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贴)辩论中的审题

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王安白

辩论的题目具有两难的特征,即任何一方的立场都不能完全成立,都有不尽完善之处。因而,双方所维护的是不同的理想价值。事实上,那些引起广泛争论的辩题多半具有两难的特征,任何一方的立场都不能完全成立。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方要维护某种理想主义价值,另一方要维护某种比较可行的实用性价值,也有的时候,双方所维护的是不同的理想价值,透底地说,价值无争论,只有选择。辩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两种正面价值形成了冲突,因此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一决胜负,而是寻求对两者最大限度兼顾的最佳方案。

审题是辩论准备的第一步。抽到辩题的第一件事,便是弄清辩题:它属于什么类型,由哪些语词构成,对概念的界定,以及辩题的价值意义等,这些都必须加以细致深入的分析。如,2002年我校辩论队参加的中国名校辩论赛第一场,辩题是“逆境(顺境)有利于成才”,而正方香港浸会大学队却将辩题理解为“逆境更有利于成才”,结果可想而知。

辩论应该“明理即辩”,才不至于背离探讨真理、寻求真知的核心价值。而这种过程是以口头语言来表现的,故首先要有逻辑严密、简练严谨的理论框架。一个富有内在逻辑性、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基本思路的理论框架,才能从理性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赞同。同时,可以根据辩题所涉及的学科及其性质,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及其性质,这些学科的理论及认识成果上汲取有利的部分,做本方的理论支持,增加认识问题的学理深度。

当确定好一个理论框架后,还须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尽可能降低理论的抽象度。应当努力把理论框架生动化、具体化、通俗化,把理论和逻辑条理化、简单化。要用尽量少的和尽量生动的语言来阐述理论,这样提高表达的效率,以期为观众、评委留下良好的印象。

所谓的核心价值,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说出这个题目的意义。故力求简单扼要,贯穿辩题,跨越正反方。核心价值着重“辨证性思维”,突出“对立面的思考与渗透”。

 

一、辩题类型的划分

 

辩题可以有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按辩题的表现形式分类,从辩题的表现形式出发,可将辩题分为绝对型辩题、判断型辩题、比较型辩题、利弊型辩题等。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而具有交叉情况。在审题时,不能将辩题仅仅定位于某一类型,而应该是类型的交叉。

 

(一)根据辩题所叙述的是事实还是人们的需要意愿、价值取向,可分为事实型辩题与价值型辩题。

1、事实型辩题

事实命题,要求论述的是该命题与客观事实是否相符。比如:“善心是真善/        善行是真善”、“逆境有利人才成长/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等。

这类辩题诗从现实出发,根据一定的现实背景,以现实为依据展开讨论。这类的辩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所以入手这类辩题时,应当先进行适当的背景分析,侧重点一定要基于社会现实基础,从事实出发。例如“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电脑是否给人类带来福音”等。就后者而言,它的当今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帮助越来越大,人们对电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我们在分析辩题时,就应当立足于现实,看看电脑究竟是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2、价值型辩题

价值命题,谈论的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价值取向。比如:“乱世应用重典/乱世不应用重典”、“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 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等。

有一些辩题,主要是从一个问题的价值取向上来看,然后在价值层面上展开讨论的。这类辩题讨论的往往是“应不应该”的问题,比如“人是否生而平等”、“医学的发展有没有伦理界线”等。拿第一个辩题来说,反方可能会较多的从现实出发,用事实讲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可以找到很多的论据;而作为正方,要论证的是人生而平等,在事实论据不够强有力的条件下,可以使者换一条思路,从价值层面来分析,即论证人应该生而平等,这样,就会容易许多。


(二)根据是对事物情况直接作出断定还是在两者之间加以比较,辩题可分为是非型辩题与比较型辩题。

1、是非型辩题

比如:“钱是万恶之源/钱不是万恶之源”、“人生是一个快乐旅程/人生不是一个快乐的旅程”等。

该类型变体的主要特征是对一个命题进行是或非的判断,例如“恶贯满盈的人是否值得同情”、“人类是否有天敌”等。对于这样的辩题,首先要分析其特征,然后建立起逻辑框架和理论与事实的依据。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这类辩题,辩论双方的立场都应是十分明确的,不存在相互含糊的成分。是或不是,都必须作为肯定的观点呈现出来。

 

2、比较型辩题

比如:“诚信主要靠自律/诚信主要不靠自律”、“天灾比人祸更可怕/人祸比天灾更可怕”、“生命诚可贵价更高/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等。

该类型辩题在内容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在证明本方立场的同时,也必须证明对方立场的部分合理性。该类辩题在形式上,可分为“轻重之辩”,“主次之辩”,“大小之辩”,其关键词为“更”,“主要”等。比如“谁比谁更重要”,“主要靠什么”,“谁比谁更有利”。等等。在具体辩论中,应该以本方的“更” 为实,为对方的“也”为虚,做到虚实相间。但是,在具体的辩论中,双方为了拉开阵式,常常不自觉地将辩题更改为“我重要你不重要”,“靠这不靠那”,“我有利你不利”。这在立论中应该引起重视。


利弊型辩题

     比如:“艺术商品化利多于弊/艺术商品化弊多于利”、“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等。

实际上,利弊型辩题也是比较型的,只是这种比较强调的不是两利相较权其重,而是利弊并存孰大孰小的问题。在具体辩论中,跟上面一样,也存在着将利弊截然分开的情况。利弊型辩题其实主要是对一件事情利大还是弊大而进行的讨论,同比较型辩题类似的是,也得做出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即并非只讨论有利还是有弊,而是要讨论在既有利又有弊的情况下,利大还是弊大。这类辩题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需要双方首先论证,同一个事物或者同一个现象针对不同的主体如何评价利和弊。在辩论赛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类的辩题,例如“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外来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就前者来说,先要认识到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是既有利又有弊的,在对利和弊进行严格的比较,然后再判断那个多哪个少。
      这类辩题比较忌讳过于主观和武断,只承认有利或有弊,然后得出利大还是弊大的结论。我们有时能在辩论场上看到这样的局面,以防列举了很多的弊端,对于缺点绝口不提甚至完全否决,最后得出结论:弊大于利。这样的辩论是不客观的,从逻辑上看也是不成立的。所以对于这类辩题,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先肯定利弊兼有,这样给大家的感觉很客观,也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好感。

 


(三)根据正反双方辩题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对立型辩题与矛盾型辩题

1、对立型辩题

如,“愚公应该移山(愚公应该搬家)”,即对立型辩题,因为在正反双方之间还有第三种情况:不移山也不搬家,而是开发山区。

对立性辩题的基本特征是:双方的观点处于平等的对立状态,例如“爱滋病主要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就其辩题内容而言,不是上述的那种简单的只需证明“是”还是“不是”的问题,它要求在论证本方观点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证明对方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其在语言表述上为“……是……还是……”,即“是A还是B”(A与B对立)。由于双方并非完全矛盾,所以,对于正方,仅仅证明本方观点还不够,还须证明对方观点的不能成立。即边破边立。

比如,“爱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来说,我们知道,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并不完全矛盾,所以,作为正方来说,仅仅论证爱滋病是医学问题是不够的 ,还要证明它不是社会问题,这样才是比较全面的论证,要边破边立,两方面兼顾。

 

2、矛盾型辩题

如,“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两者之间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不存在中间状态。

矛盾型辩题是指辩论双方所持的观点是完全矛盾的,双方论点截然相反,非此既彼。这样的辩题在语言表述上通常为“……是(不是)……”、 “……应该(不应该)……”、“……会(不会)……”、“……可以(不可以)……”、“……可能(不可能)……”等。这类辩题,一方只需对本方观点给予充分的证明与阐述即可,而无须论证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对于这种类型的辩题,在论证本方观点的同时就是对对方观点的有力反驳。拿“网络经济是不是泡沫经济”这个辩题来说,网络经济是泡沫经济与不是泡沫经济是完全相背的,肯定一方无异于否定另一方。

 

 

(四)根据辩题是否包含“必然”、“可能”等,可分为模态型辩题与非模态型辩题。

1、模态型辩题

比如:“仁者无敌/仁者未必无敌”、“效率必然牺牲平等/效率不一定牺牲平等”、“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天长地久的/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天长地久的”等,但由于此类辩题在实际实际很难把握,故一般比赛很少使用。

又称预测型辩题,顾名思义,是对将来的一种的预测的争议,他一般是对“必然性”或“或然性”的论证。必然性就是对事物的发展有最终的定位,得出“-----必然-----"结论,例如“电脑是否必定取代书本”;而或然性辩题则是对可能型的论证,例如:“生态危机有没有可能毁灭人类“。正是因为这一类的辩题是在预测未来的可能发展,所以就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因为对于现在尚不存在的事和尚未实现的目标,人们不可能用现实存在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可能、合理,而只能尽可能的在理论上做出严密的推理,用已知的事情发展历程来推断它的发展趋势。


二、概念的界定

确定了辩题的类型,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紧接着要做的是,划分该辩题的语词,并对每一个语词进行概念的界定,从中找出关键词,进行重点分析。

 

(一)概念的划分与界定

1、 概念的划分

概念借助于词语表达,一个概念可由一个词语表达,也可由多个词语表达。同理,一个词语可表达一个概念,亦可表达多个概念。一个词语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有原始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它表达的概念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愚公移山”中的“山”,既可以从本义理解,也可以比喻义理解。由于这是个寓言,故从比喻义上理解更合理一些,它表达的是困难、险阻、邪恶势力之类的含义。明确了词语所代表的含义之后,接着就要对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要明确地给这个概念下定义。

任何一个辩题,都是由一个判断所组成,而任何判断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概念构成,而任何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都是由具体的语词为其外在形式。所以,要界定概念,首先得划分语词,那就要将组成辩题的每一个语词划分出来。比如:

统考制度有(不)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

这是一个事实判断,要求双方以事实证明统考制度在选拔创新人才中的有利或不利。这个辩题可以划分为:统考、制度、统考制度、有(不)利、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选拔。

2、 概念的界定与定义之关系

划分了语词,还得对每一个概念进行意义上的理解,这叫做界定。有人问,是不是在书上,比如辞海中寻找概念的定义呢。这要看具体情况,一般而言,不主张用辞典中的定义或解释作为概论的界定,这是出于辩论的需要。辩论不是真理之辩,而是道理之辩,而道理不是出于客观的立场,而是出于本方的需要。道理具有功利性。另一方面,道理之辩又是通过逻辑之辩来表达的。而逻辑之辩又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概念如果缺乏弹性,则势必使辩论的空间变得狭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概念的重新界定就显得尤其重要。

概念的界定与定义、解释之联系与区别。

定义是对概念内涵进行严谨的科学的揭示,并且由此划分出外延。而解释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概念的内容进行阐述,其严谨性不如定义。比如“人生”,定义应该是“个体的物质生命过程,通常指人的一生”,而解释则是“人的生命历程”。

3、 概念界定的标准或依据

这要依据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根据本方立场的需要,二是不违背该语词的基本意义。比如:统考,顾名思义,就是统一考试,但这势必是循环定义。再深入研究,统一考试是统考的形式,而其核心应该是:在一定规则下的统一考试,包括书面的和非书面的。其实这还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界定,具体的界定还应该根据本方的立场来进行。比如说正方,还应该在界定中增加其正向的价值;而反方则应该增加其负面的价值。这样一来,双方对统考的界定在价值上可能不一样。比如正方,就可能界定为“在公平规则下的统一考试”,而反方,则为“在既定规则下对人的智能进行统一考试”。正方暗示规则的公平性,而反方则暗示规则的僵化性,“智能”其实是难以考试的。

 

(二)寻找核心概念

对辩题的概论进行了界定之后,还须寻找辩题中的核心概念。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复旦大学紧紧抓住“必要条件”这一关键的核心概念,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有然”。因而正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必定不能谈道德,而反方只要列举不温不饱也能谈道德的情况存在,就可以将正方驳倒。

相反,若不能准确把握好核心概念,往往会导致辩论的失利。如,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赛,“考试制度是衡量个人才智的最佳途径”。正方香港中文大学本来应该把握住“最佳”这一核心概念,只要在考试制度同其他方法的比较中把“最佳”定义为适应范围最普遍、操作起来最方便、评价效果最客观就行了,根本不必否认考试制度的弊端,也不然绝对排斥考试以外的其他方法。但是他们却大讲考试制度如何好,别的方法如何不好。事实上是在论证考试制度是“衡量人才”的“唯一”途径,甚至当反方台湾大学列举考试制度的明显端时,他们还来进行粉饰,结果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最佳”这一核心概念而失败。

如何判断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即关键词是辩论的焦点,是概念中的主要概念。判断关键词的标准是:

第一,在辩题中对于本方的重要性,越重要越关键。比如,“国企振兴的关键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对于正文来说,“体制创新”应该是关键词,可将其具体为科技体制创新;而反方,则可将“振兴”列为关键词,而“兴”是关键中的关键。而辩题中的“关键”二字则不属于关键词。想一想,为什么?

第二,在辩题中比较模糊的概念。有些概念初看起来似乎不怎么重要,但它在实战中往往会成为辩论的主战场,也可能成为对方攻击我方的主攻点。比如:“逆境(顺境有利于成才”。在准备时,我们把“逆境”与“顺境”作为关键词,而忽视了“成才”,以为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约定俗成的。可是在实战中,对方香港浸会大学却将“成才”作出了很具体的界定,而我方则由于未做界定而不得不顺水推舟,造成被动。

第三,辩题中无法界定的概念。这类概念多为常用词语,其意义已为大众知晓,似乎没有界定的必要,但是,在辩论中,这类概念却需要大动脑筋,否则,就有可能毁在这上面。比如:“恪守寂寞是学者的美德(悲哀)”。这个辩题中,“寂寞”难以从逻辑上进行界定,但又不能不界定,经过反复思考,终于给出了这样的界定: “”。在其外延的规定上,我们别出心裁地列出了“创造性寂寞”,这完全出乎对方的意料,以至于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对方都无法破解。而对方对“寂寞”的界定仅仅停留于个人心理层面,而他们对“悲哀”的解释,也不够清晰。我们就质问对方其外延,是“谁的悲哀”,社会的还是个人的?

一个辩题由多个语词构成,但语词之间并非平等并列,总有一个词处于关键地位。判断该词是否为关键词的标准是,该词是否最有利于本方而不利于对方。比如上面所说的“振兴”,对于反方而言,这就是关键词,而不是“关键”。那正方呢,可能更要从体制创新的概念上扩大空间,即将体制创新紧扣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体制。这样,就把反方的技术创新纳入到正方的体制创新中来,最大限度地挤压了正方的辩论空间。再比如:

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

这是一个价值命题,关键词是“本”。何为“本”,双方的理解上差不多。“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源”、“根基”等等。从这个辩题的要求看,似乎可以理解为“出发点与归宿”,即保护环境是以人的利益还是以自然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当然,如果仅仅停留于关键词的语言学层面,显然是很不够的。还须作一番哲学与逻辑的挖掘。该辩题事实上是两种生态伦理学观点的对垒。从正方来说,可以理解为保护环境应该以人的生存为本,反方则可以理解为以自然生态的平衡为本。由此可见,关键词的把握不仅仅是语言的掌握,更是词义背后的思想与逻辑的挖掘。又比如:

道不同不相与谋(亦相与谋)

显然这里的关键词是“道”与“谋”。何为道,这可能有无数的解释,它既是世界观、价值观,也是方法、途径。但对论辩双方,各方的理解大同小异。正反方都可以理解为“利益”、“价值观”、“立场”。关键在于“谋”。正方可以理解为“谋道”,反方可以理解为“谋利”。正方由此可以把“道”的界定狭窄化,即“道” 是立场;而反方则可以把道宽泛化,即“道”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98年全辩会的决赛题目是“高薪能够养廉/高薪不能养廉”。这六个字题目中的三个词都可成为“关键概念”。薪金高到什么程度叫高薪?高薪是不是仅体现在货币报酬上?能不能怎样理解?养廉怎么理解?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叫廉还是对廉有促进作用就叫廉?不回答这些问题,接下来的工作根本无从谈起。而一场辩论赛的胜负,往往会由于一方对于概念的巧妙理解而先拔头筹。比如93年复旦在对台湾大学“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辩论中,复旦大学作为反方,由于对“恶”作出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扩张的解释,而拓宽了本方的论证区域,排除了很多不利于反方的论点、论据,最终赢得了这一场比赛的胜利。概念如此重要,所以要牢牢把握以争取先声夺人。  

 

三、辩题的价值判断

 

(一)为何要对辩题作价值判断

任何辩论,都不可能是简单的逻辑游戏,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形式的展示。而辩论的内容同样重要。因为辩题的所涉及的多为当下社会人类普遍关注的、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人类的价值判断使然。既然问题是以一定的价值标准判断出来的,那么,辩论自然应该从价值上将其意义化。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辩题都存在着价值判断。

对辩题的价值判断是指辩手对辩题的价值取向,是将辩题上升到一定的境界来思考。对辩题做出价值判断可以使辩手对辩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价值判断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与辩论参与者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意义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它能显示出辩论者的思想境界和思维的力度。”(俞吾金语) 

比如:“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可以对“全球化”作出“文明化”的价值判断,使“有利于”的逻辑论证体现出对正方的合理性与历史高度;而反方可以对“全球化”作出“西方化”的价值判断,使“有利于”的逻辑论证体系体现了出反方的合理性与政治现实高度。

再如,“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能否统一”。至少可以用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去理解:

第一种,因为不能统一,我们干脆追求金钱。

第二种,因为不能统一,我们只能追求金钱。

第三种,因为不能统一,我们既不追求金钱,也不追求道德。

对辩题的价值判断,完成的步骤一般为从价值立论到寻找符合价值标准的价值例证。

对辩题的价值判断,要尽量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偏见。不过,任何一个价值判断都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辩手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社会角色、个性特征,特别是价值观都会渗透进判断过程中,使判断过程和判断结果成为与判断主体不可分离的东西。

 

(二)注意事项

只有进行价值判断,辩论才不会停留在事实的、操作的层面。但是,价值升华必须注意到:

第一,明确该辩题的价值含量。任何辩题存在着价值,但含量有大小。不然,升华过低则力度不够,境界不高;升华过高则有“假大空”之嫌。比如,事实之辩的“现代社会,男人比女人更累(女人比男人更累)”,与价值之辩的“保护环境应该以人(自然)为本”。

第二,明确该辩题具有哪方面的价值,即价值定位。辩题的价值来自于该辩题本身,这需要我们认真地挖掘,以此来确定其具体价值。不然,文不对题,乱放空炮。比如,“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当以成败论)”。该辩题大约不仅仅在于以何标准判断英雄,更在于标准本身的价值取向。而在实战中,双方常常纠缠于标准的真实性或客观性,而忽视了标准本身的价值评判,如此,使辩论的意义大打折扣。

第三,明确对方对该辩题的价值定位。这一点尤其重要,所谓“知己知彼”。然而,一方根本不可能完全知道对方的价值定位,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预测,或者说猜测。这种猜测的准确性在于对对方立场的分析与把握。比如,第四届“天伦杯”决赛辩题,“道不同不相与谋”。本来,双方都有较大的价值空间,甚至我以为反方的价值空间较正方大一些。但在实战中,正方却在四辩中将价值空间发挥到最大,而反方则将注意力放在了逻辑上。

 

审题案例:

南京大学,“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

在准备“愚公移山”一题时,南大队一些辩手沉迷于只想到“点”,没想到“面”,他们对愚公移山可不可能的探究上,走入了“因为不可能”,所以“不应该”的浅表论证思维中,这在场上几乎是不堪一击的。因为辩题很明显,是一个价值判断,又是以寓言传说为根据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仁人志士一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确信精神力量的国度,你仅用事实推不到愚公移山价值选择的合理性。因而假如视野打不开,就会注定失败的命运。看到这一点,我给辩手发散启迪,让大家围绕下面一些问题查阅资料,相互碰撞,加深理解——
          1、 愚公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2、 愚公移山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 愚公为什么应该搬家?
          4、 移山精神是否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体?
          5、 移山行动与文明发展规律是否一致?
          6、 愚公应该搬家的主观、客观依据是什么?
          7、 愚公搬家的文化支持何在?
          8、 愚公应该搬家的价值体悟在哪里?
          9、 应如何估价愚公搬家的“智”?搬家之“勇”,“勇”在何处?
          10、中外有哪些搬家、类搬家神话?
     在抛出上述十个问题之后,辩手们即刻消泯了某些盲目、混乱、焦躁情绪,由“点”想到“面”,进入移山还是搬家的历史、文化、价值、发展的全面思索的氛围中,平心静气地从过去和现在,主观和客观,智与勇,中国和外国的多重比较寻求可强化自己立场的理论和事实,由此确立的传达逻辑才具有某种真正意义的科学性。
     教练向辩手正确提问和辩手的自我提问是辩论点与面的设定,其最高境界是从大开放的文化视界、丰厚的知识背景中聚焦到辩题的逻辑主脉,由此形成辩手主体心志对该场辩论的全景体悟,使参赛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场上自由,正确提问的现实功能,在于激发和带动性。就是说,他刺激辩手摆脱指导者的观念羁绊,主动深入广泛地从直接或间接的资料空间汲取理论营养,补充上场“炮弹”,在心理和材料的意义上“武装到牙齿”,真正有魅力的辩手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他人现成的思路与攻击点,而是积极主动地拓展思维,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求解,从边缘摸向核心,从混沌走向清醒,领有统一的认识路标而不乏独立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那种“蚂蚁式的”、“专靠收集别人成品而缺乏个人主见”的求知方式,并且最终避免在实战中覆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成家后立业还是先立业后成家辩论赛辩词 - 找教案
黄执中的16篇辩词
阜南二初第二届校园辩论大赛:中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
辩论赛的准备之剖析辩题,界定概念
我所理解的结辩 II:立场的来源
辩论赛辩词欣赏: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