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时代的冷兵器

刀戟代剑

剑,在我国兵器史上被誉为“百兵之君”,自出现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商周时期的青铜剑应是我国古代剑的鼻祖。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制作技术达到顶点,此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铁剑也已普遍出现。至汉代,铁剑形制与用途已基本定型。汉初,剑还是重要的军事武器。但是西汉时出现的厚重尖利的“环首刀”在军事武器中的地位逐渐的代替了剑。所以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曰:“重刀之习,起于汉代”。到了三国时期,刀已经成了当时军队装备的短兵器中最重要的武器。

 

公元前206年,刘备的老先人刘邦,经历了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宴会:鸿门宴。与鸿门宴一起进入成语的还有一个词:项庄舞剑。由此可见在西汉之前,剑仍然是武将士兵随身佩戴的最重要的短兵器。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流转,公元215年发生在东吴的另一场宴会,则展示出短兵器明显的发展变化。那是在吕蒙家的一次宴会上,与甘宁有杀父之仇的凌统,趁着酒意,拔出佩刀,借舞刀助兴之名,欲杀甘宁。甘宁哪里是善茬,喝道“宁能双戟舞”,举起双戟便迎了上去。这可急坏了东道主吕蒙,于是他“持刀操楯,以身分之”,才不至于发生流血事件。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即使在传统的宝剑之乡吴越,刀和戟也已经取代了剑的地位。赤壁大战之前,主降派和主战派争执不下的时刻,孙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大败后的曹操卷土重来,被甘宁率百骑在濡须口劫了营,吃了个大亏。欣喜异常的孙权厚赏了甘宁:“绢千匹,刀百口”,由此可见此时刀的地位。

事实上,在三国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步兵的常见装备便是环口刀配长楯。《刀剑录》有很多关于铸刀剑的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刀一万口,刘备造刀五千口,司马炎造刀八千口……这是因为刀更适合于劈砍,且工艺没有铸剑繁琐。剑则逐渐蜕变为赏玩物和配饰,成为文人骚客作秀的一个器件了。譬如曹丕所造“百辟宝剑”,不过是用来“饬以文玉,表以通犀”罢了。

三国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武器是戟,它是不可或缺的长兵器,也是唐以前整个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甚至持戟成了士兵的同义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江苏东阳汉墓出土的一柄长戟,长达2.49米;而山东淄博另一座汉墓出土的一柄长戟,更是长达2.9米。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士兵皆荷戟持楯,而行营之中更是遍竖戟楯,由此可见,戟是这个时期军队中最主要的兵器。

猛将持戟搏杀的记载在《三国志》里有很多,最著名的有吕布“辕门射戟”;有张辽守卫合肥时“披甲持戟……杀数十人,斩二将……”,吓得孙权“以长戟自守”;还有曹操在濮阳遭三面包围时,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除长戟外,军中常用的还有双戟,孙权就曾经“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弄死过老虎。此外还有手戟,经常作为暗器时,譬如董卓就曾用手戟掷过吕布。

三国时期,骑兵的主要装备便是长戟配铁铠,步兵则是长短戟与楯配合使用。剑退出战场,标志着古代战斗从车战向骑步兵野战过渡。

 

例子: 1.张辽被甲执戟,先登限阵???孙权大惊,以长戟自守。(三国志张辽传) 
2.魏猛将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军中有语: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典韦传) 
3. (董卓)拔手戟掷布(吕布) (三国志吕布传) 
4.布(吕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 (三国志吕布传) 
5.李肃举戟直刺董卓前胸(柏阳版资治通鉴) 
6.有人告诉刘备说:「赵云已经向北逃走[义思就是降曹]」刘备把手戟掷过去,说:「赵云绝对不会抛弃我。」不久,赵云抱着刘禅归来。[柏阳版资治通鉴] 
7.[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三国志典韦传) 
由第3和第6项例子来看:董卓和刘备都是在极端愤怒下,拿兵器掷人。既然非常生气,必是随手拿起身旁兵器,而非特地挑选,可见手戟似乎成了三国时代武将随身配备的护身短兵器,再不然就是贴身侍卫的标准配备。 



远程武器

三国时期武将大多擅长弓射,早期董卓便是“双带两鞬,左右驰射”的一大狠人,至于像吕布一般“便弓马,膂力过人”,那就更多得数不清。然而弓箭在作战中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由人力射出,然而人力毕竟是有限的,况且它只能射杀人马,却无法破坏敌人的防御设施。

这时候弩便登上了战争的舞台,弩与弓机理相同,可以说是具有“延时结构”的弓。它与弓不同之处在于,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而是先把弦扣住,再从容瞄准射击,因此命中率大为提高。不仅如此,它不仅可以依靠人的臂力,还可以脚踏或者腰引,甚至可以用绞车装置集中几十个人的力量上弦,从而使重型弩的使用成为可能。三国史上关于弩最经典的一个战例,便是袁绍凭借弩兵战胜了公孙瓒部下极为彪悍善战的骑兵组织白马义从。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虽不符合史实,但是他的一项发明却非常重要,那便是被称为“诸葛弩”的元戎弩,也就是连弩。《魏氏春秋》中记载:“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武备志》中对诸葛弩的性能做了补充:“此弩即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

诸葛弩虽然做工精巧、省力好用,但威力着实不大,曹操军队使用了另一种威力巨大的远程武器:发石车。还是在官渡大战时期,袁绍部队在营中堆土成山、建成高楼,从上边向曹军射箭,一时曹军伤亡惨重。曹操下令造“发石车,击绍,楼皆破,军中呼曰霹雳车。”后世赞叹道:“飞大石过三百步,所当辄溃。”

《武经总要》记载了抛石机的结构:以大木为架,接合部用金属件固定。机架上方设置可以转动的横轴,轴上固定抛射杆,称为“梢”。梢前端有索绳连接一个皮窝,用来容纳石弹;末端系(石驳)索,索“长数丈”。大型抛石机常拥有数百条这样的(石驳)索,每条由一两个人拉拽。射击时,一人瞄准定放,拽索人同时猛拽(石驳)索,(石驳)梢末端下坠,前段扬起,皮窝中的石弹便被甩向天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射出去,破坏力巨大。



玄铁重甲

对于这番秣兵厉马的景象,史料中没有太多具体的记载。不过从曹丕在二十多年后在广陵孤城临江观兵时所吟的诗句中,依旧可以感受到曹军的军威:“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这里的“玄甲”,是指黑色的铁铠。早在西汉时,随着炼钢技术的大发展,铁铠在很大范围已取代了青铜甲,到了东汉三国时期,则完全占据了军队的全部装备市场。

玄甲又称鱼鳞甲,几千片铁甲,用麻绳或者皮绳经纷繁复杂的编缀方法编织起来,可以有效防护战士的全身。不过玄甲比较沉,一般都有二十多公斤,不利于单打独斗,更适合重装步兵或骑兵采取军团作战。

但毫无疑问,这种黑色的甲胄代表着三国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陈琳在其《武库赋》中对大加赞赏:“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钢,函师震旅”。诸葛亮也在《作刚铠教》中说:“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已采用了“百炼精钢”法来打制铠甲,而打制一件铠甲,至少需要迭锻五次。无怪直到后世六朝之时,人们仍然把质地精良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锻铸。

不过诸葛亮此时尚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个,还来不及施展他治政方面的天才,而曹操的军队,在大量收编袁绍和乌桓残部之后,装备有了质的提高。曹植在其《先帝赐臣铠表》中,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几种铠甲: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黑光铠和明光铠在当时属于高级甲胄,只有上层军官才有资格配备;而两当铠和马铠,则是曹操骑兵的主要装备,他也凭着这装备精良的骑兵,让孙刘等部吃尽苦头。

两当铠又叫裲裆,顾名思义,其一挡胸,其一挡背,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马铠就是战马的护具,将战马的全身包裹起来,可以有效防备弓箭、砍杀等。马铠在东汉末年就已出现,不过那时候还是奢侈品。刚出道时候的曹操还是小角色,他曾经不无羡慕地说:“袁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无怪乎灭了袁绍之后,曹操信心大增,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南方、统一全国,先进的武装恐怕也是他信心的重要来源之一。



战船

曹操凭借精良的步兵与骑兵,横扫北方,但他深知这一套在南方未必吃得开,“北人骑马,南人乘舟”,要想平定南方,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南伐之前,他早早的便在邺城玄武湖操练水兵。

但是他的对手是东吴水师,一支秉承着启自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水师优良传承的虎狼之师。他们拥有无与伦比的造船技艺,拥有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水手、水兵。

当赤壁之战的序幕拉开后,南北双方近四十万人盘踞两岸,两千余艘战船对峙于长江之上,一场冷兵器战争时上最惊心动魄的水上大战即将上演。角逐的背后,是一场力量、智慧与技术、经验的全面PK。

三国时的战船沿袭了汉代的技术,最著名的战船当属楼船,汉代最大的楼船高达十余丈,可谓彼时的航空母舰。楼船之上“起重楼,列女墙,战格、树幡”,装备大型战(石驳)、拍杆;甲板上可以奔车驰马。这其中,东吴的楼船又属翘首,其最大的楼船“飞云”、“盖海”等,竟有五层楼之高,可容纳3000名士兵,俨然是浮在水面的城堡。

东吴的另一主力战舰叫做艨艟(艨冲),以速度著称。赤壁大战中,东吴用来突袭曹军船队的纵火船,便是这种形体狭长、速度奇快的小型战船。《太白阴经》记载:“(此船)务于速进速退,以乘人之不备。”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的艨艟,“中江举帆”,乘风纵火冲入曹军船队,不多时便让曹军“樯橹灰飞烟灭”,实在是令人不可小觑这种战船的实力。

赤壁大战东吴胜利的原因毫无疑问有很多,单就技术角度而言,精湛高超的造船技艺,丰富的水上经验当然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东吴水军除在长江上活动之外,还多次进行了海上远航,其向南最远到达夷州,向东北最远到达辽东半岛,每次的规模都在万人以上。这么丰富的水上经验,曹操真是必败无疑。

建安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兵败赤壁的次年,曹操沉痛地说道:“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曹操也许有着太多的不得已。天下无刀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只有和平而强大的国家才做到民间无兵器,人人学习文章诗歌,但追求这种社会环境却首先要付诸于武力。这不仅是曹操的困惑,也是古往今来每一个英雄的困惑。(白伟志)



步兵用的刀
1987年湖北鄂州市鄂钢综合原料厂1号墓出土 



蛇矛




连弩


抛石机

云梯


望楼



至于当时为何会出现刀戟代剑以及各种新型器械的诞生还要说一说当时的铸刀名家 蒲元


蒲元,相传中国三国时的造刀技术能手。据宋《太平御览》记载,蒲元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他造成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从传说中可以知道蒲元造刀的主要诀窍在于掌握了精湛的钢刀淬火技术。他能够辨别不同水质对淬火质量的影响,并且选择冷却速度大的蜀江水,把钢刀淬到合适的硬度。

  蒲元是三国时期一位普通的铸、锻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冶炼经验和制造技能,成为当时著名的造刀技术能手,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88

  蒲元是三国时期的蜀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史书记载,他曾经在成都为刘备造刀5000把,上刻“七十二炼”。后来,他又在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为诸葛亮制刀300O把。据说,他在冶炼金属、制造刀具上所用方法与常人大不一样。钢刀制成后,为了检验钢刀的锋利程度,他在大竹筒中装满铁珠,然后让人举刀猛劈,结果“应手灵落”,如同斩草一样,竹筒豁然断成两截,而简内的铁珠也被“一分为二”。因此,蒲元的制刀技艺“称绝当世”,他所制的钢刀能如此“削铁如泥”而被称为“神刀”。

  蒲元能有如此精湛的制刀绝技主要取决于三点:蜀地的冶炼业的发达、前人制刀技巧和经验的继承及高超的热处理技术。蜀地冶炼业的发达为蒲元制作钢刀创造了物质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蜀地的采矿、冶炼业已经逐渐发达。秦汉之际,冶炼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冶炼业的重要地区之一。战国时期一些因冶铁而致富的大铁商,也在这时来到这里,促进了当地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在临邓(今四川邓崃[qiong lai琼来])就有从赵国来的卓氏和齐国来的程郑等大铁商,可见当时蜀地冶炼业的普及和发达程度。汉武帝时实行冶铁官营,在全国设置铁官49处,其中蜀地就有两处,分别设在蜀郡(今四川成都市)和广汉郡(今四川广汉),以管理蜀地的冶铁业,说明当地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这些规模巨大的冶铁业和先进的冶炼技术,为生长在这一地区的蒲元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古人在制刀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是蒲元获得高超的制刀技能的技术基础。我国很早就开始炼制刀剑,出现许多有名的造刀能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相传在春秋末年,吴国的著名冶炼专家于将和莫邪曾炼就了两把宝剑,这两把宝剑十分精美、锋利,其中一把上面刻有龟裂纹,另一把上面有水波纹。而越国的造剑好手欧冶子更是炼造了多把宝剑,其中有的宝剑锋利异常、价值连城,当时各国争相抢夺。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刀剑业的繁荣。战国时期,各国打仗频繁,刀剑业因此更加发达,楚国制造的铁兵器据说比蜂蝎的尾刺还要尖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刀剑。战国之后,钢铁冶炼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百炼钢”、“炒钢”等炼钢工艺,尤其是百炼钢,被广泛地应用于制作优质兵器,刀剑制造技术也因此得到很大提高,出现了许多宝刀和造刀能手。例如,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O年)曹操曾经命人制造的五把宝刀,名曰“百辟刀”,就是用百炼钢锻打制成的。蒲元正是继承了我国古代炼制刀剑的丰富经验和技艺,经过他本人不断努力、实践和总结,才掌握了一手出色的制刀绝技。热处理技术是获得高质量刀剑的关键工艺,在刀剑的制作上使用的热处理技术主要是淬火。其基本方法是把刀剑加热到较高温度,然后放入水中迅速冷却,这样就能使刀剑变得坚硬、锋利。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了淬火工艺,秦汉时期,淬火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对钢刀、铜剑的刃部进行局部淬火的技术。在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对淬火技术也有所记载,例如《史记·天官书》中就记载有“水与火合为**(**同淬)”,《汉书》中记述了刀剑可以用“清水淬其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淬,坚刀刃也”等等。一些杰出的刀剑制造专家还注意到了不同性能的刀剑需用不同的水淬火。如龙泉剑就是因为用龙泉水淬火而得名,曹丕命人制造的“百辟剑”是用清漳水淬火的。说明人们在淬火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蒲元在汲取前人刀剑制造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仅掌握了前人有关刀剑冶炼和淬火方面的技术、工艺,而且对淬火的用水进行了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尝试,对淬火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丰富的经验。

  《北堂书钞》中的《蒲元别传》记载了下面一个著名故事:有一次蒲元造刀,当刀到“白亮”的程度时,需要进行淬火处理,他没有就近使用现成的汉水,而是专门派人到成都去取蜀江水。许多人感到很惊讶,蒲元则解释道;“汉水纯弱,不任淬;而蜀江水比较爽烈,适合淬刀。”当水从成都取回来后,蒲元用刃一试,当即说道,“此水中已掺杂了涪水,不能用。”可是取水者却想抵赖,硬说没有掺杂其他水。蒲元当即用刀在水中划了两划,然后说道,“水中掺进了8升清水,还敢说没有。”取水者见势不妙,赶忙叩头认罪,道出实情。原来取水者从成都返回,行至清津渡口时,不小心摔倒在地,将取来的水洒出去很多。他惊恐万分,生怕回去难以交差,情急之中取了8升清水掺在其中,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可以蒙混过关,没料想却被蒲元一眼识破。在场的人无不被蒲元的奇妙技艺所折服。由此可见,蒲元对淬火工艺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已经掌握了不同水质对淬火后钢的质量影响的规律,因而很注意对水质的选择。

  蒲元不仅是当时有名的制刀能手,而且对各种机械也很感兴趣,在机械制作上也颇具才华。三国以前,我国陆上运输所用车辆多数为双轮车,双轮车比较平稳,承载比较大,很容易掌握平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这种车比较适合在平地大道上行进,但在一些狭窄的山间小路上行进就比较难用。三国时,蜀国多为山地、丘陵,行路特别困难,在与曹魏的作战中,需要不断地运送粮草,因此就要解决适于山道的运输工具。蒲元经过不断钻研、试验探索,发明了独轮车,解决了蜀国的困难。这种独轮车非常适用于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行进,1000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地使用。 这样一位“神刀手”,在炼制刀剑等方面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但在正史中却不见记载,只是在一些民间传说和其他书籍中才有所记录,使后人得以了解了蒲元的非凡技艺,得到后人的铭记和敬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刀剑鉴赏概说
世界三大名刃及中国唐刀(图文)
三国中蜀汉虽率先灭亡,军事上有一个优势却鲜为人知!
中国刀的鼻祖,汉朝环首刀 (转)
世界三大名刃----大马士革弯刀、马来克力士剑、日本武士刀
宝刀考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