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修行|A

什么是修行| A

 2017-12-24 隆波帕默尊者泰国禅修之窗

360docimg_0_

隆波帕默尊者开示

2017年8月13日A|泰国解脱园寺


中国人看起来很用心,兴致也很高。学法的兴致很高是非常好的,懒懒散散就不好了。但是在隆波看来,中国人的弱点是想得太多,喜欢问问题。


事实上,法无法依靠思维来学习,也不能依赖于去询问别人。


真正的学法是透过探究自己——慢慢的体会自己的身与观察自己的心——来学习的。要洞悉身与心的实相,它们真的是我吗?我们真能指挥它们吗?它究竟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在实际的情形之中观察,才能被称为“修行”。假如只是坐着思维和分析,那并不是修行,只会让心更散乱。所以,要不断地自我探究、不断地自我观察,这样才称之为“修行”。


这个身体呼气,觉知自己;这个身体吸气,觉知自己;这个身体行、住、坐、卧,觉知自己;身体动、身体停,觉知自己。苦、乐生起在身,觉知自己;苦、乐、不苦不乐生起于心,也觉知自己。心中生起善法,比如有觉性、有智慧、有信仰的时刻,觉知;心中生起贪、嗔、痴等不善法时,也觉知。


不断地这样觉知,不停地这样探究,就会看见身与心的实相——此身不是“我”,只是我们临时从世间借用的一堆物质。比如,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世间的物质,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也是世间物质。我们把这些物质放入身体,又排泄掉一部分。物质元素不断在体内新陈代谢,一旦新陈代谢停止,身体就会消亡。如果只吸气而不呼气,身体会消亡;只进食而不排泄,身体也会消亡;喝水之后如果排不出去,身体就无法维持。因此,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从世间临时借用而已。


学法就是从事实与实相之中学习。实相就呈现在此身、呈现在此心。我们要不断地观下去。


心充满了无常,始终在变——眼睛看见色,我们的心会变;耳朵听到声音,我们的心会变;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去接触,心同样会变;当我们的心跑去“想”,心也会变。因此,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眼、耳、鼻、舌、身、心接触所缘时,心不停地变化——时苦、时乐、时好、时坏。不断地观察和体会就可以发现,我们无法指挥让心只有快乐,也无法禁止心去痛苦;我们无法指挥与命令心一直是好的,也无法禁止让心变坏。反复的探究身心的实相——身不是“我”,是世间的资产,只是被借来暂用的;心也无法被操控,并不真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而是始终处于动荡变化之中。


当我们看见它们处于动荡变化之中时,称之为照见“无常”;看见我们掌控不了它们,称之为照见“无我”。如果常常看见身和心的实相,最后,心会发生质的变化。比如,原先我们活在迷梦中,误以为身体是“我”,是属于“我的”,稀里糊涂地拼命寻找快乐,一生几乎没有喘息之时,拼命在寻找快乐、逃离痛苦。可是智慧一旦生起,看到快乐是临时的,拼命找到也不过如此,不久便又消失,接下来又要再去寻找别的快乐,这个生命也未免太过于疲惫了,因为它想要获得快乐或讨厌痛苦。


事实上,痛苦也是无常的,没有哪种痛苦是永恒的。比如有人失恋,感觉世间一片灰暗、了无乐趣,活不下去,自认为要痛苦一辈子——其实这不是真的,只会发生在小说里。实际上,失恋的痛苦是临时的,什么都不用做,它很快也会变成“过眼云烟”。


如果心愿意接受“痛苦只是临时的”之实相,那么当痛苦生起时,心不会焦躁不安。痛苦尚未来临时,心也不担心痛苦将至。这样的心是舒坦的,将会契入真正的宁静与祥和——不对快乐感到饥渴,也不讨厌与害怕痛苦,于是心就拥有了快乐与宁静。


当我们洞悉到身的实相与心的实相,接下来,心契入真正的寂静与祥和,这是源于洞见到身与心的实相而获得的宁静,这种宁静就是涅槃。


涅槃的特性是寂静。涅槃拥有宁静的特性——宁静于烦恼习气;何时心无烦恼习气,何时就会照见涅槃。涅槃宁静于挣扎与造作,何时心摆脱了挣扎与造作,何时就会看见涅槃。涅槃宁静于一切挣扎、宁静于烦恼习气、宁静于苦。从此,再也没有苦在心中生起,因为心苦是源于“想要”。


观察看看这是“真的”或“不是真的”?当“想要”生起时,苦即刻紧随而至。世间不修行的人会觉得——有“想要”的时候还不苦,没有如愿以偿才会苦;如愿以偿了就会快乐。他们只能认知到这种程度。然而不停的修行则会发现,何时有了“想要”,何时就立即有苦。


比如只是想要中奖、中彩票——中国有吗?同样也有,是吗?泰国的彩票是师承于中国。中国人是泰国彩票的发行人,泰国人跟着就玩起来。比如想中彩票,心就已经坐立不安——不停地查找绝杀号码,这里求仙拜神,那里求爷爷告奶奶,或者去刮树。泰国人喜欢刮树皮,用手指刮、刮、刮,在上面涂上面粉,再看会出现什么数字。这不是教中国人以这种方式去找彩票号,而是想说:何时想中彩票,何时就已经开始苦了。如果中了头彩,发财得了几千万,又是另一种形式的苦——赫然发现自己的亲戚多如牛毛。原先没什么亲戚,一旦中彩票有了很多钱,亲戚骤然猛增,每个人都来问你拿钱,你怕他们,于是又没有了快乐;也有人害怕劫匪绑架自己孩子来敲诈勒索,根本无法感到快乐。


因此,“想要”生起的一刹那,苦就接踵而至——无论是否如愿以偿,都会苦;即使如愿以偿,也照样苦。


有一次,隆波去顶礼隆布信长老,碰到一位女众将一堆香烛运到山顶,还有很多工人帮忙抬,声势浩大。隆波觉得她乐善好施,拿那么多香烛来供养长老,结果她是带香烛来请长老开光的。


她说:“每天早上要在店门口点香烛,这样顾客会很多。请求长老帮忙开光加持!让我可以发财!发大财!大大地发财!”


于是长老提醒她:“太富了会苦的,强盗也会来。”


“噢,不要!不要!请进一步加持,同时兼备防盗功能。”


有用香烛防盗的先例吗?哪里的强盗会怕香烛呢?强盗又不是苍蝇。


心有贪欲,就会不停地徘徊在饥饿中。一开始是饥饿于想发财;一旦被提醒发财了也许坏人会来,又继续饥饿于——让坏人别来。不断地乞求这个、那个,这并不是佛教徒。这样的心已被贪欲——想要——给控制了,饥饿不已。


饥饿的心,是痛苦的心;而有“想要”的心,就是饥饿的心。想要看色,是饥饿于色;想要听声音,是饥饿于声音;想闻到气味、品尝味道、想得到身体的触、想得到心方面的让心有快乐的所缘,这样的心始终处于饥饿之中。心一旦饥饿,就会挣扎,这样的心毫无快乐可言。无论是否如愿以偿,只是有“想要”,就已经苦了。


我们就这样不断地探究实相,实相便层层浮出水面。越多了解实相,就越多地离苦,我们也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源头——是“想要”让我们有苦。


因此,我们要不断、不断地观察自己。修行就是探究自己,观察与体会自己——不断地探究身的实相、心的实相。不用问别人,并不是见了隆波就非问不可,否则仿佛亏本似的。唉,这样想已经亏本了——心有贪欲,想要问却没看到“想要”。我们没看到烦恼习气,没看到“想要”已经生起, 想要和隆波互动,想要询问隆波。还有人想要成为隆波的贴身弟子,到处宣称自己是隆波的关门弟子。那全是撒谎!亲近什么?大家都只是早上看到隆波,之后隆波就回寮房了。没有谁能进入隆波的寮房,只有一个人,也就是阿姜宋彩尊者,他会去做做卫生之类的,其他人从未进去过。因此,没有谁是特殊的、和隆波特别亲近,没有。有人很饥饿,想成为很特别、很特殊的人,如果没有成为,就会生气。


要不断地观察与体会自心,进而生起智慧,届时我们就会明白,每一次有“想要”,每一次都有苦;接下来进一步去观察,让智慧越发增长。比如:世间人缺乏智慧,认为只是“想要”并不会苦,“想要”而未如愿才有苦。而我们看到,有了‘想要’,心就挣扎,就已经苦了。随着深入修行,越来越多的看到实相——仅只是“想要”,不管是否如愿,就已经苦了;继续修行下去则发现不管有没有“想要”,身与心本身就是苦。


无论有“想要”还是没有“想要”,身与心本身就是苦——这是高阶的法。如果照见到这个程度,就已经接近证悟阿罗汉。


一旦看到身是苦,心会放下身,不再执着身体,我们就不会因老、病、死而苦,因为老、病、死是属于身体的事。这是属于三果阿那含圣者的境界——不再执着于身。如果不再执着于心,由于已经彻见心本身是苦,所以不再执着了,那是属于阿罗汉的境界,苦的终点便在此处。


因此,对于“想要”的洞察是有次第的——一般人“想要”却不自知‘想要’。没有如愿以偿就觉得苦;而我们有了“想要”,知道有“想要”,并且发现,每一次有“想要”,苦就会生起。接下来深入修行就照见——有身,就已经有苦;有心,也已经有苦。无论有没有“想要”,苦已经存在于身、存在于心。洞悉到这个程度,就再不执着于身,也再不执着于心。


照见身与心的实相——它们本身即是苦,称之为“无明已被彻底摧毁”!无明就是不知道事实,不知道实相,不知道真理。实相就是——身心本身即是苦。因为不知道实相,心会不时地生起“想要”。一旦有了觉性,及时知道“想要”,“想要”就会灭去。但由于我们的无知,“无明”依然存在,因为尚未彻底明白身心的实相,很快地,“想要”又再次生起。一旦再次知道它,“想要”又再次灭去,但过了一会儿,“想要”又会生起。


所以,要想永远离苦,就一定要清除“不知道身与心的实相”的无明。如果明白了身与心的实相——身心本身即是苦,那么“想要”就再不会生起。因此,若有了“明”,就是消除了“无明”,彻底消除了对于“四圣谛”的无知,欲望或“想要”就再不会生起。


一旦没有欲望,心苦自此一扫而空。心苦再不会生起。所以,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彻见到身与心本身即是真正的苦。


在起步阶段,要不断地觉知身与觉知心,起先我们会觉得身体是“我”,是“我的”;心是“我”,是“我的”。在训练的初阶就是这种感觉。感觉到了吗?这是我的身体;这个心——感觉也是我。一会儿我苦,一会儿我乐,等等的。一旦频繁修行,事实就渐次地清楚呈现:身与心都不是“我”,而是世间的资产。当洞见到“身与心,均非我”的实相,这是属于初果须陀洹圣者的境界。


初果须陀洹圣者已经彻见身心不是“我”。然后,继续不断地探究身与心到某一点,待到智慧逐渐圆满,即会照见“身体本身就是苦”的实相。身体除了不是“我”之外,它本身还是苦。这个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呼气苦,吸气也苦,行、住、坐、卧全都是苦——坐着苦,坐久了会酸,一定要动来动去。身体有的只是被苦一直逼迫着。一旦如是照见,心对身就不再执着。一旦不执取身体,就能够放下身体,就可以证悟三果阿那含。


三果圣者不再执着于眼、耳、鼻、舌、身,也不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因为这些是透过眼、耳、鼻、舌、身去感知的。于是心不会满意于色、身、香、味、触,也不会不满意于色、身、香、味、触。欲界的贪与嗔再不会生起。三果圣者彻底摆脱了欲界的贪与嗔——心再不眷恋于色、声、香、味、触,也不会对色、身、香、味、触有任何抗拒,这是源于智慧彻见到身体本身就是苦。


继续修行下去,就会彻见心本身即是苦,就会放下心。一旦放下了心,就再没有什么可执着的,苦的终点在此——成为阿罗汉。


因此,修行从体证初果、二果、三果直到四果阿罗汉,全都源于探究身的实相与心的实相。探究身的实相、心的实相——佛陀称之为“修习四念处”或“毗钵舍那的修行”。


精确的词是“毗钵舍那的修行”,“毗钵舍那”由“毗”和“钵舍那”组成,“毗”的意思是“清楚”,“钵舍那”是指“看见”,“毗钵舍那”的意思是“清楚地看见”,也即是看到身和心的实相而已。至于有觉性地不断觉知身与觉知心,则称之为“四念处”。


佛陀开示道:四念处——以觉性紧随着如其本来的觉知身与心,这是离苦与解脱的唯一路。因此,要想成为阿罗汉,就一定要修习四念处,要想证悟初果,也必须修习四念处。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心的训练 | 上篇 》(全文版)
《从凡夫步入圣者》法谈部分完整版
修行——为何?如何?有何结果?(二)
《如何走上中道》问答部分完整版
《心的训练》|第二部分之1
十五、实修手册第十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