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中医之八:中医的原则就是整体观

​​       中医的原则就是用整体观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医的诊治过程必须是客观的多因素诊断整合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病机结果,最后构成方剂的过程。而整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尽量全面地把握,减少失误的可能。

        一、中医研究的是疾病的整体

中医讲的是外因,中医叫风寒暑湿燥火,西医就是微生物病原体,二者并不矛盾啊,只是各自的研究的方向不同,前者是宏观的归纳,后者是微观的发现。外因是外界环境变化使人产生的不适应而得病,或者得到了传染也会得病这个是西医的说法,但不同的人,由于体质条件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是发热发烧,一般是体质好的,有的不会发烧一般是体质弱的,还有什么咳啊,就是表现有各不一样的。有的病程长,有的病程短。

        还有是内因,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生活饮食等致病,比如吃得太多了太少了,太油了,营养不够,吃冷的,睡觉什么,因大部分归结于生活方式。

        还有一个叫不内不外因,就是比如摔倒,吃错药、先天生来就是,不是上面两种情况就是不内不外因。

        有了发病的原因那么就有了病,疾病就有了外在的表现,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发烧,咳,拉肚子,肚子痛,腰痛,睡不好,身上痒,很多很多,只要感觉到不舒服都是外在的表现,身体的感受,以有中医舌(舌象)、脉(脉象)、色(身体颜色)的变化等等很多。

        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人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建立起一套整体的中医特色的运行模型,这个模型建立之前,也曾有过人体解剖,了解了大致的结构,如心肝脾肺肾,但是很多功能在那些解剖中无法解释,只好放弃那些解剖学上的直观定义,将功能结构进行归类。比如肾主骨,不是说骨头就是长在肾上的,是说肾虚了,好象人就站不好,就是骨头不好。象肺管着皮肤,就是感冒了,先是皮肤感觉到,然后咳,这是归到肺的功能。反正就是什么功能更接近哪个器官就归哪个器官。从而建立起了多个的这种生理系统,比如六经系统、经络系统、脏腑系统、营卫系统、三焦系统、气血精津系统、八纲辨证等等不同的系统(也就是一种人体生理模型,因为不能把人弄死了再去了解它,所以它是一种活的系统),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交叉的,都是为了诊断疾病而存在,并在长期的人体实验中验证过的,一直流传到今天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生理系统。它是一种从实践中得来的,并经过千万次的检验总结后得到的,虽然好象很主观,但其实这是一种逻辑严密的系统,这种这种主观是在实践中检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写这些。。。。。

        二、中医的疾病诊疗路线

        中医的诊断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

        望,神态,亢奋,软弱等等,脸色,五色黑红黄青白,舌头等等

        闻,就是象咳,呼吸,喘的声音,各种不同,还有身上的气味,排泄物的气味等等

         问,也很多,主是问是睡觉,吃饭,身上的感觉等等,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切,就是切脉,还包括摸身上的感觉,但主要还是切脉,根据那段血管的跳动的速度(数脉,迟脉等),血管的长度(长脉,短脉等),从手指尖过去流利度(滑脉,涩脉等),还有在手上的深浅(浮脉,沉脉等),各种组合的脉,代表不同的机体内的生理在血管中的表现)这种也是经过长期总结的,当然这种手下的感觉得训练才行。

        举个感冒的例子,中医不是象西医那样只是细菌性,病毒性什么,而是风寒风热,湿热,很多种就要通过上面的四诊,问你怕不怕冷,怕不怕风,身上有没有汗,有没有口渴,想喝热水还是冷水,只要不一样的感觉就会有不同的治疗办法,不能搞混,饮食情况等,因为这里面可能会是相反的结果,这里还不能一定按病人述说的,仍然要诊脉,看舌头等等,病人的主观感觉可能会错再进行脉舌等的验证,减少误差。

      外因病,中医叫外感病,西医通过发现病毒细菌,有了抗体抗生素,其靶向性就比中医强,比如疟疾,针对疟原虫的青篙素,虽然是从中药中提取,确实用的是分析的方法,现代医学的方法,效果明显。但当年SARS流行时,西医还没有发现病原体、抗体,中医不需要了解是什么病毒细菌感染的,只要针对病人的病症诊断用一些经典的中医处方,就挽救众多病人生命,而西医在没有发现病原体及抗体前没办法解决这种病,只能加大激素的用量,后果严重,两者互有高低。

       内因病,中医里称呼内伤杂病,糖尿病,中医如何诊断治疗与糖尿病相关的病,真正的中医可以看数据,但不能用糖尿病的数据来开方,因为也许你数据正常,却仍有那些症状手足冷、睡不好,腹胀、口疮、便秘便溏交错等等,很多所谓血糖控制良好仍有这些症状。中医称消渴病,外在症状,就是三多一少,上中下消,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分类,病机情况复杂,往往有一些混合的症状互为矛盾,比如口渴应该是热,可下肢又怕冷,这是寒热错杂,还有头晕可能还便秘,头晕是虚症,便秘可能还是实证,这是虚实错杂。可能还有上面的所有的情况,都得仔细分辨,根据不同的外在表现确定其在内在的内脏器官的病变,再来针对性地开方。

      有了诊断手段就有了相对应的症状,通过中医的生理学模型,明确地形成成中医里“证”这个证不是症状,也就是疾病的诊断结果,是中医归纳形有的疾病内在的规律,比如肾阳虚、心阴虚、湿温、少阳病等等中医里的各类名称,这种证有的是单一出现的,有的是同时出现的,就需要医生进行分析。有了证型,就是中医的诊断结果,就来开处方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的方剂。而有的是采用外治的方法,就是用一些经络系统,外面的经络连接影响到内部的脏腑,就是针灸的方法。

      三、中药也是整体概念

      中医有中药、方剂的不同概念。方剂就是中医的处方,是严格的按中医理论组成的处方才叫方剂。有了上面的“辨证”才能构成“方剂”来论治,这才是中医的理法方药,才是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药是具体的药物名称,按照中医理论来进行归类。有药的性质,就是寒热温凉四性,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传说中的这个药性是神农尝百草总结的,估且认为是吧,不管是什么人,肯定是实践中取得的。

       有了这个药的性质——药性,就可以配上面的病症。也是上面的生理系统的一部分,就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就是说,辨证对了上面病证,比如热的病,就可以用寒性的药,是那个内脏器官功能(中医里叫脏腑)的病,就用那种味,比如咸入肾,甘入脾等等。所以中药一定要讲药性,不谈药性就不是中药。

        不同的中药通过配伍就是君、臣、佐、使的配合,就组成了治病的方剂,君药就是这个方剂是作用最重要的中药,针对病人最主要表现出来的病症,臣药就是加强君药的力量,佐药就是次要的病证,当然有些症状会是主要症状所附带的,就不需要治这种症状,使药就是帮助药力到达病位的药,好象很神奇一样。这就构成了方剂处方可以治病了。而这种处方不是只有煮成药汤的汤剂,还有其它的形式比如丸剂,散剂等等,不同的用药方式同样还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根据病证的需要来用。

           四、中医的整体恒动观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到,诊断是从整体的外在表现来判断,病证也有一种整体的模型,用药也是一个整体的配合,所以中医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再有一个就是变化,人体会发生变化的,病症会从好向坏发展,也是会从坏向好变化,在用药的过程中也会发生不同变化,这就是传变理论,六经传变,三焦传,表里传,经络传,脏腑传,一样通过外部的变化来发现,这就是恒动的原理,所以治病要更方。

        这些就是中医治病的原理,好象很简单,其实就象围棋似乎只有黑白,只有那三百六十一个点,但是其中的变化有多少。中医也一样,从诊断就有多种不同,然后是病证变化的不同,再来使用的方剂的不同,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全身,远比围棋复杂多了。而它不容易学好,容易出错的原因就是这里,它是个整体,如果只看到某一点,挂万漏一,就是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源于整体互相影响。

        五、中医的客观性

        从中医诊治路线可以看出,中医的诊断来源于人体外在的表现,这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是病患的主观感受也是人体的客观反映。中医的生理学是建立在长期实践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系统模型,虽然是其经验积累的思维过程是主观,但信息来源于客观的,是建立在普遍联系基础上的,是客观人体的反应,是动态化整体化的。中医的方剂是也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的组合。

        中医的概念与西医概念的不同在于,西医是建立解剖学上的有具体的形态,比如心脏、肾脏、白细胞、血液、组织等等,但这种概念是独立存在的,虽然有包含功能,但它的功能是依附在这些个体上的,分开来理解应用。

       而中医的概念,比如肾、肝、气、血等等概念,既有具体的形质,更多的是人体的整体性的概念,包含肾的整体功能、心的整体功能,叫“脏象”,还有比如气的,在不同的系统使用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卫气、与阳气就有不同的意义,肾气、肾阳的“肾”与“肾”的五脏的意义有不同,这种不同在于整体应用时,产生的不同使用方式,也是中医不好理解的原因。这种客观性是在于整体系统原则之下的客观,而不是分解分析后的客观。因此中医的各种概念是建立在系统整体之上的,不能独立于系统本身。就如同可以将“现代医学中的血”分离出人体来研究,但不能把“中医的血”分离出人体系统来研究。这就是分析科学与整体科学的不同的客观性。

       六、中医的阴阳五行

       在古代,人们为了将这些技术传递下去,需要有一种语言来表达人体,记录人体的变化、转化的过程,就象结绳记事一样,简单地说是一类模型语言,是一种运算符号,可以说就是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源于中国古代的认识自然的哲学思想,中医只是拿过来使用它。将上面的人体生理模型,与外界的因素,与药物的药性用五行来表示。

       比如,外因的风寒暑湿燥火,用风木、寒水、暑(相火)、湿土、燥金、火(君火)来表示,这里面有一些细节上的理论,人体里五脏(阴脏)、心肝脾肺肾对应的是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六腑(阳腑),膀胱水、大肠金、小肠火、胆木、三焦(相火)、胃土,等等,十二经络也一样,又对应着上面的关系,药物,寒性热性为阴阳,酸苦甘辛咸对应的是,酸木,苦火,甘土、辛金、咸水。

        阴阳就是人体的对应的阴脏与阳腑,对应的人体经脉前面是阴经,后面的阳经,对应的是上面是阳下面是阴,对应的是外面为阳,里面为阴。。。等等,归根结底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是同时存在的。可以是寒冷为阴,火热为阳,可以是干为阳,湿为阴,可以是亢奋为阳,安静为阳等等很多方面。。。

       阴阳五行同时变化运动。阴阳是相对的事物的两个方面,也代表着两种运动变化,可以从寒变热,阴变阳,热变寒,阴变阳等等。

      五行也是一种变化,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还有相乘与相侮,而中医的五行相生与相克不同于传统哲学里,而是代表着正常的生理是,是以土为中心,带动整个人体的运转叫土为中轴,脾胃为土,肝木(木又代表着生长)的功能传给心火,心火(火的功能是向上的,但不能太向上,必须要向下转,这里就有了阴阳转换)的功能传给肺金(金的功能是收,肺吸气后向下传),传到最下面为肾水(水里要藏,要热量),这里面不太好说,因为本身比较抽象。五行也可以是生长木,兴旺火,运转土,收获,贮藏的过程,这种变化正常的叫相生,不正常了就是病态了,就是某个环节有病就叫相克、相乘、相侮等。中医大夫就可以从种种迹象中看到这个过程是有问题的,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将这个外部系统与人体系统串起来,就好传承下去,阴阳五行不是孤立存在,是整体的,不是静止的,是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是辨证的,先用这种简单的说法来解释它吧。

       中医方法的技术路线,需遵循整体恒动的原则,明白这此整体性原则,就不会使患者、养生者被一些乱象所迷惑,就不会使学习者、应用者走错了方向,而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就可以保证疗效而少犯、不犯错误。

       中医是什么,就是从几千年前就传承下来的,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总结与发展的生命科学,世界其它国家也有,都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形成自已的特色,是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凭空而来的。但应该看到只有中医才仍然存在并服务于大众,是中医的理论更整体、严密、客观,也是因为我们的传承的稳定,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国硕果仅存,不但传承长盛不衰,而且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后依然能保持连续性。中华文明就是建立在整体性的哲学基础之上,中医的科学整体原则高于现在的分析科学,这种整体性已深入到社会心理层面而成为文化,这种整体性理念的先进性,维持中华文明长久生命力的,是重新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礼伯:关于圆通平衡、整体治疗的学术思想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1—8)
10分钟让你学会如何正确治疗各类癌症肿瘤(肺癌、肝癌、乳腺癌、大肠癌等)
中医中的哲学智慧
中医之阴阳五行
中医不治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