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Leica SL 套机使用感受及与M头对比
userphoto

2023.04.10 天津

关注

一直想给M9找台升级机器,旁轴对焦对于50mm及以下非常好用,对于长焦段就吃力了,尤其90mm和135mm。M和M-P虽然有LV,但已经失去了取景器的意义。A7R刚出来时甚是欢喜,马上进了一台接上M头,发现还真可以喂饱36M的分辨率。不过,7R转接旁轴头缺点也很突出:边角除了变暗,分辨率及锐度下降还不少;快门抖动;取景放大按钮的位置和大小真叫人无语。于是很快的,7R就沦为测试新买镜头的专用机器,没作他用。7RII上市后,曾一度心动,最终没有下手,一来边角成像问题不知道是否有改善,二来觉得这机子转接M头好像有点不伦不类。

本人对首选相机的要求,或许有点不大合流:全幅,操控简单,按键尽量少,有EVF或OVF,最好边角对M头作过优化,不需要连拍,不需要防抖、录像可有可无,不要翻转屏。

SL刚发布那天,第一眼感觉一个字:丑。再看看机身和套头体积,又一个字:大。然而,接下来再仔细研究它的介绍,发觉SL或许就是期待已久的那台取代M9的机器,当然,只是机身,套头还是太不徕卡太大太重。直到上市前,有天偶尔在IFC徕卡店,有幸摆弄了一下套机,马上折服了,造工、手感、按键大小位置、EVF、对焦,无一不叫我暗自欢喜。

其实我看中的是机身和50/1.4,无奈目前市面上只有套机,要拆开买的话极不划算。这时又有了Q的打算,尽管不大用28mm,但据说可以截幅成35mm和50mm,这不就可以代替手头的XV了么?还是全幅有EVF啊。刚好常去的店里两台机子都有现货,Q摸起来还真叫人爱不释手,只是,EVF保护罩跟机身间的缝隙太大,然后试拍几张,怎么跟SL对比差距蛮大的?不是说用的同一块感光元件么?难道SL那块做了优化,Q的镜头还不够好?于是联想起X1和XV的镜头,可能徕卡为了顾及尺寸又要加上自动对焦和近拍,牺牲了一定的光学性能,如暗角畸变等只有用机内软件来修正。Q那枚28/1.7比M28/1.4 确实小太多了。还有颇感失望的是截幅模式,原来以为是在EVF里可以看到放大成35或50的取景,实际上只是在28里出现了一个35或50的取景框,跟旁轴倒还挺像。

于是又去搜套头的测评,发现好评居多,心想,反正单机身也少不了几个钱,干脆一同弄回来吧。

这不是一篇严谨的测试,只是SL套机使用上的个人感受,还有就是套头跟几个同焦段M头的粗略对比,看看M头在SL上的边角成像是否相比7R有所改善。

测试时间在下午三点半左右,少云,附近的大树的阴影和后面的建筑可能偶尔影响到曝光一致性。上架,2秒延时,中央重点测光,套头用中心点自动对焦,M头用中心峰值放大手动对焦。文件用DNG格式纪录,在Aperture里输出为16位PSD,然后在Photoshop Element里做100%截图、对比图合成、JPG输出。拍摄时间前后约10分钟。

先说机身: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徕卡到目前为止,造工最好的一款相机,也许得益于整块铝的一体成型,尽管没用到铜,手感及把持感却比M系列更讨喜。按钮数量和分布是我摸过数码机里最赞的一个,简洁又不缺少任何该有的按钮。唯一有标签的是开关拨钮,这使得整个机子后面看上去十分舒服,拍照时注意力不会被一堆堆的按钮和文字分神。两键录像简直是天才的设计,以后再不会误按录像了。EVF确实是大亮点,不仅看上去跟顶级单反的OVF相比毫不逊色,而且十分明亮,在暗处时也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时滞。方向杆特别好用,尤其是选择对焦点还有在手动对焦时当作放大按钮(固件1.2)。要说不满的地方,就是两个橡胶和塑料的舱门,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要做成防水。另外就是塑料的GPS接收部件,突出来显得突兀且用料值得商榷,不过,同样的,全金属的话GPS就废了。还有,最让我抓狂的是那条看起来很山寨的背带。这么贵的机子,难道就不可以用条好一点的么?液晶屏尽管有防刮涂层,为什么不干脆任性点,换个M9P/M-P的蓝宝石水晶玻璃,一了百了?难道还要等推P版?

菜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不需要像7R那样下到几层才找到,LCD周围四个按钮或许需要一点时间来熟悉,一旦用惯,十分得心应手。

接着说套头:

真的不小不轻,装在SL上真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不过相比单反的牛标变,还是相当可以接受的,况且焦段覆盖更广、还有35-45mm近拍和防抖。24/28/35/50/75/90mm的最大光圈分别是2.8/2.9/3.1/3.6/3.9/4.0。造工真的跟S头很像,连镜头盖滤镜都可以互用。个人认为套头造工在Otus之上,不满意的就是变焦时镜筒前部会伸出来,还有就是变焦跟对焦环用料是橡胶,虽然这样操作起来速度要比金属的快,但手感就差一截,而且我还担心用久了橡胶里的油析出和变白的问题。对焦速度那叫一个快、静、准,完全不象徕卡一向给人的风格。

为了说服自己买套机是正确的决定,我专门拿它跟同焦段的几个公认优异的M头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套头的色彩跟ASPH的M头还是挺一致的,稍微偏暖了一点点。当然,跟Summicron-M 50mm这样的传统头比起来,就缺少了点那种浓郁高反差的特色。各焦段下最大光圈完全没有暗角,有很轻微的紫边。徕卡标榜此头最大光圈成像已经到顶,减小光圈改善不大。实测下来,觉得徕卡这次说的还蛮实在的,相对市面上顶级全幅标变,这套头确实在最大光圈时中心就十分锐利,边缘也到了完全可以接受的水平;减小一两档光圈,只有十分挑剔的人才会发现细微区别。而且很奇怪的,在不同焦段,成像在f/5.6时都比f/4.0有所下降。一开始我怀疑是快门抖动(1/200),但在M头的同焦段下却没有这种现象。然后怀疑是曝光区别,但在Aperture上把曝光调成一致,还是发现f/5.6的锐度有所下降。看来只能猜测是焦点漂移了。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设计成让你用最大光圈的标变!中心成像最佳焦段在50mm左右,边缘最佳在75mm左右。

转接M头:

其实买SL最大的动力是转接M头,如果说SL接上套头显得头重脚轻,那么转接M头就是量身定做了。测试结果出来前,我一直拿不准边缘成像到底会不会比7R好,担心回报完全不比投资。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测试的4个M头,35-90mm,最大光圈的边角表现都比7R上好,而且35mm暗角也还可以,50mm起基本就没有暗角了。估计机身通过转接环对镜头编码加以识别并修正。让我惊讶的是,SL居然会“猜”到我在M头上设定的光圈,尽管不是全中(如下,f/2.8及之后全中),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SL又多了一个比7R厉害之处,以后转接M头就不用再带笔纸记下每张的镜头和光圈参数了。我还没去研究SL如何做到这一点,但就是做到了。

镜头设定 1.4 2.0 2.8 4.0 5.6
SL显示 Summilux-M 35mm f/1.4 ASPH 1.7 2.4 2.8 4.0 5.6
APO-Summicron-M 50mm f/2 ASPH - 2.4 2.8 4.0 5.6
APO-Summicron-M 75mm f/2 ASPH - 2.4 2.8 4.0 5.6
APO-Summicron-M 90mm f/2 ASPH - 2.0 2.8 4.0 5.6

套头跟M头比较:

因为我没有35mm以下的M头,24mm及28mm没有比较,观察下来中心成像很好,边缘也比其他标变好。其他焦段下与相应M头比较,中心成像极具竞争力;边缘稍有落后,但75mm段似乎比M占优。总的来说,考虑到用作对比的M头都是同等焦距下的顶级产品,一个变焦套头(虽然够贵的)可以做到这样的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现在越来越对50/1.4感兴趣。似乎徕卡也在走蔡司的路线,以堆料体积重量来换取更容易量产的高质素镜头,还加上自动对焦跟防抖。

以下是各焦段对比:

1、35mm

中心:套头在f/3.1时与M头f/2.8几乎分不出胜负,甚至可能还有微弱优势。f/5.6时M头明显占优,表现在微反差和锐度上。M头f/1.4全开已很不错,f/2.0及f/2.8时有改善,而到了f/4.0改善明显,之后f/5.6变化不大。套头f/3.和f/4.0表现一致,但如前文所述,f/5.6锐度有所下降。

边缘:M头优势明显,一扫A7R上之晦气,f/1.4全开已经勉强可以接受,f/2.0有不错改善,f/2.8边缘成像有飞跃,f/4.0及之后改善不明显,但边缘反倒比离中心2/3处更好,这在MTF上可以看出。套头f/3.1时边缘介乎M头f/1.4与f/2.0之间,但相对中央来说较弱,最佳光圈在f/3.1就出现,f/4.0没变化,f/5.6有所减弱。

2、50mm

中心:M头f/2.0颜色偏冷,f/2.8之后回暖。f/2.0中心成像已经非常好,收小光圈改善不明显。套头一如既往各光圈下表现非常一致,与M头全开时接近,可能略微有点落后,不过想想这50AA可是徕卡呕心沥血之极品大作,套头中央由此表现已实属非凡。

边缘:M头表现比在A7R上好不少,f/2.8只比f/2.0好一点,缩小光圈到f/5.6在锐度上没有明显改善,只是微反差可以感觉到略微的不同。套头边缘尽管有点若,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全开跟f/4.0表现很一致,到了f/5.6微反差减弱了一些。

3、75mm

套头的最佳焦段,颜色饱和度比M头高。全开f/3.9似乎比M头f/4.0有更好的微反差。到f/5.6有减弱。

M头中心及边缘随光圈缩小有改善,f/4.0后改善明显,立体感比套头明显。

4、90mm

Summicron 90mm被称作最完美的M头,看来这名堂不是虚有的。中心在f/2.0已经十分优异,缩小光圈到f/4.0之后只有非常不明显的改善。边缘成像也是同样的优秀。

相比之下,套头成像就略有不力,中心及边缘在f/4.0比M头在f/2.8下略差一点点,同样地,f/5.6不如f/4.0,真是焦点漂移吗?真的话,这问题不小啊。

以下所附的对比图,分别采用中心附近和边缘、加上一固定窗口位置的100%截图。由于各焦段下视觉透视不同,所选中心和边缘位置会有所出入。

总的来说,套头表现真的可圈可点,面对几支顶级M镜在中心成像毫不示弱,如果在边缘也有同样素质的话,就十分完美了。可是,售价又该上一个数量级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几只驴头_ 数码相机综合讨论区
转帖: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人文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Leica篇
确蔡靠TA骑到了Leica的头上——平民镜皇Zeiss 35mm f/2.8 C Biogon ZM
购买徕卡相机前你需要知道的
FOTO TOP 2015年度最佳影像产品(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