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宗南晚年颇有自知之明,曾对人坦言:我顶多做一名师长

“胡宗南志大才疏。”

作为在西北战场上曾交过手的对手,彭老总对胡宗南这一句评价可以说是极为精准。

图|胡宗南

从胡宗南个人履历来看,他军事生涯比较出彩的,大致上是他从黄埔毕业到1930年升任第一师师长期间。

大革命时期,胡宗南逐渐名声鹊起。

1926年秋,胡宗南率教导师第二团在南昌城下与孙传芳守城部队发起进攻,硬是以一个团打垮了孙传芳一个师,俘虏了军长李彦春和他手下官兵8000多人,打通了北伐军北上的通道,赢得了蒋介石的赞誉。

如果说北伐战争只是让胡宗南名声鹊起,那么参加中原大战,应该说是胡宗南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此时胡宗南已经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原第一军第22师改编而来),率部在河南开封附近与冯玉祥、阎锡山部交战,刘峙以第一师师长升任总指挥后,师长一职由副师长徐庭瑶代理,可胡宗南竟然敢直接找上蒋介石宣称:

“如果不让我当师长,我就不干了。”

其实,这和胡宗南当年进黄埔军校用的都是同一招。

那时他身高只有一米六,而且在诸多考生中,年龄也最大,差点被淘汰,关键时刻,胡宗南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了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他当即质问:

“为什么不让我参加国民革命?革命是每个年轻人的义务,个子矮怎么了,拿破仑的个子也不高,总理孙中山先生只有1.68米,廖仲恺先生更矮嘛,国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

廖仲恺很欣赏胡宗南的志气,于是破格批准他参加考试。

图|北伐战争

通过第一次北伐,蒋介石觉得胡宗南是个人才,有心破格提拔,所以对他的质问,不仅不恼火,反而还大加赞扬,让他代理第一师师长。

胡宗南也有心一展身手。

蒋军投入陇海线作战后,主要负责指挥的是第二军团的刘峙,胡宗南带着第一师沿着陇海铁路北上,迎面就撞上了孙良诚的部队。胡宗南是个知识分子,深谙兵法,他指挥第一师不去正面碰孙良诚,而是改侧翼袭击,避其锋芒,孙良诚被胡宗南缠的没办法,出于为大局考虑,只能不断的后撤,后来更是碰上胡宗南,孙良诚就后撤。以至于当时蒋军有不少部队都是冒充第一师活动。

要知道孙良诚本身也是冯玉祥麾下能征善战的一员将领,之前蒋介石亲率主力,但与孙良诚交手,愣是没讨到半点便宜。可这次却被自己嫡系第一师打得没脾气,蒋介石高兴地大喊:

“还是我的第一师能打。”

中原大战,成就了蒋介石王牌第一师,也成就了胡宗南的名气。

可很显然,这其中有不小的水分。

一直以来就流传有这样的说法,中原大战的本质实际上是一次“菜鸡互啄”。

从战争规模来看,中原大战确实是属于大规模战争,双方动用兵力上百万,而且从这场战争中,走出来不少的军事将领,为后来的抗战增添的不少身经百战的老兵。

抗战爆发后,虽然中日双方国力上有很大差距,但无论是淞沪会战抑或是山西的太原会战,我军虽然全部失利,但日军同样伤亡巨大,据日军记载称,(中国军队)这部分经历过战争的老兵枪法准确,经验也很丰富,反过来看日军,却因为招募的新兵太多,以至于在同我军交手中大量伤亡。

不过,尽管双方所持的武器在当时世界上来看都很先进,但双方的战略战术,并不显得有多高明,而且中原大战本质上只是一次军阀之间为争夺地盘的非正义性质战争,除了军事上的作用,政治、经济上也有相当的影响。

所以抗战爆发后,许多曾在中原大战中打出来的所谓的“名将”,都暴露出了真实水平。

如号称“飞将军”的蒋鼎文、“福将军”的刘峙,都是此类的代表。

胡宗南大体也是如此。

纵观胡宗南这一生,他的军事生涯晋升一直很顺利,除了他受蒋介石重用外,还和他善于装点门面功夫有很大关系。

蒋纬国就曾不止一次地诟病他这位老上司。蒋纬国曾留学欧美,亲身体验过欧美国家军事的先进性,对胡宗南自然就不大看得上。

1941年,蒋纬国回国后,蒋介石亲自嘱咐何应钦,将儿子送到胡宗南部当排长。

蒋纬国后来在自述中,曾讲过一个在第一军第一师中当兵的故事。

图|蒋纬国

据说有一次,何应钦要到第一军第一师中视察,于是提前下令,要求第二天早上5点就集合训话。蒋纬国那时刚到部队,尽管日常中严格要求自己,但毕竟锦衣玉食惯了,在部队生活得很不习惯,这天晚上他刚睡下不久,早晨一点半,部队就吹了起床号,蒋纬国还以为是日本人打过来了,急忙起床,可起来了一看,才发现,压根就没什么敌情,他问了其他人才知道,原来部队是为第二天早上何应钦来部队视察做准备。

蒋纬国大感诧异,不是说好早上五点吗?怎么一点半就起了,带着这个疑惑,蒋纬国私下里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原来部队在接到命令后,师部命令团部,长官明天五点训话,要求提前半个小时起床,然后团部同志营部,有要求提前半小时,一来二去等到下发到班排时,时间就已经提前到了一点半。

毕竟长官训话,不可能不检查营区,提前起床准备也属合理应当,可结果就是,为了应付检查,部队战士当天都没睡好觉。

第二天一大早,何应钦到部队视察,发现每个战士都哈欠连天,一副没睡好的模样。

就为了一个训话,把一个师折腾得不像样。

1947年3月11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下令将刘戡的整编二十九军与董钊的整编第一军组成左右两个兵团,意图采取钳形攻势,围歼我陕北解放军。

党中央毛主席出于实际考虑,决定放弃延安,“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3月13日,胡宗南集中了15个旅14万人进犯延安,事实上通过事先侦查,他已经发现了延安是一座空城,但为了能给蒋介石一个交代,他刻意下令,让董钊兵团的陈武部整编第90师让路,让整编第一师火速进军延安。

这一道命令下来后,气得陈武七窍生烟。

裴昌会一开始还很不理解胡宗南这脱裤子放屁的举动,还打算问问是怎么回事儿,一旁的副参谋长薛敏泉一语道破:

“胡长官本人就是从整1师1旅出来的,1旅是他的亲儿子啊!”

其实,这句话说得半明半暗,并没有点透,胡宗南虽然是整编第一师(第一军)走出来的,但不要忘记,这个整编第一师(第一军)可是蒋介石发家的部队,那可是嫡系中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这样一支部队优先进入了延安,其政治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军事上的意义。

要知道在过去抗战时期,第一军整体表现并不佳,远不如后来成长起来的五大主力,1946年,黄正诚率整一旅在晋南,被陈赓打的丢盔卸甲,就连黄正诚本人也被俘,这次“收复”延安,胡宗南当然要让整一旅来抢这个头功。

可惜的是,门面功夫毕竟不能代表实际水平。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彭老总指挥的西北野战军以劣势之兵力,虽然偶有失利,却硬生生拖住胡宗南以及西北二马几十万大军,为全国解放战局奠定了基础,也难怪彭老总说,胡宗南是“志大才疏”了。

1950年3月26日夜,胡宗南乘飞机仓皇逃出西昌,国民党军数十万大军也就此灰飞烟灭。在海口停留了一周后,胡宗南启程赴台。

等待他的,将是铺天盖地的“弹劾”。

1950年5月上旬,“伪监察院”委员李梦彪联合48名“监察委员”提出弹劾胡宗南的议案。不仅如此,李梦彪还将弹劾的议案在公开的报刊上发表,一时之间引得台湾民众议论纷纷。

需要指出的,受到弹劾的绝不仅仅只有胡宗南,同时还有汤恩伯。

早在几个月前,即1950年1月2日,蒋介石就下令对上海之战开检讨会,身为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自然难辞其咎,会议一开始,大家彼此还顾忌一点颜面,话说的很含蓄,可轮到第37军军长罗泽闿后,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当初上海之战,汤恩伯早有撤离的计划,却没通知罗泽闿,摆明了就是想拿他当垫背,罗泽闿愤怒之余,自然也不给汤恩伯面子,会上各方爆发激烈的争吵,还是陈诚话里话外含蓄的调停了一番。

图|汤恩伯

事后罗泽闿见没有处分汤恩伯,竟然一纸诉状,将汤恩伯告上了军事法庭,还是蒋介石委托陈诚出面劝说,这才迫使罗泽闿撤回了诉状。

总之,汤恩伯到了台湾后,境遇很不好,蒋介石也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他身上。

说回胡宗南,此次李梦彪对他的弹劾来势汹汹,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弹劾文中提到,胡宗南常年驻扎西北,拥兵四五十万,装备水平也位居全国之冠,但征战几年,不仅毫无建树,反而接连失败,李梦彪在报告中称胡宗南“贻误军机最巨”,“应负重大之罪责”。

不过,李梦彪在报告中所述的情况,大致也符合实际,事实上在台的大多数国民党高官,或多或少都对胡宗南有所诟病,陈立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还提到胡宗南:

“他是嫡系,是蒋公的基本部队,又是配备最好的美式装备,结果竟没打什么仗就败退了下来,真不为人谅解。”

1950年5月26日,弹劾胡宗南的文案正式提交“伪监察院”,经11位监察委员审查,此案宣告成立。

“伪监察院”将此案转“伪行政院”,再由“伪行政院”发交“伪国防部”审办。

台当局对此次“弹劾胡宗南”一事,表现得相当重视,光是前后侦讯就达半年之久,似乎也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

可到了年底以后,这场声势浩大的“弹劾”,却被轻描淡写地揭过了。

1950年年底,“伪国防部”军法处就宣布了此次弹劾胡宗南诸多事项“均与事实相悖”。

胡宗南最终逃过了一劫。

图|蒋介石与胡宗南

不可否认的是,蒋介石或许是对对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深感不满,很早就有对国民党“改造”的想法,汤恩伯、胡宗南的遭遇,只能算是冰山一角,毕竟远比他们资历更老国民党军政高官,多数都被清理,能够身居高位的,少之又少。

相比于汤恩伯,蒋介石对胡宗南算是手下留情了,或许从一开始,蒋介石就只是想“吓唬”一下胡宗南,小惩大诫。

胡宗南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没有选择辩驳:

“事实真相总有大白的一天,不用我去答辩。目下,我们不必和人家争论长短,打笔墨官司。我只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任何毁谤或责难,我既不生气,也不介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国民党当局残兵败卒开始肆意袭扰江浙沿海一带,这时蒋介石又想到了胡宗南。

就这样,在台湾坐了一年冷板凳的胡宗南又被蒋介石重新启用。

图|抗战时期胡宗南与汤恩伯合影

1951年3月17日,蒋介石任命胡宗南为“总指挥”,前往大陈岛收编盘踞在岛上的残兵败卒,组建“江浙救国军”。

要知道当时胡宗南是国民党军二级上将,时人都认为,胡宗南以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之遵,屈就一个荒僻岛屿“总指挥”,都认为他应该会推辞,可没想到的是,胡宗南接到命令后,没说一句话,便欣然接受任命。

在许多文章中,都称胡宗南在经历了李梦彪弹劾后,即被蒋介石冷落,实际上在退到台湾最初的几年里,胡宗南还一度相当活跃,并趁着我军兵力空虚之际,不断袭击江浙沿海岛屿,并且是频频得手,胡宗南依然延续过去的习惯,向蒋介石报功。

1952年10月,胡宗南在国民党“七大”上当选为中央评议委员,两个月后又被任命为伪浙江省省长。胡宗南还把一部分抢占的东南沿海岛屿划分为两个县,俨然有一副重整旗鼓的架势。

不过国民党当局毕竟已经是日薄西山,就连胡琏也黯然失色,更别提胡宗南了。

1953年6月24日下午2时,解放军解放积谷山岛,国民党当局仔细研究后,决定撤销“江浙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部”,胡宗南回台后,就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顾问,并于8月进入“国防大学”进修。

胡宗南到台湾几年后,基本上就已经告别了一线,除了短暂的出任澎湖“防卫司令”,大多数的时间都只是闲居。

尽管胡宗南几次表示,希望蒋介石能够授予实职,好让自己“死得其所”,但蒋介石自始至终,只是给了他一些挂名的闲职。胡宗南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无论是在国防大学,还是在伪国防研究院时期,都是手不释卷,学习和读书成了胡宗南晚年的生活常态。

在花莲居住期间,胡宗南每天的时间都是用来陪夫人叶霞翟在海边散步,据时人回忆,胡宗南那时经常望着海的那边垂泪。

胡宗南确实曾想到过死。

一次,胡宗南和随员们在海边散步,突然指着大海问身边的人:

“我们该在那里自杀啊,这里真没有意思。”

然而身边的随员却劝说他:

“要自杀也在成都跟我们的那些部队一起自杀,这里就没意思了。因为只有这几个人,没有什么意思啊!”

据胡宗南的儿子胡为善回忆:父亲几次都想跳进大海。他觉得飞到台湾来,实在太不得已了。

图|胡宗南

胡为善记得很清楚,自己小时候经常陪父亲一起去爬山,但到了山顶上以后,胡宗南经常独自一人在山顶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那时胡为善还觉得很没面子,他认为父亲疯了,后来他问母亲叶霞翟时才知道,父亲是恨自己没有早死,没死在战场上。

毕竟在台湾生活的几年,实在是太压抑。

胡宗南晚年确实收敛了自己的脾气和性格。

胡宗南在当伪“澎湖防卫司令”期间,一次碰上了“伪国防部参谋长”彭孟缉视察,胡宗南一身戎装,亲自赶赴马公机场迎接。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站在飞机舷梯下面迎接。

要知道相比于胡宗南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彭孟缉只能算是晚辈,胡宗南这样超高规格的标准迎接,让彭孟缉很不好意思,他特意让随从去劝说胡宗南回去,没想到胡宗南递过话来:

“我是以澎湖防守司令长官的身份,来迎接参谋总长的,不必客气和谦让,这是应该的!”

也许是精神过于压抑,胡宗南的身体到1961年时便已经不大好了,要知道这一年他还不到七十岁。

因病情越来越严重,胡宗南不得不到医院去治疗,尽管整个治疗的过程,胡宗南都是谨遵医嘱,但身体还是每况愈下。

1962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胡宗南因不适被送往医院治疗,经医生治疗后身体有所好转,但却没想到,这只是临死前的回光返照。

2月14日,胡宗南在睡梦中突然惊觉,一手高举惊叫了数声,随即陷入昏迷,医生立刻投入抢救。

尽管有医生拼尽全力,可胡宗南最终还是不治身亡,享年66岁。等到夫人叶霞翟闻讯赶来时,胡宗南已经停止了呼吸。

身为军人,胡宗南一生虽无可取,但在那个风云迭起的年代,他身上其实是有优点的。比如忠心耿耿、待人宽厚。

据胡宗南的参谋于达回忆:

“行军时,师部往往只与一个团同行,胡先生则与官兵一起步行。”

其实,也正是因为身上具备这些优良品质,使得胡宗南受到蒋介石重用,并渐渐成长为统兵数十万的将领。

可他的能力,也就仅仅止步于此了。

一直以来,有关“胡宗南也就只能是一个团长”论调非常多,来源也各异,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话可能是胡本人自己说的。

胡宗南晚年在“伪国防研究院”,谈到自己当年征战经历时曾自嘲的说:

“我最好当一名团长,顶多做一名师长。”

胡宗南记得当年北伐时期,自己以一个团大败孙传芳一个师时的经历,坦言那时指挥一个团颇为顺手,但随着部队规模越来越大,他指挥也就很难谈得上得心应手。

从这方面来看,胡宗南还是颇有自知之明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8年,刘戡兵败自杀,彭德怀评价:是条好汉,把尸体还给胡宗南
解放战争爆发后,延安北面2万敌人异常活跃,南面20万为何老实
国民党上将——汤恩伯
解放西南第一功臣——刘宗宽忆国民党在西南战略部署及其最后覆灭
1949年,朱德拜访国军起义将领,进门前敬礼高喊:报告,我是朱德
49年陶峙岳在新疆通电起义,3位国军将领坚决反对,他们结局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