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流浪到“大师”,沈巍爆红后还将留下什么? | 洞见

流浪大师沈巍

在网络意外走红的“流浪大师”沈巍,被自媒体人持续追踪拍摄和报道,近日更是登上央视,对于沈巍的生存状态,白岩松称之为“有钱难买喜欢”。

流浪之前,沈巍是一名公务员,有着体面的工作,之后因为执念于垃圾分类和拾捡垃圾,被视为“生病”并办理病退。离开单位后,又先后两次被家人送入精神病院。逃出生天的沈巍,彻底与家人决裂并开始了26年的流浪生涯。作为拾荒者,沈巍乐在其中,看似“低贱”的职业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热爱。他熟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战国策》《左传》等等。

沈巍突然成为网红,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们对拾荒者的习惯认知。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拾荒者通常是无技能、无知识、无学历、无进取心、不上进的人。而沈巍恰恰对此构成了颠覆。他上过大学,从事过体面且有尊严的审计工作,因为执着于垃圾分类被认为不正常,乃至病退,进而成为流浪汉……这些脱轨的经历刷新了人们的三观。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沈巍构成了对当代人理性主义的反对。在人们的观念中,以学历、知识和技能找到一个回报率高且有福利保障的工作,买房买车、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方为正常的生活。但是,沈巍的选择却构成了一个真实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逆反,他长期从事垃圾分类这种脏乱差的工作安之若素,而且有自己的价值主导和追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其熟悉程度让一般人望尘莫及。

物质上的自甘平淡,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价值上的自我认定,知识上的自我追求,这让沈巍有了一个自足的世界,以及对他自己而言适意的生活空间。他的存在构成了繁华都市中的一道奇特风景线,冲击着现代人的惯性思维:在繁华的现代化都市中,一个有文凭有学历有不错工作的人,将身份认定和阶层下滑等观念弃若敝屣,心安理得地从垃圾箱中讨生活。

拾荒者与高大上的古代典籍之间构成了奇异的反差,而这两者又偏偏在沈巍身上实现了统一。沈巍熟读诗书,金句随口即来,并不能证明他就是大师——正如口吐锦绣的于丹不是大师,而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普及者一样。但是,拾荒只是沈巍的职业,流浪汉只是他现在的身份,他对知识的追求,显示出“位卑未敢不读书”的秉性,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尤其难得。

对自己骤然成为网红,以及名气骤升的现状,沈巍不以为意,既无成名之喜,亦无牟利之心,他毫无成为明星网红的沾沾自喜,而是被别人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而苦恼,这恰好体现了其心态的成熟。所谓宠辱不惊,不外如是。

在当下社会,人们追逐沈巍,因为他以公务员的身份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阅读中国传统古籍以安身。这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在当下,人们的价值观过于单一,对于成功的看法也大致雷同,像沈巍这样按照内心意愿选择生活方式的人太少。一旦出现了这样一个异类,人们就会为之瞩目。

流浪大师被围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大多数人还在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困扰时,他直接越过了前四个需求层次,跨入了自我实现需求。人们甚至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马斯洛晚期所说自我超越的层次。

“流浪大师”成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消费品,本身折射出这个时代习以为常的肤浅与浮躁。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固然需要知识、科技和商业的创造者,需要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但更需要的是基于良善基础上的生活多元与价值多元。以垃圾分类为职业,是否应该获得更高的尊严和认同?甚至,以流浪为生活方式,是否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可以预料,沈巍在大热之后,不久就会被人们淡忘。但是,个体能否不顾世俗眼光,放弃通行的价值尺度,按自己内心的意愿在现实中展开行动,对人类而言,却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

作者:张弘凤凰网主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央视报道沈巍,白岩松六字点评流浪大师!
“我每天只做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大师在流浪,小丑在直播
流浪大师难逃真香定律,住豪宅开直播,他变了
孙树悦/流浪大师
流浪大师沈巍,从网红变成国学大师,听说又要当慈善家?
善终者寡:流浪大师沈巍要和美女作家结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