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内科辨证治疗47内伤发热:⑴肝郁发热—丹栀逍遥散加减。⑵瘀血发热—血府逐瘀汤加减。⑶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加减。⑷血虚发热—归脾汤加减。⑸阴虚发热—清骨散。

47内伤发热:

⑴肝郁发热—丹栀逍遥散加减。⑵瘀血发热—血府逐瘀汤加减。⑶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加减。⑷血虚发热—归脾汤加减。⑸阴虚发热—清骨散。

一,内伤发热的症状

⑴肝郁发热的症状—丹栀逍遥散加减。

肝郁发热主要有以下症状:

 

- 发热特点:一般多为低热,或午后及夜间发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 情绪表现:常常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喜欢叹气。

- 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会出现口苦、咽干、食欲减退、腹胀等。

- 其他表现: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部分人还可能伴有头晕、耳鸣等。

⑵瘀血发热的症状—血府逐瘀汤加减。

瘀血发热的症状如下:

 

- 发热特点:午后或夜晚发热,热势通常不高,但缠绵难退。

- 疼痛表现:身体有固定部位的疼痛,如刺痛、胀痛等,疼痛处拒按。

- 舌象表现: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 脉象特点:脉涩或弦涩。

- 皮肤表现:面色黧黑,皮肤粗糙,甚至可见瘀斑。部分人可能出现肌肤甲错的情况。

- 女性症状: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血块,痛经等。

⑶气虚发热的症状—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虚发热的症状主要有:

 

- 发热特点:发热常在劳累后加重,热势一般为低热。

- 气虚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容易感冒。

-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食后腹胀。

- 面色及舌象: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

- 脉象:脉虚无力。

⑷血虚发热的症状—归脾汤加减。

血虚发热的症状如下:

 

- 发热特点:低热,多为午后发热,热度一般不高。

- 血虚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 毛发及皮肤表现:毛发干枯,皮肤干燥。

- 女性症状:女性可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 舌象及脉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⑸阴虚发热的症状—清骨散。

阴虚发热的症状主要有:

 

- 发热特点: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发热。

- 阴虚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盗汗,心烦失眠。

- 大便及小便表现: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色黄。

- 舌象及脉象: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中医内科辨证治疗内伤发热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47内伤发热:


⑴肝郁发热—丹栀逍遥散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对丹栀逍遥散加减方剂的分析:

 

一、剂量

因患者病情和体质差异较大,具体剂量应由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般参考剂量如下:

 

- 牡丹皮9~12克、栀子9~12克、柴胡9~12克、当归9~12克、白芍9~12克、白术9~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6~9克。

 

二、功效

 

1. 疏肝解郁:可缓解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情绪抑郁等症状。

2. 清热泻火:针对肝郁化火之发热、口苦、咽干等有清热作用。

3. 养血健脾:能调养肝血,健脾益气,改善因肝郁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等。

 

三、方解

 

- 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

-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当归补血活血,白芍敛阴柔肝,共为臣药。

- 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既能实土以御木侮,又使营血生化有源。

- 牡丹皮、栀子:清热泻火,牡丹皮善清血中之伏热,栀子善清肝热、泻心火,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一般用水煎服。具体煎药方法为:将药材用冷水浸泡 30 分钟左右,然后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 20~30 分钟,取汁饮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调整,以确保安全有效。

⑵瘀血发热—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的分析:

 

一、剂量

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由医生确定,以下为一般参考剂量:

 

- 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川芎4.5克、赤芍6克、牛膝9克、桔梗4.5克、柴胡3克、枳壳6克、甘草3克。

 

二、功效

 

1. 活血化瘀:能够促进血液运行,消除瘀血阻滞。

2. 行气止痛:可缓解因瘀血所致的疼痛,如胸痛、头痛等。

 

三、方解

 

- 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为君药。

- 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养血活血,辅助君药活血化瘀,其中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增强活血之力,共为臣药。

- 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

-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一般用水煎服。先将药材浸泡于冷水中约 30 分钟,然后以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约 30 分钟至 40 分钟,取汁饮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需要强调的是,方剂的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加减调整,以确保安全有效。

⑶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剂的分析:

 

一、剂量

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调整,一般参考剂量如下:

 

- 黄芪15~20克、党参15~20克、白术10~15克、炙甘草5~10克、当归10~15克、陈皮6~10克、升麻3~6克、柴胡3~6克。

 

二、功效

 

1. 补中益气: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各种病症。

2. 升阳举陷:对气虚下陷引起的脏器脱垂等有良好疗效。

 

三、方解

 

- 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 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臣药。

- 当归:补血和营,协党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

 

四、用法

一般用水煎服。将药材用冷水浸泡约 30 分钟后,以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约 30 分钟,取汁饮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需注意,方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病情进行加减调整,以确保安全有效。

⑷血虚发热—归脾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归脾汤加减方剂的分析:

 

一、剂量

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由医生确定,一般参考剂量如下:

 

- 白术9克、茯神9克、黄芪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木香6克、炙甘草3克、当归9克、远志6克。

 

二、功效

 

1. 益气补血:可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2. 健脾养心:对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等有较好疗效。

 

三、方解

 

- 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为君药。

-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为臣药。

- 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一般用水煎服。先将药材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以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约 30 分钟至 1 小时,取汁饮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需要强调的是,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调整,以确保安全有效。

⑸阴虚发热—清骨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清骨散方剂的分析:

 

一、剂量

一般参考剂量如下:

银柴胡5克、胡黄连3克、秦艽3克、鳖甲3克、地骨皮3克、青蒿3克、知母3克、甘草2克。

 

二、功效

 

1. 清虚热:主要用于治疗阴虚内热,骨蒸潮热。

2. 退骨蒸:对阴虚发热引起的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状有较好疗效。

 

三、方解

 

- 银柴胡:清虚热,退骨蒸,为君药。

- 胡黄连、知母、地骨皮:助银柴胡清虚热,胡黄连还可清湿热,知母滋阴降火,地骨皮凉血退蒸,共为臣药。

- 秦艽、青蒿、鳖甲:秦艽善清虚热,青蒿清虚热并透热外出,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为佐药。

-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一般用水煎服。将药材用冷水浸泡片刻后,以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约 30 分钟,取汁饮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方剂的具体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剂量调整和加减变化,以确保安全有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67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归类及治法
内伤发热
第五节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诊治精粹
内伤发热中医用药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