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治市名胜古迹

长治市名胜古迹

潞安府城隍庙
在长治市东大街北隅。主要建筑城隍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均为明清建筑。各殿顶上皆以五彩琉璃装饰,釉色绚丽。

上党门
在长治市内西南隅。是古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门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金代毁于兵火,现存上党门和左侧钟楼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是一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廷式古建筑。游人登楼眺望,长治城廓尽入眼帘。

观音堂
在长治市西南郊5公里梁家庄。古柏廷拔,殿堂玲珑。明万历十年(1582年)创建,至今完好。殿内塑像满布,或设在坛上,或悬于半空,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居中,周围十八罗汉环绕,两侧雕二十四诸天,神态各异。上部为十二圆觉菩萨,分别驾麒麟、狮、象等兽,造形秀美,姿态娴静。再上悬有天宫楼阁、西方圣境,前面还有四大天王、护法金刚、帝释、供养人等,共400余尊,并附以龛阁装修,金碧辉煌。

丈八寺塔
在长治市区东南13公里荫城镇桑梓村。丈八寺规模较小,平面布局为唐代形制。塔在院内西南角,为唐代建造,平面方形,通高约30米。塔身共9层,塔内为一正方形空筒,各层皆设木制楼板。

崇教寺
在长治市区北10公里马厂乡故驿村。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太宗降旨修建殿宇50间,造佛像15躯。后寺院逐渐残坏。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本村人士修殿宇3间、东廊房5间。乾隆三年(1738年)又予重修,并造今存之碑。寺内有宋建大殿。

任环墓在长治市城区。

神农庙在长治市郊区。

滴古寺寒泉在长治市郊区滴谷寺村。

新石器璧头遗址在长治市郊区梁家庄。

潞城市
原起寺
在潞城市区东北22公里的凤凰山巅。始建于唐天宝六载(747年)。院前竖有八角青石经幢一座,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建寺的铭记。殿西矗立北宋建造的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宝塔),巍峨凌云。塔身八角七级,高17米,层层雕飞檐斗拱,形状各异。塔顶安装8个铁人,闪闪发光。殿前4根方形石柱撑起一间香亭。登寺远眺,群山环抱。

潞子婴儿墓在潞城市西流乡潞河村。

北魏摩崖造像遗迹在潞城市城关东南10公里黄池村。

长治县
龙泉寺
在长治县城南2公里南王庄村。传说始建于唐代,有造像碑为证。应是金重建;元、明、清多次重修,始成现状。寺宇规模不大。殿内两山墙上各嵌石造像碑一块,完好无损,上雕佛像一组,佛像结跏趺坐,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共5尊,面形丰满,线条柔丽,极富唐风。寺外西北角有元至正年间(1341-1370)比丘尼首坐塔,平面方形,高2.3米,上刻佛像、序文和陀罗尼神咒,造形秀美,雕工精致。

洪福寺
在长治县城南10公里李坊村。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始建。其中眼光殿和罗汉殿为宋金遗构,余皆后人重建。梁枋、斗拱和拱眼壁上彩绘精致,色泽纯朴浑厚,可谓佳作。

法云寺
在长治县城南12公里西八义村内。创建于唐,宋、元、明各代均经重修。现存前殿为宋代遗构;后殿明代重修,尚保存元代风格;其余厢房配殿等皆为明代重建。

玉皇观
在长治县城南20公里南宋村。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观。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皆有修葺。布局灵活,体形富于变化。其中五凤楼和西配殿是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明清重建。五凤楼建造最佳。楼顶琉璃脊兽完好无损,龙、凤、人物、花卉等皆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作品,制作精细,色泽鲜艳,是我国琉璃构件中的佳作。

正觉寺
在长治县城西北10公里看寺村。俗称大寺。寺名取佛经中“登上正觉彼岸”之意。东接太行山,西临漳河水,古柏参天,殿宇巍峨。寺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宋、元、明都有修葺。梁架规整,结构简洁合理,为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

古佛堂
在长治县城北5公里东呈村左侧。创始年代无考。元、明、清都有重修。现存中轴线上的南轩和前后二殿为元代遗构,其余都是明清建筑。殿内梁架全为彻上露明造,梁枋断面多为原材料砍制后使用,规格不一,手法简朴,具有元代特征。殿顶琉璃吻兽、龙、凤、狮、象、仙人、武士、天马等构件,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烧制,图案精细神态生动,色彩富丽。

“上党战役”刘邓指挥部旧址在长治县韩店东北9公里苏店村。

文八寺在长治县韩店东南12公里荫城村。

老雄山古长城在长治县韩店东南19公里西火村。

翠岩寺古塔在长治县西韩店东南19公里西火村。

古烽火台遗址在长治县韩店西北12公里高河村。

北魏摩崖石刻在长治县韩店北4公里柳林村。

明李鸾碑亭在长治县韩店西南3公里东和村。

宋金八义瓷窑遗址在长治县韩店南10公里八义村。

元五凤楼在长治县韩店东南14公里南宋村。

城隍庙在长治县韩店东南18公里东火村。

长子县
法兴寺*
在长子县东南15公里崔庄岭。南向,中轴线上分列舍利塔、圆觉殿和后殿。圆觉殿中砌一凹字佛台,本尊释迦佛像高坐方形莲台上,文殊、普贤左右列坐并分站两躯护法金刚。两次间各塑圆觉像6尊,或裸露上身,或披衣半裸。特别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口角,造型优美,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塑造。1986年因原址地形裂陷,故迁至崔庄岭前。

舍利塔
在法兴寺内。又称石殿。唐咸亨四年(673年)建。塔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安拱形石板门,重檐楼阁式。下层内槽可绕行一周,四壁有壁画。室顶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十分精致。整个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此制为我国现存古塔中所仅见。

崇庆寺
在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紫云山脚下。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寺前松柏簇拥。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寺分前后两院,后院中有天王殿,四天王横眉怒目。千佛殿内有佛、菩萨像3尊。西配殿内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西垛殿内明初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塑造技艺甚佳。

北高庙在长子县城关镇北。

商周文化遗址在长子县城关镇北。

乐阳古城遗址在长子县城关镇西14公里岳阳村。

广化寺在长子县城关镇西14公里岳阳村。

太皇宫在长子县城关镇西14公里岳阳村。

殷商文遗址在长子县城关镇东北10公里谷村。

明代尚书暴昭墓在长子县城关镇东北10公里谷村。

平顺县
七宝塔
在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大云寺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通体用坚硬青石雕造。原为7层,现存5层,高6米。下三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雕宝装莲花、狮子、麒麟、飞马等。第二层雕伎乐人,体态轻盈,舞姿优美。第三层转角处雕绞龙柱,回旋盘绕。此塔设计精巧,雕造颇佳。

大云院*
在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现存山门、天王殿、后殿及两庑,均是清代建筑。大佛殿为五代遗构,九脊顶满覆琉璃,巍峨壮丽。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咸平二年(999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寺内历代碑刻甚多。

天台庵*
在平顺县城北25公里王曲村口坛形孤山上。庵院不大,院东矗立一唐碑,字迹风化不清,西临漳河,东南北三面农舍鳞次栉比,一望平畴,绿草如茵,树木苍翠。佛殿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呈唐建风貌。

龙祥观
在平顺县城西北40公里王曲村。东倚高山,西临漳水,林木苍郁。观依山建造,坐北向南,阁身3层,叠筑在山坡上。始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礼部尚书牒文奏请,赐额“龙祥”,明清时扩建修葺。

明惠大师石塔
在平顺县城东北35公里红霓村。村落不大,四面环山。塔建于红褐色的紫峰山下海慧院遗址上。塔背嵌有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刻记,记明惠大师一段轶事,谓唐乾符四年(877年)他住持海慧院,有人报说保广要杀大师,师云:“吾久于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诛,偿宿债矣”。是年正月十三日果然被杀。后由弟子崇昭等捧舍利,奉潞州节度使命建塔。高丈余,塔身雕有金刚像,肌肉丰满,刚劲有力。

龙门寺
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龙门山腰。此地山峦耸峙,峭壁悬崖,谷内夹石凸起,形如龙首,故曰龙门山,寺建于此,名亦因之。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清又局部修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其中前院西配殿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开间悬山式,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犹存唐风。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老,色泽纯朴,为元代烧造。天王殿构造灵活,梁枋断面互不一致,显系金构;后殿3间,悬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为明清重建。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于一寺,为我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金灯寺
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与河南林州交界的林虑山巅。四外群山起伏,山坡树稀草薄。全年有三个季节在云雾之中。创建于北齐,重建于明代。初名宝岩寺,后因萤光夜飞入寺,改称今名。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平面东西构成长条五进院落,建筑有关帝庙、钟鼓楼、聚仙楼等,最后有大佛殿3间。山腰北崖凿有大小14个洞窟,其中最大的称水陆殿。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寺内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

金灯寺石窟
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山崖上。最大的洞窟称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池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清澈见底。沼上凿有田字石堤桥,游人可沿桥观赏。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百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亦并坐三佛。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方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佛、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第五进院中第12窟规模较小,浮雕文殊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太山神等,神态各异。

虹梯关铭
在平顺县城东12公里北滩村。立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高2.5米,宽2.2米,厚0.27米,上镌刻设立虹桥梯、玉峡二关之缘由,碑文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兵科给事中夏言亲书,文字精练,仅用198字高度概括了嘉靖二年潞城青羊里农民陈卿率众揭竿起义之事。

九天圣母庙
在平顺县城西北15公里北社乡河东村。寺区四面环山,始建于宋末元初。据碑文载:“光武帝刘秀兵困于此,有一老妪提壶携浆,入堂慰问。虽之一篮一壶,千军万马食之有余,邑人谓之圣母显灵也,随筑庙塑像而祀之。”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创建舞楼,清代重修。庙内正殿为宋代遗物,檐下斗拱疏朗。现存献殿、东西配殿是元代建筑。梳妆楼为清代重修。存有碑碣20余通,最早的一通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重修圣母庙石碣。

襄垣县
仙堂寺
在襄垣县城东北25公里仙堂山腰。四面环山,松柏苍翠,泉水蜿蜒寺侧。寺址内外,五泉涌出,故又名五龙寺。创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寺外右侧观音洞自成一局,石阶陡峻,林木耸峙。西北里许山崖如削,崖下建娲皇阁一座,宽5间,高3层,构造奇巧,周围高山峻岭相衬。明永乐进士李浚《咏仙堂寺》诗有“此是蓬莱真境界,更于何处觅仙堂”句。

金五龙庙在襄垣县城关镇。

永惠桥在襄垣县城关镇。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旧址在襄垣县城关镇。

宋韩庄庙在襄垣县城关镇北14公里下良村。

清化成寺在襄垣县城关镇北14公里下良村。

沁源县
圣寿寺
在沁源县城西北18公里灵空山峪。唐乾符六年(879年)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避黄巢起义到此,景福二年(893年)建寺隐之,并削发为僧,谥封先师菩萨,寺称先师禅院。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改今称。明清重建始成现状。寺居崖下,因地建造,规模严整,布局奇特。殿内木雕为清制,精巧玲珑。寺外东钟楼矗立山头,小茅庵悬于崖间,仙峦二桥横跨深沟细流,供游人往来。

灵空山
在沁源县城西北30公里处。山上松林密布,远望千峰叠翠,四周峭壁如削。山中有圣寿寺,坐落在悬崖腰畔。山上寺院、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经历代修缮,至今尚存,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颇为壮观。山幽水清,云霞缭绕,为天然胜景。

白马天神庙
在沁源县城关镇东北43公里景风村。

石佛院在沁源县城关镇东北43公里景风村。

文昌楼在沁源县西北王陶乡境内。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在沁源县城关镇。

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日报社旧址在沁源县城关镇南15公里柏木村。

屯留县
老爷山在屯留县城关镇西北14公里老爷山。

七星台文化遗址在屯留县城关镇。

定灵寺在屯留县北余吾乡。

石佛寺在屯留县北余吾乡。

上党战役陈赓司令员指挥所旧址在屯留县城关镇西北14公里西村。

黎城县
文庙大成殿在黎城县城关镇。

宋城皇庙在黎城县城关镇。

明洪福寺在黎城县城关镇东北9公里东阳关。

武乡县
会仙观
在武乡县城东南25公里监章村。寺区山峰叠嶂,漳水潺潺。会仙观筑于长流不息的涧水边上,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已有,明正德、嘉靖时屡有修葺。现存建筑20余间。整座建筑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山明水秀。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在武乡县东部的王家峪和砖壁村。抗日战争时,八路军总司令部曾在两村驻扎一年多,是华北各解放区的指挥中心。王家峪位于洪水河南岸的一条狭谷中,夹岸丘壑起伏。旧址在村北相连的三座民居中,傍山而立。砖壁村在王家峪之东,相距约10公里。位居太行山腰,背依群山,峰峦环绕,前临深谷狭涧,素有“砖壁天险”之称。

北良侯摩崖石刻造像在武乡县城关镇西北24公里东良乡北良侯村。

清古楼-四佛塔在武乡县城关镇内。

张村古生物古石区在武乡县石北乡。

清古楼-四佛塔在武乡城关镇。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社旧址在武乡县石门乡。

八路军野战医院旧址在武乡县石门乡。

中共华北局政治部旧址 在武乡县石门乡。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部旧址  在武乡县贾豁村。

沁县
普照寺
在沁县城西8公里郭村乡开村西隅。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唐、金、明三代均予以修葺或重建。抗日战争时,庙宇被日军毁坏,仅金代所建大殿幸存。殿内原有壁画,已毁。

大云院
在沁县城西10公里郭村乡郭村。创建于宋,扩建于金,元、明、清各代均予以修缮。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大云院为一进二院,现存前后殿各3间,东西配殿、耳房等已残损,仅存旧址,唯后殿较完整。

南涅水石刻造像
在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1959年在一处古寺遗址中出土,共计1100余块(尊)。据石刻题记,系北魏永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雕艺术作品。造像多为叠磊塔形。每块四周满雕佛龛、佛像及花卉纹饰。刻工精细,情态各异。另有个体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的尺许,姿态秀丽。石碑22通,有造像和文字记事之分。

关帝庙牌楼在沁县城关镇。 孔庙在沁县城关镇。

宋太宗驻跸台在沁县城关镇。

隋末学者王通读书处-石室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9公里故县村。

清初吴文瑞公祠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9公里故县村。

北魏武帝庙在沁县城关镇东南14公里新店村。

古生物化石遗址在沁县城关镇西4公里南陈村。

法华寺在沁县城关镇东北11公里松村。

先天庵在沁县城关镇东北11公里松村。

北魏摩崖石刻在沁县城关镇西14公里漫水村。

汉王驻跸台在沁县城关镇西14公里漫水村。

清凉寺在沁县城关镇西北12公里羊庄。

烂柯山文化遗址在沁县城关镇北19公里南涅水村。

周彭祖墓在沁县城关镇南10公里南里村。

晋陶渊明手迹古刻在沁县城关镇南10公里南里村。

战国阏与城文化遗址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2公里册村。

宋大明寺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2公里册村。

羊舌大夫父子墓在沁县城关镇南18公里南池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旧址在沁县城关镇南18公里南池村。

壶关县
真泽宫   在壶关县东南31公里树掌村。

紫团洞  在壶关县东南31公里树掌村。

抗战保卫战窑洞遗址  在壶关县城关镇东南25公里南行头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住所旧址 在壶关县城关镇东南25公里南行头村。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以台怀镇为中心,因周围屹立着五个台状山峰而得名。五峰之内称台内。最高峰北台海拔3058米,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为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断块上升山地,山顶平展如台,山间泉流不断,夏日清凉。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惟一载入佛经者。早在东汉就在此建起佛教殿宇,成为文殊菩萨道场。历经唐、辽、元、明、清不断增修,寺庙最多时达200多座,现存庙宇47处。最著名的有台内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睺寺、菩萨顶等五大禅处及黛螺顶、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镇海寺。台外南禅寺和佛光寺建于唐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多珍贵佛教文物。清康熙、乾隆诸帝曾多次上山朝拜。这里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松岩口有白求恩模范医院旧址。
 恒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浑源县城南。恒山为中国五岳名山中的北岳。主峰海拔2016米,为石灰岩断层山地,山势雄伟,奇峰壁立,天峰岭与翠屏山间的金龙峡口崖壁上有著名的悬空寺。天峰岭一带苍松翠柏间有朝殿、会仙府、九天宫、飞石窟、桃花洞、北岳寝宫等宫观殿宇。附近还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及内长城、古墓葬等。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之间。
黄河壶口瀑布在吉县城西25公里处,500余米宽的黄河洪流被两岸山岭约束成狭窄急流,从20余米高的河床断崖直泻倾注入30余米宽的河槽。汹涌澎湃,响声如雷,阳光照耀下出现彩桥通天奇观。风景区内有孟门夜月、斗法龟牛等景点及明代码头、同治长城、四铭碑亭、龙门飞渡等人文景观,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的挂甲山、造型奇特的宋元时代的圣母殿等。 
 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段的方山县东南30公里处,海拔高达2254米的香炉峰及天柱、松都、千叠等花岗岩峰峦高低错落,四临深浴 ,雄险奇秀,有三晋第一山之称。北武当山俗称真武山,是北方道教胜地之一,这里的道观始建于唐代,现存明清修建的真武行宫、龙王庙等名胜古迹20余处,还有大面积的摩崖石刻多处及道教壁画、碑刻、古国城遗址以及九龙岩、石龙、石虎等山石奇观。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 位于山西省南部水济市中条山区,水济城东约20公里处。五老峰史称东华山,主峰海拔2109米。丹霞地貌,奇峰险峻,岩洞幽深,飞瀑流泉,是北方道教名山之一,有三十六峰、十二洞、九泉瀑、六十四寺观之说。五老峰西古蒲州,相传为尧舜建都地,并以唐文学家柳宗元故里而闻名,有唐初铁牛、蒲州古渡、普救寺、重建的名楼鹳雀楼及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五老峰景区还有云仙阁、龙头山、王官峪等景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治这66个地方被国家重点保护 究竟都有些啥?
趣谈长治村名之:多村一名真有趣
【乡愁】长治有多少地名带着“羊”?
长治市农业农村局推出10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山西主要庙会时间表
长治地区的“故县”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