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主陵最新考证

公主陵考证

关键词:公主陵  满蒙联姻  科尔沁       满珠习礼   和硕公主  

内容提要:和硕公主是大清国和硕成亲王(因曾经封克勤郡王,有些史料也称其为克勤郡王)岳託的大女儿。被大清朝太宗皇帝皇太极收养。生于后金1615年。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二年(1628年),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清太宗崇德二年七月(1637年)被封为和硕公主,同月十七日和硕公主去世,时年二十三岁。埋葬于东辽河东岸今公主岭市区北6.3公里山岭南坡的公主陵园内。今天的公主陵园已成废墟。陵园所在的山岭因有公主陵而得名公主岭。公主岭这一带当时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游牧地。28年后的康熙四年(1665年),额驸满珠习礼于去世,与和硕公主合葬。

篇章目录:

1、  公主陵的地理位置和目前陵墓的现状

2、  公主陵的相关民间传说、当地居民的采访记录及考证

3、  公主陵所在地的沿革,科尔沁蒙古和后金及大清皇室的联姻关系。

4、  公主陵的形成原因,清代早期同中晚期公主墓葬规定的变化

5、  科尔沁蒙古公主陵的分布和相应情况

6、  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座落划分、公主陵墓主的初步认定

7、  下嫁科尔沁左翼中闲散王公的公主陵分析确认

8、  和硕成亲王岳托之女和硕公主及额驸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婚姻旅程

9、  公主陵相关历史记载的真伪判定及衣冠冢说法的荒谬性

10、           满珠习礼陵墓与公主陵合二而一的史料依据及公主陵考证的最后结论

附录一:公主陵相关的历史照片,图片

附录二:引用资料和文献目录

一、公主陵的地理位置和目前陵墓的现状

公主陵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西南部。在公主岭市区北新桥村潘家屯东侧,高岭南坡下。陵园位置在东经1244834秒;北纬433348秒左右。陵园所在位置海拔高度198米左右,陵园后岭海拔高度210米左右。陵园正北0.75公里玉川村和马架屯之间是附近岭脉最高点,海拔达到230米。陵园正南1.35公里是兴隆河,河床海拔190米。

公主陵园后面的高岭是松辽分水岭的一部分。松辽分水岭由伊通县越过清代柳条边(部分地方可见边壕残迹)遗址、京哈高速公路、高速铁路、102国道、哈大铁路过陶家屯后,主分水岭继续向北延伸。其中一部分向西延伸到东辽河东岸。这一部分就是公主陵园后面的山岭。由东向西经过刘房子石丰村、哈了哈屯、过公怀公路到师范学校、马架子屯、公主陵、潘家屯、薄家屯、上头子屯、土城子、过公秦公路到丙上堂、战家屯、九间房、黑山嘴子、山西头到东辽河东岸。山西头是岭脉的西端,海拔200米,较之公主陵园后面的岭顶低十来米,但由于屹立于东辽河岸,岭脊尤显突兀。西辽河河床高度海拔165米左右,因此山西头的相对高度大约35米左右。

以陵园遗址为中心,其西南1.9公里到新桥村;正西0.85公里到潘家屯,1.63公里到薄家屯;西北2.2公里到土城子;正北1.78公里到玉川村;东北0.89公里到马架子屯;正东1.18公里到师范学校;东南1.63公里到四合屯;正南0.94公里到江东孙屯,6.35公里到公主岭市火车站。

目前,公主陵的陵园及陵墓已经不存在了。其遗址上是老乡的玉米地。在陵园所在位置有大约20米宽,40米长的方圆内可见到青砖瓦的碎片,大的如鸡蛋大小,小的如硬币大小,零星散落在这个方圆内。饗殿废墟上砖瓦碎片比较密集,地势较周围略高,两个陵墓所在位置雨后有塌陷的坑洞。公主陵后面山岭的山坡上被老乡开垦成梯田。只有岭脊一代还有些灌木和杂草,没有高大树木。公主陵后面高岭的西坡已经被大量取土。估计再有若干年,公主陵后面的山岭将不复存在。

二、公主陵的相关民间传说、当地居民的采访记录及考证

关于公主陵墓主人的传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  蒙古达尔罕王的女儿响铃公主,为爱殉情而死,葬在这里。

2、  清朝皇帝的养女或王爷的女儿响铃公主下嫁蒙古王公死后的坟墓。

3、  清朝的公主下嫁蒙古汗王途中病死,埋在这里。

这三种传说又衍生出多种版本的民间故事。但所有的故事都没有脱离清朝皇室和蒙古王公。除了这些传说这外还有一些文字资料关于公主陵墓主的记载。先归纳如下:

1、  清朝太宗皇帝皇太极的女儿或养女下嫁蒙古汗王死后的陵墓。

2、  清朝乾隆皇帝的女儿和敬固伦公主的陵墓。

3、  清朝嘉庆皇帝的养女下嫁蒙古王公死后埋葬在这里。

4、  清朝和敬固伦公主的衣冠冢。

从上面的文字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出,所有的文字记载也都指向了清朝的公主,并且都关联着蒙古王公。

除了文字记载外,还有很多实地踏查记录,下面是破衣老叟一段踏查记录。

调查时间:20141017日。

调查地点:公主陵遗址附近。

被调查人情况:李春江,男,1952年生人。家住公主岭市山前村。他家的玉米地就在公主陵遗址东南面。

破衣老叟问:“你知道公主陵的情况吗?”

李春江答:“公主陵现在已经没有了,碎砖碎瓦也只有铜钱大小。去年夏天有香港人来这里寻找公主陵,还是我带着去的。要不是我带着去,他们想在齐腰深的玉米地里找到公主陵那就难了。我们家的地一直在公主陵附近。以前听我爷爷说过,他们年轻时铲地时如果遇到下雨,就到公主陵的破房子里避雨。我爷爷还说,公主陵原来有个大院套,里面有一栋青砖瓦房子,房后面有两个圆坟,院子的四周都是大榆树,院墙门外南面二三十米左右也有好几棵大树,据说附近有一口水井。我小的时候有一棵大树还在,水井已经不见了。据我爷爷说大院套的西面有一个小庙,小庙西面还有一栋破房子,那是看陵墓人住的地方和碾坊、牲口棚。我爷爷还说,看陵墓的人是公主陵西面潘家屯的人,外号叫孙花先生。他种着公主陵的三垧地,收成归孙花先生自己。”

破衣老叟又问:“听说过公主陵里有没有死人吗?”

李春江回答:“听老辈人说,公主陵里有死人的骨头,其中有特别长的腿骨和特别长的胳膊骨,比我们现在高个子人的骨头要长许多。骨头架子被拽出前,放在坟里台案上,没在棺材里。”

破衣老叟又问:“知不知道坟里埋的是什么人?”

李春江回答:“什么人不知道,只听说很早以前来上坟的是蒙古人,从北面来的。”

从上面的实地踏查记录也可以看出,公主陵和蒙古有密切关系。

关于公主陵考证方面的记录非常少。下面列举相关史志、专业及业余考古材料如下:

(一)成书于光绪34年(1908年)的姚诗馨编撰的《怀德县乡土志》中有这样两段记载“距县治七十里,为县治西路第四区,社(南振康社)东南公主岭岭上小城一,距县治八十里。”“有一古城在朝阳坡东南公主岭西北,地名小城子。”这两段关于公主岭的文字,是当地史志最早提到与公主陵相关的记载。记载中提到的小城子应该是今天的土城子。从上面的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公主陵后面的山岭已经称呼为公主岭了,伪满洲国地图标志这道土岭为“后公主岭”。

19037月俄国人在东北修建的铁路南满支线已经通车,车站位于公主陵南面12里左右的铁路线上,建成时叫三站。19059月长达一年零七个月的日俄战争以俄罗斯妥协而告结束。日本人从俄罗斯人手中接过了南满铁路的管辖权。在此以前史料记载中提到的公主岭都是指公主陵后身的岭脉,而非指现在的公主岭市区(即当时的三站)。令人惋惜的是,姚诗馨没有对公主陵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描述。

(二)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孙云章的《民国怀德县志》修成。志中对公主陵有了简单的描述,并且配发了两张公主陵当时的照片,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从公主陵的正前方和正后方拍摄的(见附图一和附图二)。由于志中对公主陵的直接描述仅限于这两张照片下面的注释文字和本志'古墓’ 卷中的少量记载。因此,这两段注释文字和'古墓’卷中的记载的信息极其珍贵。现一字不漏的录到下面:

公主陵正面照的注释文字,下面()内的文字是作者加的:“本片为公主陵摄影,陵在邑(指今天的怀德镇,是当时县治所在地)西南九十里之小城子村。相传所葬者为和硕亲王公主下嫁于蒙王世子。葬于咸丰三年。在清时,每岁秋有蒙人致祭。今则殿犹存、墙垣颓圮、榛莽深蔚、古木森然。此影为陵之前面也。

公主陵背面照片的注释文字:“本片为公主陵之背面。其地址及来历详另片陵之正面。陵后突出地上者为公主之,左之一不知所葬为何人。短垣围绕、古木杈。每届夏令,则草木青葱、纤尘不起。过其处者恒留连不置云。

本志中'古墓’卷中对公主陵是这样记载的:“公主陵,在城(指今天的怀德镇)南南满铁路三站之北。名公主岭者,以此墓在岭上有堂一间。周墓之地为祭田,主祭者为蒙古人鲍姓。但公主之历史不可考矣。”

从《民国怀德县志》关于公主陵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  公主岭名字的来历。位于现今公主岭市区火车站以北十里左右的一道山岭叫公主岭,这条岭叫公主岭的原因是由于岭上有公主的陵园。今天公主岭火车站及附近城区当时还叫三站。

2、  亲王的女儿嫁给蒙王世子。下葬时间为咸丰三年。

3、  来祭祀的是鲍姓的蒙古人。

4、照片为我们提供了公主陵的规模和当时的状态,为我们深入考证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特别是为我们呈现了陵园内有两座陵墓。为后人考证公主陵提供了依据。

这里,关于蒙古鲍姓有必要作出说明。鲍姓是蒙古孛尔只斤氏的汉语译音,这一姓氏也有译成包姓的,在清朝的史料里一般称为博尔济吉特氏。这一姓氏是蒙古贵族中黄金家族的姓氏,奇渥温孛尔只斤也速该巴特尔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的后代是这一黄金家族中贵族的贵族。他的后代都姓孛尔只斤,译成汉姓'包’或者'鲍’。

(三)成书于199512月的由吕振兴编撰的《怀德县志》中,对公主陵的介绍多了一些,并且配发两张公主陵照片(见图三、图四)。其中的公主陵背面照片和《民国怀德县志》中公主陵背面照片是同一个底版。另一幅公主陵侧面照片不知取于何处,但能断定拍照的年代和公主陵背面照片的拍照年代相去不远。

这部《怀德县志》还附了一份'公主陵考’。这份'公主陵考’里提出“墓高五尺四寸,宽四尺六寸,墓基座高一尺三寸,一律青砖砌成,其下有墓穴,穴内放置灵棺;穴有隧道通向墓前殿。殿砖石结构,店堂内宽一丈三尺五寸,长两丈七尺,墓和殿四周,有青色砖墙环绕,殿前围墙处开有正门和侧门西围墙外靠南的地方另建庙宇一座。墓四周土地为祭田,并住着鲍姓陵丁,以事管理和祭扫。”(并注明以上这些资料据“旧县志”、《满洲旧迹志》)。

这份'公主陵考’得出的结论是:“公主陵应该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第三女,和敬固伦公主的遗体。”

这份考证中还提到,公主陵的规模和制式,同位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镇呼和格勒嘎查的固伦端靖公主的陵,以及位于法库四家子蒙古族乡的固伦端敏公主陵墓(称王爷陵)相差无几。

(四)再有一份是吕振兴(199512月成书的《怀德县志》编撰者)写的《公主陵考证》一篇考证性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考证结果是:公主陵是和敬固伦公主的衣冠塚。

从上面诸多考证及踏查实录、传说我们可以判定:

1、  公主陵是清朝皇帝或王爷的女儿下嫁给蒙古王公或世子死后建立的陵园。

2、  公主陵的建造年代最晚在咸丰三年以前。

3、  公主陵的主祭是蒙古鲍姓(孛尔只斤氏或博尔济吉特氏)。

4、  公主陵的规模制式同与之相似的其他地区公主陵比较可以为公主陵的考证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三、公主陵所在地的沿革、后金和大清皇室同科尔沁蒙古联姻关系

据《怀德县志》(新、旧志)记载:公主陵所在地上古为肃慎之地,肃慎是部落名称。秦、汉、晋为扶余属地。隋朝为高丽国属地。唐代为渤海扶余府管辖。辽归东京道信州境。金归咸平路。元归辽阳行省。明归奴儿干都司。明末清初这里称为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游牧地区。

乾隆四十九年,开始有流民进入这一地区经商、私垦。为此理藩院奏准,“科尔沁旗达尔罕王地方游牧商民近开原县者,即交开原县管理。”嘉庆七年驰流民出边,荒地渐垦。道光元年这一地区划归昌图厅。同治五年在公主陵北九十里的八家子(今天的怀德镇)设分防经历,仍然归昌图厅管辖。光绪三年昌图厅升为昌图府,八家子分防经历移到康家屯(今康平县),这一地区成立怀德县,归昌图府管辖。民国归奉天省洮昌道管辖仍然称怀德县。

1934121日伪满洲国将怀德县第一次划归吉林省管辖。一直到1945815日日本投降,公主陵所在的怀德县一直归吉林省管辖。

1945年到1949年大部分时间归辽北省管辖。1949年,公主陵所在的怀德县再次划归吉林省管辖一直到今天。

从公主陵所在地的沿革情况来看,从明末清初到清朝中晚期,这一地区始终是科尔沁蒙古的游牧区。

科尔沁蒙古,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建立的蒙古部落。明末清初在松花江和嫩江流域游牧。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时候,科尔沁蒙古部落还没有归附后金,甚至还和以叶赫女真部落为首的多部落联军,联合攻打过努尔哈赤。这一时期科尔沁蒙古部落的首领主要是明安、奥巴、莽古斯等。随着后金的不断壮大,科尔沁蒙古也需要有帮手对付察哈尔蒙古、喀尔喀蒙古各部的进攻。因此科尔沁蒙古改变了和后金对抗的政策。后金的远大志向是取代大明入主中原,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和强有力的帮手。于是两个部落一拍即合开始了长达三百年的联姻关系。

首先是科尔沁蒙古部落首领的女儿,嫁给后金、清朝的皇帝或王爷贝勒。同时又有后金或清朝的公主,下嫁给科尔沁蒙古的王公和台吉。满蒙的相互姻亲成了满蒙政治、军事联合的强有力纽带。

科尔沁蒙古部落,特别是莽古斯家族嫁给后金或大清的女儿最多。这些女儿在皇室的地位也非常显赫。比如莽古斯的女儿哲哲嫁给了清高宗皇太极,被封为皇后(即孝端文皇后)。莽古斯的儿子宰桑布和的两个女儿布木布泰和海兰珠也先后嫁给了皇太极,被封为庄妃和宸妃。庄妃就是孝庄皇后。

与此同时,后金、大清皇室也将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如后金天命年间嫁给科尔沁蒙古土谢图汗奥巴的和硕肫哲公主。天聪年间嫁给科尔沁台吉满珠习礼的和硕公主。天聪年间嫁给科尔沁多罗郡王奇塔特的固伦端靖公主。天聪年间嫁给科尔沁卓哩克图亲王弼勒塔噶尔的固伦雍穆公主等。这些公主都是皇家最珍爱的,但是为了帝国的统一大业,不得不远嫁大漠承担起满蒙具有政治目的联姻重任。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后金和大清国早期对下嫁的公主有严格的规定。比方说不能凭身份欺凌额驸,婚后一年内要和额驸一起回到自己所在的部落,死后要归葬到自己额驸所在的部落。并且皇族各家王公的女儿的婚事也要有皇室决定。后金和清朝早期,这些规矩执行的比较严格,中期以后开始松动。但是大清不绝和蒙古联姻的基本国策始终没有变。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612年到1912年这三百年间,后金、大清国下嫁给蒙古部落的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达432人。其中下嫁给科尔沁蒙古的有65位,在这65为皇室女儿中,公主就有12人,下嫁的科尔沁蒙古的郡主、县主、郡君、县君达53人。下面将下嫁给科尔沁蒙古的12位公主情况列表如下:

表一:后金和清朝下嫁给科尔沁蒙古的公主列表

公主名称

父亲

生父母

生卒年

出嫁年

额驸名字

所属旗

和硕肫哲公主

努尔哈赤养女

贝勒图伦次女

1612.7.16

1648.5

天命11.5

1626

土谢图汗奥巴

科右中旗

和硕公主

皇太极养女

和硕成亲王岳托长女

1615.2.2

1637.7

天聪21

1628

台吉满珠习礼后晋札萨克达尔汉亲王

科左中旗

固伦端靖长公主

皇太极三女

孝端文皇后生

1628.7.3

1686.5

崇德4.1

1639

多罗郡王奇塔特

科左中旗

固伦雍穆长公主

皇太极四女

孝庄文皇后生

1629.1.8

16782

崇德61

1641

卓哩克图亲王弼勒塔噶尔

科左中旗

固伦永安长公主

皇太极八女

孝端文皇后生

1634.8.16

1692.1

顺治24

1645

札萨克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

科右中旗

固伦端敏公主

顺治皇帝养女

简亲王济度次女

1653.6.13

1723

康熙99

1670

札萨克达尔汉亲王班第

科左中旗

固伦纯禧公主

康熙帝养女

恭亲王常宁长女

1671.10.28

1741.12.7

康熙29.3

1690

台吉般迪奇塔特孙

科左中旗

和硕敦恪公主

康熙皇帝十五女

章佳氏敬敏皇贵妃

1691.1.6

1709.12

康熙47.12

1708

台吉多尔济

科右前旗

和硕淑慎公主

雍正皇帝养女

胤礽六女

1780.1.2

1784.9.10

雍正412

1726

理藩院额外侍郎观音保

科左中旗

 

和硕端柔公主

 

雍正皇帝养女

 

庄亲王允禄长女

 

1714.2.29

1754.12.12

 

雍正812

1730

 

札萨克多罗郡王齐默特多尔济

 

科左后旗

固伦和敬公主

乾隆皇帝三女

孝贤皇后富察氏

1731.5.24

1792

乾隆12

1747

和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

科左中旗

和硕庄敬公主

嘉庆皇帝三女

和裕皇贵妃

1781.12.17

1811.3.12

嘉庆六年11

1801

札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

科左后旗

从上面表中可以看出:

1、  后金和大清皇室下嫁科尔沁蒙古的公主,主要集中在雍正以前。乾隆、嘉庆朝各一位。嘉庆以后一直到清末没有皇室公主在嫁到科尔沁蒙古。

2、  下嫁的公主,主要集中在科尔沁左翼中旗。

3、  下嫁的蒙古王公基本都是札萨克王,亲王、郡王、最低也是台吉身份。

从以上信息可以得知公主陵内的公主,最晚也是嘉庆年间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的公主。

四、公主陵的形成原因,清代早期同中晚期公主墓葬规定的变化

清朝皇室公主、格格下嫁给蒙古王公,死后一般都要安葬在额驸所在的领地。因此在蒙古各盟旗留下了许多公主陵,格格陵。科尔沁蒙古各旗,尤其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接纳的皇室公主、格格最多。因此,科尔沁蒙古领地内留下的公主陵、格格陵也最多。

但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这些公主陵多数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遗址和零星的文字记载可以共后人们了解。

公主陵这个称呼有两个来历:第一、公主先行去世,额驸还没有死的时候先为公主修建的陵园,额驸死后附葬在公主陵园内。第二、地位比较高的公主,虽然晚于额驸后去世,但也可以打破公主同额驸安葬于额驸祖陵的习惯,而另行建造公主新的陵园。

清代早期对公主的丧葬规定比较严格,因此,下嫁的公主死后。归葬到额驸所在领地的比较多。

到了康熙末年,下嫁蒙古王公的公主,死后必须回归额驸领地安葬的规定被打破。如康熙的女儿纯悫公主,嫁给了漠北蒙古贵族策凌。纯悫公主死后,便葬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六公主坟,并且她的额驸策凌死后也来到京城合葬。还有乾隆皇帝的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死后,并没有回到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所在的科尔沁左翼中旗安葬,而是和色布腾巴勒珠尔一同葬在北京东坝的公主坟。还有嘉庆皇帝的两个女儿死后也葬在了北京郊区的王佐村,没有回到她们额驸的科尔沁左翼后旗,和土默特旗安葬。

清代早期还规定下嫁蒙古王公的公主,结婚后一年内必须离京。回到额驸所在的领地。可是到了乾隆以后,下嫁蒙古王公的公主都不去额驸领地了,都在京城里建造公主府第居住,公主死后也葬于京城。比方说嫁给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和敬固伦公主,就在北京建造了和敬公主府(今天张自忠路铁狮子胡同和敬公主府的府第仍在)。到了清代晚期,甚至出现下嫁蒙古王公的公主死后再回到额驸所在蒙地安葬反而不和例的现象。

史料载:同治元年三月,奈曼部郡王额驸德木楚克扎布,曾要求在本部落领地内自建园寝,将其妻寿安公主的彩棺由京移回奈曼部安葬。理藩院、内务府遵旨查明以前事例,以不合惯例上报,同治皇帝便令内务府:其园寝“查照向例,在附近京城一带择地修建,以符旧制。”

通过以上史料分析,遗留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公主陵,多数应该是后金时期和大清早期下嫁科尔沁蒙古公主的陵墓。

蒙古公主陵的建制规格和祭祀等级也是有区分的。这其中额驸的身份很重要。亲王、郡王这个等级的额驸才有可能建立高规格的陵寝。一来他们的地位显赫,二来经济实力和非常充实。虽然修建公主陵清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但公主陵的维护和祭祀等相关财务支出也相当浩大。一般的贝勒、贝子、国公承担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是台吉等级的额驸,管理高规格的陵墓经济压力更大。

另外亲王郡王一般都能够世袭罔替,札萨克王还世袭可以不降级。因此王爵额驸的公主陵才有可能享受永久的高规格祭祀和很好的维护。这样的公主陵才能过更加长久的屹立在蒙古草原上。而身为台吉的额驸,本身的地位很低,后代如果没有机会晋升王公,这样的公主陵的维护和祭祀都不会有更好的环境,因此这样的陵园破败的也会更早。

 

五、科尔沁蒙古公主陵的分布和相应情况

科尔沁蒙古在后金时期主要政治中心在松花江,嫩江的汇合处。大致在今天的吉林省北部松原市和黑龙江省南部肇源交界的地方。集中在吉林省松原市、黑龙江省肇源市江水汇合处湖泊遍布的地区。

在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以前,盟旗制度还没有实行。科尔沁蒙古的实际游牧地没有后来的那么大。南部也没有达到法库边墙附近。因此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的最早期陵墓并不在法库康平一带。而是在嫩江、松花江汇合处。

文献上记载,这一地区为榛子岭。第一代科左中旗札萨克达尔罕王满珠习礼的父亲宰桑布和,还有满珠习礼的爷爷莽古斯的坟墓都在这一地区。具体地点在今天的查干湖和松花江之间的库里屯附近。

因此清太宗崇德元年以前建造的科尔沁蒙古王公的陵园,应该靠近松花江嫩江流域而建。而后来这个地方成了科尔沁部领地的北方,郭尔罗斯前旗的领地。崇德元年以后建造的蒙古王公陵墓,才开始回归各自所在旗的领地内。

科尔沁草原的公主陵也受到同样的影响,早期的陵园不在额驸本旗祖陵的,都应该偏向整个科尔沁草原的北部,并且这时公主陵的建造不受额驸后来所在旗地域的影响。这是因为当时的蒙古额驸的势力范围还没有具体确定下来。

以上是整个科尔沁蒙古公主陵的整体情况。而相对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公主陵来说,分布的情况要复杂些。原因有两个:第一,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的公主最多,并且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蒙古王公额驸也最多。因此相同和相近规格的公主陵也最多。第二。这些公主中既有崇德二年的去世的和硕公主(嫁于第一代达尔罕王满珠习礼),也有嘉庆十六年去世的固伦庄敬公主(嫁于索特纳木多布斋)跨越空间较大。

为了进一步探讨科尔沁蒙古公主陵的分布情况,我们还要先分别介绍一下清代科尔沁六旗的大概位置。(附参考略图)

在科尔沁六旗中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游牧地最大,包括今天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全部,双辽市,长岭县南部,怀德、范家屯、公主岭、四平昌图,康平、法库部柳条边外的大部分地区。顺治六年后科尔沁左翼后旗析出,康平、法库一部分地方划归科左后旗。

科左后旗范围在今天的通辽双辽以南,四平、昌图西部以西,法库以北柳条边外,库伦旗以东。

科尔沁左翼前旗开鲁县及其以南地区,奈曼旗东部,库伦旗北部,科左后旗西部。

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以北,科左中旗以西,科右前旗以南。今天白城,洮南的地区

科尔沁右翼前旗。今天阿尔山市以东,霍林郭勒市东北,南接科尔沁右翼中旗,东南包括乌兰浩特地区接科尔沁右翼后旗。

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右翼前旗以东南,扎赉特旗以南,镇赉县、泰来县以西。白城以北地区。

知道了各旗所在的大概位置,根据表一中个公主所嫁的额驸所在旗,我们对科尔沁蒙古公主陵的分布状况就会有一个地域 概念。这会从地域的分布上,为我们研究确定公主陵的墓主提供相应的依据。

六、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座落划分、公主陵墓主的初步认定

(一)、除科尔沁左翼中旗外,科尔沁蒙古其他旗内公主陵的情况

公主陵所在的公主岭市,后金和清代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的领地。因此公主陵的墓主是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的公主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然下嫁科尔沁其他旗的公主也不能不考虑。下面我们将表一中所有下嫁科尔沁蒙古的公主当中,不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的那五位公主的情况看一下。

 

表二:

公主名字

生卒年

出嫁年

年龄

公主卒年

额驸名字

额驸官职爵位

额驸卒年

所属旗

和硕肫哲公主

1612

1648

1626

14

顺治5

奥巴

土谢图汗

天命7

科右中旗

固伦永安公主

1634

1692

1641

12

康熙31

巴雅斯护朗

札萨克土谢图亲王

康熙11

科右中旗

和硕敦恪公主

1691

1709

1708

18

康熙48

多尔济

台吉

康熙59

科右前旗

和硕端柔公主

1714

1754

1730

16

乾隆19

齐默特多尔济

札萨克多罗郡王

乾隆47

科左后旗

固伦庄敬公主

1781

1811

1801

20

嘉庆16

索特纳木多布斋

札萨克多罗郡王

道光5

科左后旗

上表和硕肫哲公主死得较早,但也在分旗以后,她的陵墓也在当时科右中旗游牧范围之内,据考证:和硕肫哲公主的了陵墓在今天的位于中国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镇宝石村后宝石屯东南(原静山乡境内)。

固伦永安长公主的陵墓据考证在今天科尔沁右翼中旗高力板镇东南5公里处,霍林河北岸二阶台地上。

和硕敦恪公主的陵墓目前不能确定具体位置。但可以断定归葬额驸多尔济本旗,多尔济是科尔沁右翼前旗札萨克图郡王后代,所在地接近扎赉特旗。今天乌兰浩特以北的前公主陵嘎查附近可能是和硕敦恪公主陵所在地,因为乌兰浩特当时是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游牧地区。

和硕敦恪公主,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去世,年十九。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十公主(和硕敦恪公主)归葬科尔沁本旗,“命多罗安郡王华圯、多罗平郡王那尔苏等护送前往。”因此可以肯定这位和硕敦恪公主的陵墓不会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

和硕端柔公主的陵墓,在今天的今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法库门西北八虎山东麓下金台),正是额驸齐默特多尔济所在的科尔沁左翼后旗游牧地。

固伦庄敬公主的陵墓在今天北京郊区王佐村的公主坟。和她的妹妹固伦庄静公主(下嫁土默特旗)葬在一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五位公主陵墓的地点,符合清代早期下嫁公主死后归葬本旗的老制度。也符合康熙末年以后下嫁蒙古公主葬在京城附近的新制度。

还因为一个公主只能有一个陵园(衣冠冢说法后面专门探讨),因此我们要考证的位于公主岭市的公主陵时,可以排除是以上这五位公主陵墓的可能性。

(二)、科尔沁左翼中旗公主陵的分布情况。

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数量最多,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公主也最多,所以公主陵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数量也最多。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分析科尔沁左翼中旗公主陵的分布情况,我们有必要先熟悉一下,科尔沁做左翼中旗王公的座落划分。

科尔沁左翼中旗共有八家蒙古王公。其中第五代达尔罕王色布腾巴勒珠尔由于一直在京城长大、供职,并且色布腾巴勒珠尔与固伦和敬公主结婚后一直生活在京城。全家住在位于北京铁狮子胡同的和敬固伦公主府。并且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后代也一直在京城居住,没有再回到科尔沁左翼中旗。所以科尔沁左翼中旗当地,不把色布腾巴勒珠尔一支当作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

因此,实际上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上,只有七家王公。这七家王公都是科尔沁和硕忠亲王宰桑布和的后代,宰桑布和的父亲莽古斯被清政府封为和硕福亲王。莽古斯的女儿哲哲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皇后(孝端文皇后)。宰桑布和有两个女儿,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也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大女儿海兰珠被封为宸妃,小女儿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庄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庄皇后。

科尔沁左翼中旗这七家王公,就是宰桑布和这四个儿子的后代,现分录如下:

1、 卓哩克图亲王:第一代卓哩克图亲王是宰桑布和的长子吴克善。王府在开鲁县吉尔嘎郎图(王府早期应该靠北部、待考)。他的儿子第二代卓哩克图亲王弼勒塔噶尔,娶了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四个女儿固伦雍穆长公主。共传十二代,十六位王爷。

2、 敖拉公(辅国公):第一代辅国公图纳赫是吴克善次子,府邸在今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色布尔(当时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游牧地)。传十一代。

3、 多罗贝勒:第一代多罗贝勒绰尔济是宰桑布和次子察罕的儿子。贝勒府在科左后旗乌兰敖都苏木,乌力吉塔拉(原名贝勒塔拉)。绰尔济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顺治皇帝,其中一个就是孝惠章皇后。传十一代十二贝勒。

4、 固山贝子:第一代固山贝子喇什是绰尔济的孙子。贝子府在科左中旗茂道吐(茂道吐=毛都)苏木。喇什的儿子观音保娶了雍正皇帝的养女和硕淑慎公主。共传八代十贝子。

5、 温都尔王(多罗郡王):第一代温都尔王奇塔特是宰桑布和的三子索诺木的长子。王府在科左中旗的巴彦塔拉镇。第一代温都尔王奇塔特(黑塔特)娶了清太宗皇太极的三女固伦端靖公主。奇塔特的孙子般迪(班第)娶了康熙皇帝的养女固伦纯禧公主。温都尔王共传九代十郡王。

6、 札萨克达尔罕亲王:第一代札萨克巴图鲁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是宰桑布和的第四个儿子。王府在科左中旗浩日彦艾勒嘎查。第一代巴图鲁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娶了清太宗皇太极的养女和硕公主。第三代达尔罕亲王班第娶了顺治皇帝的养女固伦端敏公主。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娶了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达尔罕王共传十一代十二亲王。

7、 辅国公:第一代辅国公乌尔呼玛尔(乌尔呼玛勒)是满珠习礼的次子扎日布的长子。辅国公府邸在科左中旗花胡硕苏木公爷仓。传六代七国公。

科尔沁蒙古分旗以后,科左中旗内部吴克善、满珠习礼、绰尔济、奇塔特、满珠习礼叔伯兄弟巴图商议,对科左中旗的领地进行旗内座落划分。分成四大片三十小份。

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有九子,分得一片九份地(东九分座落)。达王府建立在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勒嘎查,这一系被称为(东九家)台吉。九子属民分为九个苏木。东九家分得的领地包括今公主岭(公主陵)、范家屯、梨树、怀德、昌图(一部分是科左后旗地)、四平、法库西、北(索诺穆、绰尔济和、第三代达尔罕王班第、第五代达尔罕王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儿子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的陵园在此)等县市。

乌克善有十八子,分得旗最西部南北细长的一大片九份地(西九分座落)。他的王府在旗西南头,今开鲁县吉尔嘎郎图(吉尔哈郎)镇,故他的子孙被称为(西九家)台吉。十八子属民出18个苏木。领地包括今霍林郭勒市(乌努格其)和扎旗阿日浑都冷、乌布日浑都冷、乌兰哈达、道老都、巴音芒哈、嘎亥吐等乡镇。科右中旗巴音芒哈苏木。开鲁县东部(小街基、东凤、吉尔哈郎等乡镇)。科尔沁区西部(莫力庙、胜利、太平等苏木乡镇)。科左后旗西北部(巴彦毛都、朝鲁吐等苏木)

绰尔济贝勒有七个儿子,分得旗中部北部一大片七份土地(七分座落)。称为(七家子)台吉。领地包括今科尔沁区大部分土地,科左中旗敖本台苏木,东苏林场。科左后旗毛道吐、乌兰敖都、花灯、努古斯台等苏木。其中长子鄂齐尔袭多罗贝勒爵,带领四兄弟在七家子领地的西侧游牧。贝勒府在领地西侧今科左后旗乌兰敖都苏木弼林塔拉。西四家子分支

绰尔济第五子必力根达赉康熙4年封辅国公,与同母三兄弟一起带领属民游牧在七家子领地的东侧。雍正2(1724)必力根达赉长子喇什晋升固山贝子爵,贝子府在今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新艾勒(艾裏)嘎查。故他们三位的后人被称为东三家分支。
   
索诺穆有四子。长子奇塔特(封多罗郡王),次子桑嘎日杰(他的陵园在衙门台今保康镇),三子巴特尔,四子额散外加敖勒布(宰桑布和弟弟)诺彦子巴图分得旗最东部一大片五份地(五分座落)。

桑嘎日杰游牧在从衙门台往北到白慕召(今太平川北边召站),东临郭尔罗斯前旗,西到李仁塔拉的辽阔区域。有六子,属民出六个苏木。
巴特尔分得布格特日山(郑家屯北大土山)周围的一份土地。有一子,属民出一个苏木。
额散的领地从翁根艾裏到呐日吐霍硕(也吐硕站)的一份土地。有五子,属民出五个苏木。
巴图分得旗界最东部大小哈如巴拉山周围的一份广阔土地,长期居住在索尼吐艾裏,属民出一个苏木。

剩下的一份土地,包括现在的国营巴音塔拉农场和巴音塔拉镇、乌斯吐、玛拉沁、额仑索克等苏木及其附近的广阔土地归温都尔王奇塔特所有。

了解了科尔沁左翼中旗各家王公的领地,再结合公主下嫁给哪家王公,我们就可以根据公主陵的所在地来判断公主陵的墓主了。

通过以上的资料分析,我们要考证的公主陵位于公主岭市,清朝光绪年间这里是怀德县辖区,整个地域都在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的九分座落范围内。正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的领地。因此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公主岭的公主陵应该是札萨克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家族所娶公主的陵墓。

七、下嫁科尔沁左翼中闲散王公的公主陵分析确认

为了确保我们要研究的公主陵,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亲王满珠习礼家族所娶公主的陵墓结论的严密性,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一下那些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闲散王公的公主的陵墓情况。

闲散王公是相对于札萨克王公来说的。内蒙古各旗的旗长叫札萨克。担任旗长的王公叫札萨克王公。蒙古王公的爵位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八等。这些王公理论上都可以担任旗札萨克。而实际上能担任旗札萨克的多数是亲王和郡王品级。旗内不担任札萨克的王公都叫闲散王公。如前面第六章里提到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八家王公(包括在京的色布腾巴勒珠尔一支)只有第一任札萨克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一支是札萨克王公(包括第五代达尔罕王色布腾巴勒珠尔一人),其他都是闲散王公。清代下嫁给科尔沁左翼中旗闲散王公的公主一共有四位,列表如下,

表三:

公主名称

额驸名称

额驸官职爵位

所属闲散王公系

所属王公座落

固伦端靖公主

奇塔特

多罗郡王

温都尔王系

五分座落

固伦雍穆公主

弼勒塔噶尔

卓哩克图亲王

卓哩克图亲王系

西九分座落

固伦纯禧公主

般迪(班第)

台吉

温都尔王系

五分座落

和硕淑慎公主

观音保

理藩院额外侍郎

固山贝子系

七分座落的

东三家子分支

作为额驸的闲散王公虽然都没有担任旗长,但由于其爵位较高。有的还是固伦额驸(娶固伦公主的额驸封为固伦额附)。因此他们同样可以在旗内自己的封地的范围内,在大清政府的批准和资助下可以修建公主府、公主陵。

比方说表三中的科尔沁一等台吉般迪,他是第一代温都尔王奇塔特的孙子,娶的是康熙皇帝的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封为固伦额驸。他就在领地内的巴彦塔拉的呼和格勒嘎查建立了公主府,据《法库文史资料》第十五辑考证记录,固伦纯禧公主死后在玛拉沁嘎查修建了公主陵,当地人称为“小公主陵。”因为般迪的爷爷奇塔特所娶的固伦端靖公主的陵墓也在附近,固伦端靖公主是固伦纯禧公主的姑奶辈分,所以固伦端靖公主陵也称为“妈妈公主陵。”

公主陵的修建相当一部分费用是由大清政府出资,德高望重的公主或额驸还能受到皇帝的重视,坐落在今天扎鲁特旗前德门苏木(当时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卓哩克图亲王领地)的公主陵,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卓哩克图亲王弼勒塔噶尔所娶的固伦雍穆长公主的陵墓。康熙皇帝专门为固伦雍穆长公主陵墓撰写了圹志。圹志石碑于19776月在清理陵墓文物时被清理出来。

关于和硕淑慎公主的陵墓今天还没有确定,根据额驸观音保所在的世系是固山贝子系。这个闲散王公世系所处的位置是七分座落东三家子分支。贝子府在今天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当时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固山贝子领地),这一座落从贝子府向北延伸到现在的科左中旗敖林格勒嘎查。

19826,吉林省文物工作队会同白城地区文管会、通榆县文化局在通榆县兴隆山乡新发屯清理了一座受到严重破坏的清代公主墓。从陵园残址规模和陪葬品档次数量客以断定是一清代公主的陵墓。陵墓位于兴隆山镇林盛村新发屯东北0.5公里处的洼地上,陵的周围被水环绕,当地群众称此水为公主陵泡子或公主湖陵墓中出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铜钱,为我门确定这一公主的身份提供了证据。说明陵园的修建时间最早也在乾隆元年(1736)以后、嘉庆初年以前。这样为我门判断公主陵的墓主的去世时间提供了有力证据。由于这一地区是当时是科尔沁蒙古领地,据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游牧地最近。因此这里的公主陵是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公主的陵墓的可能性最大。

从表一中所有下嫁科尔沁蒙古公主的去世时间,乾隆以后去世的公主一共有四位公主符合条件他们分别是:

和硕淑慎公主,去世于1784年(乾隆49年)

固伦纯禧公主,去世于1741年(乾隆6年)

和硕端柔公主,去世于1754年(乾隆19年)

固伦和敬公主,去世于1792年(乾隆57年)

固伦纯禧公主的陵墓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左中旗巴彦塔拉的玛拉沁苏木。和硕端柔公主所嫁的是科左后旗的札萨克多罗郡王齐默特多尔济,他的领地离这里遥远,因此兴隆山的公主陵是和硕端柔公主陵墓的可能性非常小。据《法库文史资料》第五辑考证记录,和硕端柔公主的陵墓位于法库西四家子蒙古族乡东的下金台村,郡王齐默特多尔济死后与公主合葬。这个村子改称公主陵村。

去世于乾隆57年的固伦和敬公主,她的陵墓在北京郊区东坝这是很多资料都有记载的这里不再赘述。

从以上情况来看位于吉林省通榆县兴隆山的公主陵应该是和硕淑慎公主公主的肉身陵墓。

通过以上的考证分析,我们基本了解了科尔沁左翼中旗公主陵的大部分公主陵的情况。我们从所有下嫁科尔沁蒙古的公主的陵墓中,排除了大部分不属于我们要考证的公主陵。从而使我们的考证过程更加明了清晰。

八、和硕成亲王岳托之女和硕公主及额驸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婚姻旅程

科尔沁左翼中旗是当时距离大清国早期最近的蒙古王旗。这个王旗和后金即大清帝国有着网状的姻亲关系。清朝的多位皇后和贵妃都出自科尔沁左翼中旗。较著名的有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孝章皇后、关雎宫宸妃等等。因此大清的皇子、公主也有很多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的外甥和外甥女。同样大清帝国有很多公主下嫁给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蒙古王公。除了上一章提到的四位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闲散王公的公主外,还有三位下嫁给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亲王的公主。

她们分别是:

下嫁给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的和硕公主。

下嫁给第三代札萨克达尔罕亲王班第的固伦端敏公主。

下嫁给第五代札萨克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和敬固伦公主。

嫁于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固伦和敬公主的陵墓在北京东郊的东坝附近,很多资料都有详实的记载,在后面我们还要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嫁于班第的固伦端敏公主的陵墓以考证在法库四家子乡王爷陵村黑山西麓,和她的丈夫班第合葬,陵墓称作王爷陵或者老陵。

通过上面详细分析研究,我们要考证的位于公主岭市的公主陵,她的墓主人最合适的就是,下嫁给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的和硕公主的陵寝。

满珠习礼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姓孛尔只斤氏(清史料中称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九代孙。父亲是和硕忠亲王宰桑布和,祖父是和硕福亲王莽古斯。

满珠习礼的大哥是卓哩克图亲王吴克善。二哥察罕的儿子绰尔济封多罗贝勒。三哥索诺木的儿子奇塔特是多罗郡王(就是后来称为温都尔王的一系)。满珠习礼的三个哥哥的后代都是世袭罔替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的闲散王公。

满珠习礼还有两个妹妹。大妹妹额尔敦其其格(即海兰珠),嫁于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关雎宫宸妃。小妹妹布木布泰先于姐姐嫁给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庄妃(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

满珠习礼很小的时候,祖父莽古斯和父亲宰桑布和先后死去。那个时候科尔沁蒙古还没有划分盟旗,满珠习礼同哥哥吴克善、索诺木一起随同叔父部落首领奥巴,归附了后金。当时科尔沁蒙古的政治中心还在辽河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交汇处附近,满珠习礼的老家在今天的哈拉巴山附近(今天双辽市双山镇川头村)。

后金末年满珠习礼就随同叔父奥巴帮助大金征讨其他部落,立下赫赫战功。天聪二年,皇太极把养女嫁给了满珠习礼,那时满珠习礼还是台吉身份。同年,随同皇太极征讨察哈尔林丹汗。满珠习礼英勇善战又立下大功。被皇太极赐封号巴图鲁。皇太极天聪五年,满珠习礼被任命为吏部蒙古承政,掌管蒙古各部事务。天聪八年,会同大清军队一同征讨明朝,勤心尽力、掠地擒敌,有立下战功。

大清崇德元年四月,满珠习礼征讨高丽,因功封多罗巴图鲁郡王。世袭罔替,授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崇德二年七月,下嫁给满珠习礼的和硕公主病故。崇德四年续娶贝勒褚英女济鼐格格。

崇德六年,满珠习礼再次随同清太宗皇太极征讨明朝。顺治三年随豫亲王多铎征讨喀尔喀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顺治九年晋封达尔罕号。顺治十六年晋封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和硕达尔罕巴图鲁亲王。顺治皇帝的诏书上这样写的:“郡王满珠习礼,自皇考太宗文皇帝时,樊建宏功,近又击败喀尔喀,著有显绩………”总满珠习礼一生都是在为大清帝国东征西讨的战斗中度过。康熙四年(1665)年,为大清帝国流尽最后一滴汗水的这位德高望重的蒙古王爷安逸的死去。

下嫁满珠习礼的和硕公主是和硕成亲王(也称克勤郡王)岳託的长女。后金时期收养到宫中。史料一般都记载这位和硕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养女,其实皇太极和这位和硕公主是爷孙关系。

和硕成亲王岳託,是皇太极二哥大贝勒代善的儿子。岳託管皇太极应该叫叔叔,岳託的女儿管皇太极当然得叫爷爷。

和硕公主是后金时期收养到宫里的,当时非常小。因为后金皇帝努尔哈赤,推行的是对蒙古各部联姻笼络的政策,公主都要下嫁给蒙古部落的王公们,随着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需要联姻,宫里皇帝的女儿越来越不够用,因此皇帝就把皇族里的女儿收养到宫里来,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嫁给蒙古王公。这就是后金和清代早期出现大量由宫里抚养,非皇帝女儿的公主的现象。

和硕公主是皇帝女儿公主的身份,十三岁出嫁的时候被封为和硕公主,一直到大清皇太极崇德二年七月(1637年),大清皇帝皇太极“遣大学士范文程前往游牧处册封公主为和硕公主。”也就是这个月的十九日,和硕公主就因病去世了,当时的年龄只有二十三岁。

和硕公主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清帝国和科尔沁蒙古联姻最亲密,最频繁的时代。这一时期清朝下嫁科尔沁蒙古的公主,还有固伦端靖长公主,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永安长公主等等。和硕公主和她们一样把陵墓留在了广袤的科尔沁草原上。形成一个个屹立二三百年的草原上独特的风景。

满珠习礼是在和硕公主去世28年后才去世的,因此公主陵的修建时间要早于满珠习礼去世前很多年。这也是和硕公主的陵寝被称为公主陵的原因之一。

满珠习礼与和硕公主所生的长子和塔在满珠习礼去世后,世袭罔替成为第二任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达尔罕亲王,但是去掉了巴图鲁封号。

世袭罔替是清朝对蒙古王公爵位承袭的一种制度。获得世袭罔替的王公如果不涉及犯罪的话,一般承袭者不降低爵位品级。没有获得世袭罔替的王公,在下一代承袭的时候都要降一级爵位承袭。因此如果不获得世袭罔替,那么先祖即使是亲王,承袭几代后也要从亲王依次变成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甚至变成台吉。如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由于犯罪被削去了达尔罕亲王的爵位。后来有因为有功晋封为亲王,但是没有获得世袭罔替,所以他的后代最后降为辅国公(赏贝子爵位)。

九、公主陵相关历史记载的真伪判定及衣冠冢说法的荒谬性

我们要考察的公主陵史料上也有很多结论是不正确的,下面就相关的一些不正确的结论进行一下分析探讨。

1关于公主陵修建时间方面

民国十八年(1929年),孙云章修撰的《民国怀德县志》中有“相传所葬者为和硕亲王公主下嫁于蒙王世子。葬于咸丰三年。在清时,每岁秋有蒙人致祭。今则殿犹存、墙垣颓圮。”

首先亲王的女儿不能叫公主,和硕公主是和硕亲王岳託的女儿不假,但只有被收养到宫里,成为皇帝的女儿才能叫公主。这一错误可能是记录简捷化造成的,不是本质上的错误。

“葬于咸丰三年(1853年)”一说存在问题。

第一、从乾隆十二年(1747年)固伦和敬公主下嫁色布腾巴勒珠尔以后,就再也没有大清的公主下嫁给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王公了,并且这一位最后嫁给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王公公主的陵墓不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内。怎么会在一百多年后,在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内修建公主陵呢?

第二、“嘉庆七(1802年)年驰流民出边,荒地渐垦。道光元年(1821年)这一地区划归昌图厅”咸丰三年距离嘉庆三年有五十年之多。这五十多年间公主陵所在的这片蒙古草原大多数已经变成柳条边里流出汉民的耕地了。哪一个蒙古王公会愿意在这块逐渐乱垦,不归自己直接管辖的领地上修建陵墓呢?

第三、如果公主陵建于咸丰三十年的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姚诗馨在写《怀德县乡土志》不可能只字不提,因为姚诗馨修志的时候距离咸丰三年仅仅有五十五年。五十五年恐怕还有相当一部分亲眼目睹修建公主陵的人在世吧。即使是孙云章修志的时候,距离咸丰三年也只有七十六年。怎么能“今则殿犹存、墙垣颓圮”“但公主之历史不可考矣”了呢?

从光绪到民国、满洲国所遗留下来的照片也可以看出这个公主陵历经的沧桑绝不仅仅五六十年。作为大清的公主陵墓,修建用料十分讲究,结构设计极其合理,施工质量一丝不苟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其他下嫁蒙古的公主陵。这么好的建筑,又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维修,五六十年的陵墓怎么能这么快就破损到“墙垣颓圮、榛莽深蔚”呢?

综合相关资料和照片与其他公主陵相关照片和资料相参,可以断定公主陵的修建时间应该非常早。而不是有些资料记载的那样在清代中晚期。

2关于公主陵的墓主人方面

199512月的由吕振兴编撰的《怀德县志》中得出的考证结论是:“公主陵应该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第三女,和敬固伦公主的遗体塚。”这个结论的得出缺乏史料依据,也违背一般常理。

首先到在这个结论得出以前,还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过公主岭的公主陵和下嫁于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固伦和敬公主的陵寝有任何关联。其次一个人有两个肉身陵寝的的现象有悖人伦常理,平民百姓都不会将肉身分开埋葬,何况是皇家公主呢?

3、还有某些关于公主陵建立于清中期以后的说法,都没有相关的历史记载为依据,都不能令我们信服。

4公主陵是和敬固伦公主的衣冠冢的说法

衣冠冢说法的来历:

据查,公主陵是衣冠冢的说法。最早来自《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二辑,这本文史专辑在19863月内部发行。其中李景唐的一篇“达尔罕毅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及其后裔”这篇文章首次提到衣冠冢一说。并且李景唐的这篇文章写成的日期要早一些。

199212月版《怀德县志》的撰写者吕振兴的“公主陵考证”一文虽然里面提到1984年末“先后到过哲里木盟科左中旗和北京历史文物研究所、文物考察队。。。。。。”但从里面引用的资料来看,很多地方和李景唐的文章重合,特别是引用固山贝子达赉给奉天省长公署的函件摘要。连函件的省略部分都一模一样。只不过吕振兴给函件断了句。

关于公主陵是衣冠冢的更早的文字记载目前还没发现。不知李景唐衣冠冢一说来自哪里。

虽然吕振兴的“公主陵”考证一文,也认为“公主岭的公主陵是蒙古老家为和敬公主修筑的祭祀性衣冠冢。”但是吕振兴在撰写《怀德县志》“公主岭考”中,却谨慎了一些,提出“公主陵应该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第三女,和敬固伦公主的遗体”因为当地人的采访记录中很多人提到了公主陵墓内有尸骨这个事实。因此写史志的时候偏重于实录,不能不说吕振兴先生的确掌握了史记的真谛。

有了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公主陵是固伦和敬公主衣冠冢的说法便开始流行起来。

支持衣冠冢说法的根据:

李景唐的依据。李景唐原文:“固伦和敬公主陵和色布腾巴勒珠尔陵都建筑在北京东直门外。但按照清朝的和亲政策将公主下嫁给旗下王公,目的是以姻亲关系来巩固统治。因此,公主死后都在旗下建陵,按时祭祀,使后人都知道是公主后代,以加深对朝廷的忠顺之情。所以和敬公主除在京建陵外,由于达尔罕王旗内择地建陵,遂选定位于八家镇南的一个山岭上(今吉林省怀德县内),建有享堂一间。。。。。。。。”并且说陵墓里有衣箱、生活用品、灵位。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李景唐所的依据

一是清朝和亲政策。清朝的和亲政策是为了巩固统治,特别是清代早期,公主死后必须回葬额驸所在的旗内。但到了康熙晚期,这一政策已经被松弛了。公主死后开始不必回到蒙地安葬,而是就近葬在京郊。固伦和敬公主之前和之后,清朝都有公主不归额驸所在蒙地下葬的案例,我们在文章中已经有详细的说明。这种不回蒙地安葬的公主不止固伦和敬公主一人,为什么别的公主不修建衣冠冢,偏偏固伦和敬公主一个人修建了衣冠冢呢?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依据。

二是修衣冠冢是为了使后人知道是公主的后代。这个就更荒唐了。固伦和敬公主的后代都住在京师,他们世世代代都住在和敬公主生前住过的位于北京的和敬公主府,他们难道还不知道自己是公主的后代吗?在京郊就近祭祀真实的遗体公主陵,难道还不如跑到千里之外祭祀一箱衣冠公主陵的印象更深刻吗?

吕振兴考证认为“公主岭的公主陵是蒙古老家为和敬公主修筑的祭祀性衣冠冢。”有三个依据,后面我们一一剖析。先看一下蒙古老家的问题,我们知道固伦和敬公主出生在北京,并且一直居住在北京,死了也安葬在北京,一生从来没有到过科尔沁草原的达尔罕王领地,并且后代也没有人在科尔沁草原达尔罕王领地居住过(公主后人及色布腾巴勒珠尔爵位承袭情况详细看下文)。怎么还能有所谓的固伦和敬公主老家呢?就连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也是从小在皇宫里长大,在北京任职,很少回到科尔沁左翼中旗。老家一说本身就存在证据不足的嫌疑。

吕振兴的第一个依据是:排除其他公主的陵寝,剩下的一个就是固伦和敬公主公主。吕振兴原文:“据查清朝皇帝女儿下嫁给科尔沁蒙古王公共有五位”通过前面的表一我们可以看出下嫁科尔沁蒙古王公的公主就有12位。仅嫁给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公主就有7位。吕振兴所列出的五位公主却漏掉了下嫁观音保的和硕淑慎公主,和下嫁给科尔沁最有影响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的和硕公主。因此说吕振兴的第一个依据不够严谨。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先分析一下吕振兴的第三个依据。

吕振兴的第三个依据是:“包多尔吉先生的证实。”包多尔吉是达赉贝子的儿子。吕振兴原文:“据多尔吉先生亲口所述:'我们老家原在哲盟科左中旗的九家子,在怀德县的朝阳坡也有房子,为了经营公主陵祭田的地租子和看陵,后又迁至公主岭。公主陵就是和敬公主,是我们家的媳妇,为了管理祭田地租,我们家设一个公益地局,局长是我父亲派去的叫李景阳、温玉堂,他们二人专门负责收取地租,用祭田地的地租子作养陵和看陵人的生活费用。’

从上面包多尔吉的言语中虽然武断的说公主岭的公主陵就是和敬公主(原文少个陵字,估计八四年就82岁的包多尔吉老先生说话已经不那么严谨了)。但是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证据。

先退一步来说,即使达赉贝子真的派人到怀德收过地租,也不能足以证明公主陵就是和敬公主的陵墓。要知道达赉贝子不仅是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后代。更主要的还是色布腾巴勒珠尔祖先满珠习礼的后代,更早祖先的陵墓的祭田也需要管理。另外,即使达赉贝子真的派人收过租子,仍不能代表这里的祭田就必须是和敬公主的,在后面我们要提到的两份函件中有这样一句“至该贝子前提出之帐据,仅足为从前曾经收过租项之证明”这里也没有说明这块土地的归属。后面我们还将详细讨论。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像包多尔吉老先生说的那样。李景阳和温玉堂并不是什么公益地局的局长,据李景唐的“达尔罕毅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及其后裔”文中记载:“民国初年,达贝子府的管家有王二、晋三。。。。。。从1919年到1925年之间,管事人换有京东汉人蔡珍和通辽四家子拔户人敖达和李景阳等。”“管事人王二、晋三和温玉堂专管达赉贝子夫妇用饭。”从上面两段记述我们可以看出,李景阳、温玉堂只不过是达贝子府的管家而已。并且温玉堂还是专门管达贝子夫妇吃饭的后勤人员。这段里还有个信息,那就是四家子拔户人敖达。因为后面要提到的端敏公主陵就在四家子。拔户可能是八虎的音转,法库附近的八虎山周边,正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陵墓集中的地方。

由此看来,包多尔吉的讲述情况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接下来我们要回过头来分析的吕振兴的第二个依据,第二个依据也恰恰证明了包多尔吉的叙述是不可信的。

吕振兴的第二个依据是:固山贝子达赉给奉天省长公署两件公函(吕振兴原稿称公函,李景唐的文章中称函文,笔者认同后者)的摘要:

第一件函文的内容和李景唐文中引用的除个别字有误、李景唐引文无标点外,其余全都一样。

吕振兴原文:“送启者(应为迳启者,清末民初一种直接陈述函件的开始语)敝爵祖遗公主陵祭田租权无故被福安地局籍词侵占一案业已函由钧署饬县查明该项祭田原归敝府公益地局收租有年,惟产权究系何人所有照会两方提出确据以凭解决等因。。。。。。。。。究应如何办理敝爵未便擅行,相应再函钧署敬乞明白指示以便遵行,此致,奉天省长公署公鉴。

将军府将军固山贝子达赉

中华民国十三年九月二十日

吕振兴引用的第二份函件原文

奉天省长公署《关于固山贝子达赉与达旗为祖遗公主陵祭田租权纠纷处理案》判决:

谨查此项地租,应否贵福安地局征收,应以地亩座落,是否在七十四屯以内为断,前据康平县以七十四屯系分隶昌法康三县各为七十四屯,其实现有屯名已达数百,与前有蒙古屯名多数不符等语。是此地座落是否在七十四屯以内,实属无凭臆断。现准达旗咨呈提出反证,以此地名如不在七十四屯以内,则与博旗争执时,该贝子何以委派代表参列云云。是该旗以达贝子所争之地,如在七十四屯以内,尚非绝无理由,至该贝子前提出之帐据,仅足为从前曾经收过租项之证明。查十四屯地亩,在达博两旗未解决以前其租款何一处由各王公直接收入。经达旗争回后设立福安地局,所有各王公向设立小地局,即已一律呈准裁撤,改归该地局征收,仍按层分劈,各王公及陵庙之用。达贝子是该旗王公之一,自不能独异。特该旗设局原案,有提成款效国家之规定。及开支局费等项,在该贝子劈得之租较之自收租额未免减少,此所以籍口产权坚持异议也。综上情形此项地租,即断令仍归福安地局征收,照旧分配,原之无可。但该贝子来函,现有商允达王饬局拨出之语,达王与该贝子系属近支家族,事关王旗家务,本署无受理之必要,可否分函双方直接商榷,和平解决以免争执之处,请钧示。

。。。。。。。。多年未有异议,忽然该贝子争执应仍旧归福安地局办理。

奉天省长公署判定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月四日”

在吕振兴引用的两段函件节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函件中提到的公主陵不是我们要考证的公主岭的公主陵,而是位于法库西北四家子的公主陵。这里有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公主的许多陵园和陵墓。最著名的有第一代多罗郡王奇塔特的父亲索诺木的陵墓,孝章皇后的父亲绰尔济的陵墓,第三代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达尔汗王班第和固伦端敏公主的陵墓。第四代达尔汉王罗卜藏衮布的陵墓,还包括第五代达尔罕王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儿子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的陵墓,(这个陵墓才是达赉贝子重要的宗主陵墓之一,因为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是和敬固伦公主的儿子),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下传五代到达赉贝子。

这两份函件中,提到的几个地域性的记载,能够确定达赉贝子所说的公主陵所在的地域。一个是,“昌、法、康三县交界地带”;另一个是“福安地局”;再有一个是为这块地,达旗与博旗曾经产生争执;再有有关于“七十四屯”事件。

据孙云章撰写的《民国怀德县志记载》民国在怀德县内总共有5个大地局12个小地局,后来12个小地局合并成一个大地局,变成了6个大地局,为了更加明晰当时怀德县境内陆局名称及地局合并情况,现将各地局名列如下:

大地局:东公益地局,中公益地局,北公益地局,恩昌地局,天佑地局。

小地局:天德局,双合局,恩成局,秦家屯局(六合局),福恩局,元合局,二合局,泰昌局,十屋屯局,爱室屯局,东束龙带局,二秋屯局。

小地局和并后叫:东公德地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没合并前的地局,还是合并后的地局,怀德县境内都没有福安地局。从函件记录来看,福安地局应该是达尔罕王旗合并多个小地局形成的。这个福安地局很可能在法库北四家子固伦端敏公主陵附近。

因此,我们不能凭达赉贝子曾经收过位于法库西北四家子附近公主陵的地租,来张冠李戴到公主岭的公主陵头上。

第二个是达旗与博旗关于达赉贝子所提的公主陵附近祭田的争执问题。我们都知道,隶属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即达尔罕王旗也叫达王旗)的怀德县,和隶属于科尔沁左翼后旗(博多勒噶台王旗叫博王旗)并不接界。公主陵位于东辽河东岸,西面隔着梨树县(奉化县)、康平县(康家屯)距离博王旗路途遥远,这里的公主陵的祭田怎么能和博王旗发生关系呢?

第三个就是函件中提出的“七十四屯”问题。其实七十四屯问题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七十四屯的位置就在上面说到的博王旗领地内,既然是博王旗领地,为什么会有许多达尔罕王旗的王公陵墓呢?这还得从历史上说起。清朝初期科尔沁左翼中旗(达王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王旗)都是一个祖先,由于科尔沁左翼后旗建制较晚(顺治七年即1650年,科尔沁左翼中旗崇德元年(1636年)建制),因此部分领地归科尔沁左翼中旗游牧。所以有许多达王旗王公死后葬在那里。后来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前旗相继有王公安葬在那里。柳条边外法库县北康平县南部交界地区成了科尔沁左翼三旗的王公墓地,各家各代王公都分别有陵墓管理人员到此居住,因此在这里形成许多蒙古屯落。

科尔沁左翼后旗建制后这片土地归科尔沁左翼后旗管辖,但是当时科尔沁左翼中旗的陵墓管理人员所建立的屯落已经相当多了,占的地方也非常大,久而久之,在这一地区形成了属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七十四个蒙古屯落。俗称“七十四屯”。这就形成了科尔沁左翼中旗实质上占用了科尔沁左翼后旗的领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只好名正言顺的把七十四屯的地方借给科尔沁左翼中旗使用,但同时协定,只允许埋坟、游牧,不准放垦和出卖,否则科尔沁左翼后旗将收回这块地方。

然而好景不长,嘉庆、道光年间开始对蒙地放垦驰禁,位于柳条边外的七十四屯首当其冲,大量流民涌入这块地方,科尔沁左翼中旗在这里建立的屯落越来越多,占地逐渐扩大。并且私自放垦,小规模私自出租出卖荒地。引起了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强烈不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博多勒噶台亲王阿穆尔灵圭将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那木济勒色楞告上朝廷,要求收回七十四屯的土地。由于甲午战争爆发,争议被搁置。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阿穆尔灵圭再次向朝廷提起七十四屯案件。朝廷派盛京将军曾祺处理此案,后来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将七十四屯这片土地换到科尔沁左翼中旗管辖范围之内。

从七十四屯的所属地域可以判断出,达赉贝子函件中所提出的公主陵并不是我们公主岭的公主陵。达赉贝子所说的公主陵应该指位于法库北八虎山的固伦端敏公主的陵墓。因为固伦端敏公主的陵墓同样是达赉贝子的祖先的陵墓,并且色布腾巴勒珠尔和固伦和敬公主的儿子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的陵墓也在那里。达赉贝子曾经在固伦端敏公主的祭田收取租子,也并非不能。某个人曾经收过某个公主陵的租子,并不能代表这个公主陵就归这个收取租子的这个人所有。从函件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公主陵地租的收入本来也不是达贝子一人所有,而是“仍按层分劈,各王公及陵庙之用。达贝子是该旗王公之一,自不能独异。

至于达贝子递交函件的原因。则是因为曾经和达尔罕王旗内商议,达尔罕王同意要把这块地的收入分出来给达贝子,并没有说明这块地原来就是达贝子本人所有的。

综合吕振兴公主陵是衣冠冢的依据,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矛盾和前提条件的错误,因此得出的公主陵是衣冠冢的结论也不会是正确的。

事实上固伦和敬公主修建衣冠冢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是为了体现大清皇帝对蒙古王公的恩泽,和蒙古王公的荣耀,能将色布腾巴勒珠尔和固伦公主一同安葬在京城的附近,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最大的荣耀。它的意义不比在本旗修一个衣冠冢小到哪里去。况且和敬固伦公主的后代,再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公主陵这块地方居住过。远居京城的固伦和敬公主的后代,跑到千里之外建个无人照料的公主陵意义何在呢?况且那个时候已经不时兴公主死后,必须回本旗安葬的老规矩了。

总而言之,公主陵是固伦和敬公主衣冠冢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历史史料支持的,因此,这一说法是荒谬的。

公主陵的陵园内两个几乎相同规格陵墓对衣冠冢说法的否定作用:

公主陵园内有两个几乎相同规格的陵墓。在清代陵寝的规格是陵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两个几乎相同的陵寝埋葬的陵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也大致相同。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道光的女儿端悯公主的陵墓(在清东陵东南许家峪)里的四个相同的陵寝,这四个相同的陵寝埋葬的是俩公主和俩郡王,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相当。如图。

 

我们知道,和敬固伦公主是在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去世后17年,这个时候为公主修建的衣冠冢是否包括色布腾巴勒珠尔的衣冠?如果两个人都是衣冠,为什么不合葬?遗体都合葬了,衣冠为什么不能合葬?如果其中的一个陵寝是公主和额驸的合葬衣冠冢,另一个陵寝是谁的?另一个陵寝是不是衣冠冢?这些疑问支持衣冠冢说法的人,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支持衣冠冢说法的人,都回避公主岭的公主陵园内有两座公主陵的事实。总而言之,说公主陵是和敬固伦公主衣冠冢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

衣冠冢的最早提出者李景唐在提到公主陵布局时,只提到其中正对着饗殿后面的那个陵寝,下面有灵堂,由墓道通向享堂(地上饗殿),而对另一个陵寝的情况只字不提。

同样吕振兴也没有详细说明另一个陵寝的情况。看来实在不好说啊。

公主陵当地居民发现公主陵内遗骨访问记录:当地居民发现公主陵内遗骨访问记录是证实公主陵不是衣冠冢的最有力证据。(记录参前)

色布腾巴勒珠尔及后代王公们和科尔沁草原的关系:

色布腾巴勒珠尔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的四世孙。乾隆八年(1743年)封辅国公。乾隆十二年,娶乾隆皇帝三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十七年(1752年)承袭达尔罕亲王爵。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罪被削去亲王爵位。之后这一支派后代再也没有担任过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

乾隆二十一年,色布腾巴勒珠尔被赐为辅国公爵位。乾隆二十三年晋封和硕亲王。乾隆三十七年,又被削去亲王爵位。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恢复亲王爵位。就在这一年色布腾巴勒珠尔死去。安葬在北京东郊东坝附近。

固伦和敬公主嫁给色布腾巴勒珠尔后,一直同额驸住在北京和敬公主府(今北京张自忠路铁狮子胡同),公主一生没有去过科尔沁草原。他的后代也一直住在京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丈夫死后的第17年,和敬公主病逝于北京,终年62岁,死后下葬于今北京东郊朝阳区东坝镇附近与色布腾巴勒珠尔合葬。乾隆皇帝亲自为公主和额驸题写了碑文。

色布腾巴勒珠尔也成了第一代驻京额驸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最初封爵是辅国公,因此叙述这一支派时习惯称“驻京辅国公”系,后代无论降袭到什么爵位,我们都称这一系为驻京辅国公。

第二代驻京辅国公是色布腾巴勒珠尔的长子,生母是和敬固伦公主。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就是埋在法库北公主陵附近的那位镇国公)。乾隆四十年(1775年)降袭为多罗郡王。乾隆五十六年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因罪被削去多罗郡王爵位。仍然被赏镇国公爵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去世于北京。

第三代驻京驻京辅国公鄂勒哲图,是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的(嗣子)(嗣子虽有嫡长子一说,但史料一般都称长子,所以这里的嗣子应该是养子,下同)养子。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降袭辅国公。后晋封多罗郡王。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鄂勒哲图去世于北京。

第四代驻京辅国公济克默特是鄂勒哲图的(从子)(从子是侄儿多见于史料)侄儿,嘉庆二十四年,降袭为固山贝子。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济克默特去世。

第五代驻京辅国公棍楚克林沁,济克默特嗣子(养子)(《法库文史资料》第十五辑解释嗣子为继子,继子相对于继父而言,或济克默特续娶的夫人带过来的儿子)。道光二十八年降袭镇国公。同治十一年(1872年)赐贝子爵位。光绪十年(1884年)棍楚克林沁去世。

第六代驻京辅国公那图苏,棍楚克林沁的儿子,光绪十年降袭辅国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那图苏去世。

第七代驻京辅国公达赉(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致函民国奉天省长公署函件的哪位达贝子)。光绪二十七年承袭辅国公。民国十九年(1930年)达赉去世。达赉被赏贝子爵,因此也称达赉贝子或简称达贝子。

第八代驻京辅国公多尔济(前面提到过。也叫道尔济,汉姓包)民国十九年承袭辅国公。

综合色布腾巴勒珠尔这一支派资料来看,仅有色布腾巴勒珠尔一人担任了三年的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自色布腾巴勒珠尔以后,再也没有后人在科尔沁左翼中旗担任任何官职,也没有在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内建立府邸。

爵位继承者除了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儿子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以外。以下是两养子,一侄儿。爵位直线下降,从亲王一直降到到辅国公,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步。

这些历史史实,为我们判断和敬固伦公主衣冠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十、满珠习礼陵墓与公主陵合二而一的史料依据及公主陵考证的最后结论

公主陵的选址:

公主陵选址在科尔沁草原的东部,东辽河东岸。南距柳条边仅十多公里。清初满蒙分界线就是柳条边。柳条边建于顺治、康熙年间。边里基本是山地丛林,边外是平原草地。而公主陵所在的位置,是边外科尔沁草地的一条很突出的山岭,山岭的南面是兴隆河西流进入东辽河(上游柳条边以里叫克尔苏河或者赫尔苏河)。由于当时人烟稀少,这里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植被十分茂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此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才把公主的陵墓建在这里。

乾隆后期嘉庆初年,汉民突破柳条边的封锁涌入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大草原开荒种地。公主陵这一带首当其冲。蒙古牧民开始逐渐向西北科尔沁腹地撤退。这里的草原逐渐被耕地所代替。科左中旗的王公们对这里的管理也仅限于每年来一次收一收出荒的地租。其余时间这里就是汉族流民的天下。据姚诗馨的《光绪怀德县乡土志》记载光绪末年人口构成时有“至三十三年(光绪三十三年)增至二十二万”“蒙古人尽数北徙四方之民携耒耜负襁褓愿受一尘遂成土著。。。。。。皆汉人也并无番苗民族,近有旗民数户,回民十数户。”

因此,从公主陵选址上也可以看出,公主陵应该是清代早期建立的。因此说公主陵是咸丰三年一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下嫁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的和硕公主,死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属于清代早期,这一时期的公主岭附近没有杂民族流入,只有蒙古人游牧,山明水净,草绿天蓝。因此去世于清代早期的和硕公主才适合在这里建立公主陵。

公主陵的规模:(参看后面多幅照片)

从公主陵老照片上看,公主陵的规模并不算大。是个二进层陵园,首先要跨进的是围墙偏左的门楼,里面有一座三间饗殿,饗殿没有后门,没有配殿。

饗殿后面有两个规格相似的宝顶,参考其他地区公主陵的布局,在饗殿和宝顶之间应该有隔离墙,隔离墙留有一个角门,以备进出宝顶区域。(参看后面附录图片)。

清代蒙古公主陵的共同特点是:修建的时间晚的要比修建时间早的规模大。额驸蒙古王爷先去世合葬后的王爷、公主陵的规模比公主先去世蒙古王爷后去世合葬的公主、王爷陵规模要大。比方说第三代达尔罕王班第和固伦端敏公主的陵墓是三进层,两饗殿四配殿四角门。主饗殿有后门。而端敏公主的儿子第四代达尔罕王罗卜藏衮布与和硕格格的陵墓规模更大。

饗殿砖瓦硬山结构,殿脊正中有苏鲁锭形状饰件,苏鲁锭两边各有一个人形饰件,两个人形饰件对称分布。这个标志在其他现知公主陵 ?中独一无二。屋檐跑兽飞檐,规模虽然不大,但比较精致。
顺便说一下苏鲁锭。苏鲁锭最早是一种武器,三尖长矛。传说蒙古部落首领也速该使用这种长矛征战蒙古,威名远扬,后来他的两个儿子成吉思汗 和哈布图哈萨尔用这种武器作为部落标志,所向披靡,最终建立大元帝国。因此也速该的后代把苏鲁锭当成神器,成为一种标志。哈布图哈萨尔是科尔沁蒙古部落的祖先。

 

清代早期,由于大清帝国还处于草创阶段,蒙古王公也刚刚归附,无论从大清的国力和蒙古王公的经济实力来讲,都不适宜修建大规模豪华陵园。嫁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的和硕公主去世的时候,额驸满珠习礼还是郡王品级。因此在公主岭修建这样规模的公主陵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

乾嘉以后随着大清国力的剧增,蒙古王公的奢华程度也有所提高。这一时期才开始修建大规模的豪华陵墓。

公主陵享受祭祀的绵长性:

公主陵虽然修建年代较早,但享受的祭祀时绵长的。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民间流传。香火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史料记载陵墓主人虽不能确定,但知道祭祀来自西北部的蒙故居住地。

哪个下嫁蒙古王公的公主能享受这么绵长的祭祀呢?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多家王公的共同祖先。具备这个条件的只有下嫁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的和硕公主。

据史料记载,满珠习礼与和硕公主的儿子和塔,为第二代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达尔罕亲王。和塔的儿子班第为第三代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达尔罕亲王。班第的儿子罗卜藏衮布为第四代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达尔罕亲王。。。。。。。。。一直延续到末代达尔罕王那木济勒色楞。除了达尔罕王外,和硕公主还有其他儿子,他们也有后代,因此这位和硕公主的确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老祖母。享受近三百年的香火就不足为奇了。

满珠习礼安葬在公主陵园的历史依据:

合葬是满蒙汉等民族的丧葬习俗。下嫁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的和硕公主死于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清政府派“遣大学士范文程前往游牧处册封公主为和硕公主封号,此月十九日卒,朝廷遣官致祭。”年二十三。满珠习礼在和硕公主去世28年以后,于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时年50多岁。

满珠习礼在和硕公主死后第二年,续娶了褚英次女多罗济鼐格格。济鼐格格没有册封为公主,应该是个郡主品级,比和硕公主略低。因此满珠习礼必须和地位高的和硕公主合葬。所以公主陵的主陵(饗殿正后方的那个宝顶 )应该是个合葬陵,至于另一个宝顶是不是济鼐格格,无从考证。

据《清史稿》,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七年。巡幸吉林时曾经到满珠习礼墓前祭奠。

《清史稿》原文:“九月壬申,上次克尔苏,临科尔沁故亲王满珠习礼墓前酹酒,孝庄皇后之父也。”这段记录中提到的克尔苏,是位于今天公主岭南约20多公里的赫尔苏门村,康熙的时候这里是柳条边的边门,清朝则这里设立了赫尔苏驿站。(克尔苏也叫赫尔苏、克尔素、黑尔素等)。今天二龙湖水库淹没的区域内有著名的赫尔苏城,市明末叶赫部的城池。明末清初这里是重要城镇。当时柳条边里的东辽河上游部分叫克尔苏河(清末地图标注克尔素河),也叫赫尔苏河。

柳条边附近是大清国的驿道,当时在赫尔苏河与柳条边交叉处建立了赫尔苏边门。赫尔苏边门(也叫克尔素边门或黑尔苏边门)距离公主陵20公里左右(今天的梨树县境内赫尔苏门村)。是通往吉林驿道的重要驿站之一。康熙皇帝此次巡幸是奉着孝章皇太后出行的,居住在克尔苏。就近祭奠满珠习礼的陵墓合情合理。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满珠习礼死后是与和硕公主合葬在公主陵的陵园内的。

通过对以上史料去伪存真的分析,和客观综合的推断。考证的最后结论是:

公主岭的公主陵,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与和硕公主的合葬陵墓。

附录一:公主陵的照片

图一:

图二

 
道光女端悯公主陵

六合居

 

 

 

附录二:引用资料及相关文献目录

《清史稿》-----------------------赵尔巽

《蒙古世系》---------------------高文德、蔡志纯

《光绪怀德县乡土志》-------------姚诗馨

《民国怀德县志》-----------------孙云章

《续修怀德县志》------------------孙云章

《怀德县志》----------------------吕振兴

《清朝满蒙联姻研究》--------------杜家骥

《科尔沁左翼王陵寻踪》----------《法库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哲里木盟文史资料》-------------哲盟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清代柳条边》-------------------杨树森

《科尔沁左翼后旗大事记》---------科左后旗档案局文史资料组

《清代圣祖实录蒙古史史抄》-------齐木德道尔吉等

 

 

初稿形成与201544日星期六,由于水平有限,资料匮乏,文中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请各位读者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清朝——清朝利用与蒙古各部旗相互通婚来稳定政权(
下嫁蒙古的和亲公主都命运多舛很悲惨?错,别被断章取义网文误导
清孝庄文皇后故里《科尔沁草原》
历史上真实的孝庄(组图)
清朝--和硕公主
清朝蒙古哲里木盟四部十旗王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