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欣伟:郊区的商办,怎么办?

市中心的办公和产业园,正傲娇这入驻企业的品牌、调性和租金的时候,殊不知庞大的上海市郊商办,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这就是地段的残酷:8元/天/㎡的争先恐后,而更多1元/天/㎡的兜售而得不到响应,但问题至少是个命题,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   既然空运不可行,不妨从摊大饼开始

一直在反思一个大方向的问题。

先不去讨论什么属性的问题,之前的所有市郊产业园,在招商的底层逻辑几乎是高度统一的,即利用其和市区的租金差,来吸引市区的企业客户。

这种做法在推出的当初,还是具有一定效果的,比如:占据了市中心老厂房的某些传统企业,因为主营业务惨淡,所以动迁成为了重要的收入来源,何况这个剪刀差的幅度,说起来也够“撒根”,差的不是一点点,而是几分之一。

离开市中心的一大笔动迁款,之于企业负责人而言可以将一切妥妥安排:

1、    用几分之一的租金成本搬迁到郊区,环境更好租金更低;

2、    愿意跟过去的员工加一点交通补贴,不愿意去的也给遣散费;

3、    还可以拨出一部分费用给员工谋一些福利,比如配置大巴、食堂;

4、    剩余的大部分用来发展生产,或者业务不行多撑几年工资也足够。

别对这种模式不屑一顾,实质上这种做法的占比绝对不占少数。

但逐渐的,这种模式开始不在“小乐惠”了,因为:

1、    动迁租金规范了,也就稀薄了;

2、    员工的遣散成本高了,但就近招人难了;

3、    企业搬迁但客户不搬迁,所以不利于客户往来沟通。

与此同时,郊区大量的产业用地一哄而上,导致各自都在重复这个低价模式,争取有限的市区搬迁客户,尽管也在各自的配套、环境、政策上八仙过海,但市区企业过了“贪心冲动”之后,有志于做企业本身的,还是更考虑员工、客户等问题,宁愿缩小办公区域,但还是希望留在市区。

“空运”模式走不通已经至少五年了,但如今这些举步维艰的市郊产业园区,探访一下就知道,模式或者战略思维还是“低价诱惑下的空间换时间”。

不妨逆向思维一下:由外而内的空运不可行,由内而外的摊大饼是否可行?

那些所谓有经验(其实不过是有经历甚至只是有教训)的主义者们拍案而起:“摊大饼”不行的,郊区哪有企业?

由此进入下一段落。

二、   城已小繁华、产还在路上

【郊区有没有商办需要】,这个命题看起来小众,但其背后是一个叫嚣了多年的熟稔,即产城融合。

郊区没什么商办需求!

归根结底是认为郊区没什么人气。

但是这些年,郊区疯狂卖地也带来了正向效果,即人气。

人气首先解决了原来的一个配套死循环——

买房人问:配套呢?没有配套我不买房!

商家问:消费者呢?没有消费者,我不来开店。

倒是要谢谢房价日长夜大,大批购房者屯于被踏空恐惧症,他们勇敢买房、勇敢居住到了偏远地段,久而久之,点人头一般活生生地把配套给“逼”完善了。

于是,如今的上海市郊,呈现出半个产城融合,即“城已经像个城,产还是在路上”,人口先于产业开疆拓土了。

人口带动了配套,特别是轨道交通,很多市郊产业园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产业”。

产城融合的理想状态,是实现生活和工作的短半径衔接,以此实现人的安居乐业、企业的就近招工、间接也减轻“横跨半个上海去上班”的囧!

领导的美好愿望【产城融合】就在那里,逻辑合理现实残酷;

企业的现实难处也在那里,现实残酷并非娇气。

但总要向前推进,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收集零星人口,归置第一波商办落户呢”?

有人的地方有消费,有消费带动商业,有商业带动商家和流通环节,这个逻辑OK么?

暂不说高大上的“全民创业”,至少零星的商务需求是存在的,而即使回到空运招商的“大企业臆想症”,也需要第一波吃螃蟹的小白鼠。

所以,零星的商务人口,不仅是填充园区的第一波租客,也是营销所需要的群众演员,而这个群众演员不仅不需要给盒饭,他还给你交租金!

只是,要满足这类零星人口,需要产品端做出针对性。

由此进入下一段落。

三、   错过了前期定位,就不要再错过产品调整

产业园的设计和建设,体现了房地产住宅营销中所没有的粗狂和主观。

动辄1000㎡的独栋,之前应该没有做过调研和定位吧?

也难怪,拿地的逻辑也是要么贪图便宜、要么被行政裹挟,自然也就SOSO!

也非完全否定这种开发商的粗放和经验主义:“商务需求能有什么花头,无非是外立面好看点、电梯配的好一点、还要食堂和班车”。

但如果要按照“摊大饼战略”,从零星商务需求开始,势必整体开发里,要有局部做出针对性。

之前讨论过的联合办公话题,最重要的是交通方便。

如今逆向思维一下:因为交通不方便是现实,能避轻的也就是就近商务需求,或者说是简陋版的产城融合吧。

又因为收纳零星商务需求,个人创业者或作坊或工作室,都不需要太多的办公面积,给予租金主导的授意之下,【市郊联合办公】进行小面积地尝试,也就有了逻辑支撑。

市郊的产业园里,辟出1000㎡做联合办公(或者就做相对降维的“工位办公区”),吸纳就近的第一波入驻,并形成真人样板区域,这不是借鸡生蛋的营销整合么?

当然,这个比例绝对要控制好,园区的主体的确还是“高低配”,以树立园区形象的高层商务楼,辅以部分提升调性的低密度产品,这是大方向,不颠覆。

建议那些坐在办公室和数据谈恋爱的市场砖家们,有空去接一下地气。

上海市郊有大量的空置面积,也有大量的“卖不掉也租不掉”,有些苦苦经营十年有余,这些看着同行大发住宅横财的产业地产经营者,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而在这些市郊的产业园区里,蕴藏着大量待解的锁,能解决应用题的才是专家,其他都是书呆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产城融合大势所趋 园区革新商业体“仙谷乐享荟”应需而生
澎湃的城市引擎——上海万科产城
海南生态软件园科技企业加速园“亮相” 打造上市公司聚集平台
深圳商务公寓和“类住宅”,未来走向何方?
十年后看看,大虹桥犯了哪些错
办公园区因过于阴森上了热搜!网友:设计师得背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