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高璩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太尉白公墓铭并序(白敏中)
【唐】高璩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太尉白公墓铭并序(白敏中)

唐白敏中墓志铭原文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尉白公墓铭并序。
门史翰林学士承旨、朝议郎、守尚书吏部侍郎、知制浩诰、柱国、赐紫金鱼袋高璩撰。

  初、宰相被戍戌诏,太傅丧至风翔府,宜以朝永宁里第厅吊哭礼,璩适提笔参密,命直内殿旁,用承旨故事,非大朝会不得与外廷通次,独明日,得素服入,谒如平生,既申一恸,忽不知身世在所。其孙昭应县尉夷道译卫国夫人、语,且置琚曰:“太傅、前立家国事,苦夷远,为不灭计,今畦町不当理却困秃自渥不能惊从来者,子实太傅记室,从两镇五年,宜乎味髓魄而登峰言也。琚惶巩不敢让。
  白氏受姓于楚本公子胜,理白邑有大功德,民怀之,推为白公。其后徙居秦,实生武安君。太史公有传,遂成望族。元魏初,因阳邑候包为太原太守,子孙因家焉,逮今为太原人也。公讳敏中,字用晦。树忠孝为根本,济以道德,而培以词学。钩深史折,阳倚阴佚,捉古抵今,三光瘦缩,以艺补乡籍不中,穆宗皇帝以尚书第业取浮誉,俾后生,栽出风态,拱拆谭吐如一手出,即扬鞭劳问以数致规模声容吕临卷隐机号,曰顽朽,尚不揖,唾去、中外厌怒。坐有可不当职,出而被籍老索索坠地,文场一洗,唯精确不流者得负气岳立,如霜杀百卉,而桂桧相望。故公高揖殊等,李司徒听为义成军节度使,闻公善名,召补从事,奏试秘书省校书郎。移府邠州,历协律记事专奏记。罢职,丁郑国太夫人忧,服满,有亲交望拜者不能如灰槁矣。坐以得真粹,方忆故时,标格里巷,偶出崛行,则颜丁磨默在下。俄拜右拾遗,内供奉。
  上读书爱谥法,惩劝取书,坐宰相索太常博士,唯公称旨。以劳迁殿中侍御史。苻澈临邠,诏公以侍御史,衣朱衣银印,为节度付使。凡兵赋虚买风俗制度问公不问澈。时琚先司公职中丞事,前御史有帖削俗悉解去,上章请公真为侍御史。录治留台事,改户部右司员外郎。武宗皇帝破回纥裂潞军,擒太原反者,召公承诏,意铭黄策划,进兵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寻加职方郎中,知制诰,赐紫口承旨,中书舍人、户部兵部侍郎。时权臣有乘时君,谓天下可以喜怒制,而人皆销死渥下者。公横身守正,有不合理即欲呵比斥。由是,明廷仪,物多士,修整口有栖息处。先皇帝籍会口,语兵后思得贞观,理平事,补报庙社、首命公入相。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日当迁,抗言曰:“表穷前朝旧相当,事主时轻家族如毛缕,及为奸人所得,顾柄任乃焚溺之本耳。此非必有缺陷,假小不直亦不伤大众,且今日改前日岂继圣所宜言耶!上惊喜,即日诏还五宰相。俄兼刑部尚书、右仆射、司空、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及清口宫使。属吐蕃有大丧,大臣争废立事,纪律,四坏,有兵众相起为盗,漫延波泊亭障失措。论者以朝迁久无边患,缘镇因循不事镇中,若一日问罪,必取笑奴虏!公奉神算,征天下兵,捉险微利,纳七关与秦渭三州,度陇山还为内陆。降男女羊马无多少。州天军直威州,先是故老望西郡县皆嵬痛泣血,及是谓开元风,曰可屈指取时,内外畏公大黝,因开言玉蒙恐争藩镇脆系朝迁恩与即输贡落,后闻着愧如出股鞭于市,今各拥兵自大右乘忿驰肯不为戌忧。况觉项使上果,忆公威惠韬略,可整顿穷寝,遂拜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充招讨都统、邠宁节度使,治宁州。师行内皮万岁临轩劳送。赐以宸翰通天带,用神策常扈跸兵士,扯左右队属鞅下。又命供奉乐官,张鼓吹于赐宴所,优宠微紫臣第一幕史取侍臣皆衡真秩去。公始以智会上意复日揣磨机要,器侠杰俊,故得功用神速。既握兵外去,每一事非关请不得专,是不有巩丈无所施,设觉羌平壤都统,事未治邠土,募新卒七千人,城堡戊灼四十二所,检校司徒、平章事、充西州节度使。灼民宝屏心宜增耀前史。以度移荆南节度使,加太子太师,用军仪见岭南节度使李承勋,指麾湖南叛将,即日承诏遗骑卒迎处置使,以故绵湖岭啸聚者,乞不相保。
      今上以孝德正位,思掌出祖宗君亲,诏追入册,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对迥切齿党比,朝野震慑,寻充太清官使,弘文馆大学士。上全以升平迸公,公北且不举意,虽为忤气,得关中恶寒,疾势状大,进功股膂,步趋皆失力,上举苗晋公优礼,许坐灵芝殿,公避龙渥,联拜四,上爱惜愈牢,听公立中书。受旨进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令、又还司徒。且上相不面,州天子、仅满岁,虽剪刻万目、条疏群萃,而议论最杂,物不宁适意,得风翔节度使未数月,以疾乞骸骨,上縻以东都留守。坚不可起,从太傅致仕。宣麻日哀问至。以咸通二年(861)七月十五日薨于风翔府公馆。享年七十。上废朝二日,诏赠太尉,行册告第,赐布帛,命使吊祭,申优典也。
  曾祖温,朝检校尚书,都官郎中,赠给事中。祖镂,皇扬州录事参军、赠左仆射。烈考季康,皇宣州溧水县令,赠司徒。前娶河东薛氏,封河东郡太夫人。有子二人,长曰阐,杭州于潜县尉。次曰幼父,睦州遂安尉。再娶平阳敬氏,累封郑国夫人,皇缓州刺史敬琬之女。公即司徒之第二子,郑国太夫人之出也,公前娶博陵崔夫人,解县令宽第五女,有女三人,二人早殁,一人适今主客员外郎皇甫烽,亦殁后娶。今卫国夫人韦氏,秘书少监同靖之女。时公承天旨,方振国勋,夫人整将相之风,建闺闱之教,勤雍和理。凡十八年,泊于营奉襄事,咸遵古典。鸣呼,荣贵辉赫,严明修俭,无以加矣。有女三人,皆早世。男曰征复,秘书省著作郎。次曰崇儒,秘书省校书郎。皆先公而殁。女二人,一人继归今主客员外郎皇甫烽,亦殁。一人归前集贤殿校理张温士,亦殁。主男曰可人,京兆府参军,年在垂卯,宛有成人风彩。女曰锦儿。征复娶博陵崔氏,有男曰承孙,见任秘书校书郎。公崖谷峭澹,声律冲秀,穷虑而尽遣钿,故畏名而不近大节,不以位踞,不以困迁。烹恶如破仇,种善如引嗜。不理堂庑,不饰服玩。进才续德,不记亲嫌。无私托,无风忧,参总教化,整三朝二十年,享羔雁者,自宰相而下三十人。世以文儒进至公相者,无以肩比。临镇以瑞称,厌钮机析载记数不书。
  其年十月三十日归葬于华州下邽县义津乡洪义原。前崔夫人合附从先茔,礼也。据实以文从公,公加太尉衡,复加司徒,复琚实职内廷,皆获视草则铭勋撰世承卫国夫人请。其何以辞。铭曰:
  其一
  惟唐受命,并代成圣。条复八雄,莅开庶政。
  得禹身律,传尧心镜。由乎硕臣,继升大柄。
  其二
  项臣伊何,弧标粹和。道德忠甲,气横笔戈。
  三光借朗,万象罗。作瑞物,散作赓歌。
  其三
  物以定位,握惟济威。爱日可亲,颓波自息。
  邹郢序管,贲育贾力,冲斗内明,测景中植。
  其四
  白玉住璞,黄锤本光。天爱信当,人文奇荣。
  自抑迅羽,难攀逸跌。斥去浮态,提来古风。
  其五
  首恢帝图,言翔天路。鬼识机兆,神夸理具。
  符普运昌,安刘计树。劲节不饶,宸心所注。
  其六
  丙掌,韩彭振衣。台阶益峻,将剑增威。
  鼎鼐熏著,山河誓归。彤墀泽润,青史云飞。
  其七
  术本销兵,功全去害。将澄滓秕,尽芟翳荟。
  我疆既圭,虏首尽脍。聪刷九庙,魂招四外。
  其八
  波丘大业,焰引皇冈。翰排二气,接迹三王。
  国宝云辍,艮妖忽翔。紫微耀掩,苍关悲长。
  其九
  草树积惨,昆虫茹毒。大君震悼,百辟序哭。
  风号雨凄,自晦而伏。方替时休,宁堪电速。
  其十
  南瞻太华,北屏渭川。崇岗虎踞,拱木星连。
  道仰朝旭。熏铭夜泉。终古不泯,芬猷自传。
  门吏朝议郎行侍御史柱国于环书

  今就墓志原文考释如下:
  (一)、关于白家姓氏的起源:
  《新唐书》宰相世系七十五(下)中,说白敏中“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欧阳修把白氏远祖说成是周太王,成为诸姬了。

而白敏中墓志则说:“白氏受姓于楚公子胜,理白邑有大功得,民怀之,推为自公。其后徙秦,遂为望族。“自述其先乃楚公族之后,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之苗裔。太王姬氏起于西方,白氏高阳起于南方,显然两说必有一误。
  白居易为其祖父白鍠所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说:“白氏,姬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之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乙降是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新旧唐书所述白家世都是这样写法,而宰相世系的说法显然有误,就白乙丙而论,此乃蹇叔之子,而非孟明视之子,秦穆公三大将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也、没有血亲关系。
  远祖都叙到白起,史记说:“白起,郿人也。”郿是郿县。
  (二)白家世系考
  新唐书说:“武安君赐死杜邮,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仲于太原。二十三世孙魏太原太守邕,邕五世孙建,
  《白居易传》则只追叙到北齐五兵尚书建。白敏中墓志则说:“元魏初,因阳邑候包为太原太守,了孙因家焉。没说包是白仲的多少世孙。
  按新唐书所说,自白起二十三世到邕,邕五世至建,而建至白温三世,温至白敏中亦三世。但白敬宇墓志则说建为白起二十代孙,此和新唐书之说差距甚大。但总的世系轮廓可为
  白起--白仲--白邕--(五世)建--(三世)温
  (三)白敏中乃渭南籍
  白敏中墓志只叙述了白温、白磷和白季康,没有提白建之事,《新唐书》白敏中传则提了祖磷和父季康。旧唐书《白居易传》记的比批详细,说建生士通,士通生志善,志善生温,温生鍠生季庚。白敏中之祖为磷,鍠磷是兄弟,白敏中即白居易族弟。白温已搬家到下邽,白敏中当然是渭南籍,其墓就在龙北乡北程。《渭南县志》古迹图上绘有白居易、白敏中白行简三墓,白敏中墓在白居易墓东,白行简墓在白居易墓南,白居易墓则在辛市布王冢东南。实际误指今北程白敏中墓为白居易墓,指上太庄大尉墓为白敏中墓,白家墓冢都在北程到上太庄一线,这一线相对约比其南高2米以上,称其为原、坂都无不可。上太庄到下太庄之间向称南洼,距上太庄不过五百米之遥,故其形势与白诗所描写地形相近。
  (四)墓志所记述的白敏中个人历史与新唐书所记一致:
  《新唐书》《白敏中传》说起敏中“长庆初登进士第,佐李听历河东、郑滑、邠宁三府节度掌书记……会昌末拜相、宣宗时,居四辅之首,五年罢相,懿宗复相敏中,三年复罢。
  《白敏中墓志》也说武宗“首命公入相,懿宗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检校司徒平章事。”
  白敏中比白居易小十九岁,幼年在白居易、白行简诸兄教育下,有德有才。长庆初进士及第,为李听记室,武宗时迁户部兵部侍郎,宣宗时入相,懿宗时又入相,历六朝,握国柄,多所建材。但历来为人所嘲者,即白敏中为李德裕所荐,而却以怨报德,诋德裕甚力。
  作者 唐宰相白敏中第五十一代孙 白 勇

      白敏中系大诗人白居易的堂弟,于穆宗长庆年考中进士,先后任右拾遗、殿中侍卸史、邠节度副使。武宗皇帝即位后,曾想任用白居易为知制诰。宰相李德裕认为,白居易性格软弱,体质也差,他的堂弟白敏中不但文词类似其兄,而且很有器识,便积极向皇帝推荐,白敏中被召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宣宗朝,白敏中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侍郎,兼刑部尚书,并娶了皇帝女万寿公主,很受皇帝倚重。在他兼任邠宁节度使,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使,准备去宁夏、四川解决与党项各族的矛盾时,皇帝在安福楼饯行,赐通天带,用两神策兵保护,允许开府取士,与当年唐宪宗派裴度讨淮西时的最高礼遇一样。(碑文第二十行记载此事)白敏中在安定西北、西南方面,主要采取怀柔和安抚政策。在这种政策影响下,张义潮率十一州反正归唐。从祁连山到黄河千里之地,一百余年始得以收复,白敏中及时在党项各族中实行“屯保”措施,使各族百姓乐其生业,十余年间朝廷无党戎之祸。在剑南西川任节度使时,增加骡军,修建被破坏的关塞,有效地提高了唐军的抵御能力,这些都是卓有成效的工作。既体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远见卓识,又符合当时朝廷内忧外患捉襟见肘的实力情况。不久他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总计五年之中,升迁了十三次。
  懿宗朝,召拜司徒,门下侍郎。白敏中因病曾四次请求退职,皇帝不许。因为这时皇上最担心的仍然是边患未除。不久,南方兵起,皇帝立即召见白敏中,并准许掺扶着上殿议事,可见倚重之深。不久,白敏中终因背部生疽痈而逝。
  这是他一生光辉的一面,但他也有陷入牛李党争漩涡不能超脱的暇疵,这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使然。
  有关白敏中神道碑的历史记载
  从《集古录跋尾》卷九一二下、《集古录目》卷十页一0上、《宝刻丛编》卷十页四二上及《天下金石志》〔陕西〕第十三页“华州”著录可以得知,大唐宰相白敏中神道碑,刻于唐咸通三年八月,撰者毕减,书者王铎。毕诫以文采知名,《旧唐书》177卷有传,《新唐书》183卷亦有传。王铎为僖宋朝宰相,封晋国公《旧唐书》164卷有传,《新唐书》185卷也有传。从新发现的白敏中碑残文中所载官衔可推知此二人。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右白敏中碑,毕减撰。其事与唐书列传多同,而传载敏中由李德裕荐进以获用,及德裕贬,诋之甚力,以此为甚恶。而碑云:会昌中,德裕起刑狱,陷五宰相窜之岭外,公承是乏,后一年,冤者皆复其位,以此为能。其为毁誉难信,盖如此。故余于碑志,惟取其世次官寿乡里为正,至于功过善恶,未尝为据者,以此也。碑又言桑道茂事云桑道慕,不知孰是?治平元年七月二十日书。“
  欧氏父子没有见到全文,只看到了后人评论的文字。
  宋《文苑英华》和清《全唐文》中,对这篇文章也没有任何记载,可见此文轶失很早。
  细读《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只能做这样的推测:由于激烈的党争,使这块石碑在树立不久就被打坏埋入地下了,因而宋代和清代在编《文苑英华》和《全唐文》这两部类书时,就根本没有见过这个石碑。
  白敏中神道碑的发现过程
  白居易入仕后,将自己的家从河南新郑搬到渭南渭河以北的金氏村。其后,又在现在的北程村北选择了一块墓地,迁葬了祖父、外婆、父亲、长兄和幼弟,白敏中早孤,承学诸兄,后成为大唐宰相,所以也安葬于此。
解放初,白氏陵园保存完整,且有相当的规模,其后几次较大的人为破坏,白氏陵园的所有石碑都毁了。只有文革前北程村人在平整土地时从村东边地下挖出的一块石碑--大唐丞相白敏中的神道碑,现存于白氏陵园之中。
  白敏中神道碑高三米,宽一米,厚一尺。碑额为篆书“唐故太傅致仕赠太尉太原白公神道碑“,笔力遒劲,周围九龙缠绕。碑文为王体行书,是少有的书法珍品。据北程村原贫协主席讲述,石碑挖出来时字迹清晰如新,不缺一字。只是长期放在路旁,被割草的小孩用镰刀斫去不少,真是可惜。
  这么厚重结实的一块石碑,为什么竟能从下三分之一处拦腰折断,而且明显可以看到有人为凿毁的痕迹?
  发现这一残碑时,字迹漫灭残缺甚多,不能卒读。经查阅资料,得知此碑为《全唐文》佚文,又事关中唐复杂的政治斗争,所以不辞辛苦,辨识多日,仅得录此残文,以备研究者参考。

高璩(qú)(?-865年),字莹之,唐朝官员,唐懿宗年间曾短暂任宰相,为期两个月。先祖高士廉在唐太宗朝拜相,尽管高家并未因此而显贵,但高璩的伯父高少逸和父亲高元裕都成为朝廷名臣。
于瓖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癸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中书舍人崔瑶。中状元后,初官授校书郎。咸通五年(864)以兵部员外郎,后转吏部员外郎;咸通十年,出任湖南观察使。咸通十三年贬为袁州刺史,至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愈文集
白居易是胡人后裔吗?
从一方出土墓志说起 作者白坤堂 ——白居易家族…
白居易与古龟滋国
唐代“连中三元”者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