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午夜之子(1947-1964)
"千夜的钟声敲响,世界还在況 蟠.印度却要醒过来……"
· 1947年8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发表了那篇宣布印度
独立的重要讲话:“午夜的钟声敲响,世界还在沉睡,印度却要醒 过来,恢复它的生机和自由。”对他和他的同胞来说,印度这个沉 睡多年的民族正在醒过来。用次大陆最著名的小说家萨尔曼·拉什 迪(Salman Rushdie)的话说,当代印度是一个午夜重生的民族。 作为午夜时分的产物,拉什迪给印度的新一代取名为“午夜的孩 子”(Midnight’s Children)①,这也是他第一部主要小说的标题。
①“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的虚构,指的是独立日零点到一点之间出生的孩子,共 1001人,存活581人。《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的第二部小说,汉语有刘凯芳译本。



新一代的领袖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尼赫鲁。尽管尼赫鲁不是由国 民大会运动或议会中的国大党正式选出的,但他成为印度首任总理 似乎没有任何疑问。在侪辈眼中,尼赫鲁是最自然的选择。他是甘 地最得意的学生和选定的继承人,是国民大会运动元老莫逖拉尔· 尼赫鲁的儿子。他不光名字很有魅力®,人也极富领袖气质。这位 杰出的知识分子、天才的演说家是中产阶层的宠儿。1930年他的 自传面世,在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印度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 把他看作当代印度的代言人。他在群众中也很受欢迎,在此后的政 治事业中尼赫鲁一直拥有这些人的喜爱和忠诚。
很早的时候尼赫鲁就心系穷苦人,立志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使他们摆脱贫困。尼赫鲁以炽烈的爱国情怀和诚实正直著称,他不 停地奔走于印度各地,在穷乡僻壤、大小的村落,人们都熟悉他。 在整个国民大会运动中,除了甘地,他算是最出名的人物了。1964 年他去世时(这一天正是1964年最热的一天),上百万哀悼者排列 在新德里道路两旁默默致哀。在他们眼中,在许多局外的观察家看 来,这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1948年甘地遇刺,1950年尼赫鲁最大的竞争者瓦拉汉·帕特 尔去世,尼赫鲁独揽大权。他成了印度的国父,无数人用“博士” (Panditji)®这个婆罗门的称号来表示对他的喜爱和尊敬。他的崇高 威望和雄姿英发的个人魅力对印度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赫鲁在 1952年、1957年和1962年3次参加大选,都使他和国大党获得了极 大的认可。尼赫鲁在政治、社会和经济各方面都拥有比以往英国总督 更多的自由,这使他得以施展拳脚,规划印度的发展。尼赫鲁关照既 广,加上愿力庄严,最终在印度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
今天的尼赫鲁纪念馆——新德里的三像府(Teen Murti House)®——曾是他的总理官邸。巨大的官邸坐落在漫无边际的
尼赫鲁的名字“贾瓦哈拉尔”(咖IWW)即波斯语“红宝石”
梵语qtet,指的是通晓吠陀的婆罗门李者。英语借为pandit,所指也渐渐泛化。 又,印地语加-#/屮是表敬意。
府门前有一座雕像(3位战士),因以为名。



空地上,最初是为英军总司令建造的。印度独立之后,尼赫鲁在这 里度过了余生。今天的三像府是一座博物馆,但仍然保留着主人的 气息。穿过一个个宽敞舒适的房间,人们仍然能感受到他的才气和 睿智,体验到他的生活方式。书房和卧室保持着尼赫鲁生前的样 子,床头的桌子上还放着他的怀表和一本书。楼上的长廊里是一排 排书架,上面陈列着尼赫鲁最喜欢的书。朋友们的照片还摆在书架 的最上层。花园也差不多保持着尼赫鲁在世时的样子,一丛丛他最 喜爱的玫瑰围绕着精心修剪的草坪。



三像府

尼赫鲁的政策是他复杂个性和态度的产物。他受的是西方教 育,观点和口味都非常西化,但他同时也受到印度文化遗产的鼓



舞。他出身婆罗门,却并不把自己当作印度教徒,反而对印度教的 诸多祭祀和习惯抱着深深的批判态度。他对僧侣和婆罗门一手遮天 的势力尤其感到怀疑,他认为这是印度衰落的主要原因。与许多倾 向正统印度教的国大党政治家不同,他信奉的是公正,是社会改 革。尼赫鲁反对种姓观念,他决心消除印度教社会的不平等,建立 一个世俗社会,无论性别、出身、宗教,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同时,尼赫鲁渴望提高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印度的物质条件赶 上西方。尼赫鲁是资深社会主义者,他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只能依靠 引进现代技术和机械。资本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样经济才能有计 划、有系统地发展。尼赫鲁非常崇拜苏联,但他依然坚定地支持民 主进程。他决心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苏联的“经济奇迹”——不是 通过暴力和强迫,而是通过说服大众,取得人民的赞同。尽管有着 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尼赫鲁还是靠他的影响力巩固了印度民主 的基础。
在初任总理的两年半时间里,尼赫鲁的统治地位面临着位高权 重的内务部长瓦拉汉·帕特尔的挑战。帕特尔控制着国大党,是内 阁中权力仅次于尼赫鲁的人,此人非常保守,一心为正统印度教谋 取利益,极力反对尼赫鲁的政策。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迅速增 加,很快两个人为控制党组织陷人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帕特尔 得胜,1950年,他的接班人腾东(P. D. Tandon)被选为国大党主 席。不久帕特尔去世,尼赫鲁迅速行动,接管了国大党,重新树立 起威信。腾东被迫辞职,尼赫鲁亲自担任国大党主席。在1952年 的选举中,尼赫鲁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他的位置得到了巩固,直到 去世他一直牢牢地掌握着党和政府的权力。
宪法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为共和国,并采用了一部基于 英国议会模式的新宪法。宪法规定,正式的国家元首是总统,但共 和国真正的领导人是总理,总理由印度议会(下院人民院)多数党 推荐党内人士担任。下院由500名议员组成,这些议员通过5年一
次的大选产生。与英国类似,与下院制衡的是上院联邦院。印度共 和国为联邦制,国家分两级政府,即新德里强大的中央政府和各邦 的地方政府。每个邦都有各自的首席部长和他领导的地方多数党, 并由首席部长负责本邦的立法。为了增强中央的权力,在某些特定 领域新德里拥有超过各邦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总统有权接管各 邦行政。政府的责任分为中央政府责任和地方政府责任。中央政府 负责国防、外交、铁路、交通和货币。各邦负责治安、公共健康、 教育、农业、地方行政和司法管理。
受尼赫鲁观念的影响,新的共和国宣称是一个完全的世俗国 家。尽管印度教是大多数人的宗教,但并不存在什么官方宗教。事 实上施行的是完全的政教分离,学校完全按世俗的原则运转,也不 存在为支持某个宗教而征收的特别税款。尼赫鲁和许多像他一样的 人士都希望世俗的新印度能够包容次大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
土邦
印度独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接收土邦。蒙巴顿制定了一项 协议,规定550多个土邦可以选择加人印度或巴基斯坦。帕特尔通 过贿赂、诱骗和暗中武力威胁的方式说服了几乎所有土邦加人印 度。但莫卧儿时代幸存下来的大邦海德拉巴德拒绝加人。印度腹地 还存在这样一个半独立的、怀着敌意的大邦,这似乎有点儿说不过 去。1948年9月13日,帕特尔派兵接管了海德拉巴德。
多山的克什米尔邦位于印度和西巴基斯坦边境,此时成了一个 更为棘手的问题。克什米尔四分之三的人口是穆斯林,但统治者是 印度教大君哈里·辛格(Hari Singh)。要么加人印度,要么加人西 巴基斯坦,面对这样的抉择,哈里·辛格迟疑了,他不能也不愿下 这个决心。正在他手足无措的时候,巴基斯坦派遣了一支非正规的穆 斯林部族武装穿过边界,于1947年10月进人克什米尔,并直接开进 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企图占领整个邦。不愿失去自己王国的哈 里·辛格最终决定加人印度,并请求新德里的援助。印度部队被空运 到克什米尔,经过激战,部族武装被驱逐出境。斯利那加和克什米尔




谷地保住了,但克什米尔西部仍然控制在巴基斯坦手里。
土邦的王公们都逐渐融人了印度社会。作为放弃王国的回报, 大君被赋予一定的特权,这一点也写人了宪法。他们可以保留他们 的头衔和土地,并且每年都会得到一笔钱维持用度。他们不再担任 什么官职,但许多人仍是印度的富翁。有些人进人政界或外交界, 成为政治家或大使。其他人转向宾馆业,将他们的宫殿变成了印度 最考究的宾馆。
民主进程
1951〜1952年的大选再次确定了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 国家之一的地位。大选中,173 213 635名印度人投票选举17 000 名候选人,这些候选人要竞争国家和地方议会的4 000个议席。尼 赫鲁把印度视为一个世俗的非宗教国家,那么这次选举正是一块试 金石。结果尼赫鲁和国大党收获了广泛的信任投票,贏得了下院人 民院499席中的364席,在26个邦的地方选举中也获得了 22个邦 的多数。巨大的胜利进一步提高了尼赫鲁的名望,这意味着此后尼 赫鲁越发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了。唯一的挑战来自共产党,但 共产党只得到安得拉、西孟加拉和喀拉拉3个邦的支持。1957年第 二次大选,选民增加到1.83亿,国大党赢得了更多的票数。下院 的500个席位他们贏得了 365个,并获得几乎所有邦的多数——只 有喀拉拉一个邦倒向共产党。
除共产党外,其他的反对派来自右翼,如印度人民同盟 (Bharatiya Jana Sangh)和自由党(Swatantra Party)。两党都抱着 印度教的社会和宗教偏见,提倡一种印度教沙文主义,这与国大党 的世俗政策背道而驰。但这两个党派都没有共产党成功,主要原因 是尼赫鲁利用其巨大威信压倒了纯粹印度教的政治纲领。身为社会 主义者的尼赫鲁在政治舞台上技髙一筹,使得反对派长期无法抓到 把柄、贏得民心。
语言政策
尼赫鲁在地区认同的问题上确实获得了大众支持,不过在这一



问题上他没能坚持己见,而是选择了委曲求全——这在尼赫鲁是不 多见的。尼赫鲁常常感到把印度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团 结在一起困难重重,地方的语言骚动日渐增多,他对此非常关切。 1950〜1956年,以语言为标准重勘各邦边界的呼声越来越高。马 拉塔人、旁遮普人,还有古吉拉特人、泰米尔人和泰卢固人都要求 成立自己的邦。说印地语的人们也要求用印地语取代英语作为官方 语言,而且压力越来越大。但尼赫鲁清楚地看到这种重组将会破坏 国家统一,所以一直竭力反对。尽管印度北部广泛使用印地语,但 英语和以前的梵语、波斯语一样,是当时整个次大陆唯一的媒介 语。只有通过这种语言,南方的泰米尔人才能与加尔各答的孟加拉 人或德里的旁遮普人进行交流。尼赫鲁本人极力支持英语,他认为 英语可以促进现代化,是维护统一的重要力量,把印地语这样的北 方语言强加于南方的达罗毗荼文化之上是十分危险的。但最后他让 步了,1952年,他批准印度第一个以语言划分的邦——说泰卢固 语的安得拉邦成立。政府逐渐妥协,认为保持印度统一的最好方式 就是允许各个地区一定程度的文化自治,但尼赫鲁仍然有所保留: “我们这是在捅马蜂窝,弄不好我们会被蜇得很惨。”考虑到最近一 些事件,不能不承认这句话是个灵验的预言。
安得拉邦成立了,其他邦也竞相效尤。1956年,旧的印度联 盟被彻底打破重组。以等语线为界成立了几个新邦——说泰米尔语 的泰米尔纳德邦、说马拉雅里语的喀拉拉邦,还有说坎那达语的卡 纳塔克邦。I960年,孟买管区也分成了说古吉拉特语的古吉拉特 邦和说马拉塔语的马哈拉施特拉邦。1966年,旁遮普也分成两个 邦——说印地语的哈里亚纳邦和说旁遮普语的旁遮普邦。
尼赫鲁和国大党认识到,印度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贫穷问题。要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提高生活水平,尼赫鲁和国大党任重道
远。1941年印度人口达到3. 89亿,到1961年增加到4. 34亿。面 对挑战,尼赫鲁制定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政策,想要取苏联和西方模 式之长,找到适合印度自身历史和观念的第三条道路。他提议把社 会主义的计划模式和以西方科技为基础的重工业作为发展的根本, 以此获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增长。尽管倾向于社会主义,但 国大党一直以来都拥有大实业家的支持。在G. D.比尔拉和J. R. D. 塔塔的带领下,印度工业大亨们都全力支持民族主义运动,他们认 为这符合印度的经济利益。然而,比尔拉和塔塔都认同尼赫鲁的观 点:协调的经济计划固然重要,但发展国家的巨额投资却远非私营 经济能力所及。大家一致认为要想使印度经济站起来,国家资金是 一剂良药。因此,印度制定的政策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做法 以某种方式综合在一起。其经济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个部 门:已经建立的产业仍归个人所有,但新的大型公共项目如灌溉系 统和发电厂等完全由国家控制。
在尼赫鲁看来,应该对私营行业加以控制,使其服从国家利益, 于是他通过了新的法律来规范私营公司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法律是 《行业法案》(Industries Act, 1951年)和《公司法案》(Companies Act,1956年)。《行业法案》赋予国家巨大的权力来规范私营行业。 法案要求新建企业或旧企业规模扩大都必须得到政府的许可证。 《公司法案》是专门为抑制垄断而制定的。两部法律也许初衷是好 的,但这些措施都没有起效,结果只是限制了非公有经济的活动, 而且增大了公务员的权力——他们掌握了公司的生杀大权。所谓 “许可证统治”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繁文缛节 和低效率无处不在。垄断不但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到 1961年,86%的公司只拥有全部私有资产的14.6%,而少数公司 拥有多达53%的资产。腐败则难以衡量,即使很小的项目也要花天 价才能获得许可证。
五年计划
1950年,尼赫鲁建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用以协调和规划印



度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成了工业发展。印度需要一个 独立自主的经济,粮食、钢铁、电力和其他日常用品都要做到自给 自足。国家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 3个连续的五年计划。1951年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在农业,目标是提高农业产量和发展灌溉系统。 英国人曾兴建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灌慨工程,但也只利用了印度灌 溉潜力的一小部分。尼赫鲁政府决心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的几条大 河,兴建了数个巨大的灌慨工程,增加了 700万英亩可耕种的良 田。安得拉邦和迈索尔的可灌溉103万英亩土地的高贤河大坝是最 壮观的工程之一。像髙贤河大坝一样,当时的许多工程都是水电工 程,它们大大提高了印度的发电能力。综合所有成果来看,第一个 五年计划十分成功。粮食产量增加了 25%,国家收人提高了 18%。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6〜1961年)几乎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工 业发展上。不过摊子还是铺得太大,而且目标是将国家收人提高 25%。这个计划颇具争议,投人是上一次的3倍,成效却比预期的 差得远。尽管如此,许多领域还是取得了重要进展:粮食产量再次 增加,工业实力也有显著增强。发电量几乎翻了一番,煤和铁的产 量也大幅度增加。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1〜1965年)是最艰巨的,计划还没完 成,尼赫鲁就去世了。这次的投人达到80亿英镑,计划卒使印度 跻身世界十大工业化国家之列。
整体说来,这些数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尼赫鲁的3个五年计 划为印度构建了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框架,粮食也基本做到自给 自足。尽管没能实现最初设定的目标,1951〜1961年的10年间, 他的政策还是成功地使国家收入提高了 42%。这些政策对人口死亡 率影响巨大,在尼赫鲁任总理期间死亡率下降了一半。总之,对一 个刚刚独立的国家来说,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印度人口以每年五六百万的速度增加,把所有这些成就 都抵消了。尼赫鲁非常清楚问题的严重,但他完全无能为力。直到 1959年,印度政府才决定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即使在这时,政策 也没有得到坚定的贯彻,到头来收效甚微。这可能是尼赫鲁任总理 期间最大的败笔了,因为长远看来,这破坏了他的全部伟大成就。 粮食产量是增加了,可人口也增加了一倍,算一算不过是杯水车 薪。人口问题与文盲问题紧密相连。尽管印度各地建立了很多大 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但尼赫鲁政府没能改变普遍的文盲现 象。1947年,印度86%的人口是文盲。30多年后的1979年,仍有 近70%的人口不会读写。人口过多和文盲都是巨大而复杂的问题, 至今印度政府都在努力解决,将所有过失都记在尼赫鲁账上未免有 失公平。但很明显,解决这些问题是解决一连串紧迫问题的关键。 考虑到尼赫鲁享有的广泛支持以及长久以来他所掌握的巨大权力,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都是尼赫鲁能够而且应该面对的问题。
尽管如此,尼赫鲁在其他领域还是实施了一些非常有效的社会 变革。他通过了若干措施,彻底改变了印度教社会的结构。甘地做 了许多工作,他曾经单枪匹马对抗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不公。然而, 印度教法律的基础仍然深深根植于历史和宗教禁忌中。宪法正式废 除了 “不可接触者”这一种姓,但大多数不可接触者(为数6 000 万)仍然得不到法律的救助。为此,1955年通过了《不可接触法 案》(UntouchabilityAct),法案中对歧视这些人的行为制定了具 体的惩罚措施。此外,政府和大学还为这些人留出一定的名额,以 帮助他们克服种种障碍。
通过尼赫鲁的努力,《印度教法典议案》(Hindu Code Bills)① 也获得了通过,这或许可以说是尼赫鲁最重要的改革。他同国大党 内部根深蒂固的反对意见进行了 6年艰苦的斗争,最终在法律上实 现了印度妇女地位的革命。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统治下,印度妇女
①《印度教法典议案》(Hindu Code BU1)始终未能通过,尼赫鲁把它分为4个独立 的议案-(所谓Hindu Code Bills)乃得通过。通过之后就成了下文提到的《婚姻法案》、 《继承法案》以及《未成年人与监护法案》、《领养与赡养法案》。



传统上一直是受支配的角色。然而,所有这一切随着印度的独立改 变了,印度妇女成了同男人平等的公民,拥有了平等的选举权。不 过,在法律上她们的地位仍然没什么变化,男人享受的许多权利她 们无法享受。1955年和1956年,尼赫鲁终于成功地通过了最重要 的措施。《印度教婚姻法案》(Hindu Marriage Act, 1955年)赋予 印度妇女离婚的权利,这是印度历史上的里程碑。在这之前,印度 社会尚不知离婚为何物。法案还将男性最低结婚年龄提高到18岁, 女性提高到15岁,这样就有效防止了妇女早婚。随后的《印度教 继承法案》(Hindu Succession Act, 1956年)更为重要。女性的财 产权首次得到了认可,她们被赋予平等的继承权。今天,法案在许 多农村地区仍然得不到贯彻,但印度妇女至少在法律上享有了完全 的平等,这都要归功于尼赫鲁。
尼赫鲁在外交事务上享有极大的行动自由,正是在这一领域, 他发挥了自己独特的影响。独立之初,印度人都盼着自己的国家在 国际事务上扮演独立国家的角色,他们渴望得到大国的尊重,于是 他们放心地把一切都交给尼赫鲁。以尼赫鲁广阔的视野和世界性背 景来看,他是最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他们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是正 确的:尽管贫穷落后,靠尼赫鲁的领导,印度还是在国际政治中占 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美国、苏联和英国战时同盟 的瓦解使世界急剧划分成两个敌对的阵营。为了缓解西方列强和共 产主义世界的紧张关系,尼赫鲁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不结盟”政 策。他呼吁小国家不要依附于苏联或美国。他说,不依附于这些大 国的国家越多,大国想要发动战争时就会越小心。尼赫鲁的努力带 来了国际政治一个新的因素,那就是“不结盟”运动。众多国家都 加人到不结盟运动中来,使不结盟运动成了世界政治上独立于两个 大国的第三支力量。在冷战的恐惧和怀疑中,这支力量无疑是一支 稳定力量,它缓和着东西方危险的紧张关系。尼赫鲁作为不结盟运 动的设计师获得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广泛尊敬,他的声誉大大改善了 印度的形象,使印度在世界政治上有了一个全新的地位。主要靠他 和他女儿英迪拉·甘地的努力,今天的印度才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 民主国家之一,在国际事务上享有相应的发言权。
尼赫鲁逝世
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与世长辞,这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 17年半以来,尼赫鲁一直掌管着印度事务,他历经3次大选,每次 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选举之一。作为一个超越了政治的政治家, 他在国家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果有人反对他,他要做的只是扬 言退休而已。如今已经到了 21世纪,可南亚还没有哪一个政治家 能有这样的威信。尼赫鲁去世时,印度正昂首阔步向工业大国迈 进,工业上有自己的产品,农业上也渐渐自给自足。由于尼赫鲁出 色的工作,印度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对自己的国际地位 也越来越有信心。尽管如此,贫穷、人口过多和文盲等问题仍然困 扰着印度,没有多少改善。在尼赫鲁统治时期,印度新的民主政治 或许没有达到人民的期望,但它至少还是民主政治。这是尼赫鲁的 不朽成就他巩固了印度的民主传统。
那些亚洲和非洲的领导人对他大加赞许,可他们似乎并未 领会他一生的要点,这恐怕是对尼赫鲁国际地位的最大讽刺 了。他一生的要点很简单,就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个 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做到独立自主,能向它的人民提供粮食、住 宅和书籍,同时能在国内保持政治自由。
亚伯户罗森塔尔(Abe Rosenthal)《尼赫鲁评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们3人让中国南边最大国家分裂为三个国家 却都在国内成了神
天天快报
【世界知识】泥淖中的大象:话语霸权陷阱中的印度国大党
克什米尔问题起源
印巴分治时,最后剩下了三个土邦犹豫不决,结局却迥异
印度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