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70年,周总理在国务院办公会上,询问:韦统泰同志来了没?
userphoto

2022.07.21 天津

关注

前言

1970年5月1日,韦统泰以七机部军管会主任的身份,与钱学森带领的十几名研制、生产和发射卫星的代表,登上天安门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庆祝活动。

在天安门城楼上,韦统泰等人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没过多久,韦统泰第一次参加了周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办公会议。会上,周总理突然询问:“韦统泰同志来了没?”

韦统泰在大家的注视下,起身回答道:“总理,我在。”

图 | 韦统泰(左)

面对周总理的关怀,韦统泰暗暗下定决心:把我调到七机部工作,是总理点的将,这是总理对我的极大信任和鼓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迎难而上,一定要把七机部的工作搞上去。

周总理点将韦统泰任七机部军管会主任

1970年3月,正当韦统泰率部准备勘察中老(挝)、中缅(甸)边界地形的时候,突然接到了昆明军区司令员谭甫仁从军区打来的电话,向他传达了中央军委的命令——调他到北京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

韦统泰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还不满一年,各方面的情况才刚刚熟悉,正当他满怀信心地开展工作时,却要把他调到国防科委。韦统泰是一名军事干部,更倾向于带兵打仗,于是,他返回昆明后,就对谭甫仁说:“谭政委,你再给军委反映一下,我非常适合在这里工作,对国防科委的工作一点也不懂,能否请军委再考虑一下更适合的人选?”

图 | 谭甫仁

谭甫仁说:“说心里话,我们也不愿意让你走,可这个命令是毛主席下的,谁敢说个'不’字。”

1个月后,中共中央下发文件:韦统泰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主任。之后,军委和国务院的电话不断地打到昆明军区,催促韦统泰赶快到北京报到。

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第2天,韦统泰就到了北京。下了飞机后,迎接他的有第二炮兵司令员、原七机部军管会主任张翼翔,以及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和国防科委参谋长梁军等。碰面后,韦统泰与大家友好地一一握手。

图 |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现场

张翼翔紧紧地握着韦统泰的手说:

“欢迎你到七机部工作,来接我的班。这回是周总理亲自点的你的将!周总理非常重视导弹、卫星的研制、生产和试验,许多工作都要亲自听汇报,亲自抓。你来了,加强了七机部军管会的领导力量,以后的工作就落到你身上了。”

韦统泰实话实说:

“我对导弹、卫星一点都不懂,还要向大家好好学习,全靠大家的智慧和鼎力相助。”

张翼翔说:

“咱们是靠小米加步枪打天下,哪懂什么导弹、卫星呀。不懂没关系,就学嘛。”

图 | 张翼翔

随后,他指着钱学森说:

“钱学森同志是从美国回来的研制、发射导弹、卫星的大专家,不懂就向他请教,以后就让他当你的技术顾问,慢慢就懂了。”

韦统泰到七机部报到的第2天,就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电话,原来是周总理委托时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的粟裕和他谈话。

这天,韦统泰来到了粟裕的办公室,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粟裕大将。聊天中,韦统泰深深感到,粟裕的工作很深入,对第二、三、四、五、六、七机部等军工口和国防工办、国防科委的情况非常了解。他们谈了大半天,粟裕还留韦统泰吃了午饭。

不久,韦统泰终于在国务院办公会上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关切地问他:“韦统泰同志,你多大岁数了?”

韦统泰答道:“52岁。”

周总理笑笑说:“我正好比你大20岁。你这个岁数正是年富力强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工作。”

韦统泰发自内心真诚地回答:“请总理放心,我一定与军管会的同志一起,努力把七机部的工作搞好。”

周总理摆摆手,示意他坐下。之后的几次国务院会议上,周总理对韦统泰多次提出表扬,这让他的内心感到温暖。

周总理任命韦统泰为试验领导小组组长

11月中旬,韦统泰参加了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听取并研究“中远程导弹发射试验”的问题。会上,周总理宣布成立“试验领导小组”,由韦统泰任组长。

韦统泰对总理说:“我对导弹发射试验技术一点都不懂呀。”

周总理好像知道他要说什么,就打断他的话说:“不懂就学嘛,参加任务的次数多了,慢慢就懂了。”

会后,他与钱学森一起乘专机飞向发射场。途中,他让钱学森为他讲解一些专业知识,钱学森就像给小学生讲课一样,边讲边写边画,讲得非常详细、系统,通俗易懂。

飞机要降落了。韦统泰对钱学森说:“到了发射场,有时间你还得给我仔细讲讲。”

钱学森笑笑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干事业的人。”

韦统泰说:“我过去只懂得带兵打仗,导弹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试验,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不学懂了连个发言权都没有,还怎么指挥呀。”

他们到了发射阵地后,韦统泰立即组织召开第一次试验领导小组大会。在会上,他要求全体参试人员一定要认真落实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试验方针。

临近发射,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带领军区几百名师以上干部到发射场参观发射。

11月23日,发射指挥员下达了“一小时准备”的口令,韦统泰来到发射指挥所。这时,钱学森对他说:“导弹起飞后,你可不要轻易鼓掌,你是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如果你鼓掌就说明表态了。”

随着一声“点火”,导弹拔地而起。韦统泰看着导弹越飞越远,渐渐成为一个亮点,就以为发射成功了。正当他要鼓掌时,一转身却发现钱学森不见了。过了一会儿,钱学森伏在韦统泰的耳边,说:“出问题了,导弹因姿态失稳在空中自毁了。”

韦统泰的心瞬间拧在了一块,他忙下令:“赶快组织有关人员查明原因,确定导弹残骸的具体落点,立即报告中央专委和周总理。”因为他了解,周总理最担心导弹或残骸落到国外。

很快残骸找到了,降落在了内蒙古赤峰以北地区。

事后,韦统泰给工作人员打气,说:“失败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试验,要认真总结经验,查明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1971年7月,中央专委决定由七机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等,共同进行“导弹特殊弹道的飞行试验”,仍由韦统泰任试验领导小组组长。

韦统泰第一次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当他抵达基地生活区后,基地政委曾凡向他汇报说:“我们场区有许多雷测、光测、遥测、通信和维护铁路的小点、号,那里的干部战士的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

韦统泰听完后,立即让曾凡带路,前往边境线和基地的各个点、号去看望、慰问在艰苦环境中的官兵。驻守的官兵见韦统泰来,内心颇为感动。

看望了官兵后,韦统泰对钱学森说:“你给我找个老师吧,每天晚上就在测试厂房给我系统地讲讲导弹概论和靶场概论。”

图 | 钱学森

于是,钱学森就派七机部一院总体技术研究室的副主任王永志专门给他讲课。后来,王永志当了一院的副院长、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韦统泰只要见到他,都会握着他的手说:“你还是我的老师呢!”

9月10日,导弹点火发射,试验基本成功。

1972年3月,中央专委召开会议,研究氢弹试验的问题。会议结束时已到后半夜。周总理对韦统泰说:“韦统泰同志,你到马兰基地去过吗?”

韦统泰回答:“没有。”

周总理说:“你们负责尖端技术的领导,不到处看看怎么行啊?各方面的情况都应该了解,不然你们怎么领导呀?明天有专机到马兰基地,你也去。”

韦统泰马上给妻子王志敏打电话,让她赶快为他收拾牙具和换洗的衣服,天一亮就出发。等到韦统泰把文件包放到办公室回到家时,已经凌晨4点多了。他只好卧在沙发上打个盹,然后就直奔西郊机场。

图 | 韦统泰和王志敏的合影

飞机在马兰机场降落后,基地副政委李晋爱到机场迎接。吃过早饭后,在李晋爱的陪同下,韦统泰参观了投氢弹的飞机和挂弹仓。接着,韦统泰乘着伊尔-14飞机到罗布泊试验场观看氢弹试验。下午,在基地司令员白斌的陪同下,韦统泰参观了基地的生活区和办公区。

第2天一早,韦统泰返回北京,向周总理汇报一路所见所闻。在周总理的指导下,韦统泰指挥了好几个重大项目的落成。

毛主席写给韦统泰的“光明”,支持他度过艰难岁月

韦统泰身为四野的一员猛将,受林彪事件的影响,他陷入了艰难境地。但他没有放弃,就像陈毅元帅在一首诗里写得那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1936年,韦统泰从菏泽六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高中部录取,可他非要报考省立济南高中。后来,他只身来到了济南,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接受了启蒙的革命教育。

图 | 韦统泰

1938年,韦统泰长途跋涉两千里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到了延安后,韦统泰被安排住在抗日军政大学接待站。不到3天,他被编入了“抗大六大队一支队一中队”。大队长是韦国清。

该大队驻在洛川猴子山一带。编队后,韦国清即动员新战士们去洛川。这时,韦统泰站出来说:“我们去洛川也可以,但在走之前,必须看看毛主席,否则不走。”此话一出,众多新战士都纷纷附和。韦国清笑着说:“那好吧,我会把你们的意见向上级反映的。”

第2天晚饭后,队里突然响起了集合的哨声,战士们坐在地上,前面摆了个八仙桌。此时,韦国清宣布毛主席马上要来看大家了。韦统泰和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不一会儿,毛主席带着几个警卫员来到大家面前,他头戴八角帽,身穿一套灰军装,军裤上补了两个补丁。随后,在大家热烈欢迎下,毛主席开始讲话。毛主席鼓励大家要好好学习,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抗日的道理,学习军事技术和打日本鬼子的本领等,讲了一个多小时。

讲话结束时,已近黄昏。大家一拥而上围住了毛主席,纷纷掏出日记本让他题字。毛主席开始题了一些,后来由于人多,加之天黑了,便说:“题不完了,你们是不是把日记本交给小鬼(警卫员)带回去,等题好字,再给同学们送回来。”听了主席的话,大家都把自己的日记本交给了警卫员。

第2天,毛主席题了字的日记本送到了各自的手中。在韦统清的日记本上,毛主席给他题了“光明”两个大字。这件事,对于一个早就向往共产党、毛主席的青年来说,其心情的激动是无法形容的。

南征北战几十年,韦统泰身边的东西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毛主席题写“光明”二字的日记本始终珍藏在身,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把它保存了下来。

图 | 毛主席给韦统泰的题字“光明”

在那个特殊年代,韦统泰的妻子王志敏会悄悄地看他。两个人写小纸条传递信息,每当王志敏看到“光明”二字,她悬着的心就会放松下来。

1975年,韦统泰回到了昆明的家中。

离休后韦统泰的生活

1979年初,总政治部派他到中央党校学习半年。1982年12月10日,中央军委命令:“国防科委副主任韦统泰离职休养。”

离休后的韦统泰,一有机会就到当年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在延安宝塔山下,韦统泰寻找着当年的足迹,似乎又听到毛主席为他们讲课时高亢洪亮的声音。

韦统泰颇为高兴地说:

“我们在这儿学习的时候,延安到处是荒山、土窑洞,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贫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才得到彻底改善,过去的一排排窑洞都变成了成群的高楼。”

图 | 韦统泰

除了走遍革命时期战斗过的地方,他还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2008年8月20日,韦统泰的老部队“猛虎师”参加全军“跨越——2009鹿寨”实验性军事演习,路过湖南黄土铺镇时,在当地举行了一场“缅怀革命英烈”的活动。年过91岁的韦统泰受邀参加这次活动。

当韦统泰来到黄土铺烈士纪念碑前,向在黄土铺战斗中牺牲的官兵敬献花圈时,他难掩泪水,说:“你们的老团长60年后看你们来了。”

回顾韦统泰的这一生,从书生到虎将,再到尖端技术的领导。他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有能力、执行力强,让毛主席、周总理都对他给予厚望。2007年5月3日,韦统泰的老战友为他庆祝90周岁的寿辰,总政治部八一大队原大队长鲁挺专门为他题了一幅字:“智者勇,仁者寿。”

这大概就是对韦统泰一生的真实写照!2013年6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4年毛主席给钱学森递烟,钱学森刚要接,主席突然收回:自力更生对
国家有多重视钱学森?看他身边两名保镖和警卫组的配置,就知道了
1964年毛主席给钱学森递烟,他刚要接,主席却突然收回:自力更生
当年,负责保护钱学森安全的两名保镖,到底有多厉害?
新中国的航天从火箭开始?小楼里的大事业,我们白手起家冲向苍穹
64年毛主席给钱学森递烟,钱学森欲接,主席却突然收回:自力更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