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两个乳房之间的距离开始

从两个乳房之间的距离开始

2015-05-11 杨庆 问对教育


(杨庆:著名儿童心理咨询师)


一次儿童游戏治疗师的同侪督导。A说:“很难让小朋友准时结束游戏。常常过了很久也不肯走。”

B问:“你是怎么做的?”

A说:“等很久。有时他的爸爸妈妈等不及了,就过来帮忙。”

B问:“他们是怎么做的?”

A说:“好说歹说,有时就活活把小朋友拽出来。”

我说:“刚好,对此我颇有心得,愿为你们说说。”

我先说了一个遛狗的故事。如果我想往西,可小狗未必愿意,我就先跟着它走一段,再把自己藏起来。小狗必定四处找我,看它有些“捉急”了,我再现身,它肯定欢喜不已,这时就可以去西了,它一定跟从。

在游戏治疗里我也如法炮制。结束时,我站起来,边走边说:“游戏时间到了,我在外面等你。”然后我走出门去,走到小朋友从里往外看不到我的地方,静静站着。小朋友一看人没了,声音也没了,十有八九会立刻丢下手头的玩具,急急忙忙地出来。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情形:妈妈在一边织毛衣,孩子专心一个人搭积木;或爸爸在一边等着,孩子和小朋友愉快地玩沙、滑滑梯;但如果大人走开,孩子会立刻停下游戏去找父母。这是因为,孩子把成人当做他的安全基地,他因此而轻松、自由,而出现向外探索和游戏的愿望。可一旦安全基地失去了,他就会因此而紧张、焦虑,向外的愿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与成人重新建立连接的需要。

这就是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它像一段弹簧,压得紧就往外弹,扯开来就向内拉。极端的情形是,压得太紧或者扯得太开,弹簧都会坏掉,失去弹性。因此父母既不能离孩子太近,不给孩子自由空间,也不能离孩子太远,让孩子感觉孤单。孩子内心的需要是,父母在场、存在,给他安全感。

说完了,却发现AB都用责备的眼神看着我。

A说:“你利用了孩子的情感。”

B说:“这会破坏你们的关系。”

无需更多了,我立刻顿悟:利用孩子对分离的恐惧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一种成年人对儿童的操控行为。

有时很难向人说清楚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做的是什么。

在父母眼里,甚至在一些咨询师看来,游戏治疗师仅凭在游戏室和小孩玩,反映一下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说一些“你在做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之类的话,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教育,这样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帮助?

比如说一个孩子,他有攻击别人的行为,那他在游戏室里又打又踢,这如何有助于改善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另一个孩子,若出现与人交往方面的困难,比如非常退缩、害羞,那她一个人在游戏室和咨询师玩,周围并没有别的小朋友在场,她的社交技巧又如何得到提高?

还有一个最普遍的悲观看法,孩子的行为和症状虽然并不恰当,但并非凭空而来,这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治疗可能只有暂时的帮助作用,一旦结束,孩子可能又会故态复萌。

我参加过几次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培训,现场火药味浓烈,学员们激烈讨论游戏治疗的作用,捍卫的,怀疑的,各执一词,差点要骂起架来。我有时会觉得,这里不该是这么贫瘠的一块土壤啊,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怎么就长不出一株人本主义的大树?

问题可能就出在“人本”二字上面,那是距离我们遥远的星球,心虽向往,但路途遥远,甚至要搭上“性命”——失去我们惯性的文化、行为和自我。

惯性和大脑有关,大脑难道不是装着一个减流阀(reducing valve)吗?虽说它让大脑不至于被无穷无尽的信息所淹没、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需要上,但它也同时把我们的意识和知觉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固着在自己的看法上。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打开一个人陈旧的大脑,疏通和扩展这口老旧堵塞的减流阀,让新鲜的水流进来,让陌生的风吹进来。

因此我要感谢这些老师:卡伦·霍妮,卡尔·罗杰斯,弗吉尼亚·艾思莲,盖瑞·兰爵斯。他们的人本思想永远地改变了我看待儿童、看待治疗的方式。虽然,我有时也不免会回到老路。


关于儿童的成长,卡伦·霍妮说:

你无需——事实上也不能教会一粒橡籽长成一棵橡树,但是,如果给橡籽一个机会,它内在的潜能就会长成一棵橡树。

同样,只要给予人类一个机会,他就能发挥人类特有的潜能,发展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自己的情感、思想、欲望和兴趣,他自己的能力、天赋、意志力,他自己的表达和与人交往的方式。总而言之,他迟早会发现自己的生活目的和自我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他会沿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

因此,成长的内在力量是真正的自我。只有个人本身才能发展他自己的天赋潜能。

然而,如同橡树一样,人类个体的成长需要有利的环境,他需要一种温暖的气氛既能给予他内在的安全感,又能给予他自由,使他能够发展自己的情感、思想并且把它们表达出来;他需要来自他人的善良意志能够帮助他,而且指导他、激励他,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他需要和他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健康的摩擦。如果他因此能在爱中、在自由中、在健康的摩擦中与人一起成长,他也就能够按照自己的真正自我来成长。

但有时,由于各种不利的影响,有可能不允许儿童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来成长。幸运的是,儿童可以通过与治疗师建立一种治疗性的关系,从而在治疗中获得他所需要的促进性环境。


关于治疗性关系,卡尔·罗杰斯说:

在治疗中,治疗师努力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来访者看到自己的困惑、矛盾、感情被另一个人真诚地关注、体验和精确地表达,发觉他表露的任何态度都得到了理解和接受,他开始体验到一种安全感,接着他就会自发、自觉地探索自己的情感。比如,他感到矛盾、困扰和焦虑,他于是向治疗师说出自己的矛盾、困扰和焦虑,他发现治疗师也像他一样觉察到了这些体验,但是以一种新的态度、一种充满温暖和尊重的、接受的态度来感知这一切。来访者感受到了他自身之外的另一个接纳性自我,于是他也学着像治疗师接纳他一样来接纳自己。他因而康复。

儿童游戏治疗的内在过程与此完全相同,改变的力量存在于儿童本身。当儿童在治疗关系中感受到治疗师的温暖、兴趣、关怀、了解、真诚和同理心时,便开始自我改变。

只不过,成人是“说出来”,儿童是“玩出来”。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表达的词汇,因此,以游戏作为“媒介”和儿童进行心灵的工作,就像与成人使用语言一样。

所以,对那些疑问的一个合理回答是:一旦孩子被治疗师以不同于其他成人、比如父母的方式来理解和认识,孩子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这种不同,又会导致其进一步的改变;一旦孩子经历了一些自身的改变,无论这种改变有多么的小,那他的环境状况就已经和以前不同了,即他对于别人的刺激值已经被改变;由此,孩子可能就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孩子与治疗师之间的治疗性关系是改变的关键。


西方的说法:治疗师是修改上帝笔迹的人。

中国的心理医生曾奇峰把它改成了:治疗师是修改父母笔迹的人。

回首童年,有人不免黯然神伤,发现父母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实在罄竹难书。幾米不是有本书叫做《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话不错。

比如,父母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儿童:管制、过严、冷漠、威胁、恼怒、过分保护、溺爱、偏爱其他孩子等等,因此,儿童产生了被称为“基本焦虑”的、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其妙的恐惧感。为了缓解这些焦虑,儿童会无意识地发展出一些策略来对付这个不利的环境,最后可能会演变成病态的人际模式:或依附,或对抗,或逃避。

当然,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也不排除互相之间的依附、对抗或逃避,因为人都有爱的需要、为保存自我而进行斗争和选择放弃的能力。但对于那些身处不利环境、深受基本焦虑威胁的儿童而言,他的这些态度可能是极端的、盲目的、固执而缺乏弹性的,最终导致人格的改变。这样的儿童一直没有机会形成真正的自信:他内心自我的力量早已被他不得不进行的防御、被他的分裂的人格、被他早年的解决方式所形成的片面发展的方式所消耗殆尽了,从而使其人格的大部分领域不能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他丧失了引导他成长的内在力量:他的真正自我。

所幸,儿童的真正自我是可以通过治疗呼唤出来、寻找回来的;治疗的过程既是对父母的修改,也是对儿童的补偿。对于那些无法获得足够好的父母的儿童来说,即使通过幻想,他们也会为自己创造一个出来,因为这是心灵的深层需要。所以,治疗师其实是在替代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缺席的足够好的父母,他们够关注、够真诚、够接纳,例如,他们不会利用孩子对父母的爱,也不会利用孩子对分离的恐惧,因为他们懂得分离对于儿童的心理意义,也懂得儿童依靠爱、保护和尊重而自我成长的秘密。


从生命的早期来看,分离焦虑是什么?

婴儿的分离焦虑并不是从妈妈第一次离开他去另一个房间开始的,它要发生得更早一些。在母亲的子宫和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婴儿依靠和母亲完全的共生状态而活下来。但这种共生状态是相对的,事实上,婴儿和母亲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个体,婴儿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绝对现实。发现自己的需要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被母亲所了解和满足,不免会使婴儿产生挫折感。比如,当婴儿吃完母亲一个乳房的乳汁,母亲正要把婴儿换到另一边时,母子间小小的缝隙就产生了:婴儿发现奶头被从口中拔出,以为喂奶结束,因此嗷嗷大哭;母亲赶紧把另一个乳房送到婴儿的面前,心里责备着,就这么一小会儿你也等不及!

是的,就这一小会儿,一个乳房到另一个乳房的距离,婴儿产生并且忍受着分离焦虑。一般来说,一直要到三个月大左右,婴儿才可以耐受两个乳房之间的距离,对分离不再那么焦虑。这是因为,婴儿反复体验了失去、复来的过程,慢慢产生了一种可预期、可控制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最基本的安全感,它的建立来自稳定的吃奶经历,从根本上来自一个能够忍受婴儿的不满、急躁和恨意的足够好的妈妈。就这样,妈妈每一次让他满足,都使得他心里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好妈妈的“意象”,因而在两个乳房之间的距离所造成的分离时间,能够依赖那个内心的好妈妈照顾自己。

从现实中足够好的妈妈,到小婴儿内心足够好的母亲意象;从游戏室里足够好的治疗师,到孩子内心获得一个足够好的自我。这两个过程对于儿童成长的功能是完全一样的:保护儿童的情感,让儿童在真诚、温暖和同理的陪伴下,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活下去、长起来。


兰爵斯示范我,看他如何处理同样的问题:

治疗者:今天游戏室的时间完了。(治疗者站起来)现在可以到会客室找你的妈妈了。

孩子:可是我还没玩沙箱啊。(跑到沙箱边开始玩沙)

治疗者:你想要留下来再玩一会儿沙子。但是,今天的时间已经结束了。

孩子:(满脸笑意)真的好好玩,我可不可以再留一下下?(开始把沙子抓到漏斗里)

治疗者:(往门口再走两步)你真的玩得很开心,不过是该走的时间了。

孩子:你不喜欢我。如果你喜欢我,会让我多留一会儿。(继续玩沙子)

治疗者:哦,所以你认为如果我喜欢你,就会让你多待会儿。我知道你真的很想多呆一会儿,但是已经是要离开游戏室的时候了。(再走两步按住门把,转开门缝一点点)

孩子:(看见治疗者打开门缝一点点)我快完了,再一分钟就好了。

治疗师:(把门再开大一点)我知道你喜欢自己决定能够留多久就留多久。但是时间已经到了。(看着孩子,并往门外走出一步)

孩子:(慢慢站起来,丢下漏斗,慢吞吞走向打开的门)

兰爵斯说,即使孩子花了五六分钟才离开游戏室,重点在于他最后还是自己离开,不管他是多么想要多留一会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尊严和自我价值感不仅被保留,更可以被强化。

我也因此获得了新的经验,当我用足够多的时间等待我的小朋友时:

孩子:我其实很快的。

我:你希望我能够耐心地等你。

孩子:我马上就好了。

我:你愿意我能够等等你。

后来,我们手拉手一起出来了,彼此都有一种很美好的感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摸乳房,依恋布娃娃、小毛毯……这些细节,千万不能忽视
教会孩子有效表达情绪_宝宝篇
培养婴儿交往能力的6个要点
什么样的育儿经历对你来说是很棒的?
最懂儿童的心理学家告诉你:做60分的父母就够了
原创翻译 | 汉娜·西格尔《导读克莱因》第一章(2):克莱因早期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