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快乐人生有边界]<界限感的普遍缺失及孩子需要父母确立边界>
[快乐人生有边界]<界限感的普遍缺失及孩子需要父母确立边界>

最近从周围发现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都因界限模糊造成了种种困扰。甚至有些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界限的问题,未曾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使孩子无法通过自我探索的经验得到真正的成长,而造成孩子迷失方向,丧失明确性,变得烦躁不安。特此找到两篇说明界限的文章分享给大家。——青青
感谢慢养育的分享——
【界限感的普遍缺失】作者:泉铭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记得小时候,从城市返回农村的父母因习惯于关着院门,
而遭到邻里非议。因为,面对关着的院门,使他们不能像走进自家院门一样心无界蒂,院门这个界限令他们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仅限于物理上的个人空间或家庭空间的话,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对个人隐私的日益尊重,中国人的界限感已经大大增强。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事实上,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第一件事:自己的事,第二件事:别人的事,第三件事:老天的事。
      这三件事已经
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托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同时,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犹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
,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的书和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
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
,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不仅如此,
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
      如此继续,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所以,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孩子需
要父母确立边界】作者:马丁·洛森,吴蓓 译
孩子希望我们来确定界限,这不是由于他们的洞察力或非凡的知识,而是出自本能,因为这对他们至关重要。我们给予的界限不应该是任意的、脱离现实的,约束必须有客观的理由,尽管孩子可能不赞同。
“不要碰炊具,它会烫着你”这么说很容易,“不行,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就较难实行,“我觉得你太小,不能在外面过夜。”就更难说服孩子。不一定要对孩子说清道理,但你自己必须清楚你设定的界限有充足的理由。这意味着建立起普遍的规范,如:*两餐之间不许吃零
食。*在健康范围内,限制孩子吃巧克力的数量。*或更进一步(尽管缺乏说服力),我期望你按我说的去做。如果对孩子的约束能征得你的配偶和整个家庭的同意,实施起来就容易了。通常,等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童年时代,他们会感谢父母给予的常规,即使从他们成人的观点看,有些常规可能显得出格(如饭前的感恩,星期天去教堂等)。对于道德伦理规范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热情好客,帮助穷人,尊重所有的人,不论他们的种族、阶层或宗教信仰,孩子长大后就很可能会和我们一样。言谈举止是善良、仁慈、正直
、富有爱心的流露。自觉地去做远胜过按照外界的要求去做。我们的行为越是自然,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就是像训练人的意志力,此时我们的行为、态度比言谈更有力量,比智力的训练更有效。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还不够,还得付诸实践。如果再和美好的感情结合起来,对孩子道德基础的形成就更有帮助。我谈到的许多现实的例子,都是以发自内心的感情作为基础。
绘制生命的旅途孩子在世界上的方向感来自两个途径:我们和他们。我们是孩子出发航行的港湾,也是他们返回休息的港湾。他们探索的航程一点点在增长,直到
某个年龄,他们消失在海平面上,不仅看不见,也失去了“家”的意识。这是令父母担心的时候,他们守候码头,日夜等待孩子回家。但是如果在童年期已经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并经受过考验,他们一旦准备就绪就会回来,他们返家的快乐一点也不亚于我们——仅仅是他们不想流露得太多。这是孩子成长阶段中,富有意义的时刻。
我们对孩子的明确期待是一种深深的信任,但愿他们懂得这一点。他们期待我们的信任,就像期待我们提供衣食住行那样。有时他们的期望也会不合情理。“如果你不给我买这条牛仔裤”——自然
是最昂贵的名牌——“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决不离开这间屋子,也许还会死去!”孩子没有名牌牛仔裤照样能活下去,但没有航行的方向却不行。没有约束,孩子会迷失方向,丧失明确性,而变得烦躁不安。因此:*孩子需要清楚的行为界限。*规定的界限必须是现实的。*家长必须知道为什么坚持这么做。*靠温和而坚定的说服来实施规范。*可以想象,有一天孩子会冲破我们规定的界限去远航,离开家走入社会,我们欢迎他们回家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人痛苦的根源:人与人之间没有界限感(深度)
是时候和你的孩子划清界限了
丧失界限感,爱情陷入混乱2020年08月25日 星期二B01 心理周刊
父母如何做,才能养出有界限感的孩子?
人际关系混乱的根源:缺乏界限感(1)
爱可以亲密,但必须有边界感,以爱之名的控制只会毁了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