,还可从史书记载的差异中发现一些端倪。

 

 

 

 

一是史源有疑。

《旧五代史》对这件事情的记载不明不白:“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至是,今上始受点检之命,明年春,果自此职以副人望,则‘点检做’之言乃神符也。”

元人编纂的《宋史》则说:“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做天子’,异之。”

按常理而言,《旧五代史》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宗朝,距木牌事件时间较近,应该更为详细,但是记载的木牌长度不明确(二三尺),写的内容也是模模糊糊的“点检做”,而到了元人编纂的《宋史》却言之凿凿为天子,离发生时间远的资料反而比较清楚,而长度、韦囊之类的细节也有太多的不同。所以此牌只是神化赵匡胤的手段,是因为赵匡胤后来做了天子而被顺理成章地解释成了天命所佑。

二是周世宗不会重视木牌。

周世宗一生的功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务实精神,比如对禁军的整编、对佛教团体的整顿等,对这种蹊跷的谶符事件不会表现得如此重视。

三是逻辑不通。

张永德向周世宗密报李重进谋反,周世宗尚且置之不理,何况是这种子虚乌有的东西,周世宗怎么会重视呢?

四是不废都点检军职。

柴荣如果怀疑殿前都点检要做天子,又何必罢张立赵,干脆废掉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或者为殿前都点检换一个名字岂不是更安全?

话说回来,周世宗撤掉了张永德的军职,这是事实。如果不是因为“点检做天子”的谶符起了作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周世宗做出如此决定的呢?

周世宗收复了三关,准备继续攻打幽州之时,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返京,返京途中经过澶州澶州是柴荣的发迹之地,因此流连忘返,一时没有回京的意思,即使宰辅近臣也不能面见,不少人都疑虑惧怕。当时的张永德为澶州节度使,因为周世宗的亲戚关系,能够进入内室,见到世宗。于是,群臣对张永德说:“现在皇帝生病,四方担心,京城无主,万一有突发事件,万一有人觊觎皇位,后悔也来不及。只有陛下回京,才能镇得住乱局。还请张公进言圣驾,速还京师。”张永德也深以为然,找了机会把这层意思向世宗汇报了。周世宗就问:“是谁指使你说这话的?”张永德以实相告。周世宗沉思良久,叹口气说:“我本来就知道你必定被人所教,难道你就不明白我的心意吗?看看你的做事,怎像个点检的样子?”当天,周世宗就起驾回京去了(周世宗既定三关,遇疾而退,至澶渊迟留不行,虽宰辅近臣问疾者皆莫得见,中外汹惧。时张永德为澶州节度使,永德尚周太祖之女,以亲故,独得至卧内,于是群臣因永德言曰:“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之有变。今澶、汴相去甚迩,不速归以安人情,顾惮旦夕之劳而迟回于此,如有不可讳,奈宗庙何!”永德然之,乘间为世宗言如群臣旨,世宗问:“谁使汝为此言?”永德对以君臣之意皆愿为此,世宗熟思久之,叹曰:“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即日趣驾归京师。《却扫编》卷上)。

这件事情,很可能是导致张永德被免的根本原因,柴荣一句“吾固知”说明他对张永德是深有了解的,大事面前缺乏主见,“恶足当此”,言外之意就是不能胜任殿前禁军的最高将领这个职务,表现出对张永德的深深失望。面临自己病重的状况,当柴荣“熟思久之”的时候,或许他内心早就做出这个决定了。

回到开封的周世宗虽是免了张永德的军职,但仍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的官衔,级别、待遇还是很高的。

 

木牌事件,不管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有其事,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赵匡胤取代张永德做了后周殿前禁军的最高领导人都点检。其实,这是周世宗临终安排后事的重要一项,他担心7岁的儿子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任人摆弄,他担心后周的天下不能可持续发展。周世宗面对自己的江山会放心而去吗?他还会做出怎样的布置呢?

请看:世宗托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征南唐之后,惊现“点检作天子”神奇木牌,是不是赵匡胤所为?-今日头条
宋朝很有趣儿(连载40)——大宋三百年的沧桑和繁华
水浒马屁:宋太祖得江山乃天命所归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四)木牌蹊跷
史上最牛的木板,颠覆了后周这个朝代,谁是那个木匠呢?
一个通向皇帝宝座的官职:五代时期的殿前都检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