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觉解”中看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从“觉解”中看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从“觉解”中看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对“觉解”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造。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觉”与“解”一直是两个分用的术语。“觉”即觉悟之意,佛家常以“觉”来形容见得佛理(真理);“解”即有解除、解开或解释之意,如《荀子》中的《解蔽》篇即解除、解开的意思,而韩非子的《解老》就是对《老子》一书的解释。然而,冯友兰将“觉”与“解”并用,创造出“觉解”一说,其用意究竟何在?

一、“觉解”的真正含义
在这里,冯友兰所谓的“解”,是了解、明白的意思;所谓的“觉”,是自觉、觉醒的意思。他认为:
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
在冯友兰看来,“解”的过程是一种把概念与经验、知识与知觉联合起来的活动。它既包括理智的认识,也包括由体验得来的认识;既包括理性的认识,也包括经验的知识。而“觉”即自觉、觉醒,是人所特有的,对自己的活动,自己的行为的自治、自觉,也是一个人对一件事、一个问题或一句哲言的豁然顿悟。
冯友兰认为:
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并不依概念。我们有活动,我们反观而知其是某种活动,知其是怎样一回事。此知虽然是反观底,但亦是了解,不过其对象不是外物而是我们自己的活动而已。我们于有活动时,心是明觉底。有了解的活动时,我们的心,亦是明觉底。此明觉底心理状态,谓之自觉。
在此,冯友兰认识到,“觉”也是一种“解”的过程,只不过“解”是向外求。而“觉”是向内求。“解”是对外部事物的了解,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觉”是对人自心的了解,它是对人自身的认识活动。将“觉”与“解”连起来使用,是为了强调“觉”与“解”的内在联系。
“觉解”的过程固然也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却和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它并不仅仅是“觉”与“解”的单纯的综合,更多的是对其二者的深化。“觉解”首先是“自觉的了解”,也就是“反观底”了解,将了解的对象从外物转向了自身的活动;同时,“觉解”是“了解的自觉”,也就是一种“明觉底心理状态”。只有人的自觉的活动,生存才变得有意义,觉解乃是对于自身活动意义的了解。如果说,人从了解中获得的是知识,而从觉解中获得的则是意义。人们通过觉解来建立自己的意义世界。

二、从“觉解”到“人生境界”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说道:
人对宇宙人生底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这里的境界并非指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而是指人在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主观精神“世界”,是“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而得到的“意义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境界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状态。这种内在的主观精神状态主要有意义构成,即意义构成了人的境界,“人生境界”其实质就是意义的世界。
由于人生境界由意义构成,意义又是由人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程度的觉解所产生的,没有觉解即无所谓意义,没有意义也无所谓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生境界就是每个人借助自身的觉解能力,在觉解宇宙人生的基础上形成的意义世界。以觉解说意义,以意义说境界,从觉解到意义再到境界,冯友兰正逐步地向我们展开他的“人生境界说”。

三、觉解与人生境界
冯友兰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个体的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也没有两个个体的境界可以完全相同。严格说来,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此时此刻的境界。但冯友兰认为,我们还是可以“忽其小异而取其大同”,将人生的境界大致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此四种境界一次体现着人生境界由低到高的顺序,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动态发展过程。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或者说我们使用什么来划分或衡量着四种境界的呢?那就是觉解的程度。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觉解程度的不同使得获得的意义不同,而不同意义的获得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1、自然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
所谓“顺才”,即顺应其生物的本性,也就是率性而为,依据自然本性行事;所谓“顺习”,即顺应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也就是照例办事。在自然境界中,人并没有清楚的觉解,无论是对外部事物还是对人自身的觉解都处于“未明”的状态。照冯友兰的说法,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有“我”,对“人之理”和“社会之理”亦毫无觉解。在此境界中,人的活动只是对“才”和“习”的顺应,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法则虽然都可以遵循,但却都不是自觉的。建立在无觉解基础上的自然境界,其实质是一种被动的人生。
2、功利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底。都是‘为我’底,都是‘自私’底。
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变为了“为利”的。所谓“为利”,即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其行为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产,或是为了增加自身的荣耀;或未名或为利。我们发现,在功利境界中,人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他们改变了自然境界中被动的人生,采取了主动的人生态度,主动地追求“我”的名利。人的行为不再是盲目的顺应,而是已经有了觉解,对于“自己”和“利”的觉解。但就其觉解的程度而言,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觉解程度显然是比较低的。
冯友兰认为,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无所谓“善恶”,因为它们无觉解;然而,功利境界中对“利”和“自我”的觉解导致了“恶”的根源。由于在功利境界的人的觉解程度太低,觉解的只是“我”的较低的部分,所以容易走向“恶”端。而哲学是让我们求“圣”的学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提高我们的觉解,来抑制我们的恶端,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3、道德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底。义与利相反亦是相成底。求自己的利底行为,是为利底行为,求社会的利底行为,是行义底行为。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蕴社会底。
所谓“行义”,就是为社会谋利益。道德境界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人们了解人之性蕴含了社会之性,明白了社会是“全”,人是社会之“全”中的一部分。人不但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还需要通过社会来完善自身,即成就理想的人格。
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冯友兰将他们称之为“贤人”。从觉解的程度上看,较之前两个境界,贤人的觉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贤人对“人之理”和“社会之理”有了充分的认识,不仅觉解了“我”的全部,更觉解了“社会”的全部。贤人意识到“社会的制度及其间道德的、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压迫个人的,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中,应有之义”。因此,贤人能处处为社会着想,将社会置于个人之上。但贤人的道德境界仍不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处,哲学所要带我们进入的“圣域”,就是冯友兰所谓的“天地境界”。
4、天地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种境界中底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天地境界中,人成就他自身的理想人格,即成为圣人。圣人站在“宇宙”的高度“事天”,尽情的自我发展,贯通与天地之间。从觉解的程度上说,天地境界中圣人的觉解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他已经完全得知天、知性,不但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更是成为了宇宙的一部分。完全的超乎于社会,天地之外,到达了一种庄子所说的“无待”的境界。在境界上,圣人达到了顶峰,故谓之“极高明”;在行为上,圣人仍“不勉而中”,故谓之“道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乃是冯友兰认为的理想人格,也是他所认为的中国哲学的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4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哲学课堂】听冯友兰说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人生四境界,你到了哪一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