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2二曲揭穿宋明哲学的秘奥——释见道
如说二曲治学,他三十岁以前是走程朱路线,尤其是走朱子路 线;他三十岁以后,则是走陆王路线,治学的工夫甚似阳明,而“理 学经济,相为表里”的重事功的主张,又极类象山。这是二曲治学 过程中的极大转变,我们绝不可等闲视之。由于这一极度的转变, 才造成他在清初诸儒中的特出地位。而宋明哲学的核心,作者常 称为形而上的自性本体,或灵光四射的灵明本体,在二曲学中,均 全部透显出来。我们要认识二曲学的真面,应从他三十一岁起;我 们要进一步理解宋明哲学的核心思想,亦应从他三十一岁学问的 转折点开始。这一重大关键,《历年纪略》有明白清楚的记载,如 “顺治十四年”条说:

夏秋之交,患病静摄,深有感于“默坐澄心”之说,于是一 味切己自反,以心观心。久之,觉灵机天趣,流盘满前,彻首彻尾,本自光明。太息曰:“学所以明性而已,性明则见道,道见则心化,心化则物理俱融。跃鱼飞鸢,莫非天机。易简广大, 本无欠缺。守约施博,无俟外索。若专靠闻见为活计,凭耳目 作把柄,犹种树而弗培厥根,'枝枝叶叶外头寻’,惑也久矣。” 自是屏去一切,时时返观默识,涵养本源。间阅濂、洛、关、闽 及河、会、姚、泾论学要语,聊以印心。其自题有云:“余初茫不知学……(见前引)自此鞭辟著里,与同人以返观默认相切砥。 虽居恒不废群籍,而内外本末之辨,则析之甚明。不敢以有用 之精神,为无用之汲汲矣。

这就是二曲先生“见道”或“悟性”的描述。以三百年后今人的治学 方法来读这段文字,可能不容易理解,而这段文字,又正是研讨二 曲哲学的关键所在。假如我们读不懂,或任意曲解,那对《二曲集》 和《四书反身录》一切有关学问的紧要语,纵能自信言之成理,作种 种解释,恕作者很不礼貌地说,如非皮相之见,就是全盘误解。前 引王庸氏《李二曲学述》一文,如以理学的尺度来衡评,我可以说,, 王氏对二曲学的研究,并没有下什么工夫,他认为了解的,其实都 有问题。又假如我们对二曲学,尤其是这段关键性的文字,不能洞 悉其究竟,那对宋明哲学的一切言说,都是揣测之词。这是探究二 曲学,乃至宋明哲学真相的关键之所在。而二曲于“见道”之次年, 即著《悔过自新说》(见本集卷一)一编。兹为阐释二曲见道的真实 情景,特引该编及其他相关文字,条释如次:
(1)以默坐澄心为工夫
二曲三十岁以前,在宋明哲学方面的造诣,完全由知解而来。 亦即只求文义上的理解,去求思想的贯通。如宋明儒言工夫本体 的话,他当然很明白;但是,由于博搜穷索的治学路径的限制,他并
没有实地去用甚深的体验工夫。比如李延平的“默坐澄心”,邵康 节的“以心观心”等方法,他也只限于文义上的理解,并没有真正去 实践。由于没有真正去实践,即使以高度智慧能作如实理解,但于 个人的生命心灵之慰藉与蕲求,并无补益,了无受用,故二曲此后 常斥之为“口头圣贤”、“纸上道学”。意谓纵使对道学理论,口能 说,笔能写,仍无补于实际也。这可视为他悔悟后的经验之谈。而 二曲治学有此悔悟,实得力于他三十一岁“患病静摄”的机缘。病 中不能作博览的工夫,只得收敛身心,从事静养(静坐或静卧),于 是李延平“默坐澄心”的教法便浮现出来,作深切的体认,而躬行实 践。这种治学方法和博览不同。前者是要向自己的生命心灵深处 去体认、去穷索,即是“一味切己自反”,藉用黄梨洲的话来说,叫作 “向内觅理”;后者则是探求书册中的道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即使能与自己有关联,仍是外在的,必须作消解溶化的工夫,书中 之理始能为我所用;至于讨论个人心性的宋明哲学,即使能消解溶 化,仍然受用不得,所以说它是“向外觅理”(亦梨洲语)。今人作学 问,绝大多数都是向外觅理,尤其是在重知识的西风笼罩之下,无 一不是向外觅理。而二曲由于病中静摄的机缘,由默坐澄心的工 夫,于是从漫无限制的向外觅理,作急遽的转变,回过头来,彻底做 向内觅理的工夫。这就促成二曲治学方法上的一大转变,而二曲 哲学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在方法上即由此奠基。
然而这项默坐澄心的方法或工夫,究竟如何作法?于是二曲 又用邵康节“以心观心”的工夫来解释。所谓默坐澄心,到底如何 澄法?邵康节则主张“以心观心”(实源于天台宗的修道方法)。而 以心观心,分明是两个心,又如何观法?前者为澄心之一念,后者 则为灵明澄澈的心体。用此精醇不杂的一念的观照工夫,去证验 灵明澄澈的心体,期其自然其然地呈现。故前者谓之“人心”,后者 则称为“道心”。道心者,形而上的灵光四射的本体之别名也。有 关这段圣学人门的吃紧工夫,此后二曲教人,无论是书牍或语录中,时时叮咛,随处可见。兹引录《答张澹庵书》的几段话来作例 证,书云:
吾人鞭辟著里,朝夕之所必有事,亦惟有事乎此而已。如 鸡抱卵,如龙豢珠,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夫是之谓安身立命 之实际。……故曰其要只在慎独。敬为高明诵之。(见本集 卷一六书一《答张澹庵第一书》)
按“鞭辟著里”,乃宋明哲学家常用的术语,意即要就个人生命心灵 的精细处、幽微处,去尽力勘求认取的意思。这项工夫,换个说法, 就是变相的默坐澄心,也是以心观心。现在,二曲教张澹庵在入门下手处,必须鞭辟著里,“朝夕之所必有事,亦唯有事乎此而已”。 这里,牵涉思想上的一个渊源问题,颇堪吾人瞩目。按《孟子》“必有事焉”一语,王阳明晚年倡致良知哲学以后,最爱引用来作为教 人致良知的人门工夫。现在二曲教人,亦复如此。可见孟子思想 对宋明哲学启迪、影响之一斑。从汉到清,乃至目前为止,凡注释 《孟子》者,除宋明儒外,其余的注释家,无不就《孟子》此语仅作文 义上的疏解,而能脚踏实地、践履躬行的,或无其人。现在唯有理 学家去实践孟子“必有事焉”的工夫,因此亦可窥知理学思想与孟 子之渊源。而这项工夫的实际作法,再细密地说,二曲又喻为“如鸡抱卵,如龙豢珠”(按此二语,源于禅宗)。实际上,就是二程的 “主敬”。要集中一念,别无二念,才是敬的心境。所谓“默坐澄 心”,作法如此。“以心观心”,亦然。照这项工夫用力下去,其效验 如何?二曲则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里又牵涉到庄子思想 的渊源问题。按《庄子》内篇《逍遥游》谓至人的工夫,就是“其神凝”三字。现在二曲教人说,只要这样用功下去,集中一念,别无二 念,精诚专一,用志不分,便可达致《庄子》“其神凝”的境界或效果。 而这些工夫话,简括言之,又即是《中庸》说的“慎独”的工夫。由 此,亦可看出宋明哲学与《中庸》思想的渊源。
如工夫到此之后,再持续其功力,其进一层的效验又如何呢?
二曲《答张澹庵第二书》又说:
……夫天良之为天良非他,即各人心中一念独知之微。 ……此本来真面目,圣学真血脉。……延平之体认天理,体认 乎此也。而体认下手之实,惟在默坐澄心。盖心一澄,而虚明 洞彻,无复尘情客气、意见识神为之障蔽。固有之良,自时时 呈露而不昧矣。(见本集卷一六书一)
此书开头,由于张澹庵以“天良”二字的意义相询,故二曲随机指 点,就世俗常说的“天理良心”一语,诱导澹庵工夫人门。今人亦常 说,此人“天良尚在”;或则从最坏的一面说,此人“丧尽天良'这 些话,都由宋明哲学而来,不过加以通俗化、普遍化地应用,习焉不 察而已。实则,其中含有甚深的哲理。所谓天良的意义是什么? “即各人心中一念独知之微”,他人不知,只有自知,叫作独知,这就 是孟子所说的“良知”。阳明倡“致良知”,直接导源于孟子。而此 良知,又是世俗所谓的“良心”,今天学术用语,叫作道德价值判断 (的作用或能力)。这种种名言有别,而义指无殊。我们仍浑括地 称之为“独知”。前面二曲主张慎独,即在这独知上加工之意。然 而这独知有什么可贵呢?二曲视为吾人“本来真面目,圣学真血 脉”何以如此重要?因为李延平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下手 工夫,即从吾人一念独知之地做起。然而天理又从那里去体认? 这就与前面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工夫衔接起来了。凝于神, 指展现于外的情态说;实则,此时的心地工夫,仍在“澄”(如浊水澄 清之澄),或“观”(即以一念观照真心之观)。工夫至此,又与老子的自然哲学,紧密关联。一俟功力积久,瓜熟蒂落,没有第一因的 诱发,“自然其然”地呈露“虚明洞彻”的境界。这虚明洞彻的境界, 就是天理的体现,良心的泉源,亦即吾人之真面目,圣学之真血脉, 故必须慎独也。
兹再引二曲《悔过自新说》一则,以资比观。如云:

吾侪既留意此学,复悠悠忽忽,曰复一日,与未学者同为驰逐,终不得力,故须静坐。静坐一著,乃古人下工之始基。 是故程子见人静坐,便以为善学。……吾人之学,不静极,则 不能超悟。……中材之人,用功积久,静极明生,亦成了手。 

这是二曲见道后次年的著作(时二曲年三十二)。其功力厚度与乎 文字的宣说,和前引答张澹庵两书——中年后的作品完全不同。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吾人之学,不静极,则不能超悟。”“中材之 火,用功积久,静极明生,变成了手。”显然在工夫方面的话,说得很 简略。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主静”。静到至极的程度,自然会呈露 一“虚明洞彻”的境界,如此而已。
综上所说,二曲三十一岁时的为学工夫,就是“主静”二字。析言之,又即“默坐澄心”或“以心观心”。其工夫要领,则在“慎独”。 这些话,就近人对宋明哲学稍有涉猎者看来,都是老生常谈,了无 创意;但是如能以追求真理的态度,依照这些话去切实用功的,恐 怕就不多见了。近人不必说,即与二曲同时代的黄梨州,师事刘蕺 山,专门以“慎独”为宗,在践履方面,仍多付阙如。如以二曲以后 的衡评标准来说,梨州之学,正是“纸上道学”。至于等而次之的, 就更不必说了。中国的人生真理,都是些老生常谈,但其中却含有 永恒的价值。如果不以科学求真的态度去追寻,这永恒的价值,亦 可能无从再现。清初的李二曲先生,便是深入中国人文思想里,作 真理的探寻、永恒价值的追求者。
(2)以虚明灵觉为本体
二曲因患病静摄的机缘,从李延平默坐澄心的工夫人门,就自 己的心灵深处,去体认超越而内在的生命实体——天理,在功力积 久的情况下,自然其然地“静极明生”,呈露一片光明的境界。这片 光明的境界,绝非死寂般的,而是富于灵性的;因自觉其超越而内 存,故这一境界又是富于灵觉的;以其有灵觉的特性,故能觉其天 趣盎然,流贯充塞,浑化无迹,皆自然而然,绝非一毫人力所能安排。易言之,这便是活泼泼地“鸢飞鱼跃”的景象。此外,这一境界 最主要的特性,“即彻首彻尾,本自光明”,而展露一无穷的光明世 界。前引二曲《答张澹庵第二书》所说“盖心一澄,而虚明洞彻”云 云,其中“虚明洞彻”四字,即就这一境界作浑括的描述。何谓虚? 以其非具体的事物,可以把握、操纵、控制,如勉强以实体物喻之, 犹如“镜花水月”一般。盖镜中花,水中月,只能观照其影像,不能 把握其实有。这个境界亦然。如执意把捉,就倏忽不见了。所以 叫作“虚”。虚,只是它的特性之一。另一特性,便是无穷的光明, 已如前说。至于空洞澄澈,了无障蔽,前人谓之“不隔”或“不对 碍”。如以现代语释之,即可以穿透时空的障碍、及时空中一切物 质的阻隔,故说它富于超越的特性,又以其“炯炯常觉,则主人翁在 室”(见《答张澹庵第三书》,同前卷)。故这一境界又是富于灵觉、 灵知的。以此富于灵觉、灵知的特性,故说他的自身,即蕴涵一种 智慧。由于与天赋的聪明、思考、判断、记忆等无关联,故可称为 “直觉的智慧”,而此直觉的智慧,即是我们的主人翁,所以说他既 超越而内存于己。二曲《答张澹庵第四书》更摹拟得惟妙惟肖。如 云:
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 其皓。
从二曲对这一境界细腻的描绘,可以上溯《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一语的本义。一念不生的静态心境,谓之虚室,乃譬喻义;白, 指高度静态的心境所涌现的光明言,即二曲说的“静极明生”之意。 如果执以为实物,解作日光投射于虚室内,则与庄子的工夫无关, 甚违庄学本旨。由理学上通老庄,这是极显著的一例。“天趣流盎”,其说如前。“彻首彻尾,换然莹然”,与前述“彻首彻尾,本自光明”同一义趣。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这两句话。要见到这一境界如朗月一般,才叫作“见性”,这是性字在宋明 哲学中的根本义。至于今人常说的人性之性、性格之性,已落二、 三义了。这一境界又若澄水一般,始谓之“明心”。而此澄水般的 心,仍是一超越而内存的境界。不过,就其澄澈的性质言,叫作心; 就其光明的性质言,则谓之性。虽其义指有别,但所指的境界无 殊。这一境界,除无限光明外,又富于净洁的特性,故二曲又有“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之说。然则此时个我的感觉,又是如何呢? 二曲用“身体轻松,浑是虚灵”一语来状拟,最为传神。至此,我们 又想到前篇论述陆桴亭学说时,桴亭曾说:“只提一敬字,便觉此身 举止动作,如在明镜中。”其所述的工夫境界,与二曲此语,极为类 似,故桴亭亦是见道之学者。
综合以上所说,以“虚明灵觉”四字,最能浑括其意蕴。故此虚 灵明觉所含各种特性,便是二曲所见的形而上的自性本体。见此, 则谓之“见道”;悟此,则谓之“悟性”。但我们必须注意的,这只是 宋明哲学的人门,初步工夫而已。前篇论述颜习斋对理学的大力 抨击,谓有“镜花水月之妙”之一境,他也只见得一个“虚”的景象, 还有光明澄澈、灵觉智慧以及净洁无垢等特性,均未涉及,可知习 斋只是浅尝罢了。至于王船山对陆王、禅宗和老庄哲学的排击,如 谓“……于是而洞洞焉,晃晃焉,若有一澄澈之境,置吾心而偷以 安”这些话,都是船山的想像卜度之词。因他缺乏颜习斋的一些基 本工夫,所以他的措辞扑朔迷离,更不具体了。实则船山对宋明哲 学的核心——形而上的灵明本体观念,并没有深度的理解、比较的 研究,他诽诋陆王,而推尊横渠、程朱,足见他对这一核心观念之不 求甚解,已如前篇所说。现在二曲以功力积久的悟境,和宣豁爽朗 的言词,使我们对宋明哲学中这个“虚明灵觉”的、属于本体的核心 观念,也就洞然大白了。
(3)完人理想之初步实现
宋明哲学家以学为圣人或一理想人为其共同向往之目标。这 并非他们高自位置,动辄以圣人自任,而是他们对孔孟、老庄以来 中国人文思想里所蕴藏的人生真理,即上述形而上的本体观念之 重新发现,亲自印证与自我完成。现在二曲继承这一人文传统,于 命名的形式意义有所修正,即教人为圣人,不免令人望而却步。因 此,二曲从中下根人或一般社会大众着眼,另标名称,谓之“完人” (按完人一词,见吕新吾《呻吟语》),这就和我们的距离接近了。如 《悔过自新说》云:
悔而后悔,以至于无过之可悔;新而又新,以极于日新之 不已。庶几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昼不愧影,夜不愧衾。在乾坤为肖子,在宇宙为完人。今日在名教为圣贤,将来在冥漠为 神明,岂不快哉!
这段话看来浅显明白,除圣人一名的形式意义,易以完人外,似乎 没有什么高深的哲理,实则不然。完人一词的实质意义,可以说与 圣人一般无二。如果真能做到仰不愧、俯不怍,乃至昼不愧形、夜 不愧衾,岂不是超凡人圣了吗?而他说的“悔过”,即在为默坐澄心 等工夫铺路;假如自信无过可悔,实则愆尤百出,个人的妄念、杂 念,必然搅成一团,那默坐澄心的工夫,就做不下去了,所以非悔过 不可。而他说的“自新”,又即光明本体日新之意。由单刀直入,步 入形而上的哲学领域,以自新其灵明之本体,究其哲理之考索与证 验,那就深玄了。故二曲由悔过自新,创完人一格,实际上与宋明 儒为圣人的工夫境界绝无二致,只不过较为大众化而已。
明乎此,则可赓续申说二曲在悟境中所谓“明性V'见道”的问 题。二曲因见得这个“虚明灵觉”的本体后,不禁慨喟地说道:“学所以明性而已,性明则见道”这两句,值得细心勘求。我们可以说, 宋明哲学的精微处、深玄处,不外“明性见道”四字。前引二曲《答张澹庵第四书》有“性如朗月”一语,正是此处明性的最佳注脚。这 是性字在理学中的第一义。吾人要证得朗月般的性体,才真正懂 得性字的第一义谛,而人性的根源,也就觅得了;人生的究竟,所谓 本来面目,也就认识了。就宋明儒的治学标准言,才达到了明性的 要求。而吾人由此得认知朗月般的性体,亦即人生大道之本原。 必学养至此,始谓之“见道”。所谓见道也者,亲自见得人生大道之 本原也。然则这一本原又是什么?仍不外由吾人自己的生命心灵 中,呈露一个形而上的虚明灵知的本体而已。故见道与悟性,名言 有别,而义指无殊。二曲苦学至此,始见道、闻道,由此迈人圣域, 初步实现其完人的理想。
在此,我们便可回头来阐释二曲九岁发蒙时所怀疑的“性既本 善,为何又说相近”的问题。盖二曲学必见道后,亦才能彻底解答 这一问题。二曲《答张澹庵第二书》说:
炯炯而常觉,空空而无适,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孩而知爱,长而知敬。乍见而惻隐,呼蹴而羞恶。……自然而 然,不由人力,非天良而何?日用之间,诚勿戕状勿梏,则火燃泉达,无往非善。此本来真面目,圣贤真血脉。象山谓“学苟 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者,此也。(见本集卷一六书一)
此书当作于二曲中年以后,可作上述问题的最佳说明。由烟炯而 常觉云云,便知这是一个形而上的灵觉的性体;由此性体显发而为 爱敬、恻隐、羞恶之心,即是孟子性善论的各种例证。而这些人性 善良面的展现,由于具有形上哲学的高度涵养,如二曲一般,故其 显示于外,都是自然而然,没有丝毫人力安排造作的。因此,在教 育方面只要顺此人性趋势,善加培育,避免种种外力的限制、束缚、 与损害,便可如火燃泉达般的滋长、扩充,就无处不是善良德性的 显现了。至此,再循二曲的工夫做下去,即可识得吾人之真面目 ——形而上的灵明本体。而此灵明本体不独是善的,抑且是至善 的,于是即为孟子性善论奠定了形上学的基础。复以这个灵明本体人人同具,故人人可以为圣人、为完人,亦即人人皆可实现一理 想人。如此,则孟子性善论即具有颠扑不破的真理,与孔子性相近 论自然产生了一大段距离。孔孟论性的歧异,就见道后的二曲看 来,应是如此。
(4)天人合一的诠释
中国人文思想里有关天人合一的问题,亦须在见道后,才能作 确切的解释,故二曲又说“道见则心化”。按此处心字的意义,应指 吾人的意识心或攀援心,也就是我们的种种思维的活动。当见道 以后,吾人相续不断的种种思维活动,究竟是停止的状态抑或是继 续活动的状态呢?这个问题,可从前引二曲《答张澹庵第二书》说: “……盖心一澄,而虚明洞彻,无复尘情客气,意见识神为之障蔽, 固有之良,自时时呈露而不昧矣”的几句话,获得解答。意谓当虚 明洞彻的本体呈露时,凡是意识心、援攀心、主观的情感、意欲,与 乎客观的限制、刺激等等,此时皆消解于无形。唯其如此,能清除 心理上的种种障蔽,故虚灵不昧之本体,才能时时呈露出来。由此 可以判知在见道时,吾人之种种思维活动,必然系一停止状态。易 词言之,因为本体心之呈现,一切思维活即被消解于无形。能如 此,则人我、物我的对待,主观客观的界最,皆全部泯除,或则说皆 融释于此本体或理(根本义)之中,故二曲又有“心化则物、理俱融” 之说。难道这不是一个天人合一境界么?亦必于见道以后,始能 真正契会天人合一之妙境。证成此境,则有鸢飞鱼跃般的活泼,极 目所致,莫非天机流行,一片自然纯真,绝非人力所能造作。工夫 简易,但所呈露的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却广大无边。复为人人所 固有,本无丝毫欠缺。学问上的“守约”工夫在此。博施济众,造福 人群,其下手处的修养与作法,亦在此。这才是一种彻底的伟大的 心理建设,无尽的宝藏所在。如舍此弗由,一味向外觅理,真如阳 明所斥的“枝枝叶叶外头寻”了。
(5)二曲治学路径的转变
由以上各节所论述,即可晓知二曲见道以后,在治学路径上不 得不作极大的转变,于治学方法亦不得不作大幅度的修正。如说: “自是屏去一切,时时返观默识,涵养本原,间阅濂、洛、关、闽及河、 会、姚、径论学要语,聊以印心。”所谓“返观”“默识”,本孔孟治学方 法的一种。前者由孟子反求诸己而来,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 己”,不要一味责难他人的不是,应回头来先作自我检讨、自我反 省,这和孔子主“内省不疚”的内省法,就没有什么区别,纯粹是一 种道德修养的方法。但理学家如二曲用来,却把意义加深了。所 谓“返观”的实际作法,是从外在事物的穷索、书册的钻研,折回来 从事个人生命心灵的观照,去直接认识形而上的实体我——真我。 除内涵高度的道德意义外,还可证成一个不经思辨的、直觉的智慧 之境,即前面说的灵知本体世界。至于“默识”一句,自是《论语》 “默而识之”一语的简称。乃孔子晚年治学方法之一,此后王阳明 教人,极为强调。按旧注:识解为志。默识,就是默默记诵之意。 如作此解,则孔子晚年思想,不就完全成了记诵之学?记诵之学, 已为荀子所极力辟斥者,更何况孔子?这显然是汉儒根据他们自 己的治学方法,来臆测孔子晚年的治学方法所作的注释。而阳明、 二曲重默识心通,无异见道后的一种“保任”工夫。如阳明诗有句 云:“悟后六经无一字,静馀孤月湛虚明。从知归路多相忆,伐木山 山春鸟鸣。”(《诗录》卷三《送蔡希颜三首》之三)前两句,正说的是 希颜见道时的情景;后两句,则指保任工夫的调适,更有重重妙境 的出现。准此,二曲这时改用默识或保任的工夫,正是他“涵养本 原”以“明体”的要著。由此足以说明二曲使用“返观默识”的方法, 与孔孟思想关系之密切;而理学家以他们所证验的哲理,是有孔孟 的治学方法作依据的。此时的二曲,除作返观默识,涵养本原以明 体,即作道体的凝炼外,更偶尔参阅周濂溪、二程兄弟、张横渠、朱
晦庵、及薛敬轩、陈白沙、王阳明、顾泾阳等论学的紧要语,以印证 自己的悟境所达到的程度(作者案:由见道的二曲看周、程、张、朱、 陆、王等哲学,其论学的核心思想——灵明的本体观念,绝无二致, 只是各人入门路径不同,见道深浅与表达方式,容有种种差异。而 船山力斥陆王,推尊张、朱,足证其对理学核心观念之误解,及作者 的评断驳斥之不诬)。由此使我们对宋明哲学又获得深一层的认 识。打个比方,如登壁立千仞的石级一般,一级高一级。必待登上 这一级,对这一级才有深刻的认识;在登上这一级之后,还有面前 较髙的一级,有待我们继续去攀登。宋明哲学的证验工夫及其经 历之层境,亦复如此。二曲登上这一级之后,才发现他最初“茫不 知学,泛滥于群籍,汲汲以撰述辨订为事”之误。自此以后,功力加 深,逐级攀登,驯致诣于巅峰,才奠定他在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的 特出地位。所以他“三十年以后,始悟其非”,于治学路径上作了极 大的转变,即是一味“鞭辟著里,与同人以返观默识相切砥”。然而 除返观默识外,仍然“居恒不废群籍”,继续从事学问的研究;但他 研究的方式、义理的辨识,就与他三十岁以前迥然不同了。所谓 “内外本末之辨,则析之甚明”,乃其治学上的宝贵心得。而“内外 本末”,又是中国人文思想里的大问题,须得在此阐释。以个我为 轴心,凡探求、证验个我生命心灵自身之学问,则谓之内,如二曲此 时所汲汲致力者。此外,直接或间接,乃至毫无关联个我生命心灵 的种种学问,统谓之外,如二曲三十岁以前所努力从事者。由于前 者是就个我生命心灵的自身,作种种深入细密的探究,期以彻底认 知、证成个我的唯一实在——我的真面目,或人生之究竟,故谓之 本,即是学问的根本。谚语说:“我的命根子”,最能道出这套学问 的精蕴之所在。至于后者所探讨的一切学问,总不外围绕这一轴 心一命根子的学问旋转,直接有关,或间接有关,甚至了无关涉, 所以叫作末。末者,并非说这种种学问不重要,只是与这命根子的 学问距离疏远而已。我们就中国人文思想的观点,把学问内外本
末如此辨析以后,即可洞悉《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等顺 序的构想与设计,是含有甚深哲理和精微用意的。如果我们以“外 本内末”的观点,急功近利,乃至一切以功利主义置于首位,开口讲 国家民族,动辄谈治平事业,如究其实际,所讲所谈者,其自身的学 问都是凭空架构,并未落实(即与命根子的学问未凝为一体)。至 其发展的最大成就与极限,不外达成、满足个人的绝对自私的欲望 而已。次焉者,连上述绝对的自私欲望,亦难赏心如愿;其影响所 及,功利无成,法纪荡然,堕落腐蚀,营营蝇逐而已。故二曲对学问 内外本末之辨,实值得吾人痛切反省。
我们如把二曲三十岁前后的学问比较对观,他三十岁以前,走 的是程朱尤其是朱子治学的路线,主向外觅理,博览群籍,以奠定 “适用”一面的学问基础。三十一岁见道以后,则主向内觅理,而不 废群籍,作“明体”一面的学问之凝炼。如此,便铸成他“明体适用” 的经世之学,或“体用全学”,而这要到他四十以后,再度讲学同州 时,才正式揭出(见《历年纪略》“康熙八年”条)。但此一见解,必涵 濡于见道之时,且为其邑令友人骆钟麟所稔知者。故骆氏曾归纳 二曲此时学问要点为:“以慎独为宗,以养静为要,以明体适用为经 世实义,以悔过自新为作圣入门”,是很有见地的。而二曲一再详 述见道时的情景,辅以作者的疏释,更能揭穿宋明哲学的秘奥。由 此进而读高景逸的《为学次第》,于其自述揭阳途中如何见道,自必 别有会心。进一步探索阳明龙场的悟境,必能觅出良知的底蕴。 而陈白沙所谓“静中养出端倪”,不外明性见道的别称。就此直探 象山的“发明本心”,则可窥其堂奥;而他幼年“天地何所穷际”的疑 问,与乎“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解答,仍不外象山见道 的自我描述。至于晦庵觅理于外,于乃师李延平“默坐澄心,体认 天理”的教法,似未深契,故其见道,已在晚年。明道言:“天理二 字,是自家体贴出来。”由延平的体认工夫,及二曲的印证,故知明 道此说,实指其初步悟境,应与二曲无殊。伊川所谓“涵养须用
敬”,由其主敬工夫的着力,自然可以看出此中消息。唯独横渠“苦 心力索之功多”(朱子评语),所述“太虚”、“太和”之本体,虽不如陆 王,尤其是二曲刻画之细腻生动,但其《西铭》一文,必为见道后的 作品,故为二程所推重。周濂溪又如何见道?虽不可细考,然由其 “静虚则明”(《通书·圣学》第二十)一语,与前述二曲“静极明生”之 言比较对勘,即不难觇知濂溪学的阃奥。同时,由张南轩高弟游九 言释“无极而太极”说:“……人肖天地,试即吾心验之。方其寂然 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虽云未发,而此心昭然,灵源不昧,是 太极也。欲知太极,先识吾心。澄神端虑,察而见焉。”(见游九言 书《太极图解》后)意即以主敬的工夫,从吾人自心自性中,识得昭 灵不昧之本体,就是濂溪所谓“太极”的真蕴;而此后二曲的阐释, 更是淋漓尽致。最后再看邵康节的“先天”说的是什么?如:
若问先天一字无,后天方要著功夫。拔山盖世称才力,到 此分毫强得乎?(《先天吟》第二首)
道不远于人,乾坤只在身。谁能在天地外,别去觅乾坤? (《乾坤吟》第二首)
恍惚阴阳初变化,氤氩天地乍回旋。中间些子好光景,安 得功夫入语言?(《恍惚吟》)
康节这些诗句,仍不外是说见道语,而且功夫精湛,绝非初见道时 所能比拟。而康节“先天”说的底蕴,岂不彰彰明甚?故吾人由二 曲描绘见道之深刻细腻,上溯宋明哲学,无不以此形而上的灵明本 体为核心,宋明哲学之真貌,即可展示于吾人之前。其形式上的差 异,只为各家立名不同,但本质无殊。故由二曲之见道,即揭穿了 宋明哲学的秘奥,可以澄清近入不少的误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圣之学亦曰成德之教
中国历史讲话 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
黄宗羲“力行”哲学的时代意义
新亚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大家视界:儒家哲学价值再评估
哲学的“个性”与“个性”的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