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明直隶开州八都三尚书文献选编》情况介绍

一、基本情况:

(一)入选人物

以濮阳县八都坊上的八位都堂(纪著、侯英、王綖、李珏、赵廷瑞、史褒善、吉澄、董汉儒)和南京吏部尚书王崇庆为中心,家族之内,每个人的上下世都涉及到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收选在内,基本上反映了九个家族的情况。

(二)入选文献涉及到的人物

由于九人的官职都较高,涉及到当朝众多官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有。据粗略统计(正在做详细的《人名索引》,待完全确定页码之后才能完成),涉及到进士近400人。若包括皇帝、藩王、侯爵、武将、进士、举人、监生、(府、州、县学生员)太监、义军、农民、商人等,合计600多人。尤其是艺文部分,如曾鹤龄,邢宽、陈献章、王越、刘健、韩邦奇、湛若水、吕楠、赵时春、贾三近、张四维、杨继盛、申时行、董其昌等历史名人,都有文章或诗词收入其中。

涉及到明朝以前的各种历史人物(都是见于各种正史的),有300多人。

(三)涉及到的事件

明孝宗弘治初年,广西官员错误保举孝宗生母纪太后娘家人的事件(侯英);

正德年间清除宦官刘瑾事件(王崇庆);

嘉靖初年大礼议事件(李珏);

嘉靖中期东南抗倭事件(史褒善、吉澄);

万历年间援朝抗倭事件和抗击后金进攻事件(董汉儒)。

(四)入选文献材料情况

1、家谱(涉及侯英、王綖、王崇庆、赵廷瑞、史褒善、董汉儒);

2、墓志(纪著、李珏、吉澄,此三人以墓志为主,其家谱丢失。其他各人家谱上也载有大量墓志材料);

3、地面石刻(涉及侯英、赵廷瑞、史褒善、董汉儒);

4、地方志书,包括濮阳地方志和各有关地方的志书(每个人都有);

5、明人文集(主要通过网络发现的线索收集,所以不够全面。涉及王崇庆、史褒善、赵廷瑞、董汉儒居多);

6、明实录(涉及侯英、王綖、李珏、王崇庆、赵廷瑞、史褒善、吉澄、董汉儒)。

(五)选材标准

家谱中凡圣旨和与本人上下系有直接关系的墓志、人物传记、诗文等都选;

外地志书和明人文集,只选和九人有直接关系的或与其直接上下代有关系者;

出土墓志和地面石刻,和本家族有关的都选;

明实录只选和九人本人有关系的。且不论正面或反面,如侯英、王綖、赵廷瑞、史褒善、吉澄等。这些材料都是家谱和地方志中从未出现过的。

文献材料,除家谱中历次续修序言,其他各种文献,一般均截止于明末。极个别如吉澄后人吉贽写有一篇《募修明道先生书院序》,文章写于清初,主要叙述的是明道书院自建立到明末的事。是说当时明道书院将毁,需要修缮,倡议集资重修。

人物材料,截止到明末。

二、九人具体情况:

(一)纪著

原濮阳县(今市华龙区岳村乡湖夹寨村)人。洪武十五年依据朱元璋荐举遗贤的诏令,被开州地方官府推荐至中央,时年已七十。开始任萍乡县教谕,洪武十六年又改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在职两年,以老致仕。终年七十二。

他家的材料主要是五世孙纪钦及其妻李氏的墓志铭。对其家世有详细叙述。撰志文者一为太子左庶子兼经筵讲官洛阳刘健。一为山西左参政郏县人王尚絧。另有县志人物传,较简略。

其重孙纪振,永乐十六年第3甲第123名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

其曾孙纪钦,天顺四年第2甲第25名进士,曾任工科给事中,官至太仆寺丞。

事迹见诸县志循吏传。《明史》无传。

(二)侯英

今濮阳县清河头乡清河头村人。天顺四年第3甲第33名进士,官至巡抚河南右副都御史。曾任御史、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享年六十四。其墓志铭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尚书威宁伯黎阳王越撰写。

主要事迹:

一是任辽东巡按御史期间,曾向皇帝上疏,对使朝使节任用朝鲜宦官进行谏阻,要求改用有名望的大臣,并对宦官在辽东的违法行为提出批评。被朝廷采纳;

二是在广西任布政使时,因和其他同僚一起,缺乏深入调查,错误保举弘治皇帝生母纪太后的娘家人,受了韦父成、李父贵、李祖望等人的欺骗,使朝廷蒙受了经济、政治诸方面的不良影响,受到降职处分。但他无所抱怨,几年后又获提升;

三是对母至孝。为母守丧期间,庐墓三年,成化中受朝廷旌表。

其父候春,永乐十九年第3甲第3名进士,初拜御史,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

其弟侯侃,贡生,添注沂州判官。

其子候大节,为照顾年迈生病的母亲,从开州儒学退学回家,受到地方表彰。他还捐献100亩田地给开州明道书院,后又作为州学学田。濮阳城里的中心阁,即是嘉靖初年知州龙大有,为表彰侯氏父子的义举而兴建的,至今保存完好。其原始匾额:“东匾宪副(侯春),西都宪(侯英),南颛顼名都,北汲黯故里”。(《嘉靖开州志?建置》)。

事迹见诸县志卓行传,《明史》无传。

(三)王綖

原濮阳县(今市开发区)新习乡土垒头村人。弘治十八年第2甲第11名进士。做过户部主事、郎中、卫辉知府、湖广副使、四川、江西布政使、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等官,官至大理寺卿。并担任过河南乡试同考官。享年60岁。《墓志铭》撰稿人为吏部右侍郎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国史修撰经筵讲官苑洛韩邦奇。

主要事迹:

一是在湖广副使任上,在太监谷大用等人迎接嘉靖帝入京继统之时,敢于和大施淫威的谷大用作不屈斗争;

二是在江西巡抚任上,能够顾及百姓利益,不顾内阁大臣夏言的威势,阻挡其为建私宅而毁坏民舍。他说“我不知利害,知为天子安小民耳!”;

三是在大理寺卿任上,敢于坚持大理寺的职责,对都察院和刑部报送的案件不走形式,严加参驳。

其堂叔王范,天顺四年第3甲第45名进士,选庶吉士。官至湖广右布政使。

其堂兄王纪,正德十六年第3甲第145名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

其堂弟王缙,正德二年举人。官至陕西延长县知县。

其堂侄王世爵,正德十六年第3甲第91名进士,初任南京御史,官至江西右参政。

王綖家族文化人较多,其家谱记载也较其他为细。但其事迹,均见于县志名臣传、循吏传,《明史》无传。

(四)李珏

原濮阳县(今市开发区)王助乡乜村人。弘治十八年第3甲第30名进士。初任长洲知县,年仅25岁。历任刑部主事、东昌知府、徐州兵备、山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辽东等职,官至大理寺卿。享年68岁。卒赐祭葬。《墓志铭》撰稿人为礼部左侍郎前国子监祭酒翰林学士经筵日讲官同修国史兼文官诰敕东郡许成名。

主要事迹:

一是在长洲任知县时,曾因魏国公(徐达后人)土田,被奸宦刘瑾等人诬陷至京,拒绝县民为其向刘瑾行贿解脱;

二是在山西按察使任上,受嘉靖初年大礼议影响,因山西李福达案受牵连入诏狱。宦官曾私下告诉他,主要责任在巡按御史马录。他只要稍顺上意,诿责巡按,不仅可以脱罪,且可以很快晋升。但他笑着说:“死生荣辱自有定分,临难二心,非君子所为。岂敢欺天以媚宠耶!”结果谪戍广西浔州十几年,随他到戍地的家属,自妻子以下有17人死亡,而他毫无怨色。

事迹见诸县志名臣传,《明史》无传。

(五)王崇庆

今濮阳县胡状乡老王庄村人。正德三年第2甲第93名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历任沁州通判、登州府同知、山西、河南按察副使、辽东苑马寺卿、四川右、左布政使、南京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礼部右、左侍郎、南京户、礼、吏部尚书。享年83岁。卒赐祭葬,赠太子少保。《墓志铭》未见出土。《墓表》撰稿人为太常寺卿南京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大典总校官吴郡瞿景淳。

主要事迹:

一是任户部主事期间,因上救宿进疏,触怒武宗,下诏狱;

二是为奉养老母,多次辞官归故里,先后达二十年;

三是著述丰富。入仕之前,曾从学于理学大师湛若水;进士考试时,又与湛若水构成学生与座主关系。对湛氏心学有较深造诣,特别注重于实政。终生与湛若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致仕家居期间,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亲修嘉靖《开州志》、《长垣县志》、《内黄县志》。南乐、滑县、东明等县嘉靖志中也有他应邀而写的诗文。其各种著作见于《明史》《艺文志》者9种,见于《千顷堂书目》者18种(其中有9种相重者),尚不包括《内黄县志》和《长垣县志》。总之,不同的著作,有据可查的达二十种之多。

其曾祖父王佑,贡生,官至开化县丞。

其父王纶,弘治三年第3甲第63名进士。官至沁州知州。

其长子王野,例监生。

其次子王田,官生。

其孙王懋廉,荫官至盐运司运同。

其重孙王元,通过武选得中,官至镇国将军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书。

事迹见诸县志名臣传、选举志,《明史》无传。

(六)赵廷瑞

今濮阳县五星乡东八里庄村人。正德十六年第2甲第12名进士。选庶吉士。初授户科给事中,历官通政使司謄黄右通政、南京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户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偏、保等处、兵部左侍郎等,官至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生年不详,卒于嘉靖二十八年六月二日。墓志铭撰稿人为浙江余姚人南京御史赵锦。

主要事迹:

一是在给事中任上直言敢谏,多被朝廷采纳;

二是在南太仆寺卿(滁州)任上,编辑《南滁会景编》;

三是在陕西巡抚任上,抗击蒙古侵扰,并组织编辑《陕西通志》。

其始祖赵允明,洪武初任明军指挥。

其从曾祖父赵敬,祥符县县丞。

其伯父赵昂,例贡,博平县知县。

其族叔赵鼎,举人,郾城知县。

其侄儿赵架,贡生,庆阳府通判。

事迹见诸县志名臣传、选举志,《明史》无传。

(七)史褒善

今濮阳县八公桥镇史家寨人。嘉靖十一年第3甲第131名进士。初授行人,历任御史、滁州判官、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考功司郎中、江西按察司副使、浙江右参政、浙江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等职,官至大理寺卿。享年63岁。墓志铭由兵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德清蔡汝楠撰稿。

主要事迹:

一是巡按辽东期间,修边城,修辽东志;

二是巡按湖广期间,敢于劾奏承天府(原湖北安陆州)守备太监傅霖等人违法害民之事;

三是在南京提督操江任上,向朝廷提出多项建议被采纳,英勇抗倭,成功保卫了江防和南京安全;

四是有《沱村先生集》传世。

其长子史粲,嘉靖三十四年举人,官至新蔡县知县。

其次子史采,监生,初授京城兵马副指挥,官至柳州府同知。

其孙子史天佑,天启二年选拔武将中试,授摄都司事,镇守山海关、永宁等处,官至昭毅将军。

其从侄史朝宾,监生,官至刑部狱司郎。

其从侄史朱,初授南京羽林前卫经历司经历,官至北京工部营缮所所正。

其曾从孙史载德,天启七年举人,授归德府通判。

其玄从孙史瑜,崇祯四年试将材中试,官至北京四门千总,晋阶武德将军。

事迹见诸县志名臣传、循吏传及选举志等,《明史》无传。

(八)吉澄

今濮阳县柳屯镇吉家堂村人。嘉靖二十三年第3甲第59名进士。初授洛川知县,历任御史、南京大理寺右寺丞、北京大理寺左寺丞等职,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生卒年不详。其家谱早年丢失。收入本书的主要是吉氏第五世孙吉伦(乐素居士)与妻子张氏合葬墓志铭,和第九世孙吉鸣治(佩弦)与妻子晁氏合葬墓志铭,两篇墓志铭反映了从始祖至第十一世的情况。吉伦墓志铭由王崇庆撰文。吉鸣治墓志铭由吏部文选司郎中顿丘李其纪撰文。

主要事迹:

一是吉澄任御史时间较长,有八年之久。先后巡按过陕西、福建、辽东;

二是在巡按福建时,一面安抚处理受倭寇侵扰蒙难军民的各项事务,修筑城堡,一面组织刻印大量的古代典籍,为传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是嘉靖时期福建一带著名的图书官刻家之一。

其先祖吉惟善,擅长性理之学。永乐中有司以经明行修科目举其为官,不就,甘愿在州学教书,受后人尊崇。

其父吉陈,正德十四年举人,初任陕西河州知州,后任赵王府(在今河南安阳市)和郑王府(在今河南沁阳市)长史。

其叔父吉阳,正德十一年举人。初任陕西秦州知州,官至临洮府(在今甘肃临洮县)同知。

其子吉大同,嘉靖四十一年第3甲第8名进士。初授行人,官至睢陈按察司副使。

其曾孙吉贽,以善书参与纂修明神宗、光宗两朝实录,供事实录馆。后授平阳府(在今山西临汾市)通判。

事迹见诸县志循吏传、卓行传、文苑传。《明史》无传。

(九)董汉儒

今濮阳县海通乡沙堌堆村人。万历十七年第3甲第86名进士。初任河南府推官,历任户部主事、山东按察司佥事、副使、山东布政司参议、参政、湖广按察使、湖广右、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工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官至兵部尚书。因功进太子太保,卒赠少保,谥肃敏。享年66岁。

主要事迹:

一是任户部主事期间,曾到江苏浒墅关任关长,负责漕运税收,能够灵活掌握政策,完成上交国家的任务后,又将盈余部分修理当地运河河堤,当地称为“董公堤”,至今被当地人纪念;

二是参加抗倭援朝战争,负责饷务;

三是在湖广任内,处理楚王宗室假王事件;

四是在兵部尚书任上,果断处理辽东军务并和宦官王体乾、魏忠贤等人展开斗争。

其长子董琨,府学生员。世荫锦衣卫正千户,(《明史》说百户)官至提督东司房官、旗办掌卫事指挥使。与元辅温体仁不合,致仕回乡。

其次子董珫(琬),府学生员。荫官户部郎中,官至陕西庆阳府知府。李自成攻陷庆阳时殉职。

其孙董钵,荫锦衣卫正千户。李自成破城时被俘,不屈。

事迹见《明史》卷二百五十七《董汉儒传》、《明季北略》和县志名臣传、忠节传。

三、本书编注出版意义

(一)可以为《明史》研究提供素材。

如王崇庆,是明朝心学大师湛若水的得意弟子之一,交往频繁,至老不渝。历任南京户、礼、吏三部尚书,其行政官职在湛氏门下弟子中是最高的。且著述丰富,有二十种之多。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法学学者董康,在《嘉业堂藏书志》中介绍《端溪先生集》时评论说:“就奏疏可以得其服官梗概。如请诛刘瑾,如救宿进,因而拏交镇抚司;如论新政十三事,亦抗直之臣。顾《明史》无传,武宗、世宗《本纪》无一字及之,不能谓非漏略也。”

再如史褒善,在南京任提督操江之时,抗倭本是有功的,且朝廷已经批准升任大理寺卿,但因受到严嵩一派排挤,反而遭致“冠带闲住”的处分。几年后由于吏、兵二部的坚持,肯定其在南京任上的功绩,虽被升任大理寺卿,却又以致仕对待。曹邦辅与史褒善为同年好友,并有过多次在同一地区任官的经历。尤其在南京,史为提督操江,曹为应天巡抚,共同抗倭,且都受严嵩一党打击,但《明史》有曹邦辅传,而没有史褒善传。史褒善文武全材,《明实录》中材料不少,《明史》无传,令人遗憾。

(二)可以填补、纠正地方志缺漏,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开发和传播。

濮阳现有正规地方志书四种:嘉靖《开州志》、嘉庆《开州志》、光绪《开州志》、《濮阳县志》。通过本书的编注,我们发现,他们关于九人的记载,或多或少都存在缺漏或错误。有的甚至非常严重。

如《濮阳县志》(华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录第四《传闻轶事》中,关于韦大秦为八都坊题写坊名的故事,说81岁的大理寺卿王綖将韦大秦的未婚妻,刚刚16岁的邢秀云劫入王府,强纳为妾。韦大秦怒不可遏,假扮货郎混入王府,在其影壁墙上写下“二八佳人九九郎,半边乌云半边霜。可叹洞房花烛夜,酷似梨花罩海棠。”王綖恼得咬牙切齿,进行报复。韦大秦满腹经纶,又是书法高手,但由于王綖作梗,结果以后数年科举考试中,竟然几次落榜,韦大秦只好从此断绝了功名。然而收入本书的王綖和韦大秦的家谱材料证明,在八都坊建坊的那一年(万历四十五年春,1617年),韦大秦的父亲韦士登尚未出生。怎么会弄出来作为儿子的韦大秦的未婚妻,被别人强纳为妾的事呢?王綖墓志铭还显示,王綖只活了61岁,去世之时,离八都坊建立还有80多年。韦氏家谱还证明,韦大秦为天启元年(1621年)的举人,也与传说大相径庭。(见王綖墓志铭、韦士登家传等)

再如,关于王崇庆次子王田的故事,虽不像王綖抢亲那样无中生有,却也是有据可查的颠倒黑白。原来,王崇庆去世后,依照朝廷规定,其子孙可有一人袭荫。当时,王崇庆的长子王墅已经去世,留有一个儿子王懋廉。次子王田健在,也有一子王懋忠。王田想让其子王懋忠袭荫。但是按照明朝当时规定,应由王懋廉袭荫,所以就发生了矛盾,于是告到州府。此时知州汤希闵与前知州章世仁是亲戚,而章世仁与王田过去有矛盾。汤希闵到开州上任后,一直想替章世仁对王田进行打击报复,此时正好抓到了机会。于是,就伙同知府姚汝循、巡按御史黄襄,并唆使当地无业游民加无赖刘神武,以王田贪占谕祭修坟及坊牌工价钱为罪名,将其抓进监狱,严刑逼供。王田不屈,惨死狱中。汤为了杀人灭口,斩草除根,又接连害死王田的一个儿子、一个孙子和一个族叔(王刚)。王田之妻被逼跳楼自杀。王崇庆遗孀诰命夫人张氏险被气吓致死。事后汤希闵为了掩盖罪责,大肆搜刮民财,上下活动,左右弥缝。最后又得以升迁为南京户部员外郎。王田的亲属韦士登为王田鸣冤,四处告状,险些丧命狱中。(见贾三近《纠劾极酷有司并翼恶官员以重民命疏》、《韦先生传》)。可是这样一起惊天大案,《濮阳县志》在《王崇庆轶事》中,却是颠倒黑白,把王田描写成无恶不作的浪荡公子,被为民除害的青天大老爷汤希闵用麻袋压死在大街中心。汤知州自觉得罪了王崇庆,性命难保,于是吞金自杀。因此,在王崇庆、王綖、韦大秦家族代表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赞赏编注此书的重大意义,“是给他们家族几百年的冤案平了反,正了名。”从编史修志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敲了一次警钟,编史修志是百年大计,取材一定要真实、全面、慎之又慎。

(三)可以激励当地人,尤其是九个家族的后人,使他们看到先祖的光辉业绩,鼓起再创辉煌的勇气。

开州在明朝有50名进士,本书涉及到36名,另外还涉及20多名举人。加上贡生、生员等共有60多人。收入本书的家谱文献,家族中现在能看懂的人并不多,外人更不可能看到。其他文献,濮阳当地人看到的也不多。现在集中在一起,加以简单标点校注,可以使家庭成员及其他人都能看到了,看懂了。古代人文精神的精华,如热爱祖国、孝敬长辈、忠于职守、廉洁自律、诚信待人、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勤学上进、嫉恶如仇等,就存在这些文献资料之中。只要细细品读,一定可以受益匪浅。一定可以从中吸取到中华古老文明的精神营养,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机溶合,为建设和谐美丽、富裕的新濮阳贡献聪明才智,更加有利于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伟大祖国。

关于本书的选题、文献征集、编注过程、加工事项和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等具体问题,已在后记说明,不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22种,存目179种,共201种)提要
齐之鸾传
蕲春明代以前进士具名录
沙河明代出现过的科举人物
唐龙墓志铭
一块墓志铭揭开了富平大樊村樊氏的源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