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日课076:我们尊重道德,但拒绝道德绑架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4.10)

君子之于天下也。君子身处“天下”之中,与天下的万事万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与之和谐相处呢?

无适也,无莫也。适、莫二字,根据程树德《论语集释》的总结,旧注大体有四种说法:

1、郑玄注:适读为匹敌之敌;莫读为慕,无所贪慕。

2、邢昺疏:适,厚也;慕,薄也。

3、唐韩愈《韩礼笔解》:无适,无可也;无莫,无不可。

4、朱熹《集注》:适,专主也;莫,不肯也。

以上四种说法,大抵都是从郑玄注引申出来的。根据《论语·微子》“无可无不可”之言,第三种说法比较合理。适,可;莫,不可。没有可以,也没有不可以,那是不是可以任性而为,做什么都可以呢?

义之与比。一切都以义为依据,先看是否符合义的标准,再决定做不做。比,紧靠,挨着。

刘宝楠《正义》支持郑玄说:“无敌无慕,义之与比,是言好恶得其正也。”就是说君子并不是没有好恶,孔子所讲的是好恶的其正当性、合理性。就拿简单的诚信而言,这是我们所信奉的一种美德,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这是不是美德,就要重新衡量。正如《孟子·离娄下》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很有些后来马丁·路德·金“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的意味。对此,《后汉书·刘梁》中的阐释很到位:

夫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其故何乎?盖明智之所得,暗伪之所失也。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适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这段话是不是毫无违和感,现实中最明显的可能莫过于道德绑架,最困惑的可能莫过于“家为何会伤人”,“无适无莫,必考之以义”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不错的应对之法。同时,这也可以作为我们待人处事的重要参考。《后汉书·李固传》记载:

(固)子燮所交,皆舍短取长,成人之美。时颍川荀爽、贾彪虽俱知名而不相能,燮并交二子,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

懂得变通权达,惟义是从,这就是圣之时者,“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正所谓义之所是,从之;义之所非,则不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篇第四》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篇》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无适无莫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6-71)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7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