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军的战斗力究竟怎么样?对越反击战给出了答案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期间,越军在北部边境地区50公里战术纵深内,部署了6个师又12个团的兵力,依托热带山岳丛林的有利地形,以及经营已久的既设工事组织防御,力争把我军阻止在前沿或者浅近纵深。在这28天的战斗中,越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呢?

对于重要方向上的要点,越军主要采取坚守防御的打法,即在我军攻击时,依托工事,依靠火力,正面阻击,节节抗击。当我军进行炮火准备时,除了留少数人员实施观察之外,其余人员藏入洞内或掩蔽工事内保存实力。当我军步兵发起冲击,向其阵地前沿逼近时,各种火器立即开火。

由于越军各个要点按照独立作战的要求进行设防,阵地上的武器配备比较齐全,可以根据我军进攻分队的不同距离,选用不同武器,既能打远,又能打近,既能打步兵,又能打装甲目标和车辆,但更多的是使用近战火力。

越军各种火器的开火距离通常是:85加农炮、37高射炮为3000至2000米,14.5高射机枪和12.7高射机枪为1000至500米,重机枪为500至400米,轻机枪、火箭筒为200至150米,M79掷弹筒为100至80米,步枪、冲锋枪为100米以内。

在地形对其有利而又便于隐蔽时,越军往往将我军放到百余米甚至几十米处才以突然猛烈的火力突然射击,以增大我军伤亡,并使我军难以还击。战斗中,越军特别重视消灭我军随伴火器和轻重机枪等主要目标,一旦发现,便用曳光弹指示目标,轻重机枪、迫击炮、无坐力炮一起开火。

当第一道防线难以守住或者被我军突破之后,越军便后退设立新的防线,抗击我军进攻。在某些特别重要的防御地段或者设防坚固的要点,也往往据险抵抗,死守不放。比如55军围歼同登地区越军时,敌人依托探某阵地群、鬼屯炮台、339高地等核心阵地顽强抵抗。2月19日20时,163师487团2营、489团3营、165师493团3营和2营一部,分别对上述要点开始攻击。经过了三天四夜的激烈战斗,才于23日7时30分前后歼灭了敌人。

越军十分重视运用侧后袭扰战术。在对我军进攻部队实施正面阻击的同时,不断派出特工或者步兵分队迂回到我军翼侧或者后方,袭击我军运动中的部队和后方战勤梯队,切断我军后方供应。有的化装成老百姓或者冒充我军人员,渗入我军控制地区刺探情况,偷袭我军指挥机关、后勤、炮兵阵地等重要目标,为其炮兵指示目标,伏击我军零星人员等,对我军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3月3日上午,广西马山县金钗公社支前民兵连奉命,为坚守奇穷河北岸650高地的482团前运干粮和后送伤员。中午时分,队伍进至公路东侧的一个无名高地时,遭到越军突如其来的火力打击,由于带队干部放弃指挥,被敌人压着打了6个小时,造成伤亡99人,丢失半自动步枪10支、子弹150发和大部分干粮的重大损失。

越军具有打游击的传统和经验。当其遭到分割包围或者在我军强大攻击下防守失利时,则迅速化整为零,变军为民。有的转移到纵深阵地或者其后方指定位置,待机而动;有的上山、进林、钻洞、躲入草丛,利用熟悉的险要地形与我军周旋,以冷枪、冷炮袭击我军后续部队、机关、勤务分队和零星人员,或者集中一定的兵力、兵器,利用夜暗实施反击,消耗我军有生力量。比如北太省197团约2个连的兵力在伯弄附近约6平方公里的岩溶山区,与我军165师495团1个营的进剿兵力周旋了12天,直到撤军也未能将该敌肃清。

伏击是越军广泛使用的战术。越军各部队针对我军擅长迂回穿插的特点,以及越北山区便于隐蔽的地形条件,一般都制定了设伏计划。其设伏地点大多选在公路或者主要接近道路两侧的隘口、上坡、转弯、山谷等险要地形上,预先隐蔽构筑袋形阵地,进行严密伪装。待我军进入伏击圈后,即堵头截尾,在近距离上突然开火,对我造成一定杀伤后撤退,一般不主动出击。设伏兵力最多时可达1个营,伏击圈范围可长达1公里。

越军实施伏击最为典型的一战发生在2月18日。当晚22时,广西方向41军121师预备指挥所率领362团3营及后勤前梯队进至魁剥附近山谷时,突然遭到山上越军的火力袭击。在一片黑暗之中,混入民工队伍的越军特工趁机开枪投弹,大喊大叫,顿时整个队伍失去控制。3营2个连和师预指冲出封锁区。后勤前梯队由于负荷重,战术动作差,又处于敌人火力封锁的主要地段,带队的师政治部副主任王子富、师后勤部副部长尹庆家很快阵亡,队伍失去指挥。

由于没有组织火力压制敌人,山上的越军一直打到次日凌晨3点才从容离去。这次遭敌伏击,部队伤亡116人,民工伤亡200余人,携带的物资丢失殆尽,基本丧失了保障能力。121师之所以会失去后勤保障一个星期,部队战斗力严重削弱,减员率偏高,和此战有直接的重大的关系。

越军在次要地失守时一般不组织反冲击,但是重要阵地丢失后,则通常组织班至连(最大规模为加强营)的兵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反冲击。反冲击的时机一般选择在夜暗,或者我军立足未稳之际;反冲击之前,一般先进行火力急袭;反冲击时, 队形疏散,以低姿呈“S”形跃进;当反冲击失败回撤时,往往沿路布设地雷,以阻止我军追击。

比如163师488团于2月17日中午穿插至探垄,切断同登地区之敌退路之后,越军3师2团为了打通同(登)谅(山)公路,救援同登之敌,从11时20分开始到第二天傍晚19时,以加强营的兵力,向固守探垄北侧无名高地的3营实施了13次反冲击。

总起来看,越军由于长期战争的锻炼,具有一定的作战指挥经验和战斗能力。小分队独立作战和分散游击的经验非常丰富。单兵军事素质较好,一兵多能,一般能使用连建制内的各种武器,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战术上也比较狡诈。

但是越军长期以游击战为主,实施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很差,不善于打阵地战、运动战这样的正规战以及组织师以上兵团的协同;在阵地编成上,往往偏重利用自然洞穴,防御间隙较大,翼侧暴露,有利于我军侧后攻击和实施穿插迂回;增援采取添油战术,机动缓慢,后勤补给能力较弱;炮兵力量不足,配置分散,火力不强;士气不稳,初期十分顽固,拒绝当俘虏,到了后期则有不少放弃阵地逃跑,普遍反映怕炮击、怕穿插、怕连续攻击。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奇袭险炸巴别桥
实拍对越作战1.15大捷:越军被打的横尸遍野
中华网论坛十周年--对越“7.12”大战中的防御作战--网友影响中国--全国最大社区媒体
我军老山作战四个军先后攻打越军同一个高地,为何都占而弃守?
越军付出重大代价占领高地,又被解放军大炮兵打得鬼哭狼嚎
我们的敌人:1979年越军阻击伏击战术运用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