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简出世,揭开周初三监之乱谜团,史记又一记载被推翻

根据《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去世之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于是周公旦摄政,这时“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史称三监之乱(又称武庚之乱),之后周公旦平乱,诛杀了武庚与管叔,流放了蔡叔。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三监”中的管叔、蔡叔本是姬姓族人,他们与周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何会与武庚结盟叛周?而且,只是“疑”周公罢了,还不至于升级到反周的地步吧!

毫无疑问,如果武庚反周成功的话,给予管叔、蔡叔的利益不会高于周朝给予的,甚至极有可能出现武庚因武王杀父而杀了他们,因此管叔、蔡叔不可能真的与武庚结盟反周。基于这一判断,《史记》记载的管叔、蔡叔的意图应该是利用武庚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实现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管蔡二人必须牢牢掌控武庚才行,但实际操作时犹如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无法预料的后果,总之这种猜测可能存在,只是其中还有很多谜团,比如是不是武庚利用了管蔡二人等。

2008年,清华大学收到一批先秦竹简,没有经历“焚书坑儒”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其中的“武庚之乱”内容,就推翻了《史记》中三监之乱的记载。

武王克殷之后,并未如释重负,反而倍感忧虑,原因在于周人只是小邦,殷商才是大邦,周武王只在牧野之战中击败纣王,但殷商还有强大的实力,北抵辽河、南达长江、东至江淮的广袤区域的殷商遗民还没有彻底臣服周朝,因此稍有不慎,殷商遗民造反就可能推翻周人统治。

当时,周武王夜不能寐,周公旦问他为什么睡不着,武王说:“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于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 ”说到底,商朝虽然灭亡,但残余势力还很强大,甚至人口、地盘都还超过周国。

为了安抚殷人,不激起殷人的反抗情绪,同时为周朝争取时间,以便逐步消化成果,周武王就让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人,也就是“殷人治殷”,于是“殷民大悦”。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周武王在武庚周围册封了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三个宗亲国(一说分别是卫、鄘、邶),目的是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史称“三监”。此外,周武王将势力深入殷商固有地盘,比如册封姜子牙于齐,封周公旦于鲁等,就是监视并震慑殷商残余。

总之,周武王不杀武庚,还让他统领殷民,这不是对殷人与武庚的恩赐,而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妥协。

周朝建立第三年,周武王去世,由于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于是周公旦全权摄政,向姜子牙、召公奭的解释是“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虽然从周公旦后来的还政行为来看,他是一个品德高尚之人,但在当时谁也不知道周公旦会不会篡位,于是流言满天飞。其中,管蔡二人最为积极的质疑周公旦,尤其是管叔,他是周文王第三子,周公旦是第四子,蔡叔是第四子,因此管叔有足够的身份优势,估计认为无论摄政还是兄终弟及都该轮到他,而不是周公旦。

《尚书大传》记载:“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谓禄父(武庚)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也就是说,武庚叛周裹挟了管蔡二人,主导者是武庚,其中管蔡二人为何同意叛周并未交代。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年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也就是说,管蔡二人裹挟武庚作乱,主导者是管蔡二人。

总之,史书记载不太一致,互相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别,更为重要的是管蔡二人为何伙同武庚叛周也没有交代清楚,于是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在展现一幅又一幅古代社会图景之余,也揭开了不少谜团,清华简《系年》就道出了不一样的周初叛乱。

《清华简·系年》第三章记载:“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武庚)。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商奄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武王克殷之后,设立三国监视殷人,武王去世后殷人造反,杀掉了三监立武庚为王,周王大军平定叛乱,并杀掉了武庚,飞廉逃到殷商王族旁支的商奄国,周王大军讨伐商奄,杀掉了飞廉,并将商奄之民迁徙到了西部,这是秦人的祖先。

也就是说,管蔡二人其实并未反周,大概是被武庚杀了祭旗。从逻辑上看,《系年》记载更符合逻辑,当时管蔡二人流言中伤周公旦,本质上是谋求政治利益,而不是损人不利己的掀翻周朝这一条大船,但管蔡二人导致周朝政局有些混乱,让殷商残余觉得有机可乘,于是进而起兵叛周,首先消灭的是监视他们的三国。

问题在于,清华简的这一段记载可不可信呢?《竹书记年》记载:“夏六月,葬武王于毕。秋,王加元服。武庚以殷叛。周文公出居于东。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即周成王元年武庚叛乱,周公旦出居于东,第二年商奄、徐夷、淮夷攻入邶国。这段记载与清华简又不太一样,但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提到管蔡二人叛周。《尚书大传》中说,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其中的“一年救乱”应该就是管蔡二叔对周公摄政的质疑,属于周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使用的是“乱”而非“叛”,之后才有周公克殷平叛。由此可见,清华简这段记载还是可信的。

总之,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时,管蔡二人的确导致了周朝内部发生混乱,可能与管叔想要“兄终弟及”的继承王位有关,但他们并未伙同武庚起兵叛周,而实际上是被武庚杀了。至于为何史书上将管蔡二人与武庚叛乱联系在一起,可能涉及到周朝权力斗争,而管蔡二人属于失败者,周公旦对他们恨之入骨,加之两件事发生时间接近,于是三监之乱与武庚之乱就被混淆在了一起。因此,三监之乱是三监之乱,武庚之乱是武庚之乱,除了两者在时间上接近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多联系。

参考资料:清华简《系年》、《史记》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监之乱与《康诰》 - 凤凰
灭亡殷商后,武王的一个错误决定,差点让西周覆灭
西周立国和统治的稳固
周史连载04
“三监之乱”为什么只有管叔和蔡叔?霍叔处有没有参与叛乱?
考古显示,商朝周朝中间还有一个王朝,纣王不死或改变历史走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