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金匮要略》中风的临证读与解(一)

作者:丁元庆

编辑:李佳静


        临证与教学既久,重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以下简称《金匮》),发现张仲景先生对中风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留下一些难解之题。


1  创立中风病名,统一研究基础


《金匮》确立了中风病名。有关中风的临床表现《内经》已有记载,如,仆击、偏枯、大厥、风痱等,皆与今之中风临床表现相关。由于病名过多,常常令人莫衷一是,同时也易造成混乱,故除“风痱”被《备急千金要方》使用之外,其余则极少为后世医家采用。


《金匮》对于中风的命名,不但得到后世多数医家的一致认同,而且,还为中国的西医工作者所接受。如,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主编的《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指出“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中风病名的创立,保证了古今医家在对中风的研究过程中,其研究对象的一致,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延续性、可信性和可比性。


2  禀承《内经》宗旨,

强调正虚邪中发病观



       关于中风发病,《内经》强调正虚邪中是关键。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强调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气自外伤人,是偏枯发病的病因病机。


禀《内经》之旨,提出“络脉亏虚,风邪入中”的中风发病观。《金匮》提出“寸口脉浮而紧……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中风的“络虚邪中”发病观,至今仍具临床意义。


对“络脉亏虚,风邪入中”的中风发病观,古今医家认识不同。


首先,大多数医家、学者从《内经》的学术观点出发,来认识《金匮》中风病因与发病。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所持的观点是其代表。


其次,由于受后世“内风致中”发病观的影响,一些医家对“络虚邪中”的中风病机提出质疑或否定。对外风致中的否定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第三,折中观点的出现,如《胡庚辰评注金匮要略》认为:“仲景……因较《内经》的认识前进了一步,虽然尚未脱离以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即以外风为主的认识,但也未曾忽视内在因素的重要性,为其后中风学说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风》在病因中保留了“气虚邪中”的条目。


 结合临床看,笔者认为“外风”所致的中风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是现在临床统称为“中风”的急性脑血管病;二是部分以感染为主的脑炎(包括小脑、脑干)、脑膜炎和脑血管的炎性疾病。后者在发病过程中往往有外感(感染)病史。近年来,有关脑梗塞发病学研究,则肯定了“外风致中”理论的正确性。此外,环境变化作为中风发病的启动因子,已经得到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证实。提示对于“外风”这一传统的中风病因,应当加强研究,不可一概否定。


3  准确描述了中风

临床表现与病机



3.1

明确中风临床表现及相关术语

        详细记载了中风临床表现。《金匮》第1条提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纵观临床所见,中风临床表现虽然复杂,但是,其突出的特点不外乎肢体不遂、偏身麻木、语言不利、口舌歪斜、神志障碍诸症。凡此,在第2条中均已涉及。足见仲景临床表现观察之细致。


同时,《金匮》首次使用“喎僻不遂”来描述中风的临床特征,并一直沿用。


3.2

阐释“喎僻不遂”的发生机理

       《金匮》以“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阐述“喎僻不遂”的发生机理。中风临床表现纷繁,发病机理复杂,仲景仅仅用了24个字,就将“喎僻不遂”的机理阐述明白,以至于无以复加。因而是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描述。这是仲景对中风病机研究的贡献之一。


3.3

创立中风分证方法

       明确中风分类。《金匮》首先提出了中风有邪气“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不同,从而成为中风最早的临床分类法。此即后世中风之中经络、中脏腑分类法的出处。至今仍然沿用,足以说明其合理性、实用性与科学性。


中风病位浅深不同,病情轻重有别,对此作出准确的判断,是临证之首务。《金匮》提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用词贴切,表达细致入微。准确揭示了中风病情、病位的不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难能可贵。


这种分类方法对指导中风证治、判断预后均有重要作用。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以判断中风病情的轻重浅深,故为后世医家所沿用,以致逐步形成了中经络、中脏腑的中风临床分类方法。且为《中医内科学》教材所承袭。


有关中风病位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论,其中对“在络”“在经”尚无大的分歧,而对“入脏”“入腑”则有不同认识。俞嘉言、沈明宗是其中的代表。中医药高级丛书《金匮要略》所陈述的观点基本可以代表多数医家的看法。六版《中医内科学》则将中风列于心脑病项下,提出“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提出中风“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根据藏象理论,审证求因,我们很难从中风“在络”“在经”“入脏”“入腑”的临床表现中去推论这些症状产生于何脏何腑,以致后世医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仲景仅仅描述为“在络”“在经”“入脏” “入腑”,正是其高明所在。当今,虽已明确中风病位在脑或心脑,但对临床辨证用药有何指导作用?值得思考。


3.4

引入营卫理论阐释中风病机

营卫理论是《内经》的重要内容,仲景将营卫理论引入以阐释中风病机。第3条指出“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


中风临床表现涉及运动、感觉等,而《内经》在阐释人体运动、感觉机能异常的病机时,最常用的就是营卫理论。《素问·逆调论》就提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不仁且不用”。显然,仲景对《内经》营卫理论的应用,首先是基于中风发病的外邪致中说;其次,是对中风临床表现的精确认识;第三,则是对《内经》营卫理论的深刻理解。清·俞嘉言在《医门法律·中风》仍用营卫理论解释中风,值得我们借鉴。


当代,对中风病机的解释,已经完全脱离营卫理论,是否可取?用营卫理论阐释中风病机其临床价值如何?皆值得深思。


本文曾刊登在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南宁),此次发布作者有修改。本文由“麗東書院”微信平台编校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风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按照《中医内科》治病为啥不好使?
基于《外台秘要》研究唐以前中风病证治规律
临床中的《伤寒论》——看桂枝汤的正确用法,品味真实的仲景辨证
巧用经典名方,提高临床疗效
《伤寒论》与急危重症-如何破译、解读《伤寒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