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芝龙的失败与成功(组图)
2
郑芝龙的铜印章和“郑氏”钤印,说明郑氏与平户藩主的关系非同一般。(上图) 平户海边的“郑成功儿诞石”。(下图)
1
“郑芝龙故居遗址”前立的郑成功母子雕像。
  梁二平

  王直在杭州被处死后的第三年,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直浙总督胡宗宪聘请郑若曾编撰的《筹海图编》正式刊印,此书卷二“倭好”记载了当时中日海上贸易情况,这里简录一段:

  丝:所以为织绢纻之用也。盖彼国自有成式花样,朝会宴享,必自织而后用之。中国绢纻,但充里而已。若番舶不通,则无丝可织。每百斤值银五十两,取去者其价十倍……红线:编之以绣盔甲,以束腰腹,以为刀带、书带、画带之用。常因匮乏,每百斤价银七十两。水银:镀铜器之用,其价十倍中国。常因匮乏,每百斤价银三百两。针:女工之用,若不通番舶而止通贡进,每一针价银七分。铁锅:彼国虽自有而不大,大者至为难得,每一锅价银一两……古文钱:倭不自铸,但用中国古钱而已。每一千文价银四两,若福建私新钱,每千文价银一两二钱。药材:诸味俱有,惟无川芎,常价一百斤价银六十七两。其次则甘草,每百斤二十金(银二十两)以为常。

  由此可以看出,海上有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岂是杀一个王直就能摆平,那么简单?王直被杀后,“倭患”反而从江苏、浙江蔓延到福建、广东。大明隆庆年间,虽然有戚继光、俞大猷抗倭英雄,貌似荡平倭寇。转眼间,“洋倭”又来到了家门口,葡萄牙人占了澳门,荷兰人、西班牙人在台湾落脚,明廷水师拿这些“洋倭”没有办法,若不是又一个“海盗”的出现,东南沿海的历史格局,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这就说到了也是在日本平户起家的大明海商郑芝龙。

  郑芝龙的义父李旦登陆平户

  今天的平户寂静得近乎冷清,“市中心”的那个小港口上,稀疏的行人间穿插着少量游客,倒是显现出小镇原本的含义:平静的门户。沿着老码头的坡道向上走即是以平户藩主老宅建立的“松浦史料馆”,馆内大玻璃展柜里,我看到一幅约两米正方的《平户城下图》,此图绘于1645年,可以看出小城当年的港口、政厅、武家屋的繁荣景象。

  徽商王直死后,平户来了一伙泉州海商,领头的叫李旦。1613年英国“丁香号”商船来日本时,50来岁的李旦已是平户海商的老大,他一方面做日本贸易,一方面还充当外国与中国沿海官员的牵线人。平户英国商馆馆长理查德·考克斯非常依赖李旦,借给了他不少钱买通中国官员,但到1623年平户英国商馆因亏损12万两白银倒闭时,李旦也没为英国人办成与中国“贸易”这件事,在英国人账上还留了6000两白银的“借款”。

  1624年初,李旦为了摆平与台湾的荷兰人关系,派来平户学习剑术的义子郑芝龙,专赴澎湖担任荷兰人的翻译及通事。在“松浦史料馆”里,我还见到了郑芝龙的铜印章和“郑氏”钤印。这个印章出自郑芝龙故居,它不是名章,而是一个海上贸易用的“线印”。当时日本从中国进口生线时,以一斤为单位,加盖的印章。此印章上的“郑氏”二字说明,它郑氏在平户做贸易时加盖的“公司”印章,直接印定了当时郑氏海商集团以平户为基地,掌控中日海上贸易的这一史实。

  郑芝龙诡异“接班”

  郑芝龙的出生似乎注定了要与大航海的骁将荷兰打交道。

  1602年,也就是郑芝龙出生的前两年,独立不久的荷兰共和国紧随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成立了东印度公司(VOC)。1604年,也就是郑芝龙出生的那年,荷兰首次登陆台湾,这对几乎是同时“出生”的对手,一个出生在中国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乡,一个从泰西之海的荷兰而来,天远地远,却注定要相逢于大明海的波涛之上。

  郑芝龙,原名郑一官,号飞黄。1621年,他18岁时就与舅父黄程处学习经商,并于澳门接受天主教洗礼,教名Nicolas,因此也被西洋人称作Nicholas Iquan(尼古拉·一官)。1624年,也就是郑芝龙得子(郑成功)那一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占领台湾,并以此为基地,扩展对中国与日本的贸易。

  郑芝龙与荷兰人混熟之后,发生了非常诡异的事。1625年的一年之内,海商李旦和颜思齐相继死去,一个是郑芝龙认的义父,一个是郑芝龙认的大哥,他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李旦的船队,又整合了颜思齐的力量,以多个船队组成号称“十八芝”的武装海商队伍,并由此改名为“芝龙”。随后,他将贸易重心由日本九州岛的平户迁到了台湾。郑芝龙不仅建立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私人海军,而且开始大量组织福建人移民台湾,还效仿明朝在台湾设官建置,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割据政权。

  “一官”的海上地盘

  此时的明廷水师根本无力剿灭郑芝龙的队伍,崇祯元年(1628年),明廷只好招降郑芝龙,委以海防游击,都督同知,成为管理闽海的军方首脑。当然,郑芝龙这个海防游击,不是浪得虚名,他真刀真枪地在泉州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同时,他也借着官军的名号与实力,拢断了日本及南洋的海上贸易。在郑和船队退出南海200年后,重夺了中国海上主导权,算得上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在荷兰人绘制的《著名海盗一官与国姓爷在中国沿岸岛屿的据点》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郑芝龙的乳名“一官”,和他儿子郑成功的尊号“国姓爷”。图中的金门与厦门两个大岛上,分别绘有两个红色建筑,它们代表着郑氏海商及海盗集团的据点。此图是阿姆斯特丹1727年出版,但从内容上看,它表现的完全是郑氏海商及海盗集团兴盛时期,其底图应是17世纪中期所绘的地图,地图上还能看到福建海边写着“一官”。可见郑芝龙当时是海上西方列强不得不承认的强大对手。

  如果“剧情”这样一路发展下去,郑芝龙会比他的前辈王直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结局。但满人入关,大清建立,明廷成了流亡政府。南明小朝廷也没有多大影响力,郑芝龙最终又走上了王直的老路,招安,被杀。

  在明清两朝的历史叙述中,郑芝龙成了不清不白的人。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芝龙平户老宅的位置不如王直的地段好,王直住在“市中心”,郑芝龙住“市郊”的内川海边,离城有10公里远。我坐了半小时的公交车,才来到郊外小镇。日本旅游图做得仔细,很容易找到“郑芝龙故居遗址”,但原址上复建的新房已是“郑成功纪念馆”了。这里没郑芝龙的雕像,门前立着他的日本妻妇田川拉着几岁大的郑成功的汉白玉雕像。

  纪念馆里没有什么文物,只是复制了一些生活场景和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其实,郑成功只在日本生活到7岁,所谓“生平事迹”都发生在后来他生活的福建和台湾。1644年大明王朝被灭,这一年郑成功20岁。此时,郑芝龙已成为台湾海峡最大的官商通吃的海上霸主,统领几万郑家军。清军攻入江南后,1646年以浙闽粤“三省王爵”为条件,诱使先前降明的郑芝龙,北上福州,转身降了大清。

  同月,清兵进劫福建安平,战乱之中,郑芝龙的日本妻子田川氏自尽身亡,血气方刚的郑成功则率领父亲旧部在东南沿海抗清,南明隆武皇帝因此赏赐其“国姓”,并改名“成功”。1659年郑成功率军队攻打南京失败,退回福建。随着清军大举南进,郑家军地盘也越来越小,眼见大陆上已无生存空间,郑成功决定带部队前往台湾,收复宝岛。1661年4月30日,郑成功率25000将士,战船数百艘,从金门出发,经澎湖,突进台湾西南部的台江内海,攻打大员(今台南)。几百荷兰兵退到城堡之中,经过10个月的围攻与谈判,1662年2月9日,荷兰人向郑成功投降,从而结束了在台湾38年的统治。郑成功由此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置“承天府”于赤嵌城,史称“明郑时期”。

  但打下台湾的郑成功,并不十分快乐,一年前,父亲在京城被清廷处死。一年后,郑成功病死在赤嵌城。郑经继位后,坚持不削发、不入贡的反清政策。1681年郑经病卒,11岁的次子郑克塽继承延平王位。两年后,清水师提督施琅督师攻克澎湖,郑克塽交印降清。

  有意思的是当年与荷兰人关系甚好的日本人,却在平户为抗击荷兰的郑成功建庙立碑。从小山顶上的郑成功庙向海边走,那里有一片堆成半月形的黑色玄武岩,保护着一块石碑,上刻“郑成功儿诞石”。据郑成功纪念馆的人讲,郑成功母亲在海滩捡海菜时,突然感觉要临盆,便以这堆岩石遮蔽,产下小名福松的郑成功。

  可以说,郑氏父子先是改写了自己的姓名史,而后又改写了中国史。郑芝龙成为海商集团的首脑时,聚合多伙海商海盗,号称“十八芝”,改名“郑芝龙”,成为海上大佬。郑成功因反清复明,被流亡南明皇帝赐国姓,成了气候,改名“郑成功”。说起来,这父子俩也算是很“成功”了。同时,他们改写了国家历史。一是郑氏海商集团的崛起,中国人第一次有了武装对抗并战胜西方殖民者的庞大的海商集团;二是郑成功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的海上格局,否则台湾岛是什么样子,还真的难说。特别要说明的是,此时的荷兰、英国、西班牙都是海商、海盗、海军三位一体的进行海上扩张。但郑氏父子在海上展示中国锋芒和中国式大航海的机会,最终被马背上的大清王朝给断送了。

  作者:梁二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腾讯新闻
郑氏父子在海上
匪石郑成功传 作者:陈匪石
郑成功之父
【郑芝龙海上兴霸业】
只要手下有日本人打工,就能算作倭寇? 海商和倭寇该如何区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