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般太极拳法精华(上)——牛栏闲客
一 健身与技击 拳论
什么是内家拳,使用内劲的就是内家拳。什么是内劲呢?内劲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说落水狗上岸一抖毛是内劲,比较牵强,因为狗的呼吸功夫太差了。最好的比喻就是老太太拉屎攥拳头,屎出内劲。把人体想象成一根竖立的圆柱,这圆柱只要有一点不正,就需要外力的扶持才能使其保持平衡。只要有保持平衡的外力,人体就不能彻底的放松。所以人体彻底的放松的基石就是中正,这就又回到了我一直强调的尾闾中正。我看过黄性贤的一个式子,金鸡独立。尾椎向下,全身放松。尾椎正了以后,髋关节和踝关节都松掉了,膝关节自然也是松的。这时,理论上讲,你可以独立很久。如果你不能做到这点。说明你还不懂太极拳的放松。这种滋味我尝到了,希望我的读者通过正确的练功也能尝这种滋味到。到时,你就知道我讲的真实不虚。
你看狮子多聪明,他比你小十二岁,但他走猫步时,只要一个尾闾中正。走猫步是个简单的事情,不必复杂化。有人说,走猫步要心静体松。我说,你都心静体松了,还走什么猫步。
在武禹襄得到《太极拳论》并将其传播之前,人们管杨露禅练的拳叫绵拳,亦称为十三式,现代太极拳的名字是因此《太极拳论》而来。武禹襄管自己创的拳叫太极拳。所以,现代太极拳的发明者,无疑是武禹襄。
其实《太极拳论》写的是太极拳的用法,对怎样炼太极根本就一字不提。《太极拳论》的实用性远不如杨澄甫的《太极拳练习谈》或《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是改拳容易学拳难,太极拳就是改拳,一生都在改。
太极拳的行拳练功和推手都可以以一个简单的方式开始,杨氏太极拳拳架最重要的就是从起式到第一个十字手的第一段。
我将懂劲定义如下: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得到的能将受力点的力转移到支撑点的能力,及能将支撑点的反作用力,转移到接触点的能力叫做懂劲。
我现在将懂劲重新定义如下: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修炼者得到的能将受力点的力转移到支撑点的能力,及能将支撑点的反作用力,转移到接触点的能力及以此为基础,在习练中得到的沾粘连随,听化拿发的综合能力叫做懂劲。
安般拳法精要
如果有人让我推荐拳架,我一定推荐郝少如架,武氏太极拳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是谁发明的,是武禹襄发明的。在此之前,人们把这种拳术叫十三式。
安般太极拳法的组成:
科学安般守意。安般念也叫数息观,就是数你的呼吸,其他
什么也别想。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只要你能坚持,就能数出东西来;平面太极拳架。推荐拳架:101杨式太极拳,郝少如武式太极拳架;小般若桩。内功转成内劲的最好方法;太极拳与修定的关系。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定,可以以定击人。
拳要打得真开展,要有一定基础,这基础就是两肩和两胯的松开。初学者,只有假开展。
安般太极拳法认为在盘架子的练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尾闾正中,第一是尾闾正中,第二是尾闾正中,第三还是尾闾正中。之后,要松开两个胯关节。然后,才轮到虚灵顶劲及松肩沉肘。
安般太极拳法之要:
1· 尾闾正中。2·松腰,松腰是个大活。3·沉胯。安般太极拳讲究胯要练出向下松沉之感。安般太极拳法之要第一是尾闾正中,第二是尾闾正中,第三还是尾闾正中。4·以邓氏科学安般念为太极拳内功心法。变玄学为科学,强调心息的变化。从这点看,传统太极拳练法的终点,是安般太极拳法的起点。5·平面太极拳架。平面太极为练法,立体太极是用法。平面太极拳架要求虚实的转换是从零开始,平面太极拳架的缺点是不如立体太极拳架美观。6·小般若桩。7· 虚灵顶劲。8· 拔背竖脊。9·各大骨骼关节的松开。10· 内外三合。11· 虚实分清。12·用意不用力。先在心,后在身。
邓氏安般念,平面太极拳架及小般若桩,为安般太极拳法三宝。小般若桩不是入门的东西,需有两年平面太极拳架的基础,并需要在盘拳时出现自然真腹式呼吸后方可练习。
层次说
李雅轩云: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我觉得可以把太极拳的层次分为五等,第一等慢打少林,第二等陆地游泳,第三等是水中走路,第四等是水中游泳,第五等水上行走。
打拳时已有一定气感,此时挥动手臂的感觉有时像游泳一样,但脚底下没变,还是踩得死死的。这就是我的陆地游泳。
至十日左右,状况稳定,打拳时和走路时脚跟地面已经不再是踩的死死的了,有点虚起来的感觉。我突然悟到,这就是郝为真讲的第一个阶段,如在水中走。水中走路,水浅时感觉不到,水深时由于浮力的作用,两脚已经无法把地面踩死。这就是郝为真的第一层意思。我达到这层意思只差两天整好半年。练拳架要先紧凑,后开展。打二代平面太极拳,开始是找不到尾闾的,但要注意收臀。学好架子后,要下点功夫,最好能停止房事两个月,打着打着,气感就有了:一开始的气感较少,之后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气感能带动调整拳架。这都算不了什么,要练到脚底有轻灵的感觉,才算一段落,这就是郝为真论太极拳里的第一个层次,水中走路。
特埃已经到了如在水中游的阶段,他打拳时,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而脚下却是轻飘飘的。到止息阶段的人练太极拳尾闾极正。这种人如肯下功夫,出来就是如在水中游的境界。其实在随息阶段命门处和丹田就会有发热的感觉。在止息阶段,由于定力的增强,会有轻安舒服的感觉。接着有人会出现一些幻像,我将此种状态命名为欲界幻定。
任何时候,尾闾正中都要排在第一位。松沉之痛的彻底解决,一是尾闾放正,二是两胯关节完全松开,三是要有内功上身。这内功上身的标志就是在松沉之后的脚底轻灵感。郝为真论太极拳的第二层意思,水中游泳。松沉之痛完全过了以后,是一周一个变化。要加大运动量。杨家拳的松沉劲和轻灵劲是好东西,此时再来注意松肩。松胯是修理自己,松肩是修理别人。
功夫上身是要在水中游泳阶段。水中游泳是不收腹,尾闾正中,肚子松下来的情况下的重中轻,感觉在脚底,腹部和尾闾,这时功夫上身的标志是身形。小孩的身形好,他的肩关节和胯关节是松开的,用力时会自动调成最佳角度。身形越好,劲越整。最后感到全身合一,这时丹田就有东西了。我以前听到丹田就怕,但现在知道了,丹田确实是存在的,人找丹田很难,找不好会出偏,功夫路子对了,丹田会来找你。跟赚钱一样,所谓人找钱难,钱找人容易。
我从开始学拳,到找到第一层意思用了半年时间,感觉那一段是真心苦,而从第一层意思找到第二层意思,用了一年零一个月。感到的不但是辛苦,而且是肝苦。

松这东西,郑曼青和李雅轩强调的最多。不过太极拳的放松是一种在可以承受外力的情况下,能轻松的应对。
何其松的功夫好主要是名字起得好,何其松,练太极的只要能松,再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有好功夫。
李树峻言:行拳时,脚底这一片永远是虚虚踏地,无脚底支撑之感,(即不犯双重),则胯就成了传感器,腰也自然空掉了。我同意李树峻的说法,也就是说双重的问题在脚底。
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由四肢爬行变为两腿直立行走,脊椎变形,两胯关节被压死,在人的大脑越来越聪明时,四肢与身体的整体性功能退化(好像值得)。练太极拳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尾闾摆正,将两胯松开,松两胯关节最好的方法就是盘架子和走矮步,所谓虚实分清也是分在两胯关节。松开的感觉好像是往生锈的轴承里滴油,是一点一点松开的。当你打拳时能自动观注到两胯时,说明两胯开始松了,从开始松到完全松开可能需要几个月或几年。最好常看松胯松得好的人打拳,全身关节松开是以后的事。开始练拳时,松两胯最重要。
郑曼青云,按松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书中的体用歌亦写得极为精彩: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又云:身似行云打手安用手,浑身是手手非手。郑曼青对中定的解释最佳:中需时中,定无常定。郑曼青在台湾教拳的拳社命名为时中学社,即缘于此。
太极拳的放松从肌肉开始,并要松开骨节,往下松沉。
各关节的放松,主要是胯的放松。走猫步或盘架子(要走平面太极)可以把它松开,就像往里滴润滑油一样。完全松开后,如果尾闾正了,屁股(胯)往下一掉,整个胯才叫松了,胯松了以后就可以按郝月如的说法左胯托起右胯,或右胯托起左胯来行拳了。
一般来说,打拳时,意在何处,何处就在松。我坐桩练松肩。终于找到我认为的高效率的松肩方法。这种松肩的方法就是坐着打拳,打拳时意在两肩。两肩不能起,另外,打拳时意在第7颈椎,第7颈椎的竖直,是虚灵顶劲的基础。所谓力由脊发,就是力由第7颈椎发,发时头向上顶,也是向上拔第7颈椎。多么重要的第7颈椎。
什么是气沉丹田,在这一阶段,把肚子放松就是气沉丹田。但松肚子要慢慢松,要练出高功夫,要开始松身体的各大关节。传统的方法是要先松肩松肘,这个顺序是不对的。松关节就松两胯关节,我之前有不少对松胯的描述,松胯真的很重要。你俩胯真的能全松开,全身其它关节也就差不多了。从最初两胯有要松的意思到胯完全松开,没两年还真下不来。所以要走平面太极。走立体太极,一上步就把胯压死了。一边松胯,一边要找尾闾中正。
我是先松两胯再松两肩,我觉得我松关节的顺序更好。一旦两胯关节松开了,再来松两肩,容易得很。十一月中旬,也就是两臂有松沉感后的一个月,打拳时胸椎竖起,拔背直脊,头有向上领顶之意。到此时感觉东西找齐了。
郑曼青把对方打得满口鲜血,看来不只是一个松字了。
松最初的感觉是轻和灵,但这种轻和灵是不能用不好用或用途不大的,这一阶段相当于郝为真说的水中走路,虽有浮力但脚不能离地。过了这个阶段就应该要求松沉了,求脚底有根,光松是没用的。松出沉来就对了,松沉松沉,一直向下。过了膝盖,膝不受伤。松膝的最好方法,就是猫步武走,否则你就要耗上二三十年的时间。尽管如此,能松膝的就是高手。过了脚踝,就到脚底了。到了脚底,才叫松沉。
松沉二字,须向拳架中求。如果你打拳有点沉味了,一般就能看出别人的拳是否松沉,如果你打拳时能松到脚底了,一般也能看出别人是否松到脚底了。跟松沉有关的是人的重心。练太极拳者的重心,总共有四种。第一,实际重心,第二,意念重心。第三,感觉重心,打拳时你自己感觉到你的重心在那里,而快速松沉到脚底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尾闾中正。第四,功夫重心,功夫重心是前三种重心的结合。功夫重心一般在丹田。
对高手来讲,松沉劲其实是最基础最入门的东西。
健康
李雅轩说:“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象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
能动手防身的太极拳,健身的效果更好。
基本功
猫步和拳架在最初是同等重要的。到了高级阶段,拳架的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此时,你会知道,拳架的作用是无法代替的。安般太极拳法认为在盘架子的练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尾闾正中,第一是尾闾正中,第二是尾闾正中,第三还是尾闾正中。之后,要松开两个胯关节。然后,才轮到虚灵顶劲及松肩沉肘。
我练拳时是以尾闾正中为主,然后是松两胯关节。当这些做好了后,胸椎颈椎开始竖起,拳也越打越开了。
平面太极拳的特点是,向前迈步时,前脚的支撑力从零开始,直至撑起全部中心。前脚可以随时收回,重心由后向前是滑过去的。立体太极的特点是,踏步向前,重心随脚而落,前脚不能随时收回,重心是跳过去的。
王荣达就是唯一的仙鹤,王荣达的拳打得中规中矩,尾闾中正,松沉自然。王荣达打的就是平面太极拳,落脚轻缓,身体由后向前滑出,是真太极功夫。
武氏太极拳属于典型的第二代太极拳。第二代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子高,高架子的太极拳有利于尾闾正中。从武禹襄的打手要言能看出,武禹襄的太极拳造诣达到了太极拳修炼者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武禹襄在创编此拳时考虑了此拳的实用性,因此武氏拳非常适合技击。但从武氏拳留下的推手套路来看,武氏拳应该更适合散手。第二代太极拳也产生出了顶尖的技击高手,杨班侯,郝为真,杨少侯,孙录堂,李香远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杨家三代人练出了不同的太极拳架,到杨健侯定型的中架子,是第三代太极拳。第三代太极拳是从第二代高架太极拳中发展而来的。第一代是听天由命,第二代是尾闾中正,第三代是开胯守中,第四代是重在实用。第三代太极拳叫落胯太极,虚实分明,重心落在一条腿的胯上;但这必须是松开关节的胯。向前迈步时,开胯落脚,落脚后再开胯。第三代中架子的特点就是开胯。当你两胯关节从前到后完全松开之后,打杨氏太极拳,起式后向左棚出,你就会豁然明白,原来如此。
董虎岭打的,是第三代太极拳架代表人物的杰作。董虎岭打拳的地点是盘谷银行老板娘的后花园,董虎岭象一只低飞盘旋的老鹰,含胸塌腰,两胯及两肩臂轻灵的大开大合。行拳中被一个小石子踮在脚底,董虎岭轻跳两下,将拳一直走完。用英语和广东话解说的是在香港长大董茉莉。历史上,唯一轻松战胜泰拳顶级高手的董虎岭是太极拳手。郑曼青的郑子简易太极拳骨子里也是第三代太极拳,郑子简易,简而不易。
第四代太极拳就是我们现在所常见的到处流传的传统杨氏太极拳。由于它落脚时带着全部或部分身体的重心,所以我在之前称之为立体太极拳。立体大架是技击架,是功夫出来以后才能打的架子。
第三代拳架出功夫高过第四代。传统杨氏的教法传授的都是第四代拳架,中架子第三代拳架。或在这两者之间,国家规定套路属于三代半拳架。第三代平面架无疑要好些,但对初学者说,也是倒因为果的东东。要想顺利的找到尾闾,一定要从二代高架拳打起或二代半的中高架。但这种架子不能参加比赛,不能拿金牌。
正尾闾杨家的两大秘传是走太极猫步和面壁蹲墙术。走太极猫步,步子也不要大,不要大过正常走路,走时收臀,头部平稳,脚不要向两边撇太大,更不要落脚转脚,耽误时间,走猫步是要走量。
走猫步都有什么用处呢?第一是正尾闾,第二是松腰,第三是沉胯,第四是松两个胯关节,第五是松整条腿。这五点好处当中,第一正尾闾是基础。
狮子是个有头脑的人,他感到了尾闾中正的重要性,他在博文中用了拼命两个字,屁股拼命往前推,而且要时时刻刻往前推。狮子说的感觉屁股往下一掉,其实是腰胯分离的感觉。腰胯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这种感觉。
开始走时,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尾闾中正,二是要走平面猫步。
还有就是要放松。因为要放松,所以不能走低架。狮子说,走多了,步子和速度会自己调整,这是对的。这是过来人的经验。
出现腹式呼吸的猫步以后,再打拳,就真的松了,不用力了。我打杨氏太极拳时,不是不用力,是两臂根本就没力。所以说,放松不用力的打拳,是功夫。这时候,如果你跟人动手,对方都会说,你怎么这么大的力啊。
今天蒋涛先生问我,怎么样才叫松腹。给出答案,走猫步和打拳带着腹式呼吸的就叫松腹。但这只是开始,离腹内松静气腾然还有好大一段距离。
猫步有文走,有武走。每天练拳之前,走个百八十步,是为文走,之后打拳,会觉得格外轻灵。我最初也是这个走法,也是这个体会,走猫步也有沉气的作用,因为开始练拳尾闾不正,但走猫步时,尾闾倒正一些。所以初阶段走猫步涨功夫效果极好。我走了一万步,脚底下就轻了。一个月后,尾闾有正的感觉,走猫步尾闾直奔前脚后跟。
当然,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狮子,走到两万步,走出了屁股有往下一掉的感觉。
如果走猫步一走就是一两千步,就是武走。是增长基本功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其效果在跟人推手时可以表现出来。猫步文走要求走质量,要走的细。而猫步武走的要求是要有量。
猫步文走的好处是松关节,特别是髋关节。谁都知道松髋关节非常重要。
猫步武走的好处是松整条腿,皮肉筋膜骨头关节。腿的中间部位是膝盖。如果整条腿都松了,那膝盖一定是松的。如果腿上有哪儿还不松,那膝关节也别想松。松膝是个大问题,太极拳的发放也可以用膝盖发,但要你的膝盖松了以后才行,用膝盖发人,一屈膝人就发出去了。
要怎样才能神气入骨呢?先要两股前节有力。要把两条腿练出来,而且胯膝踝三个关节松开,做到我以前常说一腿三折。这两条腿是要下大功夫的。一般踝关节松了,胯关节松了,膝盖关节也就松了。擎起彼身借彼力,首先要能擎起自己。双腿擎起别人,单腿要能擎起自己。这其中非要吃大苦耐大劳不可。李雅轩可以连续走几个小时猫步,所以李雅轩的两股前节有力。李雅轩讲练拳要大松大软。真的大松大软是以两股前节有力为前提的。
能做到两骨前节有力,大胯才能向下松沉。讲开胯的人很多,其实应该说沉胯才对。两肩的松沉关键在于脊椎,脊椎有感觉了,两肩才能说是真正的松沉。安般太极拳法强调的几个重点,一呼吸。二尾闾中正。尾闾中正做到了,胯就正了,腰也才能松。我打拳整十个月才找到尾闾中正,一年十个月虚灵顶劲的感觉自己来了,之后胸椎,腰椎,颈椎感受越来越深。半个月后感觉腰椎能向后拱,练一个月后感觉神意上身,整条脊椎向上挺拔。脊椎的感觉有了,才明白什么是松肩,什么是力由脊发。两肩就向汽车的方向盘,同它下面的轴连成一体。轴就好比是脊椎。汽车是用方向盘来控制转轴,而太极拳是用脊椎来带动两肩。
变换在腿,两腿需能一腿三折。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这还是脊椎的事,脊椎上拔,自然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这要各大关节松的好。化时关节松开,发时关节合拢。关节能开能合,好像用离合器控制。
上面这些文字非常重要,讲的是什么,是基本功。顶牛要顶,暗劲也要。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基本功。
怎样炼出基本功呢?没有多复杂,简单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尾闾中正。两个基本点中,其一就是把呼吸调出来,心息没有变化不是算内家拳。另一个基本点,就是松掉两条腿,特别是要放松支撑腿,一要用意,二要下大功夫。
郑曼青和陈志诚都善散手。这两人就是把基本功练通了。
身法
1,尾闾中正
李雅轩认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练功夫最重要的规则。要正身心,要满身轻利,首先要做到尾闾中正。
我在家里走路,感觉屁股突然往下一掉,整个胯松了。从最初的两胯关节有松的感觉到整个胯往下一掉,整整九个月,这回才是尾闾真正了。叶大密说,尾闾如行舟之舵。尾闾真正时,能感觉到尾闾是在两个后脚跟荡来荡去。
另一个问题练太极拳一定要尾闾正中。做到百分之百尾闾中正的,一万个里绝对出不了一个。但如果你打坐坐到随息的阶段,你打拳时尾闾就基本是正的。
我说的完全中正是指任何一个架子及其转接其他架子之间时,都要中正。打拳时,意在尾闾,尾闾如行舟之舵,用尾闾把一趟拳打下来,懂这问题的人不多。
这世间懂得尾闾中正的人原本不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平面太极拳架要求尾闾绝对中正。所谓一举一动,尾闾中正。传统杨氏的教法传授的都是第四代拳架,中架子第三代拳架。或在这两者之间,国家规定套路属于三代半拳架。第三代平面架无疑要好些,但对初学者说,也是倒因为果的东东。要想顺利的找到尾闾,一定要从二代高架拳打起或二代半的中高架。但这种架子不能参加比赛,不能拿金牌。
放弃尾闾中正的拳就不是太极拳,不懂尾闾中正的拳很难练出太极功夫。
人体的组成下面是由两条腿支撑,中间是大胯骨盆和脊椎连带全身。胯要有沉的感觉,脊椎要有上拔的感觉。学拳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尾闾中正,能尾闾中正拔背顶头的感觉就会慢慢到来,且会越来越强。大胯为虎,脊椎为龙,其连接点就是尾骨。尾闾中正了就是龙虎相汇,神气归真。否则就是神形不合,龙虎不交。
武汇川讲屁股要用力向前收,收到不能再收了才叫尾闾中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里有讲要松腰。而松腰的前提就是尾闾中正。
人类自然站立,尾闾都是不正的。要想正,膝盖要弯曲,屁股要向前收。
那怎样做才能尽快做到尾闾中正呢?走猫步绝对有帮助,当然练习安般念也管用,如果你的程度达到科学安般念细随的程度,想不正都难呢。
练太极拳,要能做到一举一动,尾闾中正。进步就会快。
2,气沉丹田
其实盘架子最重要的就是不收腹。什么是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放下你的腹部。如果收腹的话,一辈子也练不出东西来。
其实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感觉动功。李雅轩说,太极拳是气功,练时别忘了行气,行气者何?即慢慢深长呼吸也。又言,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做相应。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往来不掇,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
对丹田不能看轻,也不能看重。
功夫上身是要在水中游泳阶段。水中游泳是不收腹,尾闾正中,肚子松下来的情况下的重中轻,感觉在脚底,腹部和尾闾,这时功夫上身的标志是身形。小孩的身形好,他的肩关节和胯关节是松开的,用力时会自动调成最佳角度。身形越好,劲越整。最后感到全身合一,这时丹田就有东西了。我以前听到丹田就怕,但现在知道了,丹田确实是存在的,人找丹田很难,找不好会出偏,功夫路子对了,丹田会来找你。跟赚钱一样,所谓人找钱难,钱找人容易。
3,含胸
看来含胸有轻身的作用。另外的感觉就是含胸有虚心实腹的作用,含胸有利于气沉丹田。我的经验是含胸就不能拔背。沉肩有两种,一种是含胸沉肩,一种是拔背沉肩。功夫浅时,是含胸沉肩,功夫深时就变成了拔背沉肩。这就是我要说的含胸不如拔背。
4,拔背
拔背是指胸椎的第三椎,是十二块胸椎后凸与前凸的转折点,拔背就是拔这第三胸椎,使整个胸椎伸直。拔背了,就不能含胸了。
5,沉肩
只要你的第7颈椎竖正了,你的肩就沉下去了。第7椎有控制两肩的用处,你用一只手按住你的第7颈椎,动一下你的肩膀,你的第7颈椎也会动。拔背沉肩好过含胸沉肩。所以说,含胸不如拔背。松肩很重要,沉肩也很重要,松肩要从沉肩做起。沉肩就是不耸肩,不寒肩,不起肩其相应的动作因该是头向上顶,直背竖脊,肩向下沉。可以试试看,不论是站是坐是走,都可以。头正直,使劲向上顶,同时以手带肩,拼命向下沉。十秒钟后,两手会发麻。更神奇的是,打太极拳要求旋腋。你7颈椎能竖起来,你打拳就能旋腋了,能放开了,能舒展大方了。而练太极拳为什么对身体有好处,主要就是拔直这根龙骨脊椎。
6,虚灵顶劲
功夫上到整条脊椎了,虚灵顶劲就有了。丹田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强。丹田是不说为好,因为各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虚灵顶劲就是把前凸的颈椎竖起,关键的是要把第7颈椎的位置竖好。第7颈椎在练太极拳里作用非常重要。只要第7颈椎的位置摆好了,就能找到虚灵顶劲了,另外从第7颈椎向上拔,拔正了第三根胸椎,就是拔背直脊。
推手
推手时,千万不能讲别人顶。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只有双方顶,没有一方顶。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练推手呢?我可以给出如下答案:
一,太极拳推手本身带有很大的趣味性,他可以作为成年人及老年人的游戏让你乐在其中。
二,太极拳的推手是检验你练习太极拳拳架的最好的方法。你练得正确与否,效率如何,及你在这方面的天赋,可以通过太极推手检验出来。
三,太极拳的推手能力是寻找太极拳老师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太极拳的推手是从拳架过渡到散手的一个重要阶段。有推手基础的技击为艺术技击。
太极拳推手的好坏主要看推手者懂劲的程度如何。前辈们喜欢说,能听劲,然后能懂劲。我的感觉却相反,我觉得能懂劲,才能有听劲。懂劲的功夫,主要还是从拳架的练习中获取的。
田兆麟说:太极拳基本功夫全在定步推手中,希学者切勿漠视。
当然,太极拳推手的基础是要在盘架子上多下功夫。而在最初练习推手时,要先在化劲上找东西。
推手真的可以用意不用力吗?真的可以。但用意不用力也是有很多的种类。
常见的有八种用意不用力:
1, 自己用意不用力,要求对方也用意不用力。
2, 要求对方用意不用力,自己想怎么推就怎么推。
3, 喂劲时用意不用力,推手时用力不用意。
4, 局部用意不用力,整体用力不用意。
5, 化时用意不用力,攻时用力不用意。
6, 自己用意不用力,对方一定出点力。
7, 自己用意不用力,对方怎么推都行。
8, 有时用意不用力,有时用意也用力。
推手好最重要的还是练好拳架,另外就是在推手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求胜心切往往效果相反。
劲法
杨氏太极拳是要练出松沉之劲,头向上顶,腰朝胯上落,膝微屈,脚向下一颤,劲就发出去了。这种东西,没点智慧,是搞不出来的。
李雅轩说,发劲第一是放松,第二是放松,第三还是放松。松哪里呢,松腰,腰要怎么松呢?打拳时先正尾闾,然后松胯关节,整个胯还要向下搬正。当两胯关节完全松开之后,两肩松起来就不会很难。当两肩两胯都松了,腰也就快松了。腰松了以后才知道怎样松腰,松腰以后会发现,这回尾闾是真的正了。
棚劲是太极拳的基本劲,可自保,可击人。太极拳另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劲是捋劲。捋劲用好了,可以有神来之笔。捋好了,就是四两拨千斤。
进攻需用挤,防守要用捋,练拳走平面,用时多立体。
按劲属于进攻手,是发劲。正确的发劲,要求有极好的腰腿功夫。按劲,十八在诀里讲,按在腰攻。除了腰之外,两肩的松沉也很重要,松好肩就能按了。按的方法有很多种,第一是手按。第二种按法是腰按。第一种按法叫傻按,第二种按法叫牛按。第三种按是重心按。前脚向前一踏,利用重心的前移,按向对方。第四种方法叫脚按。按时意念在腿脚。前两种按法可以瞎按,但第四种脚按一定要以神意相配,出来的劲就是所谓的松沉劲。脚按也有两种,一种是长劲。脚按的另一种方法是截劲。这种方法是用丹田劲带动全身向下一挫,借地面的反弹之力,一瞬间将人发出。这种劲难度较大,需要腰腿功夫极好。
邓氏四正手诀如下:
棚在腰腿。捋在神意。按在脚底。挤在时机。
八门即八种劲法。棚是基本劲法,主自保。捋是走化,需灵活。挤是散手,一手须脱手。按是发劲须功力。采要沾粘,有沾粘就已经是高手了。挒劲动中动,可败中求胜。肘劲须整,周身一体。靠劲不止是肩胸。靠就是浑身是拳。混身是拳就是练通了基本功。
太极拳的松弹劲练习,发布的网友叫不丁不八。内容大概是,松弹劲的开始是前脚把身体往后蹬,然后借脊椎向下的压力在尾闾处反弹。多次练习,越弹越松。这文字写得不很明白,但动作的第一步分解得很清楚,就是身体重心要由前脚蹬到后腿。信玉河攻门惠丰用的就是弹劲,是身弹加上手臂弹。如果你会看,你就能发现信玉河的两条腿就象两条大弹簧,极为恐怖。最好的弹劲演示当属郑曼青。这是太极宗师郑曼青先生的珍贵视频http://www。56。com/u11/v_MzI5NDYxMzQ。html这动作我将其命名为郑子招牌身寸劲。最清楚的是8分58秒的发劲动作,郑曼青身子先向后移,再向前一窜,对手就跳出去了。当我看明白其中奥秘时,我突然想起了林秋雅以前给我示范的黄性贤传下的揽雀尾总式,挤手接按手时,身子往回手却停留在原处,按时身子向前手还在原处。此即身寸劲的慢动作演示。身寸劲不同于李小龙的手发寸劲,太极有手不用手,意义就在于此。但身寸劲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好的身寸劲我们基本看不到。这也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方法不离功夫,而功夫需要功夫。
明劲,暗劲和透劲(形意叫化劲)。分别对应于郝维贞的水中行走,水中游泳和水上行走三个层次。
在水中走路阶段,只是根比以前稳,棚劲尚小,发人不用力根本不行。硬梆梆的,没有一丝的温柔。但明力渐小,棚力渐强,当明力与棚劲相当时,就是某些人说的五阴五阳。为明劲。
当推手时棚劲超过明力时,既为暗劲,暗劲的特点是有弹性及硬力感较小。
当明力极小而棚劲及意劲极大时即为透劲。
到暗劲的关键是腰腿功夫。暗劲就是推手时,意在脚而不在接触点。最初的暗劲知识是看王培生的化劲,王培生说化的时候要想脚心,不用管接触点。暗劲来了,不论是攻还是守,化发都由脚底出。
明劲,暗劲,透劲是内家拳的三种境界,但在技击上因用法不同而不一定会暗劲的就能胜过只会明劲的。
沾粘连随就是太极拳的暗劲阶段,没到暗劲阶段是没法做到沾粘连随的。关键在哪里,在基本功。功夫到了,精神变物质,你的重心就在脚底。
暗劲是太极拳训练的一个过程,体现出来就是沾连粘随做的漂亮。但也不能沉溺其中,认为至高无上。
何为主干,太极拳的主干即腰腿功夫。到暗劲的关键是腰腿功夫。
其实所谓不用力的发劲,就是不用手臂之力。李雅轩说的要空肩软臂,手臂跟着身子纵,就是这种东西。可以说,这是杨式太极拳上好的发劲。太极拳上好的发放之劲就是这种纯借地之力,最好是一点也不运用手臂之力。
发劲时意念要观照到全身上下,所谓其根在脚,由腿而腰,还要观照到沉肩坠肘,还要观照到头向上顶。殷建尼师傅讲的头顶,脚踩,腰摧,手发就是这个意思。意念能带来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叫意念势能。所以说太极拳推手不是推手,但对初学者来说太极拳推手就是推手。
太极拳内劲的具体表现也离不开意念。杨氏太极拳里讲的功夫化劲,田兆麟说得比较清楚,化劲就是粘劲加走劲。粘是不离开,走是不顶撞。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又杳就是这个意思,见力就走,不丢不顶。具体做法呢,王培生讲得很清楚。当对方来力时,手臂接触点上一点力都不要顶,把意念调到脚底,想你自己的脚心,手臂自然随对方来力而去,这就是化劲。也就是暗劲。我坚信我练的方向没错。当不用力和用力的战平时,往后的发展趋势是不言而喻的。
太极拳内劲的种类有很多分法,我根据自身的体验,将太极拳内劲分为两种,隐性内劲和显形内劲。
隐性内劲是指习练太极拳后有了一些特殊感觉。自觉练出了一些内劲,但练出来的东西用不上,或者练出来的内劲只能用来化而不能用来发劲。要发劲还得使用蛮力。
显形内劲是指练出来的内劲可以用来进攻发人或用于技击。出现显形内劲时一般有几个特征:气达梢节和劲达梢节。身体,特别是梢节的抗打能力增强。
内劲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动起手来内劲的标志就是脚打七分手打三。郭云深讲的是内家拳的基本真理,太对了。太极有手不动手是一种理想境界,太极拳动起手来,原则上也是脚打七分手打三。能做到脚打七分手打三的基本要求就是身打,推手就是身发。孙存周说的浑身是拳就是这个意思。在太极拳的锻炼中,初级程度的推不动就是能将来力导入地下。这一点你只要腰胯松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做到。但要做到身发身打,必须要两条腿全部松掉。内劲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其特点是短而快。但如果你的腰腿不松,内劲就快不起来了。就像电流在电压的作用下通过电阻一样,内劲也是要通过劲阻才能抵达对方,自身的劲阻越大,能输出的内劲就越小。太极拳要求的松软是一种在经过艰辛训练之后,减少身体劲阻使之变为最小的状态。所以李雅轩说,发劲的关键是松软。但李雅轩没说,关键的关键是两腿要松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决松沉之痛:尾闾放正 两胯完全松开 内功上身
处处有太极,时时分阴阳
【不传之秘】高手教你《太极拳》拳式动作要领!
练习太极拳的30个细节要点
太极拳经要
咱也说说太极拳之猫步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