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芳茶庄兴衰史
                             杨芳林种植茶叶,有近1300年历史。杨芳茶庄的兴起,也有近150年历史。
    清道光元年(1821),英国茶商顾请九江买办在杨芳一带设庄收购茶叶,先在溪南称南庄,后在溪西称西庄。皆因交通不便,兴而废。清道光四年(1824),广州茶商钧大福等人顾请九江买办来杨芳再次设庄收购茶叶,招收茶工传授红茶制作技术,加工精致帽合茶“康砖”和云雾茶 “毛尖”。贩往云南、西藏等边远地区,一时间,杨芳林茶叶生意兴隆,成了相邻地区(江西修水县的溪口、通城县的小沙坪、崇阳县的金塘、通山县的南林)的茶叶集散地。清道光三十年(1850)杨芳瑶山红茶问世,成了汉口、九江、上海茶商争相竞购的抢手货。一时间,杨芳林成了繁荣热闹的“小汉口”。茶叶采摘旺季,制茶工达2060人,每年可制各种茶叶6530包,值洋8190元。咸丰五年(1855),清政府在杨芳林设立分卡,抽收茶税。茶商们利用黑竹排作为主要运输工具,从水路将包装好成箱的茶叶,经富水运至武穴,再装上洋船,运至汉口、上海、广州等地,赚了大笔银两,引得外国商人眼红。他们纷纷顾请买办,从九江、武穴沿富水而上,建房造庄,收购制作茶叶。九江英商代办方春源与本地茶商黄贻中接洽,贷资经营的“协和祥茶庄”,一进六重,两侧有耳房,面积达24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制作茶叶。制茶设备齐全,有大杆13把,广车(风车)30部,烘笼50个,炒锅100口,捆袋500条,茶盘1000个。黄贻中一年就可从中获利上万洋,英商买办方春源更是坐收红利(即每担茶叶扣5%的红利)。
    正如协和祥茶庄开业时的门前对联所期望的那样:“协力协心利从协出;和中和外祥以和生”。他们的作法,吸引大批商贾买办涌入杨芳林,纷纷携带英、德、意、法、美、日、萄、俄八国茶商的资金,来与本地人合作,共同兴办茶庄。本地商人出地盘、请工人、建茶庄,买办出投资、包销售的作法,使双方都获利。咸丰四年(1854),上海茶商吴乾凤、九江茶商陈同年、汉口茶商广福和、西安茶商邓永祥、广州茶商钧小富、九江茶商方源和等各路买办,来杨芳共兴办了十二个半茶庄。杨芳林街上八个半,乡下四个。上街有黄建纯(黄贻中之子)的“协和祥”茶庄,朱运碧的“同丰”茶庄;中街有唐德大的“德大”茶庄,郑常泰的“常泰”茶庄,谢宝成的“宝城”茶庄,吉涌祖的“涌祖”茶庄;下街有谢儒海的“仁大堂”茶庄,郑其祥的“乾德祥”茶庄,舒正煌父亲所设的“永福祥”茶庄。因“永福祥”茶庄规模最小,被称作半个茶庄。汉口人设立“福太祥”、“福兴和”、“永太源”、“义富祥”四个茶庄,分设在杨芳林的西庄、晓泉、珠林和大平庄。
    茶庄每年在清明前开业,接洽茶商,招收工人,维护机器,整理厂房。清明后开枰收购。每到这时,杨芳林两里长的街道就到处人头攒动,川流不息。茶庄里机声隆隆,人声嚷嚷。江西修水、武宁的,湖南平江、岳阳的,湖北通城、崇阳的采茶,制茶男女成群结队,甚是热闹。
    制茶的方法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各个茶庄将收购来的新鲜茶叶,通过炒、搡、烘、拣、包五道工序,制作成红茶、绿茶、砖茶。据日本茶商水野永吉光绪三十四年(1909)在《汉口茶叶》一书中写道:“杨芳林的青茶采摘多在清明、谷雨两季中。制青茶,先将新叶略焙,加揉搓,便之缩搓,再烘干半湿,封闭发汗即成。红茶制法,除烘改晒外,余与青茶同。”砖茶的制作方法,英国麦克伊文博士在民国二年(1913)九月一日的英国《财政时报》上介绍说:“杨芳林茶庄之压砖方法,初级幼稚,发酵后即置于蒸笼中,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助扛杆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放置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青茶(绿茶)、红茶、砖茶制作好后,均要由女工精挑细检,除去杂质,通过验收后,才能装箱。五斤一包,十包一箱。箱多用竹蔑编制,内垫白纸、泊纸。装箱后再用苎麻绳子捆紧。砖茶则用篓子,篓系蔑制,内铺笋壳,一篓装24或36块,每块1.3斤(老秤二十两)或1.5斤。每块砖用印有商标的泊纸包装,篓外用蔑片包扎。包装好之后,各茶庄的茶商买办打上商号印记。如九江茶商方源和,商号“春源和”;上海茶商吴乾凤,商号“厚祥”;汉口茶商,商号“广福和”;西安茶商,商号“永丰祥”等。脚力搬运到水埠码头(现老屋朱门口)堆好。堆上贴有“搬堆大发”的红条幅,择吉日装筏启运,运到九江后再上船运到汉口、上海等外国洋行,再由这些洋行转运到内蒙、新疆、西藏、青海和英、法、日、俄等国。启运时,鞭炮齐鸣,河中竹筏连绵不断,颇为壮观。
    杨芳林茶庄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9)为全盛时期,年产红茶7000箱,青茶5000箱,砖茶10000箱,值洋七十多万元。每逢茶季,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上山采茶;山山岭岭,村村寨寨都飘荡着欢欢喜喜的歌声。茶庄人来人往,收茶的、制茶的、拣茶的、装茶的忙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到处都幽香四溢,充满茶叶味。据《湖北省近代贸易经济史料选择》记载,仅汉口人在杨芳林开办的四个茶庄情况,就可见杨芳林茶庄的繁荣情况。书载:福太祥茶庄:年有男女工520名,每年制经茶1200箱,值洋3000元;福兴和茶庄:男女工454名,年制各类茶1180包,值洋12230元;永大源茶庄:男女工544名,年制各类茶1350箱,值洋10300元;义昌祥茶庄:男女工536名,年制各类茶庄2100箱,值洋27900元。
    民国元年(1912)后,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运输不畅,使茶庄生意一度萧条,虽然民国四年(1915)年,杨芳林生产的红茶在巴拿马国际茶叶评比会上获得金奖,使茶庄有了恢复,但终因战乱,运输受阻,茶庄便逐步走下坡路。
    民国十六年(1927)中俄茶叶贸易再度恢复,杨芳茶庄也随之兴旺。有四个茶庄又开始生产,每年产头茶一千余担,二茶七百余担,均由本地脚夫肩挑背驮,翻芭蕉岭到南林桥,送到杨芳人在汉口开办的茶叶行出售,后由于战争不断,土匪出没,运输受阻,茶庄茶叶很难运出去,因而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民国二十九年(1939)日本军队放火烧毁了杨芳林的大部分茶庄,使茶商被迫躲进深山。茶庄关闭,茶园荒芜,茶农流离。杨芳林的茶叶生产从此一蹶不起,年产量下降到三五百担,茶庄也就随之衰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世纪前叶两湖茶业及出口
万里茶道其实不是一条道路,而是一种经济流向(上)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江西省—-— 景德镇市浮梁县西湖乡磻溪村
一张图教你看懂中国所有茶叶
《茶叶之路》 20140104 第四集 两湖茶事
“烘”掉的甘醇--邹家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