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E考据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E考据,就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
中文名
E考据
特    点
多、快、杂、巧
类    型
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
参    照
自然科学
目录
定义
提出者
特点
方法运用
与传统考据区别
利弊
▪ 
▪ 
影响
定义
E考据,由黄一农首先提出
在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电子资源,一个是考据,还有一个是方法
“电子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即二进制代码0 1),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磁介质、光介质等非印刷型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再现出来的信息内容的集合。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对考据学,梁启超曾说: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于“实事求是”、“无证不信”。
提出者
E考据这一提法,是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黄一农教授在2005年其《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首先提出的,该词被视为“足以使文史专业领域迎来一个学术黄金期”的有效路径,在中国国内文史学界尤其是青年学者中得到广泛瞩目。
特点
1、多:电子资源数量巨大,而且还在不断地高速增长。相信未来终有一天,所有存世的文字、图像资料基本上都有电子版,甚至所有文字资料都有word版。传统学者踏破铁鞋无觅处,而现在的学者可以得来全不费工夫。
2、快:电子资源的最大优势就是可检索。这使得学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便获得前人无法企及的信息量。
3、杂:检索所得信息通常会庞杂纷乱。只有具有了扎实的史学功底,才可能在庞杂的信息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
4、巧:善用电子资源,使学者迅速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成为可能,从而大大缩短了补课时间。
方法运用
E考据法要求研究者带着特定的问题意识,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因特网和电子数字化资源普及的优势,运用考据学的方法对检索到的资料进行爬梳和分析,进而达到历史考证的目的。
新技术的运用使得新一代历史工作者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前人所未曾寓目的材料,弥缝过去未曾注意到的历史细节,从而比博闻强识的前辈们拥有了更加梦寐以求的学术环境。有人据此甚至断言,E时代的史学考据就像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uel Kuhn)所指出的那样,正经历着突破传统考据学旧范式的“科学革命”。
与传统考据区别
E考据和传统考据都是方法,E考据与传统考据并不是对立的两套方法,E考据只是传统考据学在e时代的升级版,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较多的可操作性,能在合理时间内进行先前较难施行的分析,并因此较有机会开创出新的研究格局。
此外,方法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工具与手段,但它本身不是目的。无论是E考据,还是传统考据,都有共同的目的。
利弊
E考据虽不能与新汉学派在史料学上有完备的理论体系相提并论,但治学路径则颇有殊途同归之处,即在专题研究的起点多有一个逻辑的“预设”和清晰的问题意识,准此预设按序索引,材料一索即得。
E考据本质上作为一种引得式或谓索引式的网络新工具,它在方便检索的同时,也有助长不良学风的倾向。由于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电子检索提高了效率,竟使论者有陈寅恪再世亦自愧弗如之自信。从逻辑次序上讲,学者只有经过放眼读书的阶段,使身心融入历史的境界之内,培养起对历史的体会感知觉悟,才有可能在比较完整的知识背景下去探究相关问题,进而确保研究成果的原创性。
但是,E考据中一些人不是从历史出发去研究历史,而是先入为主,从现实出发发现问题,然后反观历史去探寻答案,以此作为自己假设的佐证,其下者乃以想象为据伪造模塑历史,仅凭对相关社会历史的片段了解,便贸然利用网络检索相关概念字句,拼凑整合,牵引成文。如此的E考据者,其成果究竟多大程度上符合历史实际尚且令人怀疑。
影响
E考据虽然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但若从学术发展的长时段考察,它与20世纪初期新史学的重要推动者以胡适傅斯年为代表的新汉学派治学门径并无二致,均以自然科学为参照,讲求运用新工具、新方法去尽量扩充史料,某种程度上,都强调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在民国初期那个典范转移的时代里,新汉学派强调的是对中国传统治学之方的“革命”,不注重“先读完书以求贯通”培养“通人”,其治学基本倾向受国际汉学的影响重在发现和寻找材料,以此方式治学的多为“专家”。
[1]
参考资料
1.  别让“E考据”成为“伪考据”  .和讯[引用日期2013-06-23]
词条标签:
艺术作品 , 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清话 “E
【学习时报】社会科学治史:清华史学的传统
读治学经验谈01
读经典,学国学,这三个原则一定要把握好!
凡论文必须有新发现新解释
国际汉学研究网站一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