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山四大古名居:庭院深深话老屋

 通山在湖北省素有“古民居之乡”的美誉,史海钩沉,庭院深深,让我们一起重温古时建筑之美。

01

宝石古民居群:老房子里的慢生活

导语:

有一个村落,70年代前的人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情有独钟,被邻村笑穷也好,被在外打工的子女劝说也罢,他们坚持不拆房,不揭瓦,住在老房子里,与菜地为伍,与井水为伴,过着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的慢生活。

宝石村起源

宝石村,位于通山闯王镇,一条碧绿的小河从九宫山潺潺流下,将宝石村划分为南北两岸,因铺满河床的鹅孵石如宝石般圆润,这河便叫宝石河,这村便叫宝石村。

宝石古屋以散落成群著名,于2002年12月被立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岸北岸

南岸,曾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富商云集,如今,虽早已没了民国的风光,墙面斑驳,木头发霉,瓦沟间长满了青苔。

但,谁说陈旧、斑驳的东西就该淘汰,正是宝石村这与众不同的气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北岸,房屋墙体虽已斑驳,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豪华”,鹅卵石铺路,龙凤飞檐,雕梁画栋,庭院深深。

古之韵味

旧式木门,吱呀吱吱地叫,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斑驳半墙处,青苔野蛮生长,仿佛在宣布着它的占有权。

古屋边,农家大娘在水井旁的水塘洗衣服,棒槌捶衣服的画面勾起小编的久远记忆。

临近中午,阿婆提着个菜蓝子,颤巍巍地走到菜地摘菜,白胖的萝卜藏地下,阿婆拔呀拔不动,改为拔白菜。

徜徉在绿如碧带的宝石河边,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阡陌小巷里,这时的人过着都市人羡慕不来的慢生活,要是谁想跑在前头,对不起,请回城,别坏了这儿的规矩。

地址:闯王镇宝石村。

02

王氏老屋:庭院深深诉愁肠

导语:

洪港镇地处通山边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曲径通幽处的江源村,留存有许多古老珍贵名居,这里选两处作为代表。

老宗屋

老宗屋供奉着若干大牌位,听王氏族人说,老宗屋是供奉江源村世世代代文化名人的地方。

原来,江源素有“耕读传家”的民风,明清时期,江源建有蒙馆、经馆,社学让平民百姓都能读书识字。

族人迪吉科考中进士,可他弃仕择师,一生课弟子近千余。江源域内进士4人,举人12人,太学生和庠生56人。

建国后,全村大学生150人,硕士生7人,博士生4人。明嘉靖4年(1547),王德豫在江源販里建此屋,如今经历了470余春秋。1991年6月13日,“老宗屋”被列为通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迪拜堂

白墙黛瓦,石礅红梁,题字门牌,让我们穿过门廊,体会古时候大户人家的庭院深深吧。

一门套着一门,一眼望去无穷尽,一井一户人家,共十八口天井,有没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

小编悄悄告诉你,这里是电视剧《大宅门》的原型

清咸丰年间,族人王迪吉、王迪光建起“迪德堂”,一进四重,内设18个天井,建筑面积达3000方米。2009年,“迪德堂”命名为“王氏老屋”2014年,“王氏老屋”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屋守护者

“王氏老屋”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离不开在老屋中长大的一位80后青年才俊的奔波与呼吁。

从2005年开始,王定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才致力于家乡江源古民居的保护。

劝阻制止多起村民毁坏古民居的行为,大量拍摄、收集、整理、编写关于江源古民居的资料。

通过传媒手段宣传江源古民居的重大价值和独特魅力,极大提高了江源古民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8,王定钊被选为全国13位保护家乡杰出人物代表之一。

地址:洪港镇江源村

03

周家大屋:隐居九宫山脚的周瑜后人

导语:

九宫山脚下的周家大屋,迄今230年,几乎看不到修葺的影子,因为周氏子孙一直住在里面,有人住的地方,就有人气,梁柱不发霉,墙面不爬青苔。

于2004年被晋升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大屋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砖、青瓦、青木构成,内建有厢房、祠堂、小姐闺阁。

大小房间132间,48个天井,屋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在屋内周游,正所谓是庭院深深,晴不遮阳,雨不打伞。

大屋四面环山,三面环水,前面是层峦起伏的幕阜山脉,上九宫山的路从门前经过。

背靠青龙山,绿意葱葱,却有一块大的秃斑,叫石刻头,就像中年油腻男的地中海式秃顶,寸草不生,挺有意思,云雾缭绕,似乎在为它遮掩。

周家大屋历史悠久,史载乾隆戊戌年,三国东吴大将周瑜后裔同统万公举家迁徒于此兴建而成,夫妇俩生三子,三子各成一脉。

周家大屋分别有丁、财、秀三门,中门为秀门(秀即秀才),左边为丁门,右边为财门。

三门说来也巧,住秀门两边的都出了一类大学生、博士或硕士;住财门旁边的则是周家大屋最富有的;而住丁门的则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屋内有48个天井,它的作用一是通风透亮,二是有水不外流也叫四水堂,即聚财的意思。

看屋,共有十二块牌匾,曾有光绪二十年赐与的贞节锦表,由13岁小姑娘守着一直寡居到老,文化大革命时遭受破坏,现幸存仅两块。

大屋呈U字形排列,U形空地叫屋场,是农家小孩嬉戏玩耍的地方,也是秋收时节晒谷子、打黄豆的地方。

周家大屋是九宫山的特色景点,内设有民宿、农庄、土特产店等,古屋的庭院深深让游客流连忘返。

地址:九宫山风景区中西港村周家湾,导航搜索“想静静民宿”。

04

王明璠府第

导语:

王明璠府第为省重点保护单位,府第所在的村为全国性文化名村,这个小小县城的一个宅第,据说当时还惊动了皇帝。

王明璠其人

王明璠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清末县太爷是也,育有六子四女,紧邻其父老屋旁西边新建房子。繁衍至今,王明璠子孙已有第五代直系传人,至今,仍有200多户族人居住于此。

据王家族谱记载,王明璠在清咸丰年间中举,曾任江西武宁、瑞昌、上饶等地知县,为官30年。他任瑞昌知县时,外江内湖,公倡筑长堤,以捍水患,人称为王公堤。

任萍乡知县时,他兴建了“福惠仓”以赈济灾民,“萍民歌颂,建生祠百余处。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71岁的王明璠跋涉数千里,面奏皇上,朝廷褒其忠义,1901年,王明璠授受封四品“朝议大夫”,其大门额书有“大夫第”的门匾。

楚天第一大夫第

据资料记载,“大夫第”建于清咸丰年间,占地6600平方米,古宅一进五重,有28个天井,48间正房,16间厢房,拥有家祠、家学,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

还有“怡济药房”、家庭戏楼、牢房、主体宗祠、宅院、学校、花园及各式手工作坊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是湖北省现存的明清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民宅,被称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

整座古民居的建筑风格融合南北,连贯东西,而又自成一体;建筑技艺上独特精湛,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堪称明清民居建筑奇葩。

古民居守护者

步入吴田村畈上王湾子里,一位光脚的孩童领着记者穿行于村巷中,来到了王德风老人的家里。

今年82岁的王德风老人,是王明璠第五代直系后代,也是现在村子里的族长,自小便与长辈们居住在大夫第古民居内,是这座传统村落、也是这座古民居的守护者之一,2008年搬离古民居。

老人领着记者走向王明璠大夫第遗址,路上听老人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王姓居民是在明朝初时从江西迁徙而来,他们用泥土堆起最初的聚居村落。

大厅内一副对联:“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儿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王德风老人说,祖上王明璠不仅自己从政有道,还立下族规,子孙后世一定要勤俭持家,忠孝两全,拒奸邪走正道。

“这座宅院虽然特别大,但建得极为简朴,除了戏楼、宗祠稍有装饰之外,再无雕刻。这在当时来说极为少见,连与一般的富户都没法比。这充分反映了先祖王明璠是个崇尚朴实无华的人。”

老人介绍说,祖祖輩輩的王氏后人们都谨遵祖训,勤勤恳恳。

开发者

近年来,通山县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村落吴田村的文化开发,深入挖掘王明璠家族文化,拟建设一个大型的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古民居民俗文化景区。

若是建成,有王明璠古民居景观园、古民居风情商业街、玉带河花溪景观带、休闲农业园等。

拟打通大夫第后花园的通道;在大夫第附近兴建戏台,对接当地的山鼓、山歌等乡土文化……

(注:王明璠府第介绍来源于咸宁日报)

地址: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村

一段段残垣断壁,一块块青砖黛瓦,细细品味远古图腾的流风余韵,把玩门楣上依稀可辨的风蚀遗迹,不禁让人感叹岁月流失,韶华易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民居
人文武汉通山、通城文化考察纪行(2)江源村座谈“文保”
荆楚地理|县令建豪宅惊动朝廷,现成“湖北第一宅”,全屋64间房住百人绰绰有余
通山秋日行(二)''''楚天第一大夫第''''——王明璠府第(词一首)(2018.11.3.)
通山宝石村,一条时光隧道通往明清岁月
埭尾水上古民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