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关于维护残疾儿童少年合法权益的调研北京观察
 今年参加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情:市政协关于维护残疾儿童少年合法权益的调研。政协委员们数次走出去,到基层残疾人康复中心、到特教学校、入残儿家庭。
虽然生长在残疾人家庭,以为自己的心早已坚硬,却依然为残儿家庭的痛苦、残疾人的坚强、残疾人事业守护者的大爱至善而震动。亲眼看到基层残疾事业工作者在怎样做一个“有心的人,心重的人,心诚的人,把群众的事情看得比泰山还重,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在怎样为了让残疾人不再在社会边缘生活,自尊地平等地融入社会,为了社会的和谐,艰辛地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所有调研工作结束后,我想得最多的是,已经出生的残疾人,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完全恢复其作为正常人的生存状态,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残酷事实。 “千手观音”的表演是精彩的,但她们不过是残疾人口中的极少数幸运者。更多的残疾人正处于身心创伤的铅色人生!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乡村老汉,十六岁因玩耍雷管失去左手和右眼,三十岁无奈地娶一残女。残女有癫痫,身高不到一米,大家劝他不要跟这姑娘结婚,他只说,若能生个女儿像我,老了就有福享了,若像他妈,我也认了!——孩子果然矮小,更甚的是,痴呆。老人直到死,他的痴呆儿子还浑浑噩噩地“活”着,继续给亲戚们延续着苦痛。
而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报载,某女头胎脑瘫生二胎,二胎仍脑瘫,再生,又是脑瘫。于是进京求治并求大夫想法让她生个没病的孩子!媒体竟将此事作为济贫行善的正面新闻报道。
三十年前,一位研究人口理论的先生曾感慨万端地对我说过一席话。大意是,一个健康女子,发育成熟之后,每个月都会产生一个可望形成鲜活生命的细胞。而一位已婚健康女性,终其一生,产生的几百个期待生命到来的卵细胞中,只有几个甚至仅有一个能获得机遇走入人间。历经自然的、社会的磨砺与淘汰,能够健康长大成人的比例会更小。——生命,就是这样难得、金贵!每一个人都是天地精华父母基因融合而成。如此珍贵的生命造化过程,还不应当以最郑重的神圣心态去经营么?怎能漫不经心或象上述的老汉那样用侥幸心理,“好就好,不好我认了”去任凭造化发落。结果是,卑微、苦痛、屈辱的一生,仿佛掉进深深的枯井,永不见天日!
固然,我们可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残疾人的保健与社会平等作贡献;我们可以为残疾人铺设特殊通道;设置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的卫生设施,甚至,特别培训他们去参加残疾人奥运会。但是,从源头上大量减少残疾儿出生率才是真正捍卫人的尊严。
2006年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而笔者得到的最新资讯——2008年8月2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口直通车”节目有徐教授报告,畸儿出生率是“千分之十几”。多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残儿出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平均新增残疾儿童80万~100万人。
我国人口基数大,残缺基因的人口的绝对值也大。
这些数字令人震惊和惋惜。
天地精华融为生命,只有在风和雨润、和谐纯洁的环境下,才会有健康完美的新生命诞生。而浸过酒精的、基因缺损的细胞不是天地精华;在酸雨中挣扎而生,缺陷是免不了的。高速发展的工业化、高科技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遗洒”着环境污染、竞争压力等副产品,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在暗处威胁着每一位即将为人父母的公民。
出生缺陷和残疾成为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问题,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轻微的畸形尚可通过后天的手术得以纠正;严重的畸形,生下来也很少能存活,给家庭、社会造成的长远影响还比较小;而另一些畸儿——痴呆、肢残或聋哑,虽然能生存下来,却只能永远面对病残的人生。
国人对后代的渴望与关爱可能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在极其重视儿女培养的中国,残疾儿的出生率却居世界前列,成为影响民族素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据了解,我国每年因神经管畸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先天愚型的治疗费超过20亿元,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费高达120亿元。假如育前夫妇,特别是易感基因携带人群都进行基因检测,我国的残疾儿出生率必然会大幅度下降。其由基因检测产生的费用,比起日后巨大的康复治疗与社会保障费用要少得多。专家估计的比例是1:180。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通过基因检测等预防手段避免残疾儿出生若需百元,那么,抚养一个残疾儿到成人,社会和家庭则要付出18000元以上的代价。
而残疾给家庭造成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因此,我国出生缺陷的现状已不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的社会问题。
聪明与健康是优生优育的基本要求。望子成龙需有科学态度和科学预知。
如果在意环境的纯净,如果及早作出夫妇双方的基因检测报告,基因在遗传与复制过程中的缺陷,绝大部分都是可以避免的。
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大会就提出了“三级预防”以持续降低婴儿死亡率。这是一个全球目标的倡议。尽管导致出生缺陷的因素很多,但通过“三级预防”,至少可以避免七成的新生缺陷儿问世。
一级预防包括婚前检查、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等;二级预防是在孕期通过早诊断、早采取措施以减少有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对出生缺陷进行治疗。其中,一级预防最积极有效、经济安全,正在成为多数国家预防出生缺陷的主要方法。
北京市卫生局报告:我市已全面实施了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制度。但是,由于某些政策的调整,婚前检查已从2002年的100%降到2007年的6%。主动接受孕前保健服务的对象由于各种原因也寥寥无几。
多年前我在北京晚报上发表过一篇小文《中华民族需要无数好妈妈》。是的,我们的民族需要一代代的无数的好妈妈,有好妈妈才有好娃娃。我所说的“好妈妈”涵义是广义的:即身心健康有思想有知识的父母。现今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建立公民社会要从国民教育做起,在国外许多学校有公民教育课程,许多学者为其写教材,常用一句哲语作前言——“了解你自己”——做个好公民、做一个健康的人,直到做一个家庭的好成员、一个好公民……。
这一切需要政府主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借鉴四川地震时的应对措施;对口帮扶,资金帮助;
社会参与——青春期、婚前科普教育(人口学校、孕妇学校、父母学校)进入社区的家家户户,将预防出生缺陷的科普知识,列为学生健康教育以及居民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科研参与——建立全国性产前诊断网络,实现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有机结合。建立并健全全国产前诊断的质量控制体系、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的战略和策略的研究、进行重大出生缺陷和残疾的严重程度及疾病负担分析;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企业赞助、国际合作。在努力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吸纳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捐助,募集慈善资金。
我们已认识到要为残疾儿童少年做些什么,为什么不能从儿童少年的教育开始,让孩子们及早认识自己、让年轻人了解自己、让即将建立家庭的新人们正视自己,让整个民族意识到,防患于未然?
我们的愿景:让所有的孩子健康地出生,让所有的公民尊严地生活。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 薄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让“随班”成“随便”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什么是社区残疾人工作?如何认识社区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性?
人性困境,先天缺陷儿童是否该放弃治疗——《宝贝儿》
自闭症等严重缺陷的患儿可以安乐死吗?做好这一点才是关键
大部分残疾是可防可控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