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完朱以撒书法展,新年就来了!
原创 2016-12-14 朱以撒 文化生活报


《文化生活报》是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文化生活类专业周报,全彩印刷、精美装帧、入户率高。集文化艺术之珍闻,纳大千生活之百态,打造成为文化产业综合信息的发布平台。(国内统一刊号:CN35-0042)


如 花 之 笺

朱以撒 | 文


朋友从外地来,会给我带些花笺来,作为礼物。他们知道我喜欢写小楷,而在花笺上写小楷,再也惬意不过。我总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抽出,看上边淡淡的花纹,是不是我已经收藏过的,然后才和他们说话。有一些话题就是围绕花笺展开的,它蝉翼般地洁净和细腻,使接下来的谈话也斯文起来。

和八尺宣、丈二宣相比,花笺实在太小了。如果在巨大的展厅,一幅花笺的书法作品,可能让人浑然无觉它的存在。那些大如一堵墙的作品,骤雨旋风,点的跃动和线的萦绕,让观者也随之激动起来,像要情不自禁地奔跑。可是,也很容易从荒率的字迹上联想到那个挥毫的人的仓皇忙乱,或者攘袖瞠目,不像是一位书生了。书写的人一动笔就是写一些很大的字,而坐下来在花笺上写一首诗,一首词,把字迹往小里写,往精致里写,反而要难倒很多人。许多花笺因此沉睡于箱箧里,主人早已忘了它们。


晚间闲暇,就会把花笺抽出一些来把玩。花笺是个小世界,小有小的妙处,因为小而设计周全,一点小变化就能使花笺的空间鲜活起来,让人不胜欣喜,因为小而看到了它丰富的美感。以前,我总是支持小中见大的说法,以为不如此易于落入小家子气的泥淖。在一些所谓小中见大的作品中,都生出了刻意为大的痕迹,就像一个丫环,要装出女主人的姿态,毕竟是挺费劲的事。只能等许多时日过去,人才渐渐平和,能和一枚花笺的情调相会。大的器物总是容易让人懂,就像一尊厚重的青铜器,放在那里不动声色,讲解员也会特别地费口舌来解读,使它成为瞩目的中心。


一枚轻飘飘的花笺,微风从纱窗透进来,就可以让它飘落到地上,得俯下身子,小心地拈它起来。一个人平伸出两只手,巴掌摊开,一枚花笺就这么大。小也要有人懂,就像蜗角里的蛮、触二国,也可以打得刀枪齐鸣热火朝天。许多的小在人们匆匆的步履里忽略了,大凡小的没做好,大的也未必能做好。所谓粗心、细心,在一枚花笺上的表现是最容易考量的——有一些细心是与生俱来的,有一些则是由粗心打磨而成,由粗而细而精。于是在花笺上,驱心若游丝之缳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此时便可以下笔而不糟蹋了花笺。

淡淡的纹路沉潜于花笺里,在暗处若现在明处若隐,美感恍惚。往往是浮动般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依瓦当的圆形,或半圆形,扭动着婉曲之姿。或者是远岫闲云、篱角霜竹、古渡泊舟,图纹放置于花笺一角,不是左下角,就是右下角,显得有些荒寒。一个人把玩这类花笺,看到了上半部分的寥廓天幕,自己就像是一缕闲云,三两霜竹,一叶扁舟那般,在徐徐拂过的晚风中,四野清旷,头顶已有星星三五闪动。花笺的留白如此巧妙,把这个空间空出来,不让笔墨点染它。留白永远是一种柔情的力量,如汪洋的水面,月印千顷,空明清洁,涌动起遐思的波澜。装饰得很浓艳的花笺也是有的,艳且满,使人无法落笔,也想不到辽远处了。

对于送我花笺的朋友,我也借此考量他们的品位——不是人品的高下,而是审美品位的高下。有的朋友显然与我的美感比较接近,有的则显得遥远了——当然,他们都是好人,是好人在审美上产生的差异。他们走后,我往往取出花笺中是清雅的那一枚,抄上一篇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或者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使里边的林泉烟霞,合了花笺的韵致。而有一些花笺,我只能收起来,不会在上边行以铁画银钩。

外出时见到新出来的花笺,就买一些回来把玩。它们的洁净、单薄,很有一些旧时代文人的身影,身子骨不健硕,但是修长清瘦,走起路来徐缓、轻盈,斯文气从两袖的飘拂中悄悄流露出来。相比于明清以来书法幅式的宏大,我更迷醉晋人、宋人笔下的小小简札,由于小,指腕游刃有余,就无败笔,达到精彩。一个人不忽略纸空间的小,善用小,于两地书往来的时段,和远方的人抒念想、叙暌离,再也合适不过。

一枚有情调的花笺会给对方多少惊喜?如果一位讲究花笺情调的人,他用哪一枚花笺给对方写信一定会有讲究的。素淡的、拙朴的、清旷的、秀逸的,有所取,有所舍。想一想,对方打开信封,用食指和中指探入,夹出薄薄的花笺,未展读时,心中已经浮动起雅致。我更倾向于素淡的花笺,在上边传达会更有一种朴素的怀抱,像寻常日子里寻常的心情,应对寻常的人、寻常的事。写信最使人自然而然——如果连写信都刻意为之,那么文人就没有什么可以说自然的了。花笺自身的素淡,使人的指腕在它上边移动时,有如泽雉于涂滩上,一啄一饮,皆得自在。

一枚花笺放久了,渐渐平和温润,以至毫无烟火气。这也使人乐意多买一些藏起来。江南的人喜欢花笺的小巧、柔美,见了花笺就乐意解囊,以至于花笺叠花笺,可以写上一辈子。三五年过去,江南的烟水毫无声息地在花笺上沁出星星点点的霉迹——显然,花笺是宜于塞北的干裂秋风的,是秋风扫过,它们挺括和干脆起来。只是这里的人也喜爱它,把它留在水汪汪的江南,闲时在花笺上边,留下一些隐微心曲,也不枉它远道而来。

朱 以 撒 作 品

朱以撒艺术档案

朱 以 撒

福建泉州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2009年被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2014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首批“福建省文化名家”。出版散文集《古典幽梦》、《俯仰之间》、《纸上思量》、《腕下消息》、《如风吹过》及书法著作《书法创作论》、《书法审美表现论》、《书法百说》、《书法名作百讲》、《书法行草名帖一百讲》等多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年9月18日朱阗坤作品入展“任政杯”师生书法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墨韵飞扬
朱廷九书法展
花笺拾趣 | 殷涛书法作品展(2016.9)
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冯错书法
朱非历届全国各地书法作品展览盛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