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鸣:不错位、不越位、不失位,苏州将信息化探索的权利还给学校和师生 | 区域示范


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已处于支撑地位。信息时代,教育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教育信息化作为驱动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信息时代特有的产物,具有教育发展史上不曾有过的全新属性,也天生带有区别于其他教育条线的发展特征。


当前,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应更多从现代教育发展着眼,由外及内多角度审视信息化进程。对特定区域而言,就应坚持从区域教育实际出发,强化问题导向和实证思维,打破经验依赖,明辨路径真伪,建立专业意识,探寻内在规律,从教育改革、技术进步和互联网产业发展出发,综合研判,找准本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在这方面,江苏省苏州市积累了一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步经验。苏州市作为华东地区高度开放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新型智慧城市全国十强之一,早在1994年就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在2013年就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地级市,并担当着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核心区先行先试的使命。苏州发展教育信息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在其进程中始终专注于三个角度确立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从教育教学本身出发,

策划遵循学习原理的信息化制度设计


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是现有信息技术难以深入人的学习行为,无法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究其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是以逻辑计算为基础的,而人的学习行为除逻辑思维之外还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等,这也是教育领域信息化程度长期落后于商业、交通等只关注物理行为的其他领域的主要原因。


当前,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企业、政府、学校三方中,企业作为供应者无法从学习原理角度出发去设计产品;政府作为规则制定者有明确的权责边界,无法深入参与产品开发运营每个细节;校长(教师)作为使用者拥有的是教育教学的实践知识经验,难以将其显性化之后提供给供应者作为产品设计依据。


面对矛盾,正确的选择是坚持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本身服务的立场,优化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各个主体的结构定位,引入对人的学习行为有深入研究并能深度参与教育信息化合作链条的新主体。


据此,苏州市和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教育信息化UGBS协同发展模式,也就是高校、政府、企业和用户学校的交叉互动,将高校作为重要角色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将高校教育学研究最新成果转化到信息技术产品开发上来,政府是规划者,高校是设计者,企业是建设运维者,学校是使用者,各司其职,高度协同。



UGBS模式试点启动以来,在苏州全市共建成了由国家工程中心设计、企业开发生产的未来教室273间。未来教室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优化知识呈现、便利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强化学情分析,具有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并能搭建灵活开放的信息化学科教学环境,目前已覆盖83所中小学校,服务15万余名中小学生。同时,国家工程中心派驻研究人员进入未来教室信息化教改实验学校,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信息化环境、教学资源、教育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教学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用技术支撑教师行动。


目前,苏州市有18000名教师接受了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涌现了300多名市级专家型种子教师,形成了一支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2016年,苏州全市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共晒课19123节,1064节获得省优,占全省的15.4%,部优675节,占全省19.8%、全国2.45%,位据全国地级市第一。



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出发,

做好教育信息化前瞻性布局规划


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新兴业态,其发展日新月异,以新代旧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一项信息技术被教育系统引进、接纳、迭代升级并实现深度融合却需假以时日。往往学校好不容易普及熟练就遭遇软硬件新一轮更新潮,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呈现周期性滞后。


这种现象带来两个后果:一方面采购节奏跟不上技术进步节奏,造成大量软硬件在使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因跟不上标准被强行淘汰,导致资金成本、融合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浪费;另一方面,信息化布局设计沦为技术发展主导,即教育信息化被动跟进信息技术发展脚步,为了占据前沿而信息化,为了体现高端而信息化,一定程度上丧失教育立场,与教育信息化发展初衷背离。


对此,苏州在应对融合方面的周期性滞后问题上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先一步研究信息技术发展规律,苏州教育部门会同国内相关领域主要互联网企业和主要运营商开展技术发展规律的专题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三个规律和一个领域的发展,三个规律即计算机运算能力发展规律(摩尔定律)、主干网带宽提升规律(吉尔德定律)和信息技术与行业的融合规律(泡沫期、冷淡期、接受期与融合期)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演变发展趋势,一个领域发展即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以此超前谋划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布局。


但正如目前无法回答“微信之后是什么”一样,规律把握和未来发展本身无法精准预测,更提不出精准的时间节点,我们力争与互联网领域尖端企业保持信息化的同步更新。


二是建立健全迭代升级机制,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探索建设运维前设定用户意见反馈和迭代升级的门槛,使供应者从软硬件建设、服务维护师生应用向技术更新后的迭代升级责任扩展转变。软件强化更新度,硬件提高兼容度,降低更新换代成本,从采购的“一锤子买卖”向“购买维护”转变,再向“购买维护+迭代更新”转变。


正如“三通两平台”的“三通”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发生较大内涵变化,物联网产业成熟的时间节点突然到来时,“万物接入”将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替代原有“三通”,即学习环境内任何设备“通电必通网”。因此,三通工程新一轮布局面对的就是一种迭代升级的新要求。



三是开展重点领域前瞻课题研究,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用户在大数据、区块链、学校信息化评价等领域开展战略性课题研究。


在教育大数据管理机制和区块链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从数据采集、存储、使用以及安全机制,形成具体的数据管理政策建议,针对各种数据对象建立实际的描述定义,设计相对应的管理、维护、应用体系。同时,建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部门教育基础数据共享方案,建立适用于苏州教育大数据生态的代码标准体系,用于规范大数据体系下各类数据信息的字段标准。


通过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探索研制一套科学、简单、实用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体系,力争不仅全面、系统地反映不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有助于提出促使各学校均衡协调发展的办法,而且通过纵向比较学校在不同时间内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分析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依据,指明方向。做前瞻工作不是为了领先一步,而是经过科学研判后踩准未来发展节奏,为应用融合节省时间成本。



从互联网产业发展出发,

探索多种教育信息化演进方向


教育事业从来都与产业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经济高速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也为经济产业发展贡献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从历史上看,某个特定产业的发展从来没有大规模大范围地影响过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


前信息时代,学校在教育范畴内自行整合教育链条后创造教育价值,不必过多考虑外在产业发展对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是一种单面对象教育。信息时代,学校教育被互联网行业不断冲击,教育链条上各个环节均面临调整重构,与此同时,影响教育的互联网市场在业态、规模和模式等方面又在飞快发展、迅速更迭。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平台,一头连着师生,一头连着变化多端的互联网产业,形成了一种双面演进教育,给教育事业与经济产业良性互动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新型教育将更加开放地服务学生成长,也为互联网行业发展创造价值。



在信息时代办教育,要将眼光更多地放在互联网行业市场本身的发展研究上。


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互联网行业应比互联网从业者研究教育更胜一筹,才能确保立足教育搞信息化,确保教育信息化供需合理、发展均衡。


现阶段可以看到两个动向。其一,与所有新兴产业一样,互联网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野蛮生长不在于“野蛮”,而在于“生长”。在初级阶段只有野蛮生长才能催生万物生长,等行业壮大后再有监管落地,随后市场良性竞争,最后是马太效应显现、行业分层定型。


其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多样共生的,不存在某一种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模式能替代所有其他教育模式。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教育形态的发展更是一种动态演进、探索创新的存在。不同的教育形态需要不同的互联网形态来支撑其发展。


据此,苏州教育部门当前并不推广教育信息化的排他性全域模式,而在坚持教育立场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正确履行政府信息化管理职能,不错位、不越位、不失位,将信息化探索的权利还给学校、还给师生,力争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不断激发不同办学模式下试验教育信息化的内生动力,催生孵化多种信息化教育形态。


具体做了两种尝试,一是调动一线教师,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的成型只可能来自一线教学现场。鼓励一线教师自由组合申报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并重点聚焦学情数据分析、交互教学和在线学习探索,允许团队组成人员跨学段、跨学校、跨系统,在符合财经纪律前提下给予每个团队科研和实践经费支持,在周期性考核中提炼成果、辐射推广和优胜劣汰,培育一批适应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教学的未来教师。


二是调动校长队伍,我们认为智慧校园探索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校长。鼓励有志于以信息化立校治校的校长申报智慧校园试点项目,分“促进管理方式转变”“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三类,评审通过后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实行专家指导制度、政策经费支持与动态调整制度。聚集各试点校的创新优势和资源,共同破解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过程的难点,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创新案例,在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基础上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


未来不止一种。站在信息化万物生长的历史阶段,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目标概念、发展概念,是一种不断演进的与技术融合的教育形态。不宜操之过急给予固定的定义属性,而应抱一种包容审慎态度,保护和孵化各种教育一线理论实践与信息化的融合探索。


区域教育部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着眼当下、立足前沿、把握走势,明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方向,在认真履职中积累完善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实践内涵,在统筹调动中推进教育信息化、精细化、平稳化发展,以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教育情怀,主动作为、孜孜以求,努力培育科学客观、稳定可靠和高附加值的教育信息化形态。


赵鸣: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科技教育与信息处处长)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原标题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三种视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应为教师留下一块黑板
【课件共享】《学校信息化:发展趋势与顶层设计》讲座PPT
??为啥苏州校长们都是这么有“想法“,赶“时髦”!
中国教育报道:一位老师的博客实践
关于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