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同存在于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中,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活水源头。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言,文约义丰,充满人生智慧,内容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2500年以来,受到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学家的推崇和赞誉。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书,不知中国文化”。林语堂说:“老子把他深奥的智慧挤入光辉密集的五千字里面。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具体表现一种哲学的全貌,且曾对一个民族的思想有这么大的影响”。

   《老子》早在唐代就走向世界。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老子》“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在于老子的书中”。托贝斯泰说:“我的道德观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书的结果”。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性格中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中国人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象大树没有根一样。”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今天,老子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老子的智慧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知足富者”、“自知者明”、“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等,几乎儒妇皆知。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激烈而残酷的竞争时代。人们在物质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人性物化,道德缺失,心灵严重被污染。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常生禾老师,国学素养高,近年来潜心研读《老子》,领会深刻、见解独到,著述甚丰。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习老子思想,他特编著了《老子名言故事》一书,从《老子》各章中精选出92个警句,进行注解、译释和简评,用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历史故事,将老子深奥的哲理表达出来,人人可读、可懂、可用。一书在手,将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从中获得新知、新智和道德滋养。

    本人也是一个国学爱好者,读了《老子名言故事》获益匪浅,特向青少年朋友和家长推荐。都来读《老子名言故事》吧,让我们与老子同行,心中永远充满智慧。

 

                                   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至圣先师孔子,曾几次向老子请教,并在自己学生面前用龙的神伟来喻赞老子。这段见之于《史记》、《孔子家语》的佳话,既道出了孔子的谦虚,也道出了老子的高超。

   《论语》本是语录体古文。青少年警句本《论语》发行一版再版,大受欢迎。受此启发,仿而精选,辑释成《老子名言故事》。希借前者东风也能广受欢迎。

    《老子》在西方的翻译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老子名列其中。目前学研《老子》在西方已趋热,在中国已升温。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在周王室作过守藏史、柱下史,出生早于亚力士多德,更早于黑格尔。但他绽出的智慧火花却毫不逊于这些顶级大师。《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是哲理诗,是管理经,是社会学,是养生诀,是伦理谈,是艺术论……任取任用,简直是百科大全。

    “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等老子语录早已广传,不少成了成语,只是多数人不知出自老子。今加辑释,利初学,便引用,为学习全文打下基础。

    老子为首的道家,孔子为首的儒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共同催生了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优胜劣汰、推陈出新,终于形成了以天下为公、阴阳辩证、尚和、爱民、谦让、诚信等为灵魂的,延续五千年不断的极富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

    帮助青少年及早学习老子名言,这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定很有裨益,愿老师、家长、贤达都能乐于参与。

    本书按《道德经》顺序排列,只选短而精的警句。按原文、注释、译文、简评、故事次第构建。

    本册子获得了四川省老庄学会副理事长、道学专家陈天笑同志的指导和作序,道学专家黄牛同志加了注音,道学专家苏士雄、喻安荣同志帮助修改,特此鸣谢。

    由于鄙人才疏,更兼只系点拨式译释,谬误偏颇难免,但求不吝指正,以便去陋出精。

                                         编著者          2009.5.成都

              第一章     创 建 道 学

Dàokédào    Fēichángdào    Míngkémíng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名  可名, 

Fēichángmíng

 非  常  名。

[注释] 道:原意是道路。这里的道,含有物质、规律、世界本原、真理、道理等意思。 

常:同恒,永恒之意。   名:名称,概念。

[译文] 道,如能说得具体确定,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名(概念),如能表达得准确不变,就不是永恒的名(概念)。

[简评]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会不断加深的——人生有涯而知无涯。譬如,开始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认识到地是球形却说太阳绕地球转,再后来有了日心说却又不知道地球绕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的。  《老子》开篇讲道,通篇论道,首创了道家学说。

【故事】          

                                  陈 抟 悟 道

    有一个中国古代文化名人陈抟,历经五代、宋初17帝,活了118岁。他在幼年博览群书,诗词书画早有名气,当他读了《老子》后,对什么是“道”产生了兴趣,遍求名师,对儒、释、道及诸子百家都进行了研究,发现对道的解释都各有不同。儒家的道重天下归仁,墨家的道重兼爱,佛教的道重因果报应,道家的道重先天地生、道法自然……到底什么是道,不可能全面说清。后来,他综合百家论道精华,设计了一个“阴阳太极图”。图由一个有黑眼的白鱼,和一个有白眼的黑鱼,颠倒抱在一个圆里,显示万物阴阳相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补,相生相克,不可单独,既像宇宙,又像原子,绝顶完美(实则是一个宇宙抽象示意图)。圆外还画了八卦,表达了变化的渐进与循环,体现了他对道的理解。他还写了很多书,成了宋元理学的祖师。这个太极图,受到了英国大哲学家莱布尼兹的高度赞美,又被韩国引用为国旗图案。.

 

                      第二章     难 易 相 成

 

有 无  相   生, 难 易  相  成,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注释] 相:互相,对应。     盈:满,衬托,依存。

[译文] 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比较而显现,长和短相对立而区别,高与下相对衬而存在。

[简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分男女,月有圆缺,理有真假,步有前后……这是任何事物在任何情况都普遍存在的规律。

[故事]

                           严 养 斋 化 难 为 易

明朝有个宰相叫严养斋,打算在城里建一个大宅子,但在选好的地基内,有一户卖豆腐、卖酒的人家不肯将房子卖出,高价也不卖。他不卖,宅子自然建不成。怎么办?严家管事的人主张给他点颜色,逼他卖出。严丞相说这是仗势欺人,不妥,你们应当想一个化难为易的好办法。你想,我们有了宅子,别人就失去了店子,你要别人让出这处地盘,就要让别人有更好的去处。想了些天,办法有了,决定房子先建三面,叫工地所需的酒、豆腐都到那个店子去买,先给钱,多给钱。因为工地人多,需要量突然增加太大,店家觉得人手不够,堆原料的房子也不够,也想换个地方。施工日子久了,他赚的钱多了,心里也感谢严相。细想长久不让也不行,就在附近能继续给工地供货的地方另找了店铺,主动搬走了,新的店铺继续卖着好价钱;原来的店子严家未多付房价,就买了过来,大宅子也不误工期,得以完工,皆大欢喜。

 

                        第二章      不 言 之 教

 

圣   人   处  无为之事,  行  不言 之教。

[注释] 圣人:1、品德极高尚的人; 2、贤明的君王,杰出的领导人。

无为:不凭个人意志做违反客观规律的事。

[译文] 圣人做事坚持不违反客观规律,而且能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代替言教。

[简评] 人们喜欢凭自己的意愿来处理问题,喜欢按自己的标准去说教别人。当了领导,就可能搞形象工程,瞎指挥,就可能随意训人、责备人,这都不好,都会事与愿违。

【故事】

西门豹治邺

    战国初,魏文侯命西门豹去邺(河北临漳)作令(长官)。西门豹去后,发现当地很贫苦。原因是水灾多,地方上的“三老”、巫婆等勾结搞迷信活动。每年选民女投进漳河,说是为河伯(神)娶媳妇。西门豹想,要禁止给河神娶媳妇很难获得理解,所以他假装很支持。到了为河伯聚妇的那天,他虔诚地去了。看了选出的河神媳妇(民女)后,说:此女长得不好,请巫婆去报告河伯,改天选上好的再送来,就叫人把为首的巫婆投进了漳河。过一会,他又说,怎么还不回话,又投了一巫婆下去催促。再过一会,西门豹说巫婆不会办事,还是请“三老”去吧。“三老”、“廷橼”等都跪下说再不敢做这种骗人的事了。西门豹破了迷信后便领导人民修渠引水,抗旱防灾。几年后,生产发展了,生活也改善了。

 

                      第  三  章      不 见 可 欲

 

不 贵 难 得 之 货,使 民  不为盗。

不 见  可 欲,使 民  不 乱。

[注   释 ] 不贵:不看重。   货:财物。    见:同现,显现。

可欲:可以引起贪欲{的东西}。

[译    文]  不看重难得的奇珍异货,可以使民众不做盗贼;不显示可引起贪慾的东西,可以使民众不心花心邪而作恶。

[简   评]  希望领导者率先勤俭节约`清心寡欲,带出纯朴民风。

【故事】                     

                              瘦    羊    博  

  东汉太学府的教师博学多才,官名博士。有一年春节前,皇帝派人给每位博士赏赐羊一只。一群羊大小肥瘦不同,博士们为怎样分才公平争论不休。有的说宰了分肉,有的说最好抓鬮……其实,多数人内心都不愿分到小的或瘦的。这时,一向少言寡语的甑宇博士站起来说:“不用宰了分肉,不用抓阄,还是一人牵一只吧,我来先牵。”说着就走进羊群,大家以为他要挑一只又肥又大的,都瞪着眼看他。结果甑宇却牵了只又小又瘦的走了。大家看后就不好再争了,都出来牵小的、`瘦的,一会,羊也就被大家高高兴兴地牵完了。后来,人们为了赞扬甑宇,便叫他是瘦羊博士。再说,甑博士把羊牵回了家,甑夫人听说是皇上赏赐的,非常高兴。当甑博士把主动牵了又小又瘦的情况讲给夫人听后,夫人更高兴了。她说,你算把书读明白了,天下没有十个指头一样长的事。甄夫人便把羊养了起来,过不了些天,也就长大变肥了。

 

                           第五章      不 如 守 中

 

多 言  数 穷,   不 如 守 中。

[注  释] 数:通 “速”,变更快。    

穷:不通。

         守中:特指保持虚静。

[译  文]  政令繁多变更太快,会适得其反,不如保持虚静。

[简  评]  这话现常用来指:1、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轻率许诺;2、实行新的举 措,宜先试点,政策宜保持相对稳定。

【故事】                 

贺 若 弼 多 言 害 己

隋朝,有个叫贺若弼的人,屡立战功,官升至右领大将军。但他不但不谦虚谨慎,反而居功自负,不看场合,信口夸耀自己功高,与太子杨勇情谊深厚,机密大事勇都会对他讲。后来,杨广取代了杨勇当了太子,恨他的人趁机举报他的狂言和怨言,特别是他说杨素提了右仆射,自己还没有提升,朝廷不公。隋文帝就把他召来问讯,证实后说:这样看来是我不公了。贺若弼连忙叩头请求开恩,希望绕饶他不死。隋文帝说:你父亲曾经做了南北朝晋和的大将,就是居功自傲、信口胡言,才被晋公宇文护赐死的,你怎不引为鉴戒,又是居功自傲多埋怨,念你曾有战功,撤去官职,免你一死。真是多言害己啊!

 

                       第六章       玄 牝 之 门

 

玄  牝 之 门,  是谓   天地根。

[注  释]  牝:动物之雌性。   玄:黑色,深奥,微妙。

[译  文]  微妙的雌性生殖器官,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简  评]  这是无神论的明证。天地万物是按自身的规律发展的,是生生不息的。

【故事】

神 农 的 千 秋 功 业

相传,上古时代,在神州大地,有位很受大家爱戴的首领---神农氏。我们现在把中华民族的后人叫“炎黄子孙”,黄,是指轩辕黄帝;炎,就是指炎帝神农。神农很了不起,他带领大家把打猎捕获的牛马鸡鸭等野生禽兽圈养起来,年复一年,不但把它们驯服了,变成了家禽家畜,还越繁殖越多,使人类的食物有了增加和保证,不致在捕获不上食物的时节挨饥受饿。神农还带领大家把野生的稻麦等种子保存起来,到第二年再播种,遇上好年辰,一粒便可产出上百、上千粒,使人大开眼界,使社会进入了生机勃勃的农牧时代。相传,神农还不怕中毒,亲尝百草,多次险些死去,最终,辨明了一种又一种草本、木本的药性,口传了《神农本草》,奠定了中医、中药的基础,为中华民族创建了千秋功业。

 

                         第七章       置 身 人 后

 

圣  人  后其身  而  身  先,

外其身  而  身存。

[注释] 后:使……放后。    外:使……置外。

[译文] 道德高尚的人把己身放在民众后面,反而得到民众的拥戴;把自己置身于度外,反能保全生命。

[简评] 我为人人,人人敬我;我勇为民献身,反会得到民众保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

【故事】

 出身低贱的将军

北宋时有位名将叫狄青,他出身贫苦农家,在西夏兵犯北宋时,参军当了一个普通士兵。入伍后苦练武艺,骑马射箭,无不精通。每遇上阵,奋不顾身,虽身受多次刀伤、箭伤,毫不退缩,杀敌无数,救人无数。因此屡立战功,敌人见了狄青,也是胆寒急退。皇帝宋仁宗得知也很器重,他也由士兵逐渐升到副指挥。这时,他接受他人劝告,开始学文化、读兵书、听取将士们对克敌制胜的议论。后来,宋仁宗在朝堂上召见了狄青,见他脸上刺着防士卒逃跑的黑字,觉得不合身份,要亲手给他敷药,去黑字,但狄青说,不必,留着让士兵看,知道我过去也是士兵,知道我是怎样进步的。后来仁宗任他为枢密使,成了朝中大官,大将军级人物。

 

                        第八章      上 善 若 水

 

上  善  若  水。

[注释] 上:最。    善:完美。

[译文] 最完善的(事物)好像水一样。

[简评] 水善于滋养万物,但不与万物争利,它宁愿去别人不愿去的低下的地方。水的优点很多,人应具有水一样的美德。

【故事】

                                   大禹善治水  

 水,人必须饮用,人吃的粮食、蔬菜、家禽、家畜也需吸饮,但水如不治理,也会成灾。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曾经水患成灾。舜派禹去治水。禹吸取了父亲鲧治水只用拦堵的失败教训,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采用了开、通、疏、凿、引等办法,使小河的水注入大江,最后流入东海。大禹治水,困难重重。当时,工具简陋,道路不通,治水全靠锄挖、肩挑,十分艰苦。为了抓紧时间,,大禹踏遍千山万水进行实地考察,身居工地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带头挖土、挑土,,累得面黄肌瘦,磨光了小腿上的汗毛,终于治好了水患,使人民得到了安居乐业。人民都很景仰他,舜就把天下让给了他治理。

 

                           第九章       功 成 身 退

 

富 贵而 骄,   自遗其咎。 功  成  身  退,天之道矣。

[注释] 遗:留下。    咎:过失,灾祸。

功成身退:建了功业,应不再居高,适时退让。

[译文] 富贵后骄横起来,定会给自己留下祸根。建了功业,要知道收敛,应适时退让,这样才合自然规律。

[简评] 功成身退,可以是退休,退二线等,关键是要收敛,莫骄横,莫贪婪。

【故事】

范蠡功成身退

范蠡(lí)是春秋时越国的大夫、上将军。越国被吴国打败后,他劝越王要忍辱居贱,要对吴国行贿讨好。越王勾践接受了他建议一面甘当吴王奴仆,一面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来,范蠡又和文种协力助勾践富国强兵,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最终打败了吴国,复了仇,兴了国。在大功告成后,他立即向越王提出辞职,带上他心爱的恋人西施到太湖边过逍遥的日子去了。范蠡是老子的再传弟子,他写了《计然篇》,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要顺其自然,要掌握“上极则反贱”的原理。文种没有听范蠡劝告,他不相信范蠡对勾践多疑、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太平的评价,不肯辞退,后来竟然被越王赐他自杀了。

 

                        第十章       爱 民 治 国

 

爱 民 治 国,   能  无为  乎?

[注释] 无为:为,做。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特指“不先物为”(即不违反客观规律,主观妄为)。

[译文] 爱人民,治国家,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主观妄为么?

[简评] 历史上运用“无为而治”,曾出现过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开元之治。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

【故事】

                                   贞 观之 治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世民帮助父亲李渊,借助各种反隋力量,推翻了腐败的隋朝,建立了唐朝。后父亲高祖把大位传给了他,名号太宗,年号贞观。他先是扫平了天下的余乱,再就是着手治理国家。经过多年战乱,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非常痛苦,怎么办?唐太宗遵崇道家学说“无为而治”。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观点。要求顺应民心,也就是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减轻赋税、劳役,不干涉、不困扰人民的生计,让人民有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广泛采纳合理建议,兴修道路、水利,给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开科举不分门第选取英才,广纳贤士;限制豪强、惩治腐败,限制宫廷开支,缓建宫馆,减轻民众痛苦。这样一来,生产发展了,生活改善了,文化振兴了,艺术繁荣了,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平盛世。延续下去,竟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第十一章      无 之 为 用

 

有 之  以 为 利, 无之以为  用。

 [注释] 有:特指有形的,实心的。   无:有时指肉眼看不见的事物(如磁、射线、高空等),有时指规律等存在。这里指空间。

[译文] 有形的实物给我们便利,无形的空间可为我们所用。

[简评] 老子的“道”是有与无的辩证统一。不管是有形的实物,还是无形的存在,都是各有其用的。

【故事】

                                鲁 班 发 明 伞

    鲁班不仅是一个技艺超群的木匠,而且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相传,伞就是他发明的。古时,下雨,人们往往拿一张荷叶、一块板子、一个盆子之类挡雨。有一次,鲁班看见很多人在一个亭子下躲雨,突发奇想:要是能做一个能举在头上的小亭子,岂不就可以挡雨吗?说做就做,亭子是四个柱子,必须把柱子换在中间。柱子粗了不行,细了又有一大问题。因为要让顶子能张开,就必须有很多衬子,衬子的下方必须插在中央的柱子中。如果打很多孔,柱子容易折断。柱子加粗,又不便手拿。这时,他的徒弟说,师傅不是经常告诉我们,当木匠要记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吗。鲁班哈哈一笑,拍了徒弟一下说,提醒得好,竹子是空心的,用竹子做中间的柱子,就解决问题了。

 

                     第 十二章     奇 珍 莫 贪

 

难 得 之 货, 令 人  行妨。

[注释] 货:财物。   妨:妨害,伤害。

[译文] 难得的奇珍异宝或心仪之物,会诱人行为出轨。

[简评] 莫贪财、贪色、贪功、贪名……小得会大失。

【故事】

                                石 崇 敛 财

    晋武帝统一中国后,沉浸荒淫生活,广敛奇珍异宝。在他的带领下,贵族、官僚争着效仿,一时间,敛财、比阔成风。有一个叫石崇的,官职才是散骑常侍,却富豪得十分惊人。国舅王恺在家门前两侧用紫绸设了40里长的路障,石崇得知,就在家门前两侧,用紫缎设了50里长的路障。武帝赠送了王恺一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就举行宴会展示珊瑚树,请了石崇。石崇看后,却用铁如意给砸了。王气得满脸通红,石崇却说,没事,我赔你就是。接着叫人回去从家里搬来了好几株珊瑚树,比王恺的更高更大更多,叫在座宾客都瞠目结舌。有的大臣看了就给武帝上了奏章,希望提倡勤俭,但武帝不予理会,所以,晋朝没有多久就出现了大乱。

 

                          第十三章     身 为 天 下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若  可  寄  天下;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若  可  托  天下。

 [注释] 寄:托。  托:寄托。  若:代词,你。

[译文] 珍贵自己身体是为了报効国家,管理国家的大事就可寄托给你;爱惜自己身体是为了献身祖国,人民就会把治国的重担交付给你。

[简评] 一心为公为民,定会受民拥戴。

【故事】

姚  崇  治 

  姚崇(650--721),本名元崇,陕西人,唐朝大臣。他在任地方官时,就以爱民闻名,后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他在玄宗时,建议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停建佛寺、道观,扶持农耕。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蝗灾,蔓延到河南、陕西等地。当时人们误认为这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只知拜祭,不敢消灭。他力排众议,力主灭蝗。他反复呈词,说服了玄宗,并下令各地:于夜里,在田里点起火堆,用火光吸引飞蝗,集中扑烧。命令下后,汴州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一面去信说服,一面严令执行。倪照办后,果然见效,灭蝗14万担。经过几个州府同时紧张扑杀,蝗灾终于平息。一场大祸,能得到及时消减,玄宗和满朝文武,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唐玄宗还仰仗他成就了“开元盛世”。

 

                       第 十 四章    执 古 御今

 

执  古 之 道,以御  今 之 有。

[注释]  执:把握。   道:这里特指已被验证的方法、规律、策略。  

御:驾御,指导。    有:存在,现实。

[译文] 掌握古往今来已经被验证的方法、规律、策略,用来指导当今的现实。

[简评] 提倡古为今用。要善于运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实。

【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

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前74),字子长,陕西人。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从小博览群书,20岁起开始搜集史料、赴各地考察。父亲死后,他继任了太史令。天汉二年,因替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辩解,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他曾想:受了如此屈辱,且已成废人,不如死去。但想到周文王被关写了《周易》,孔子困陈蔡写了《春秋》,左丘明失明写了《左传》,孙膑被剜膝盖写了《兵法》。因此他想,不如以古人为鉴,继承父亲的事业写成《史记》,让后人能以史为鉴,指导现实,少走弯路。从此他开始了写作。他从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史二年。写成了一部52万字的巨著。在书里,讴歌了许多人重于泰山的精神,鞭笞了某些人轻如鸿毛的人生。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十五章     蔽 而 新 成

 

夫   唯   不  盈,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注释] 夫唯:正因为。    盈:满。  

蔽:陈,旧。

[译文] 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破旧立新。

[简评]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

【故事】

                                   李时珍写本草

医圣李时珍,明朝人,从小酷爱读书,重视实践。他医术高明,常常救死扶伤。他虽然美名远扬,但却更加虚心,更加谨慎。后来他发现古代的药书多有缺漏和错误,对行医、学医和治病救人很不利。决心要弄弄准确,破旧立新。经过广泛调查、请教、搜集、研究,踏遍我国东南各州各府、名山大川,穷搜博采了草、木、虫、鱼、金、石标本,查书八百部,考辨再三,历经30年,多次摔伤、中毒,多次推翻重验,三易书稿,力求准确无误,终于写了一本新的《本草纲目》。该书共收中药1932种,医家验方1万余个,成了我国医学的巨著,对我国中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还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第十六章      知 道 乃 久

 

 知   常    容,  容  乃   公,公  乃   全,  全  乃   天,  

天  乃   道, 道  乃   久。

[注释] 常:永恒的、普遍的规律。     

 容:宽容,包容。

全:周全。     天:自然、宇宙。

[译文] 认识了普遍的规律,就有宽容的胸怀,能宽容就能公正,公正就能顾全局,顾全局就能与自然和谐,与自然和谐就是合道,合道就能长久不衰。

[简评] 认识道—-普遍规律,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故事】

老  子  知 

老子姓李名耳(公元前571—前471年),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的档案馆、图书馆馆长)、柱下史(特许靠在柱子下记事的史官)。老子幼年好学、好问、好思、好助人。在任史官期间,白天整理文档、认真阅读、听人议论,晚上观察天象,做了大量研究。他晚年退休后写成了《道德经》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现在《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居于第二。当今西方还出现了老子热,因为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了老子智慧的高超。老子由于掌握了道(规律,常),所以身处乱世仍能对人宽容,一心为公为民,指导了很多学子,也几次指导过孔子。他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天地人合一理论,自己也成了长命百岁的高寿老人。历史上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开元之治,都是运用老子思想指导的胜利。

 

                         第十七章      不 可 失 信

 

信  不足  焉,  有  不 信  焉。

[注释] 信:诚信。

[译文] 诚信不足,就会失信啊。

[简评] 诚信是根本,无论治国还是为人都要讲诚守信。

【故事】

 

                                 王  莽   失 

    西汉末年,王莽先是表现得特别效忠刘家皇朝,当了丞相后却篡夺了汉朝刘姓的政权;当了皇帝,改为‘新朝’,实行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是:“王田令”〈田地国有〉、“私属令”〈不准买卖奴隶〉、“五均”〈田多者多交税〉、“赊贷”〈向贫民放贷〉、“六管”〈由政府统管工商经營和物价〉等。这些政策要真能实现,对富豪是削弱,对贫困是扶持,所以历史学家说这是中国古代的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空想?因为这些法令虽然对贫苦民众有利,但要靠官员来执行,执行了就伤了地主、官僚自身的利益,所以他们便都阳奉阴违,总要找机会把水搅混,进而从中得利。因为改革触犯了多种势力,天下大乱,王莽无奈,过几天又颁布一个新命令希能平乱,政令多得谁都记不住,大家也都手忙脚乱,怨声载道。虽然新政本是有利百姓的,但官员不如实宣讲,民众不知真相,得不到实惠反受盘剥,个个怨恨。王莽执政才17年,就失去了信任,最终被农民起义军把他杀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全文翻译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译文注释
《世说新语选读》第二十八章《黜免》讲义(2)
两日一练(四):对照注释和译文学习文言文小故事,做学霸
庄子《大宗师》《天道》全文译注
第一九O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