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传武”不能打,能打的“传武”如何训练?看看老祖宗怎么做

作者:李通国

传统武术大师,不管是真的或是假的,一个一个都被现代搏击KO了!

这也成了那些站在一边看传统武术笑话的人最好的藉口,似乎是中国传统武术从来都没有行过。想一想,无论何等民族,都有头脑,有四肢,人之民族能行,奈何中华民族就应该成为笑柄。难道我国几千年就是在被人揍中艰难挨到了今天?这显然不是历史事实。

传统武术经过长期的文化改造后变得异常的精致,从套路到散手程式美妙绝伦,狂野之气消失殆尽。今天传统武术师傅教授武术仍然在细致末梢中下尽功夫。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文章的师是传道解惑的老师,而不是只会教授“句读”的老师。今天武术从业者因为商业需要,人人皆称自己是“名师”而暗中讥讽别人是外行。武术的大“道”是什么?至少技击应该是其中一个。真正的擂台上没有常胜将军,通常棋逢对手,即使赢,水平也是半斤对八两。就是说,传武师傅在赛场上即使输了,也要尽显水平才行,而不是轻易地被人KO。

传武大师有的是天大的口气,在赛场上可从来没有让人看到底气。

看来,今天的传统武术的训练对于技击来说是靠不住了!

传武对搏击,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真要看传统武术训练,咱们不能总是听现代“传武大师”瞎扯什么“桩”、什么“劲”、什么“气”等等诸如此类的一面之词,切要看看最传统的传统武术怎么训练的。

关于传统武术咱们能见到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著作,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纪效新书》。武术在更早的时代也一定是有的,不过也没有人肯动动手,把它系统的阐述出来,《纪效新书》至少也是它以前时代的武艺集大成之总结。那是一个冷兵器在战争中占据优势的时代,总结的是军事武艺和拳械技艺,算是最传统的传统武术。若是论起来,应该是传统武术的老祖宗了!

拳械能作用于军队,就看怎么去用,怎么去训练。训练方法决定了拳械的方向,健身或实战,花法武艺或格斗的武艺。插一句,戚继光所说的花法武艺内容要广泛得多,在民间私斗中行之有效的技术对军事作战无益也被他称为“花法”,这是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差别吧。

戚继光对士兵各项能力的训练方法没有集中地出现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而是分散出现在《纪效新书》各个章节,我们把它提取出来,就看到了一个武术训练的完整体系,是一个杰出的军事武术家的匠心所在。

一 训练从实战出发

武术的实战是什么?

在戚继光的眼里“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武艺是杀人保命的技艺,不是好看的玩意。

在今天,在老百姓的心里,武术,无论是徒手或是器械必须是能够用来格斗的。武术的本质是技击,而且必须是技击。这也是武术运动能够同其它的运动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显著的特征。

武术技术动作的设计要围绕着这个本质进行,离开了武术的本质设计动作无疑是南辕北辙。离开了实战格斗的武术套路运动最容易误入歧途。

花法套路在明代时候就已经在民间流行,军营中也受到这种武艺的影响。因此戚继光指出“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特别强调按实战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处方训练,反对只图好看的花架子。批评不按实战要求的训练方法是“虚套”,“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临阵时还是生的”。

按照现代训练学的说法,没有目标的训练就是无用的玩弄样子的训练,当然,搞错了武术目标的训练,练上一辈子也不过是“虚套”。

戚继光练兵

二 实战能力之体质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是现代训练学的分类,现代更是把它独立出来称为“体能训练”,并且在世界顶尖运动员有了专门的体能训练教练,足以说明身体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古代武术没有产生专门的运动训练学,但是并不是我们的武术中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只是没有人把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已。

我们就看看戚继光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训练体能。

“凡人之血气,用则坚,怠惰则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君相亦然,况於兵乎?但不宜过於太苦,是谓练兵之力。”

人的血气、筋骨用进废退,训练负荷越大身体出现“超量恢复”的程度就越大,身体训练就是基于超量恢复的原理进行的,但是身体有一个承受的极限,超过了就是“过量训练”对身体素质发展有害无益,戚继光也认为“不宜过於太苦”。身体训练的原则和原理,戚继光描写的很形象很生动,完全符合现代训练的基本原理,只是我们要细心阅读才能领悟。

“凡兵平时所用器械,轻重分两当重交锋所用之器,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是谓练手之力。”

平时训练使用重器械,比赛时使用轻器械,现代武术套路训练也一直在沿用是对古代训练方法的借鉴。现代训练学中,要求一个项目平时的训练总负荷或者训练强度或者训练量要大于竞赛的负荷量,而具体到负荷中的强度或者量的安排要视具体的训练时间而定。只有超越于实战的训练,才能在实战中举重若轻,古今亦然。

“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

趋跑,就是快速跑。跑是一种重要的综合能力训练,通过跑能够发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协调性等等各方面的能力。

戚继光不仅用“跑”来训练士兵,还使用“负重跑”,身穿纱衣,腿缚沙袋,增强训练的负荷。并对跑提出了量化训练指标“一气跑得一里”和评价指标“不气喘才好”。虽然“一气”这个词仍然显得笼统模糊,不是具体的确定的时间概念,但它却是一个量化的训练,是训练走向科学化的起步。

“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强加之,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

平时训练“人必重甲,荷以重物”,与器械训练中重器械训练,与跑中的负重跑训练,都是增加超越实战的训练负荷的方法,只是戚继光使用它训练士兵不同方面的力量,按照他的说法是“手之力”、“脚之力”和“身之力”。在这里提出了负重的限度“勉强加之”,负重增加到可以承受的量,或者说不使负重者失去过多的运动能力时能承受的负荷。

某种拳好,并非每一个练习的人都能把它使用好,这是今天民间习武者常常对武术技艺本身的误读,科学的体能训练才是发挥拳术技艺本身潜能的根本。 古人早就懂得这些道理!

实战

三 实战能力之技巧训练

戚继光在《比较武艺篇》中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其实是对武艺技术的主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也同样使用与拳法技术。

《拳经三十二式》是图示和口诀的形式,便于教练士兵学习小册子,简洁易懂。举例加以说明:“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前两句讲述的是动作技术和动作变换,懒扎衣是开始的架势,经过下势快速变换成单鞭;后两句讲述的技术要求,临敌之时胆量为先,没有了胆,眼明手快都是空谈。俞大猷也有“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的训练理论,所以这两句讲的是训练。

四 实战能力之战术训练

戚继光关于武艺战术的训练在《短兵长用说》里,是对俞大猷以及其它武术教师战术方法的总结。

“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不外乎“不打他先一下,只是打他第二一下”,后发制人之意,被太极拳及其它所谓内家拳奉为经典,以示与外家拳的区别,其实不过是武艺比较中的战术而已,所有能够实战的拳家都会使用,都在使用。

“俱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只要快便,又要似进实退,而后进,则大胜矣”,这也是太极拳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吧!

下一段是对这种战术应用时机的具体描述和解释:

“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至妙之诀矣。

盖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於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

上乘落,下乘起,俱有之,难尽书。钩刀枪棍,千步万步,俱是乘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急进压杀焉。我想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个字,妙之至也,妙之至也!前言拍位,都是此理”。

这种战术不仅在兵器格斗中使用,也在拳术战法中使用。

“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一句”;“总是以静待动,以逸待劳”,都是兵法用语在武艺战术中的应用。

用于实战的战术只有武术的战术,没有没有内家拳或外家拳战法不同之说,戚继光的《拳经》也无所谓外家内家,实战的技术!

戚继光刀法考试之试斩

四 实战能力在实战中养成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

武艺的用途就是用来决胜负,所以练习的武艺必须在实战中才能得到验证。实战格斗中要总结胜或败的原因,才能不断提高实战能力。戚继光还提出了较技中的一个心理问题,“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我们后代的传统武术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输不起”,害怕输了没有面子,有没师门,所以从来不敢真大实作。没有一次次的失败,也就没有经验的总结,如何进步。戚继光提出的“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应当成为世代武艺训练的座右铭。

“设使平日所习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平时训练如实战,实战犹如平时训练,只有如此,训练一天才有一天的效果。这也是今天竞技训练的原则。

关于比试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枪术的比试中略窥一二。

“比枪,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比试包括基本方法的比试和直接的真正较量。真正的交锋才是一切武艺训练的终极目标。现代的竞技训练一切的训练都是为着最终的对抗能力的提高。

实战不是对练,对练是套路,太极拳推手是实战缠斗方法的模仿练习,武术散手也是真实格斗的模仿训练,这一切都不是武术格斗的本身。现代传统武术训练就是被这种自以为是格斗的模仿训练耽误了。

戚继光所言实战更类似于今天中国散打的格斗。

五 结语

纵观之, 我们也看不出戚继光的训练在大方向上哪一点脱离了现代搏击训练所认知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反观我们今天一些传统武术和一些所谓的传武大师片面地强调武术的桩功训练和套路训练,对身体训练和实作训练产生误解,这样训练出的武者如何能够实战,不是在发扬传统是对传统根本无知。

民国以来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许多传统武术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只能起到规范武术招式的作用,并不能直接训练格斗的本领,以至于今天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的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格斗。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是一本传统武术实战训练方法的教科书,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武术战斗的一面。它让我们明辨是非,看看清末民国以来,所有的武术民间传说和故事中哪些可能真有其事,哪些不过是愚人的传言。看看今天,是谁还在不断地造神。

注释:

[1]所引用内容,见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

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部分内容引自李通国的论文。

李通国.从训练学的视角解析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用途及训练方法[J].武术研究2017(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论】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用途及训练方法
戚继光是如何用传统武术练兵的
卢飞宏:《纪效新书》对文圣拳武学的影响
戚继光论武艺
戚继光兵书颠覆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枪头重不过一两,拳法只算体操
我国古代优秀兵书之第九部《纪效新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