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惩罚是一门艺术:给老师和家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大多做父母的都喜欢孩子听话,不犯错误,常常用”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来要求,如果孩子太不“听话”,家长则习惯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

怎样惩罚孩子?是家长实施教育时,不可回避的问题。稍重的惩罚还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由此看来,没有惩罚不行,惩罚方式不合适更不行。

惩罚是一种警示行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一种强化手段,伴随惩罚的是紧张、压力、害怕、恐惧。。。。

家长惩罚孩子,目的是要约束孩子不良行为,但又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个性和心理健康,这个度很难掌握。

我的咨询感受是:来访者的家长基本上没有“度”的概念,如果有的话,就是怎样把子女管成一个“乖孩子”,至于造成什么性格扭曲和身心伤害,考虑的并不多。

家长这样做的前提是:大人永远是对的,孩子必须服从家长。家长这样做的信念是:打是严,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棍棒底下出孝子;惩罚你,是为了你好……

惩罚是一门艺术。要让惩罚发挥良性效果,我觉得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惩罚之前先警告,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会让孩子警惕。

要言出必行,假如警告后再犯错,就需要实行惩罚的诺言,否则,就成为吓唬孩子的游戏了,这样次数一多,孩子也知道对这样的”警告”不必较真,从而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同时,惩罚要及时,说“等爸爸回家后,就有你瞧的!”,等爸爸回来真对孩子惩罚时,也许孩子早忘了惩罚的原因了。

惩罚时,要尊重孩子的自尊,最好不在公开场合惩罚孩子,也不宜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对事不对人,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惩罚,被惩罚是因为做了违背基本规范和原则的“出圈”之事,让孩子明白,违规就可能受罚,这是社会的“游戏规则”,受到惩罚,并不等于父母就不爱你了。

惩罚针对的是你不良行为,而不是对你个人的全盘否定。如果家长惩罚方式不当,孩子不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就很难理解父母惩罚的善意,当孩子把惩罚理解为一种恶意时,就会在心底产生抵触和反抗,惩罚也就失去了积极意义。

一般说来,要孩子体会到父母惩罚这种“含蓄而深沉的爱”,需要时间,有的要到自己成为父母时,甚至在自己父母去世后。

惩罚的目的是警示行为后果。不是为惩罚而惩罚,而是为孩子更健康地成长。有时候,如果不惩罚也能达到效果,也可以考虑不惩罚。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学生用泥块砸其他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同学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

学生惊疑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更疑惑了。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这说明你有正意感,这颗糖也奖给你。”这时,学生激动地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先生的这种“惩罚”,一定会让孩子永远难忘!

选择合适的惩罚方式,让其产生正性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惩罚孩子时,家长宜采取一致的言行和态度。尤其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要达成一致。

惩罚也不要翻旧帐,要就事论事,不要将以前的错误叠加在一起。惩罚后可以适当安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的,只是不喜欢他的不良行为,如果孩子能改过,需要立即赞美,让他感受到父母之爱,惩罚才有意义和效果。家长情绪失控时,不要惩罚孩子。

切忌在盛怒之下暴打孩子,这只会让怒气如火上浇油,结果,使孩子自尊受损,造成孩子身心伤害!也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在家庭的传统教育中,孩子总处在被惩罚一方,因为孩子是天生“受教育者”,而父母是天然的“施教者”。这个观念显然有问题,因为父母也可能犯错误,合理的原则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很多时候,父母如果也能惩罚一下自己,会对孩子起到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阿莱希欧博士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他家的墙上,挂着一个用木头做成的小屋子,屋子旁边挂着六只木头做成的小狗,每只小狗身上分别写着家庭成员名字。

不管谁违反规定,谁的小狗就会关进小屋受惩罚,爸爸妈妈也不例外。如果自己认识到错误,就可以把代表自己的小狗从小屋中挪出来。

惩罚不是让孩子感觉到难堪和自卑,而是对行为和过失负责。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都会改正错误。受惩罚不重要,重要的是改正错误。让孩子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

美国有一谚语:“一个不会说对不起的人,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承认错误,才能改正错误,承认错误,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从心理学中客体关系理论来看,人儿时与父母的关系和体验,是性格维持发展的营养。心理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得到他需要的“爱”。大多心理问题,从深层来看,主要是出于爱的匮乏,及后续反应的结果。

总之,把惩罚的行为变为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行为,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救火式的行为。没经历过惩罚的人,是很难找到的,不能正确对待惩罚的人,也是身心不健全的。

我认为,用积极强化的手段来改变行为更有力,当积极方法无效时,才考虑惩罚。如果要惩罚,也要有“惩罚的艺术”。

两个思路惩罚孩子,值得借鉴

1、借用玩具小狗。来形成孩子内心的自我肯定与否定,等于多了一个加深了解自己的渠道。等于借力使力不废力的惩罚方式。实用且深远的实际意义是存在的!

2、借用故事的感人之处,协同糖块儿满足孩子的口欲期缺乏安全感的需求,循序渐进的融入孩子内心。使其渐渐考虑到反省自身不足,直至厌恶的程度。是一次很好的“迂回”战术的采用,既“惩罚”了孩子也使彼此双方身心愉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惩罚教育的艺术
太震撼了!“惩罚教育”原来是这么微妙的家教艺术
父母惩罚孩子的八大学问
学会温柔地给孩子“剪枝”
惩罚孩子的八大技巧
如何智慧地惩罚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