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效学习之道 – 花辞树


这篇文章所述方法由我逐步探索而来——从2008年为学习而困扰决定“另辟蹊径”,在学习效率上实现第一次飞跃;到后来感悟新思想、实现第二次飞跃,前后8年有余啦☹️。如今感想若当年即得此法,自己是否能减少许多无奈?可已无机会去更改。故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以帮助。不过须仔细甄别,因为一则即便完成两次“飞跃”我也依旧称不上“真正的高手”(望尘莫及中Orz…),二则学习方法一定不会适用于所有人(好似手机品牌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因此,谨防被我带沟里去(ಥ_ಥ)。

目录:

1.原理

2.1混合笔记——固本之策

2.2思维导图——提要钩玄之法

2.3例题——提高之法

3.周期性复习

 

原理:

以一言以蔽之:将所学内容记住。
很简单的思想不是吗?若能将学习成果保留下来,凡接触则必有长进,凡学过则必多懂一些,不做无用之功,不就是高效学习之道吗。

如何实现“将所学内容记住”?从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入手:

1.记忆什么?
——笔记、导图、试题

2.如何实现长久记忆?
——周期性复习

你可能会有疑问“笔记谁不会记?”、“导图谁不会画?” “错题本谁没有?”
可是多数人用的只是常规方法,不出意外的话,常规方法只能导致常规结果。所以你也猜到了,我在本文中要讲的是 “非常规方法”🙄。此外 “周期性复习” 短短五个字,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正是本文所述方法的核心所在。

本文所述方法包括以下3个步骤:

1)学习新知识
2)利用笔记、导图 、 例题“提要钩玄”,抓住关键知识点,保留学习成果
3)周期性复习,提高记忆留存率

 


1. 第一步:学习新知识

略。

(因为,单纯学习新知识而言我并不比常人快,甚至还低于平均水准。我并非天资过人,在这方面只有一些花哨的技巧 ,而非“扭局势”、“定乾坤”之术。鉴于本文会写很长,这类“技巧”性内容略去。)


2.第二步:保留学习成果

2.1 混合笔记——固本之策

什么是“混合笔记”?
——将每日所学、习题感悟、各类细枝末节记录在同一个笔记本上,并标明日期,日后参照该日期进行复习。“混合”一词即是不分科目、不设门类,各类笔记内容混杂在一起。

为什么要混合呢,这样查起来多不方便,是不是有违“常理”?
——这一做法是合理的,并不违背常理。因为该笔记不是为了方便日后查阅而写,而是为方便复习而写。学习分为两个阶段——新学阶段、重学阶段。第一阶段(新学阶段)重点在于将知识点 “逐个击破”,第二阶段(重学阶段)注重“分门别类”,以构建整体认识。在开始学习新知识时,将笔记混合写是为更有效地去“逐个击破”,因为通过周期复习,记在“混合笔记”上的内容一个内容会在未来两个月的时间内周期性的看4~6遍,每一遍都是巩固与提高。若分门别类,记在不同位置,等哪天忘了才看,甚至忘记自己曾经在本子上记过,只是记载了本子上而已,提高又从何而来呢,这不正是“本末倒置”吗?因此,笔记要混合写,若照科目、章节分散写在不同位置,一是不利于复习巩固,二是因为注重整洁,导致无法被合理归类的“细枝末节”与影响美观条理的 “未成结论” 被丢弃。

(标明日期)

 

为什么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我曾为学习中的“返工”现象而苦恼——“知识点学了忘、忘了学,反复很多次才能记住,效率极低”。究其原因,并不是学习的当时没有收获,而是当时的收获没有被保存下去。通过周期性复习,在“混合笔记”上所记录的内容都会获得“复习保障”,即便记得不太清楚,至少也留有印象,每次学习都是在提高与前进,而不是做无用之功。

我从08年开始使用这一方法,在学习上产生了第一次飞跃。我将所有科目记录在同一个笔记本上,涵盖老师讲过的知识点、错题分析、名言警句、日常感想  ̄ω ̄= ,通过周期性复习,我感受到一种非凡的体验——“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全班就你一个人记得。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她自己都忘了,你依旧记得。”,也正是因为笔记上的内容大部分都记得,月考前甚至都不用复习(我称之为“自然而然地被检测”),高中前两年在班里稳占第一。

 

(高中时的一个笔记本)

 

但是(预示着不详的词),到高三后应用此方法我已明显感受到“力不从心”,最终高考失败。为何?

因为这一方法拥有局限性——拘泥于细节、无法反应知识间的联系、无法形成知识对比,终归是“固本之策”,而非“提高之法”。“混合笔记”更像是一次性用品(只适用于学习的第一阶段),因为知识点记录的毫无规律,难以查询,缺少分门别类,无法形成整体认识。高一、高二处于学习新知识的阶段,靠“混合笔记”获得的对“零散知识点”的记忆力足以让我体验到优势,而高三已是融会贯通阶段,对单个知识点的记忆已不是关键问题。“混合笔记”完成了第一阶段“各个击破”的任务,但于第二阶段的“融汇贯通”而言,无计可施矣!

 


2.2  思维导图——提要钩玄之法

“混合笔记”缺少整体认识,那如何形成整体认识?——思维导图。

我所谈的思维导图指 “知识结构图”,类似于市面参考书中的“概念图”,并不是指充满“艺术气息”的这种:

(不是这种)
(原作者不详)

 

(与此种类似)

 

你可能会想,这种毫无美感导图画起来不是“零门槛”?那是当然啦,并且用手画或用软件画均可。不过有要注意的细节,我在此以百度百科中“菠萝”词条为例:

通览全文后,可见句话极为重要:“通常菠萝的栽培品种分4类,即卡因类、皇后类、西班牙类和杂交种类。”

(重要知识点ಥ_ಥ)

 

针对这一知识点,一般的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常见的思维导图)

虽然它清晰直观,能帮你理顺思绪,以及在“头脑风暴”时引拓宽思维,但它无法在你日后重看时引起足够的多思考。引起思考的导图应该是 “提问式”的思维导图,例如:

或:

(“提问式”的思维导图)

“提问一词”即是将“重要节点”要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以“问题”引发思考。

(可将答写在对该节点的注释中)

 

除了用于理顺书本知识点,“提问式”同样可以用来理顺“试题”,例如,你不幸错选了C项:

 

(正确答案是 D项)

并发觉出错原因是 “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没搞明白,那么,不妨在思维导图上补充上这个考点:

如此一来题目的考点就被抓住了。
(这一做法只适用于“小型”题目,即复习起来耗费不长的题目,例如,用来扫荡一下做错的选择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什么的。针对做一遍要很长时间的题目,比如一道大题,并不推荐放到思维导图上、以及通过导图来复习。针对耗时较长的题目,可以用本文下一节中所讲的方法。)

 

当然,“菠萝”的例子略微浅显,让我再举个“专业”点的例子:

坏的思维导图:

(坏的思维导图)
这是我当年(14年)所做的《材料力学》的思维导图,在做这张图的过程,我成功理顺了各部的联系,颇有一种“拨云见日”的顿悟之感,但在时隔两个月后重看这张图时,又不禁“顿迷”。因为于对我而言,图中所写仅是一些名词的集合体,而重要部分(这些名词背后所涉及的知识点),无法被反应。
例如对于最右侧的“低碳钢拉伸”,我只是将它涉及的考点写进了注释,但在节点上却未有所反应,没有遵循“提问式”原则。等日后重看时,它无法引起我的思考,我不知道“低碳钢拉伸”一词到底代表什么。若按照“提问式”原则应该改为“低碳钢拉伸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默认颜色(紫色)以构建梗概;醒目颜色(绿色)以突出问题)

【提问式 & 看一遍】

对于一个知识点,是看一看就行了,还是做成“提问式”的?

“提问”能提高你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但“提问”相较于只“看一看”要耗费精力。所以从效率上讲来讲,关键问题才值得被提问。并且,多数问题不需“提问”即能掌握。因此,对于思维导图,关键节点、你想更深入地进行掌握的节点才适用于“提问”。“混合笔记”而言也是如此,大部分内容看一看就好。

【思维导图 & 笔记本】

将你所说的这些“问题”直接记录在笔记本上、来个‘提问式’的笔记本不行吗?

(笔记 本)

当然可以用笔记本记录,并且多数情况下会更为方便,并且,用思维导图来记录知识这一过程本身就不高效(还是“混合笔记”写起来无拘无束~)。可是我前面说“混合笔记”的局限性是它太零散、拘泥于细节、“高度”不够,而“思维导图”则具有“高度”。它与“混合笔记”是互补的关系,在学习之初,通过导图构建最初的的架构;在笔记本上的知识点错综复杂时,通过导图理顺结构。

(将引人思绪的问题挂在所搭建的主干之上)

我的建议是新学一章后画一画思维导图,初步理顺所学内容的结构。随着学习的深入,新认识不断浮现,通过“混合笔记”方式记录,因为将零碎知识点一个个补充到思维导图、安插在合适的位置一是耗费时间,二是不利于日后复习。而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混合笔记”变得错综复杂、另人疑惑时,再统一整理到思维导图上。不过此时的目标已是为理顺逻辑了,因为“各个击破”的任务已由“混合笔记”完成了,也就不必纠结于“提问式”。

(大致流程)

【思维导图 & 课本】

我可以用思维导图替代课本吗?

导图的简洁源于其重“结论”而轻“推导”,课本则相反。如 “提要钩玄” 一词,导图的任务是抓主干、明晰联系,至于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繁琐的推导过程,不妨留在课本上,在导图上标注页码以便查阅即可。用导图代替课本技术上可行,却不是个太好的做法。


2.3 例题——提高之法

“混合笔记”是“固本之策”,那思维导图是“提高之法”吗?
——不是,“提问式”提升了导图的使用效果,但效果终归有限。作为“提高之法”必须“效果拔群”(是的,我从zhihu.com上学的这个词儿),提高之法在于:

经典题目反复做。

也许是最笨的方法,但却是最快的方法(我所知道的),因为导图重“理论”、例题重“演练”,仅依靠笔记、导图终究是纸上谈兵,对于公式、方法还需要靠做题来掌握

可一句“例题反复做”看起来简单,但是实际操作中又会涉及到很多细节,比如:

1.什么叫“反复” ?做题很费时间,如何保证效率?
2.将一道道例题做熟练、积累起来,最后不同样是拘泥于细节、缺失高度?用“思维导图”去提升高度吗?

这两点我结合第三步讲。


第三步:周期性复习

“提问式”思维导图、经典例题、混合笔记,都是为第三步的“周期性复习”做准备,也就是,做完了上面的那些工作后,你还需要“时常”复习你所学的内容。因为思维导图画的再好,例题再为经典,不进行复习巩固终是白费功夫。

可“时常”这类词是令人困惑的——隔多久算“时常”?什么频率算是“时常”?我在08年刚接触“混合笔记”时就为此类问题困惑,但鉴于本文已经写的够长了,我不想再写我走的弯路与曲折经历,直接上结论:

结论:

1. “周期性复习”就是隔一定时间重看一次,比如每隔1、7、20、50天重看一次。
2. “将复习材料按难度细分,提供更为精确的记忆周期——难度大材料的提高复习频率,难度小的减少复习次数”,这一做法一定能带来效率上的提升,并很可能导致效率降低。
3.复习时间间隔是否精确(遵循遗忘曲线)并不重要,保证所记忆内容大部分留有印象即可。
4.实现“周期性复习”有如下方案:
A:做一个表格,每天自己动手算一算该复习什么
B:利用软件计算
 以上结论可能有违直觉,详细解释见《复习原理》,这里我只谈方案实现吧:

A方案:

我用过很多年,优点是实现起来很简单,毕竟复习间隔是死的,只是个日期间的简单加减运算而已,此外,还可以用Excel列一个表格,加减运算也免去了。
但缺点是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有时一天的复习任务量无法控制,等一连几天复习任务很多,则难以持续下去。我一度认为这是间隔不精确导致的,并进而错误地认为“将材料按难度细分,难度大的材料多次复习,难度小的减少复习次数就能提高效率”,但这一点靠自己“手算”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就有了B方案。

B方案:

当然,刚才的“结论”中提到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我曾为这个想法努力许久,从最初使用SuperMemo软件来辅助学习(10年),到最后自学编程做了一款App(15年),皆以失败而告终。直到有一天(16年)我突然领悟——任务量无法控制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复习间隔安排不精确,而是复习间隔安排不合理、不平衡。
还是能够理解的,比如每天都学新东西,学了还要复习,日后要复习的东西肯定是越来越多的,复习间隔安排再精确也于事无补。比外,复习间隔精确可能效果还会下降,因为相比于在学习过程中“全程”将知识点保持在遗忘限线之上,允许中途遗忘效率会更高(具体讨论见《复习原理》),所以也就有了刚才“结论”中的第3点。
那,“要复习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解决?
1. 根本之道是放弃之前的一部分(若有心理上有障碍可移步《复习原理》)。但是就像人虽终究有一死,总还是想活的长一点🙄。放弃一部分虽然干脆且不可避免,但总还是希望,每天能复习更多的内容,而这就需要所谓的“缓解之术”。
2. 缓解之术就是去主动地平衡复习压力——给每天要复习的任务数量(或花费时间)定一个上限,根据这个上限来测算每天能够“加入”多少新内容到你的复习计划里。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决定重头再来,编写了新的软件“拾忆笔记Lite”,从而实现第二次“飞跃”。
在此说明这不是软文,因为:
1.我不想推广该软件,虽然效果不错但尚未另我满意
2.软件免费,并且日后将开源
3.我不写软文,我写硬广😳
(关于该软件的“直观性”认识可参见《方法论》 ,看了之后就会有个大致了解,毕竟是很简单的思想。)
回答之前的问题:
 1.什么叫“反复” ?做题很费时间,如何保证效率?
“拾忆笔记Lite”可设置每天最多复习的例题数目,通过限定每日录入例题的数目来限定日后复习数量,这是我在目前的解决方案。当然限定数目这一做法并不精确,也许限定时间更重要(我未能实现)。并且软件也不具备在预定复习日期周围自行“挪动”的功能(因此,我不想推广它🙂)。
2.将一道道例题做熟练、积累起来,最后不同样是拘泥于细节、缺失高度?用“思维导图”去提升高度吗?
“高度”的产生离不开对相似知识点间的相互“对比”,而对比的前提是进行“整合”,即是将相似题目“汇聚”在一起。所以,“汇聚”、“分门别类”的任务就要靠常规的“错题本”了,也就是对于 “经典例题”不要 “混合记录”了。
此外,当然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对比,但个人感觉将答案写在“注释”里并不直观,所以并不常用。如果你看了我写自己考研经历的那篇文章,你会发现我借助了一个叫“DEVONThink”的软件(类似于Windows上的“资源管理器”,也就是双击“我的电脑”后弹出来的那个家伙)。我用这个软件做自己的“错题本”,前期录入试题时可能不太方便(拍照->传电脑上->做成笔记),但毕竟是电子产品,后期将类似题目“聚合”在一起时就会很方便。

注意事项:

1.及早录入

学完新内容后的当天要有一个总结的过程,将知识点总结到思维导图或笔记笔记本上,隔天整理不是个好主意,“趁热打铁”,整理时间越早,对成果的保留就越多。

2.警惕过犹不及

你无法通过笔记、导图、例题来记录所有知识点,你需要的是牢牢地建立几个点,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就针对例题而言,学完一个章节,找出几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这几道题目将章节最重要的知识点抓住。备考时间有限,知识点不可能覆盖全面,甚至有大漏洞,但通过这几道题,亦能徒增几分底气。而一味求全求完美则等同选择“不可能”+“气死人”😤。
3.不要只用一种方式
内容各有其适合的呈现方式——导图、表格、流程图、例题、笔记…灵活运用向来困难,并且在本文中所说的法则,我经常视心情遵守\打破。保证不出现最坏的情况即可,即只用一种的情况,只用一种明显有问题。
 4.适用范围

该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这个假设——所学内容具有难度,须前后对比才可融会贯通,加之学习战线过长,按常规方法学一遍效果不佳:

1)学完一遍后发现前面的忘光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数学复习笔记
高考复习效率是关键,高考提分杀手锏,带你摆脱枯燥的学习
[学习方法]谈谈怎样学好高中数学
如何记数学笔记?如何正确教导孩子记数学笔记
高三第一轮复习策略(数学篇)
怎样学好高中数学—高中频道—中国教育在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