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桓公六年(11):夏,会于成,纪来咨谋齐难也
---   01   ---


庆功会上总是会有事发生的,就如现在的庆功会一样。

南方的汉水流域,楚国伐随。刚开始,楚国示随国以弱,希望用骄兵之计,引诱随国来攻,楚国采用防守反击战术,灭掉随国。这样不仅可以从国际道义上站住脚,也能达成灭随的目的。但这个目的被随国能臣季梁看破,季梁对随君一顿训斥加教育,随君幡然悔悟,奋发图强,随国国内上下一心,楚国一看无机可乘,只好灰溜溜的退兵,再寻机会。

几乎同一时间,在北方山东半岛上,齐国也谋划攻打纪国。齐国没有楚国那么多顾忌,准备攻打纪国的事情搞得大张旗鼓。

有多大张旗鼓呢?从前一年的夏天,就邀请郑庄公来纪国边境开会,会议级别是两国国防部长级的,会议主题是“如何优雅的灭掉纪国”。纪国的消息再不灵通,也知道中原小霸王和山东齐二哥要联合起来对自己动手了,所以纪国马上向半岛上的另一个大国鲁国求助。


其实齐国和郑国谋划攻打纪国的时候,鲁国也做了准备工作,就是“城祝丘”,以牵制齐国,具体内容请看《桓公五年(2):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山东半岛诸国混战一触即发。

---   02   ---


齐国一年前就邀请郑国开会,为什么准备了一年还没有攻打纪国?

因为发生了意外,北戎突然攻打齐国。春秋时代,地广人稀,由周王室承认各个诸侯国之间还有大量的无主之地,在这些无主之地上散居着不被周王室承认的居民,称为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其实只是名称不同,在各诸侯国的眼中,通通都是蛮夷。

所以我们会看到春秋时代处于中原腹地的郑国偶尔还会被北戎骚扰,那么处于山东半岛北部的齐国被北戎攻打一下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那是什么北戎呀,都是从夏商时代就居住于本地的原住民,有的以游牧为生,有的农耕技术落后刀耕火种,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经常迁徙,与齐国、鲁国这些文化昌盛,农耕技术发达的诸侯国当然不能比,因为文化落后、耕作技术落后,又没有定居的习惯,就被人称为蛮夷。

这与清朝末年,中国人被西方人称为蛮族,并且搞了个“傅满洲”作为代表,如出一辙。自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易的真理。

但春秋时代蛮族的战斗力相当强悍,犬戎可以攻破西周都城镐京,逼得周平王东迁洛阳,虽然从政治上来说,西周和东周都是周,但如果严格点来说,西周被攻破首都镐京到周平王东迁洛邑,其中大约有一年时间是天下无王的状态,这个停顿相当于灭了一个朝代。而且东周和西周从控制力来说,更是天壤之别,东周在战国时沦落为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这更是西周时代的周天子不可能想像的事情。

而中原地区散居的戎族和夷族,随便攻一下就能攻破一个诸侯国的事情在春秋二百四十年历史上也屡见不鲜,所以北戎的攻打对齐国是极具威胁的。因此齐国恳请郑国出兵相助,郑国答应了。

---   03   ---


相当有意思的是,齐国收到北戎的军事威胁后,向诸国发出求援,诸国都派了援兵,但竟然让郑国太子做联军统帅,可见郑国要么是出兵多,要么就是郑太子忽军事水平高。这也为后面齐僖公要招郑忽为婿,埋下了伏笔。

我们再看,当时齐国周边至少有三个大国,卫国,鲁国和宋国,他们都只是象征性的派支军队,而郑国不但有求必应,还派出了精锐部队和精锐将领。

要知道这时候的郑国还与周王室交恶,周王室虽然衰落了,但调动一下周边的小诸侯国去骚扰一下郑国还是很简单的,而且宋、卫、陈、蔡四个大国与郑国也处于敌对状态,曾经联合围攻郑国东门。

郑国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还派出一支精锐部队,由太子郑忽率领去援救齐国,不得不说这两国是真爱啊。

但国与国之间能有真爱吗?不可能的。

郑国强敌环伺,自顾尚且不暇,分兵入山东帮助齐国,并不是对齐国有真爱,而是另一种自保的手段。

当年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也是强敌环伺,东南有台湾不停的骚扰和渗透,东边有美国虎视眈眈,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对我们拉一把防一手,国际环境与郑国一样险恶。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出动志愿军,硬是用烈士的热血硬生生打出了大国的尊严,震慑住了其他觊觎我国的宵小们,这一战换来了20年的和平。


---   04   ---


同理,郑国太子郑忽率军救援齐国,六月份打败北戎,俘虏了北戎两个将军和一些高官,并且割了三百个甲士首级。这种级别的胜利,应该属于大胜。

前文我们说过,与普通的徒兵比起来,甲士无疑是比较精锐的士兵,而且能够披甲的士兵至少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地位的,比如士这个阶层。北戎虽然是蛮夷,但其组织形式和中原诸国应该相差不太远。

参考满洲八旗的编制,其中精锐的白甲兵也称白巴牙喇,上战场时身披双层甲,曾经创造六个人全歼二百四十名明军的纪录,这些白甲兵有多少呢?总数不详,但八旗中的两黄旗战兵总额大约2万多人,其中白甲兵只有二百多人,其精锐程度可见一斑。


周武王姬发伐商的时候,有八百诸侯会盟,当时是周国比较强盛的时期,周国出兵为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参考此时是国战的重要时刻,周国精锐应该倾巢而出,可知大国的兵力也就是如此了。

按照阵斩首级一般最多为总兵力的5%来计算,郑忽阵斩的三百个甲士首级,相当于打败了拥有一万五千甲士的北戎,北戎的实力应该也不容小觑。

那么打败了北戎的郑国,自然更不敢令人小觑。这也是郑忽在庆功会上底气十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庆功会上,鲁国按照周天子祭祀时的规矩,以爵位高低排列的时候,把郑国排在出工不出力的鲁国后面,郑忽自然火冒三丈。

---   05   ---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平时大家都不遵守周礼,到庆功会上,你鲁国就说要遵守周礼了,这不是明摆着欺负郑国的爵位低吗?

而且庆功会就是庆功会,为什么要按照祭祀的规矩去排列次序呢?
打仗的时候没有鲁国,为什么庆功的时候,鲁国就出现了呢?
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摘桃子也要照顾一下吃相吧。


那么是谁让鲁国来主持庆功会的呢?是齐国。你看,打仗的时候让郑国上,庆功的时候让鲁国主持,还美其名曰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对礼仪更熟悉,让鲁国来主持最合适。鲁国把国家次序编排错了,齐国竟然一声不吭,任由郑忽和鲁国闹翻,这招过河拆桥,玩的是溜溜的。

那么鲁国为什么要坚持按照祭祀的次序排列呢?不要忘了,纪国这时候已经到过鲁国求助了,鲁国的答复是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根据当年冬天,纪侯二次来朝见鲁桓公的时候,请求鲁桓公做中间人,联络周天子充当和事佬,调停齐国和纪国的关系时,鲁桓公说“不能”,这个事情来分析,纪国夏天来求见鲁桓公时,鲁桓公给纪国说的应该是“先回去等消息”。

因为这时候齐国和郑国交好,这两个国家都是大国,鲁国虽然也是大国,但不可能在两线同时和齐郑两国搞僵,所以有必要借这次抵御北戎的战事观察一下风向。

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实际上齐国和郑国结盟,对鲁国的国家利益是不利的,所以如何能够优雅的损害或者更进一步破坏掉齐郑联盟呢?鲁国人抓住了庆功会这个机会。

  • 鲁国在庆功会上打压郑国,如果齐国作为主人不出面,则郑国的尊严必然被严重伤害,齐郑联盟就会出现裂痕;

  • 如果齐国出面力挺郑国,那么齐国不但落了个不遵礼法的罪名(虽然这个罪名没什么实质作用),鲁国还可以趁机发作,与齐国疏远,为将来的彻底决裂埋下伏笔。


一箭双雕。

齐国心里也门儿清,所以在权衡以后,齐国选择的是得罪千里之外的郑国,而继续与卧榻之侧的鲁国保持友好关系。

由此反衬出齐国虽然国力正在冉冉上升,齐僖公也称为山东小霸王,但此时的实力还不能与鲁国彻底翻脸。

与50年后齐桓公九合诸侯之时,鲁国只能作为小跟班,齐国所展现出的大国风范,此时的齐国,还是“韬光养晦”的阶段。


---   06   ---


也许是作为补偿心理,齐僖公又提出嫁一个女儿给郑忽。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这已经齐僖公第二次向郑忽提亲了,第一次时,齐僖公以女儿文姜向郑忽提亲,文姜和宣姜都是齐僖公的女儿,是著名的美人,也是当时各诸侯国国君与世子竞相追逐的对象。

但郑忽拒绝了齐僖公的提亲,他说:“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意思是,人各有志,虽然齐国是大国,但我们郑国也不愿意高攀。

按理说,齐国作为大国,被郑忽这么堂而皇之的拒婚,齐僖公应该不会再自取其辱了,但可能是这次鲁国把郑忽得罪惨了,齐僖公又看郑忽能征善战,越看越喜欢,所以就腆着脸又提了一次。

然后,再一次被郑忽拒绝了。

郑忽这次拒绝的理由是:“我们郑国都知道我这次来是救援齐国的,我要是娶了齐国女子,会有人说我假公济私,我就说不清了。”郑忽不但拒绝,而且是以父亲郑庄公的名义拒绝。这就意味着,郑忽是以国家的名义拒绝,郑齐联姻之事,以后也不要再提了。

仔细品郑忽的话,可以品出话中郑忽对齐僖公的不满:“我郑忽都知道这次来是干嘛的,你齐僖公难道不知道吗?”

“今以君命,奔齐之急。”我一接到救援命令,就急急忙忙的来救齐国了。结果,齐国竟然让我结婚,正事都不顾了?到底是谁被攻打啊?

齐僖公两次在郑忽这里碰了一鼻子灰,再也不提结亲的事情了。

郑国则通过这次对救齐之役,在国际上打出了名声,实实在在震慑了宿敌卫国、宋国和陈国一段时间。

虽然从郑国救齐这件事来说,齐国对郑国是过河拆桥,用完就扔,但郑国对齐国何尝不是借个台子,唱自己的戏呢,通过救齐,向各国展示军力呢?

有时候,杀鸡给猴看的效果要远远大于直接去杀猴。

---   07   ---


鲁国通过在庆功会上一个小小的座位排序问题,四两拨千斤,成功离间齐郑之间的关系,使齐国的远交近攻之策破产,延缓了齐国的崛起。

但吊诡的是,庆功会上鲁国与郑忽的这段恶缘,竟然后来经过鲁桓公的斡旋,变成了善缘。几年之后,鲁、郑、纪三国联军打败齐、宋、卫、燕四国联军。

这么看来,在齐国的这个庆功会上,郑忽是单纯的因受到忽视而愤怒呢,还是与鲁国合演了一出戏呢?这个,后文有说明。

而鲁国通过一次庆功会,结交了郑国,遏制了齐国,间接又保护了纪国,维持了山东半岛大国的地位,外交手段真可谓,高明!

这里荡开一笔说说郑世子忽与文姜的感情纠葛。

郑世子忽在公元前715年,也就是鲁隐公八年时到陈国迎娶了陈国的公女为妻,且是正妻。《左传》记载:“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诸侯及诸侯世子的正妻称为“妇”,“妫”是陈国的姓,从这里能看出郑忽在公元前715年已经正式结婚了。

如此推测,齐僖公以文姜向郑忽提亲,只能在公元前716年之前,因为这一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郑忽还在周王室做人质,陈桓公向郑庄公提亲,郑庄公同意,于是周桓王允许郑忽到陈国娶妻,郑忽一出周王城,从此飞鸟脱笼,翱翔云天。

以齐国的地位,文姜的美貌,向郑国提联姻的话,文姜能且只能是正妻,所以如果晚于公元前716年即鲁隐公七年的话,郑忽的妻子名分已定,文姜就只能做妾了,这不现实。

所以齐僖公只能是在公元前716年之前向郑忽提亲,那时候郑忽还在周王室为人质,郑国刚经历了共叔之乱,被卫国、蔡国、宋国联合压迫,同时与周王室关系也濒临崩溃,正是四面受敌的时候,如果此时齐僖公向郑忽提亲,那绝对是真的喜欢郑忽。

也可能不是齐僖公喜欢郑忽,而是文姜,结合文姜被郑忽拒婚后气得病恹恹的情况来看,不排除文姜在某个场合见到郑忽,被郑忽打动,继而鼓动齐僖公去提亲。

从文姜后来与哥哥齐襄公乱伦的事情来看,文姜并不是个很遵守礼法的女子,是个会主动去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爱情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考虑政治因素,只因为喜欢某个人,就要嫁给他。

而郑忽救援齐国这次是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郑忽已经结婚9年,文姜已经结婚三年,且临盆在即。齐僖公再次向郑忽提亲,不可能再拿文姜说事了,因为文姜三年前嫁给了鲁桓公。

鲁桓公对文姜非常宠爱,后文我们可以看出来,按照礼制,鲁桓公到齐国是与齐襄公开首脑会,不能带夫人同去,但文姜闹着要回娘家省亲,鲁桓公就“非礼”,带文姜回了齐国,由此引发文姜与齐襄公的乱伦,鲁桓公也丢了性命。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此次鲁国对郑国的排位安排,会不会是鲁桓公替老婆文姜出气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鲁桓公可真的是宠妻狂魔了。


文章最后,我们欣赏一下《诗经·郑风·有女同车》,这首诗是描写文姜的,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拒绝了文姜的郑国,描写文姜的诗句都是美好的,而在文姜的祖国齐国,描写文姜的诗句都是别有意味的,这真是让人感叹的一件事: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者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3)
个性太酷而误国的一代酷哥郑昭公
中国古代-春秋历史事件 ( 公元前770~476年)
一个飞扬跋扈的齐国君主执政史: 齐襄公的成功与失败
《春秋左传全译》(卷二 桓公) - 长春好吃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老秦人的故事】2、庄公小霸(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