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后现代哲学反基础主义观点

反基础主义,是后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本身并不是一个哲学流派。 反基础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理论观点,与后现代哲学的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 反本体论、视角主义、非中心化思想等紧密联系、相互为用,集中体现着后现代 哲学质疑现代性、批判现代性、超越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它的影响极其广泛,在 当今西方文化思潮中,凡是直接、间接涉及相对性、不确定性的思想理论问题, 诸如历史的、伦理的、美学的相对主义问题的讨论中,以及在关于科学的本质与 历史地位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它的作用和影响。反基础主义不仅 在哲学思潮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所倡导的一些原则更是进一步影响到了现代社会。
反基础主义是基础主义的对立概念,与基础主义具有相反的意义。反基础主 义与基础主义的内容特点是彼此规定、相互照应的。要弄清什么是反基础主义, 需要从什么是基础主义说起,以便从反面使反基础主义的内涵得以规定。
第一节什么是基础主义
所谓基础主义指的是思想文化中的这样一种信念,即认为任何知识都存在一 个坚实的、不容置疑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种基础是 什么,并从理论上竭力支持这种探索。
基础主义这种理论信念、思想倾向,在哲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甚至可以说 从古希腊到后现代哲学产生之前的哲学史,实际上不过是基础主义的各种表现形 式相互更替的历史。在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基础主义的典型代表。它认为 物质世界中的各种具体事物都是变幻无常的、不真实的,在物质世界背后的理念 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摹本,理 念世界是本原世界。理念世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理念构成的等级系统,有最低层次 的关于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子、椅子;有稍高一层次的关于数学或科学方面的 理念,如方、圆等;有再高一层次的艺术和道德方面的理念,如美和正义等;有 最高的理念善,善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和源泉。柏拉图在关于自然哲学的对话《蒂 迈欧篇》中,描绘宇宙和人类及其他万物的产生过程时,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他 提出,世界是由创世主创立的。创世主乃是宇宙的灵魂。创世主以永恒不变的理 念为模型,将运动中的混沌物质引人空间中,并按照几何图形结合为土、火、气、 水四种元素,然后由四种元素的运动变化而形成地球和日月星辰。在地球上首先 产生了人,由于人的退化其他生物也就产生了,这样变形成了可见世界。世界的 秩序就是宇宙灵魂根据理性原则来安排的。这部著作对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产生 了很大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学说即根源于此;另外,有关造物主和宇 宙灵魂的观念则为中世纪宗教神学所利用,并对近代自然神论有一定影响。”®总 之,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一切知识的基础。
在近代,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哲学原理》序言里,把人类的全 部知识比作一棵大树,说树根是形而上学(哲学),树干是物理学,树枝是分门别 类的各种科学(医学、机械学)。在这个有名的树喻(用树打比喻)中,把哲学当 成了全部知识的基础。同时,他还从普遍怀疑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关于基础的基 础。情况是这样的:他基于法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倡导理性,追求真理,以 怀疑为武器反对经院哲学。他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 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 ®,笛卡儿认为批判经院哲学,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 法是理性的普遍怀疑,认为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判断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所以 这种怀疑不同于否定一切知识的不可知论,也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而是以 怀疑为手段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因而被称为方法论的怀疑。总之,他把怀疑 看成积极的理性活动,以理性为公正的检查员,把一切放到理性的尺度上加以审 视。他认为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却是无可怀疑的,那就是对怀疑本身 不能再怀疑了,这是逻辑的必然,同时也正是怀疑本身才能证明怀疑主体的存在。 据此笛卡儿作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结论。这是他全部哲学的第一原理, 即基础的基础。这就是主张主观思想决定主体肉体的存在,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 性,是精神本体论。
黑格尔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绝对精神”中派生出来
参见黄楠森、杨寿堪主编:《新编哲学大辞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9页。
[法]笛卡儿著,关文运译:《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
的。他认为绝对精神基于内在矛盾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最初是逻辑阶段,表 现为光秃秃的概念体系,在矛盾推动下进而外化为自然界,再进一步外化为人类 社会,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普鲁士王朝,出现了黑格尔哲学,绝对精神才通过人 身返还到了自身。可见,他以思辨的形式(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演绎的形式)通 过宏大的思辨叙事(利奥塔语),把整个世界都纳入他的逻辑体系之中,把一切的 一切都最终归结为绝对精神,即认为一切事物和所有的知识都以绝对精神为基础。 他是哲学史上最大的基础主义者。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同样没有超出基础主义的 范围。比如在人本主义中,意志主义者叔本华讲的“生存意志”,尼采讲的“权力 意志”,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讲的“情欲”、“无意识”,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讲 的“在”等等,都被认为是带根本性的基础的东西。又如,在科学主义中,早期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讲的“原子”;实证主义第二代马赫主义所说的“经验” 和“中性要素”;实证主义第三代逻辑经验主义还原论所论证的检验知识的意义必 须依靠的单个的经验命题,等等都被认为是带根本性的基础东西。
在哲学史上具有基础主义理论倾向的唯物主义派别不同于唯心主义,不是把 “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当作一切知识的终极基础,而是向客观世界探求。这 是因为它的认识理论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而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反映论认为, 人的认识是人的认识器官在同外界事物接触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即客观物质在人 的头脑中转化为主观精神的过程。观念、精神是实在的反映,正确的观念即真理, 同实在相符合。所以它强调客观实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此外,还要看到,基础主义对基础的追求是受同一性思维方式支配的。这种 思维方式要求在思维过程中,从错综复杂的差异性、多样性、丰富性中,找到可 通约性,舍掉差异性、多样性、丰富性,整合共同点,把握同一性;同时将高层 次归结到低层次,并依次递进,逐级递归,最后归结到最低层次,从而找出作为 终极基础的最大范围的同一性。
以上所述,共计讲了基础主义的含义、历史表现、认识理论(反映论)和思 维方式等四个方面。
反基础主义作为基础主义的对立概念与基础主义有相反的意义,我们可以从 相反的方面对反基础主义的内涵进行界定。
第二节反基础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一,与基础主义认为哲学是一切具体知识的基础相反,它主张否定大叙事, 解放小叙事。在反基础主义者看来,基础主义认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讲的是 关于整个世界、全部历史如何如何的大叙事、元话语,一般的具体知识、具体科 学讲的是关于不同类别的具体事物的小叙事。哲学可以为具体知识具体科学进行 论证、提供合法性,成为它的理论基础。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引言中就曾指 出:“只要科学不想沦落到仅仅陈述实用规律的地步,只要它还寻求真理,它就必 须使自己的游戏规则合法化。于是它制造出关于自身地位合法化的话语,这种话 语被叫作哲学。”而这种依靠大叙事、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的就是“现代”科学、 现代性。
反基础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否定大叙事,解放小叙事。利奥塔说:“简化到 极点,我们可以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作‘后现代’。怀疑大概是科学进步的结果, 但这种进步也以怀疑为前提。与合法化元叙述机制的衰落相对应,思辨哲学和从 属于思辨哲学的大学体制出现了危机。”®即“大叙事失去了可信性”®。
总之,反基础主义认为怀疑、否定大叙事、元叙事,既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又 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所以主张否定大叙事解放小叙事。同时认为知识、科学不需 要哲学为自己提供合法性。知识、科学的合法性是靠自身的内在性(性能)的显 现获得的,即靠知识与技术结合成为首要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而取得 合法性的。正如利奥塔所指出的:“在最近几十年中,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这已 经显著地改变了最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构成,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最主要的 薄弱环节。在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时期,科学将继续保持并且可能加强它在民族国 家生产能力方面的重要性。”®知识、科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显现自身“内 在性”而获得认同和确证的。也正是利奥塔所说的:“这是一种通过事实达到的合
[法]利奥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 页。
[法]利奥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0 页。
[法]利奥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 页。 法性。”®
第二,与基础主义寻求基础之基础相反,它主张拒斥形而上学。基础主义不 仅认为哲学是全部知识的基础,而且寻求基础之基础,确认哲学中关于存在之存 在的理论,即本体论(形而上学)是整个哲学理论(包括本体论、发展观、认识 论、历史观)的基础。本体论说到底就是关于物质、精神谁是第一性的理论。比 如,笛卡儿的哲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主张思想决定存在,精神第一性物质 第二性,就是精神本体论。
与基础主义对基础的基础的寻求相反,反基础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就是 拒斥形而上学(反对本体论),要从哲学的根基上摧毁基础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石。 反基础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有各种具体表现,其中比较激进的是德里达用解构的方 法,即从内部突破的策略解构本体论。
他说过;“传统哲学的一个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 对项的和平共处,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单项,高居发号施令 的地位,解构这个对立命题归根到底,便是在一个特定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 倒过来。”®从而消解本体论。
第三,与具有基础主义理论倾向的唯物主义派别坚持反映论相反,它抛弃反 映论。具有基础主义倾向的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知识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 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客观实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础,逻辑地 必然地坚持反映论原则。反基础主义反其道而行之,抛弃反映论。
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一书中,集中地批驳了反映论。他说写这本书的 目的就在于摧毁读者对“知识”的信任,即把知识当作……具有“基础”的东西 的这种信念。他认为,反映论把实在当作知识的基础是犯了简单类比的错误,是 把认识活动混同于视觉活动(单纯用眼睛看东西的活动)。在视觉活动中,知觉的 形成,似乎具有某种强制性,仿佛知觉对象有一种力量在迫使我们接受它,视觉 的这种潜在影响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就会让他们把自己的心灵看成一面镜子,把 认知当作是对某种心外之物的反映,完全忽视了认知活动中人的主动参与。其实, 认识对象不是先于认知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认识的结果。任何一种知识,
[法]利奥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6 页,
[美]乔纳森_)?勒著,陆杨译:《论解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不管是比较高级的理论,还是比较低级的感觉,都是在人的认识关系中形成的, 所谓存在就是被认识到的存在,认识中的存在。人们无法在认识关系之外把关于 世界的理论与世界本身加以比较,独立于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不可能成为知识的 基础。
罗蒂对反映论的批驳实际上是陷人了“自我中心困境”。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东 西。20世纪初新实在论者培里在批判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唯心论与贝克莱为代 表的经验派唯心论时,就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进行了剖析。在培里看来,唯 心主义之所以把认识对象看作仅仅存在于意识之中而不是独立的实在,就是由于 陷人了 “自我中心困境”。
所谓“自我中心困境”,在培里看来,就是指人不能离开他与事物的认识关系 来认识事物,即人们不能把自身排除在认识活动之外去发现未被认识到的东西。 意识到的对象总是与意识同时存在的。这种困境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对象 进人认识关系立刻成为观念,认识者无法将它(观念)与外在的非观念的真正对 象比较,即认识以内的对象无法同认识以外的对象相比较。(2)认识者无法就同 一对象和他人进行沟通,因为他人的意见告诉认识者之后,他人的意见已进人认 识者的意识范围了(认识以内的对象无法同认识之外的对象相比较)。(3)认识者 无法摆脱认识关系去认识事物。(4)消除了认识关系也就中断了认识,并失去了 认识对象。
很显然,当罗蒂宣称人们无法在认识关系之外把关于世界的理论与世界本身 加以比较时,无疑是陷人了“自我中心困境”。培里指出,唯心主义正是利用这种 困境,推论出事物的存在依赖于对它的认识,在人的意识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换句话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被认识的东西,认识中的东西,“存在即被感知”, 主观感觉决定客观事物,“月亮无人看时确实不存在”。从而陷入了唯心论。
培里进一步指出,陷人“自我中心困境”的主要错误是把认识关系绝对化了。 主要表现为两点:(1)把认识关系当成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否定其 他关系诸如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2)只讲关系不讲关系项,即发 生关系的主体。
这实际上是利用认识论上所说的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在本体 论上作出了主体决定客体的唯心主义结论。
综上可见,反基础主义抛弃反映论,否定知识的客观基础,陷人了“自我中
心困境”,其论证的方法和结论都是不足取的。
第四,与基础主义受同一性思维方式支配相反,它主张向同一性开战。后现 代的反基础主义把同一性思维当作扼杀人的创造性、想象力的过时的东西加以攻 击,热衷于寻求差异性、多样性、碎片性、零散化、不确定性,倡导、推崇多元 论,不可通约性,重视歧见、反例,主张将“异”引进哲学,认为“异”是千百 年来一直被体系哲学家从体系中排除出去的东西。他们否定了世界的多义性、多 元性,把丰富多彩的复杂性还原成了苍白贫乏的单一世界,并导致独断论和思想 霸权。反基础主义认为将“异”看作一个“对话者”、“对立面”,才能彻底跳出同 一性思维方式,摧毁基础主义。
综上所述,反基础主义作为基础主义的对立概念,具有与基础主义相反的意 义。其主要内容有:否定大叙事,拒斥形而上学、抛弃反映论、向同一性开战 (否认同一性)等四个方面。
第三节 反基础主义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
现代技术革命为反基础主义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 是,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化。所谓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指一切具体科学的研究共 同遵循的方向、路线,既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从事研究活动的技术性的具体方法, 又不同于对于认识与实践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更高层次的哲学方法。它是作为哲学 方法与具体科学的技术性的具体研究方法的中介层次,内在于整个科学发展过程 中,随着科学前进并直接制约着科学前进,在科学发展范围内广泛适用的方法。 科学的发展从古代的直观思辨演进到近代的经验分析以后,从15世纪中叶到19 世纪中叶,持续了约四百年,一直用还原论的方法,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高层 次还原到低层次,按着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由浅而深的顺序认识事物、探索宇 宙奥秘。比如,物理学对物质结构的探索,就经历了一个从实体—分子—原子— 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的分析、分解的过程。这种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功不 可没。但是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复杂系统,如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地理系统、社 会系统、天地人等开放复杂巨系统就不灵了。还原论是受同一性思维方式支配的。 还原论在面对复杂性、探索复杂性时表现出的片面性、局限性,以及复杂性科学 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转变,即超越还原论发展整体论, 实现还原论4整体论的辩证统一的转变,是为反基础主义拒斥同一性、向同一性 宣战提供的一个重要条件和依据。
第二方面是,信息化时代产生的虚拟实在的认识论问题,与知识的外在化问 题,为反基础主义拒斥反映论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发 明使用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出现了电脑化的趋势。以电脑化为 物质技术基础产生了信息化。在这个时代,在人们面前出现了这样两个使人的认 识容易陷人误区、产生偏差的问题:
其一是,到了电脑时代,人们利用高度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虚拟实在”。一个 人在一台模拟装置中所经历的虚拟演示过程,对他来说是“实在的”,这正是建立 这种模拟装置的首要目标。
当人们在电脑影像中得到了甚至远远超出了在客观世界能够得到的真实感的 时候,再在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之间进行区别好像失去了意义。由于虚拟技术的 发展,客观实在在人们认识中的地位似乎大大降低了,甚至可以说客观实在已经 不值得再像过去那样认真对待了。人们与之打交道的似乎仅仅是一些信息或者符 号,似乎没有理由认为只有客观实在才是实在。换句话说,从感知的真实程度来 说,好像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之间没有差别了。在这种陷人误区的似是而非的认 识中,就蕴含着对真实世界的客观性的怀疑与否定。这就是虚拟实在的认识论 问题。
其二是,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用利奥塔的话来说是知识 “明显的外在化”了。何以见得?我们知道信息并非全是知识,但知识却可以被看 作是某种特殊类型的信息。在信息化时代,当知识的表征、获取、传播、利用等 都离不开信息时,知识必然外在化了。其外在化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知识 表现为信息,知识形式化、符号化了,它不再强调在内容方面与实在的关系,只 是外在地表现为脱离内容的纯形式方面。其二,信息的获取、传播与利用,也不 再强调实践的作用、知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需要了,只是关注知识能否转化成 可以被接受的信息,知识只要经过一个信息量的转译过程(如果不这样转译就会 遭到遗弃)进人信息网络传输就行了,如同商品投人市场进行交换一样。这样就 会使人们感到知识的发现、传播、利用都与内容的真假无关,科学知识也就不再 与某种高尚的目的相联系。“真理”、“正义”等名词概念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它 们已经从理想、政治的领域脱离出来,而具有了一种“语言游戏”的性质。这就 是信息化时代的知识外在化问题,在这种屈从于“信息霸权”的陷人误区的似是 而非的认识中,也蕴含着对真理性与客观性的怀疑与否定。
上述两点,是对基础主义的认识理论(反映论)的严重挑战,是为反基础主 义拒斥反映论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依据。
第四节对反基础主义的评价
第一,反基础主义强调求异思维的重要性,主张不同话语、不同文化之间平 等对话,反对独断论和“思想霸权”要求人们对不同话语、文化保持宽容的态度 和开放胸怀,“反基础主义大都坚持这样的后现代信念:‘人类任何总体化的努力 都隐含着极权’。他们反对基础主义所强调的基础的先验性、在先性和体系的等级 性都是为了弘扬自由平等的观念。巴什勒就明确提出了 4本体论上的平等’概念。 根据这一概念,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不管是伟大的还是平凡 的),一种思想(不论是伟大还是平凡的)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 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少点或多点实在性。本体论上的平等原则要 求摈弃一切歧视和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这就为真正 的多元性开辟了道路。”®这种论点无疑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创造 一种自由争鸣、民主协商的氛围,并能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和 想象力。
第二,与求异思维相联系的就是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始终是反基础主义的一 个重要原则。西方反基础主义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要使西方摆脱现成的老框框, 诸如欧洲中心主义,传统理性主义,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等等,这些老框框 极大地妨碍了西方人对非西方文化的理解。他们积极倡导西方文化传统和世界上 其他伟大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这无疑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 有利于打破文化歧视、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等,促成各种各样的等级体系的崩溃 和瓦解。
第三,反基础主义质疑同一性、单一性、终极性,强调多样性、奇异性、非 线性、不可穷尽性,反对“将复杂性还原成简单性”,“反基础主义又认为,对事
王治何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第97页。
物的复杂性进行这类还原,势必导致事物的扭曲,将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原’成 一个‘空寂’的世界。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指出:4哲学是允许复杂的,因为 生活本身是复杂的,并且对以往哲学家们的最大非议之一,就是指责他们过于简 化现实了这一问题其实黑格尔在批评斯宾诺莎用几何方法研究人时就已经触及 到了。但是黑格尔本人做得也不好将整个世界都纳人他的逻辑体系中,可以说他 是哲学史上最大的基础主义者。其对现实的歪曲处处可见,正因为如此,他被马 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批评为4唯心主义者’。”®这些见解在科学研究方法论上,有助 于人们超越还原论,正视复杂性,坚持探索复杂性。
第四,反基础主义求异思维,一味强调差异性、多样性、个性,向同一性开 战,把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 统一,搞成“非此即彼”,是一种非辩证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它拒斥同一性、反 对反映论,认为现象背后没有本质、历史发展无规律,其理论实质是,以强调主 观性、相对性、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世界观。
总之,这种理论观点的人文价值倾向是相当消极的。具体讲,如果说片面强 调同一性而排斥多样性的社会是一个单调、乏味缺乏生机的社会,那么,仅仅注 重差异性、多样性而抛弃同一性的社会则将是一个支离破碎丧失凝聚力的社会, 反基础主义否定了各种规则的客观基础,使这些规则只具有随意约定的性质,这 就势必导致社会上的个体既缺乏必要的他律又没有适当的自律,人人各行其是, 享乐当下,游戏人生,而如此放纵无忌的个体又怎能构成一个相对稳定、持续发 展的社会?
王治何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第9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二)
极限论与形而上学的终结
论哲学的“理性”
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公元17至18世纪主要的哲学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