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下)韦力撰

刘、柳被再次贬出京城后,二人结伴而行。到衡阳时,他们二人各奔东西,二人于此互相赠诗,柳宗元写了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该诗中有这样一句:“直以慵疏遭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由此可知,刘禹锡的被贬的确是跟写诗有关。

刘禹锡在当五年连州刺史后,穆宗卒,敬宗李湛即位。讨厌他的皇帝死了,他的仕途也总算有了小转机。几个月后,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刘在此任职两年多,而后被召回洛阳。在返回京城的路上,他途经扬州,在这里见到了白居易。二人见面分外感慨,刘禹锡在此写下了一首名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郑氏三公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刘禹锡自己被贬在这荒凉偏远之地竟然二十三年之久。当然,刘所说的这个时段是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出京城算起。而后的两句则是用典,其中的“闻笛赋”三字讲的是西晋向秀的故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为不满司马氏篡位权而被杀害,而后向秀经过这两位朋友的旧居时,听到了邻居的吹笛声,于是悲从中来,向秀就作了篇《思旧赋》。刘禹锡在本诗中引用这个典故,是以此来追念被赐死的王叔文,同时也是怀念已经故去的好友柳宗元。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何等的念旧,也由此可知,他的二十三年被贬,就是因诗获罪,而今他依然怀念那些跟他搞改革的战友。

而“烂柯人”则是用晋人王质典。相传王质上山砍柴时,偶然遇到两个小孩在下棋,于是他就站在旁边观看,等这盘棋下完时,王质手中的斧子把都已经腐烂了。王质回到村里,发现村中已经没有了认识的人,一打听才知道,他看那盘棋的时间是一百年。刘禹锡用这个典故来表示自己被贬他乡二十三年,而今返回之时,天下的一切事情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原来这里叫“成功广场”

刘禹锡晚年交往最密切的朋友就是白居易,因为他们二人后来一同住到了洛阳,并且二人还有着不少的倡和诗,比如白居易写过一首《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已经患了风痹之症,多年的患病让他意志消沉,使得这首诗有着一种消极的悲观情绪。刘禹锡收到这首诗后,感觉到白居易的意志消沉,于是就和了一首名叫《酬乐天咏老见示》的诗: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修整一新的刘禹锡墓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其实身体也有病,他当时患有足疾和眼疾,但是此诗的格调上与白居易不同。首先刘承认谁都不愿意老,因为年岁大了之后的确可怜,不但身体难受,形象憔悴,就连看书多了,眼睛都会不舒服。这几句话是说,刘赞同白在诗中所言人老之后生活是何等的不易。但在下半段,刘的话锋一转,说人岁数大了,虽然有那么多的不便,但是毕竟能够经历那么多的事,又认识那么多的人,这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这句话的潜台词应当是说:别看活到老了不容易,但多少人还没有运气能够活到老。接下来,刘在本诗的最后说出了至今还被后人不断引用的那个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句诗为后世多有褒赞,比如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中称:“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盖道其实也。”卞孝萱、卞敏在《刘禹锡评传》中评价该诗说:“刘禹锡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彩霞,情绪积极,格调高昂,有一种鼓舞人的力量。”并由此得出结论:“在唐人咏老的诗篇中,刘禹锡的这首诗在胸襟的开阔和感情的昂扬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年跟刘、白倡和者,还有不少的诗人,因为白居易的名气,使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诗人。某天,白居易请元稹、刘禹锡等到家中做客,白提议每人写一首诗,内容是关于南朝兴废之事。此事载于《鉴诫录》卷七:“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时梦得方在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刘骋其俊才,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三公于是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刘诗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荒苑至今生茂草,古城依旧枕寒流。而今四海归皇化,两岸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写的这首诗名叫《西塞山怀古》,他在那场诗会上,竟然一杯酒后,不加思索就一挥而就。白居易一看,跟其他三人说:刘梦得已经拔得了头筹,咱们仨还有什么可写的?而后白居易对这首诗吟叹不已。

围着这里转了几圈,都未曾找到古物

而刘禹锡所作的《金陵五题》的第一首《石头城》,也同样让白居易赞叹不已,《珊瑚钩诗话》中说:“刘禹锡作《金陵》诗云:‘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当时号为绝唱。又六朝中《石头城》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白乐天读之曰:‘我知后人不复措笔矣。’其自矜云:‘余虽不及,然亦不孤乐天之赏耳。”由此可见,白居易绝对是刘禹锡在诗方面的知音。宋代的苏东坡也极其喜欢刘禹锡的这首诗,并且两次在自己的诗中化用本诗的诗句,而后有人说这是东坡抄袭,也有人说是东坡误用,叶梦得专门在《石林诗话》中替东坡辩护:“读古人诗多,意所喜处,诵忆之久,往往不觉误用为己语。……如苏子瞻‘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此非误用,直是取旧句纵横役使,莫彼我为辨耳。”

叶梦得说,读古人诗多了之后,就容易记住其中的名句,而后在自己写诗时,就会不经意地用进诗中,以为这是自己所说的佳句。叶认为东坡所用刘禹锡的名句并不是误用,只是因为东坡气度极大,他会任意使用古人佳句,因为已经到达了不分彼此的程度。且不说叶梦得的这段辩护是否强词夺理,但至少可以证明,东坡是何等的欣赏刘禹锡的这首诗。然而后世对刘禹锡的诗作最为熟悉者,则应属《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太有名气了,历代的夸赞之语太多,我仅引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的评价吧:“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句评价很有意思。施补华说,刘禹锡如果说燕子飞到了他处,那这首诗就会变得很呆滞。刘禹锡此诗说原来本在大家巨户,庭前的燕子依然没有离开,只是飞入了而今的百姓之家,以此来感慨世道沧桑,故而沈德潜评价到:“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

墓的背面有新刻的碑记

刘禹锡在诗学上的贡献,更多者是他把民歌小调引入了诗中,这种民歌小调就是《竹枝词》。刘禹锡写过十一篇《竹枝词》,卞孝萱称此“篇篇都是佳作”,我引用其中的三首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其实这三首诗中的第一首,最为后世所传唱,尤其最后一句的双关语,被今天的年轻人在谈情说爱时,常常诵读。

刘禹锡为什么要把《竹枝词》引入诗歌创作呢?他在《竹枝词九首》中做了如下的解释:“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介绍文字

原来是他在建平时,听到当地土著演奏《竹枝词》,由此他想到了当年屈原就是听到了一些民歌,而后改编出了著名的《九歌》,于是他就效仿《九歌》,创作了九首《竹枝词》。他的这种创作当然会得到好友白居易的夸赞,白在《忆梦得》诗注中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看来刘禹锡不但能写《竹枝词》,同时还能将其唱出来。而宋代的黄庭坚则把刘禹锡改编的《竹枝词》看得更高:“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刘禹锡除了改造《竹枝词》外,他还将《杨柳枝词》改为了诗。对于这种词的来由,刘禹锡在《杨柳枝二十韵》小注中称:“《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看来《杨柳枝词》是洛阳一地歌妓们唱的韵调,不知是否像今天明星唱他人之歌时所说的“翻唱”。但刘禹锡确实翻唱得有水平,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应当是: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对于《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的翻唱,可谓大获成功,晚唐诗人温庭筠在《秘书刘尚书挽歌词二首》中写到:“京口贵公子,襄阳诸女儿,折花兼踏月,多唱柳郎词。”看来当地民间有不少人都在唱刘禹锡改编的《竹枝词》和《杨柳枝词》,对此,清代的翁方纲有很高的夸赞,其在《石洲诗话》卷二中说:“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郑州荥阳市东南310国道旁。这一程的寻访是以郑州为中心,而后向四边发散。今日寻访的第二程就是刘禹锡的墓。在寻访途中,路遇一家看上去还算雅静的饭店,我请司机师傅在此吃了个饭。以我以往的惯例,为了赶路,同时也是为了不错过最佳的拍照时间,因此在寻访途中少有吃饭者,大多是以吃烧饼或面包来充饥。但此程的这位司机师傅一路上多有替我着想者,这种相互体谅让我决定牺牲一段赶路的时间,专门请他吃顿饭。在饭桌上,聊起了身世,彼此又是叹息一番。活在这个世上其实都不容易,只是不容易的角度不同罢了。

饭后回驶到偃师,上连霍高速奔荥阳,前去寻找刘禹锡。行五十余公里下高速驶上232省道,南行10公里,在超一辆大车时,拉满煤炭的大拖挂车可能因为超载,轮胎突然爆裂,爆出的气浪力量之大,将我乘坐的出租车吹得摇晃起来。司机没有把紧方向盘,险些撞上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司机惊了一头汗,我也吓得过了半天才缓过神来。看来危险的降临大多会是一种意料不到的情形,人生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摊上怎样的事。既然世事难料,那也只能活在当下地努力做事吧。

墓旁的房屋锁着门

左转驶向310省道,东行5公里过大海寺,在荥阳市东南310国道旁看到几层楼高的巨大雕像。我马上让司机停车,奔向这组雕像,前往细看。我本能地觉得这其中三人中,应该有刘禹锡。此雕像处在一巨大广场的中央,在一个平台上并排站着三位,从雕像的模样分不出三者各为何人,而基座上则写着“郑氏三公”的字样,我不知道是哪三公。远远地看到有人骑车路过,立即跑到近前向其请教。此人停下车,站在原地思索了一下,告诉我说,这叫三公像,其中两公是郑成功、郑和,还有一位肯定也姓郑,但他却想不起这一位叫郑什么了。

这回轮到我站在原地开始琢磨了:郑和是明初人,郑成功是明末人,这二人相差近三百年,怎么可能并排而立呢?但转念一想,现代人喜欢“穿越”,说不定他二人在某个维度空间里也真的能够跟另一位姓郑的相聚呢。至少前人觉得关公跟秦琼打一仗也没什么不可以,虽然有人质疑:“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

我终于想起自己来此是寻找刘禹锡的墓,而不是研究时空穿越,于是四处张望,看到了一位老人,马上走上前向他请教刘禹锡墓的方位。老人顺手一指说,就在马路的另一侧。顺其所指,看到了路右侧的一个小土丘。其实刚才车开到此处时已经路过了那里,只是我在全神贯注地盯着这座雕像,而未曾注意右边就是刘禹锡墓所在。

穿过马路,走到小山旁,至此才看清这是一个公园,入口处的名称叫“禹锡园”。走进园中,一路上行,来到了小土丘的顶端,感觉到禹锡园占地面积很大,至少在百亩以上,而刘禹锡的墓则处在此园的东北角。这个墓显然是新近做过整修者,虽然体量较大,但没有看到任何的古物留存。以刘禹锡在历史上的大名,这里应当有许多的古碑才对,不知是否已被运进了博物馆。在刘禹锡墓的侧旁,有一组新盖的仿古建筑,我想里面可能会有一些文物介绍,可惜我来的时候,这里锁着门。在整个公园内,我既未遇到过游客,也没见到过工作人员,无法了解到相关细节,只能在公园瞻仰一番后离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腹有诗书气自华,飞花令里读诗词-100句(唱)篇-今日头条
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丨一日一诗
每天一首诗25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张廴姳书法(389)唐朝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词》选辑
《竹枝詞》辨析 作者:潭州雨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