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南蚕乡里的声声蚕歌(组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白居易的《忆江南》,总能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田园村舍,如诗如画。



    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桐乡,具有悠久的桑生产历史,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据方志记载,早在唐宋时代,这里的蚕桑及丝绸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长期以来,我市农村流传着“吃饭靠种田,用钱靠蚕桑”的谚语,可谓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孕育了反映蚕事活动,表达蚕农情思的蚕歌。    蚕歌是流传于蚕乡的一种特殊的民间歌谣。它是蚕乡人民在从事蚕桑生产活动中创造的语言艺术。它跟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一书中所列举的田歌、牧歌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在艰苦的劳动中寻求慰藉、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蚕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有直接或间接描写蚕、桑、丝、绸等的诗歌共计达49篇之多,如《召南》、《邶风》等。《诗经》中的蚕歌,应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蚕歌。此外,《中国歌谣集成》和地方《蚕桑志》中也有对蚕歌的收录和记载。    桐乡民间所流传的蚕歌,内容十分丰富,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涵盖了蚕桑生产、蚕农生活和蚕乡习俗等诸多方面。如有一首《马鸣王》蚕歌,在桐乡以至杭嘉湖农村流传甚广。这首蚕歌所唱的内容,从蚕子孵化到收蚁,从饲叶到上山,从采茧到卖丝,整个养蚕过程基本上都唱到了:    清明一过谷雨来,谷雨两边要看蚕。    当家娘娘有主意,蚕种包好放被里。    隔了三天看一看,布子上面绿茵茵。    当家娘娘段好,毛轻轻掸介掸。    快刀切叶金丝片,引出乌娘万万千。    眠眠得崭崭齐,二眠眠得齐崭崭。    火柿开出捉出火,谏树开花捉大眠。    ……    另一首《腌种》的蚕歌,反映的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养蚕方式和生产风俗:    腌蚕种,腊月天,家家一般然。    有的人家石灰腌,有的人家用松盐。    十二月十二来腌起,腌到腊月廿四卯时前,    收落蚕种掸落盐,百花汤里端介端。




    由此可见,蚕歌在传播养蚕生产技能、记录养蚕生产习俗方面,俨然是一篇养蚕生产的经验总。在科学文化不发达的时代,蚕农们正是通过蚕歌这种方式,将古老的养蚕经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而如今,那些洋溢着淳朴蚕桑气息的“蚕歌”,在桐乡已渐不可闻。于是,如何让这些宝贵的蚕歌传承下去,成了有关部门的头大事。



2008年,桐乡市建立起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对桐乡蚕歌作了专栏介绍;至2009年,桐乡蚕歌已被列入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蚕歌老艺人褚林凤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蚕歌)传承人;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桐乡蚕歌》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在江南蚕乡富饶的土地上,婉转清亮的蚕歌,将余音缭绕、生生不息!

中国清明网旗下民间习俗频道,中国清明网,民政部指导、殡葬协会指定、中国最大最权威的网上祭祀平台,积极响应中央文明祭祀的号召,倡导绿色祭祀,全国居民都可以来清明祭祀网免费创建网上纪念馆,网上祭祀,彰显文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桐乡市文化馆陈亚琴2012年5月17日)    

扫码关注“清明网”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江蚕丝业
泾县蚕桑业的兴衰
嘉兴蚕桑习俗
养蚕业面临生存难题 到底该不该继续养蚕
苏州蚕专:第一部分(创校篇)1903~46年由拍摄者-白泽干先生。谨此表示感谢!注:此片并非校史片。
重庆蚕科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