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71—130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的选编,参照了多种唐诗选本,提取各家精华,旨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唐诗读物,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 唐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历代人吟之诵之,借此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

第71章 蜀 先 主 庙——刘禹锡

第72章 乌衣巷——刘禹锡

第73章 别 舍 弟 宗 一——柳宗元

第74章 剑客——贾岛

第75章 登 崖 州 城 作——李德裕

第76章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

第77章 过华清宫三首(其一)——杜牧

第78章 赤壁——杜牧

第79章 江南春——杜牧

第80章 过 陈 琳 墓——温庭筠

第81章 经 五 丈 原——温庭筠

第82章 贾生——李商隐

第83章 台城——韦庄

第84章 贫女——秦韬玉

第85章 滕 王 阁 诗——王勃

第86章 代 悲 白 头 翁——刘希夷

第87章 兵车行——杜甫

第88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第89章 石壕吏——杜甫

第90章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第91章 长恨歌——白居易

第92章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

第93章 琵琶行——白居易

第94章 金缕衣——杜秋娘

第95章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第96章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

第97章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第98章 观猎——王维

第99章 使 至 塞 上——王维

第100章 关山月——李白

第101章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第102章 凉州曲二首(其一)——王翰

第103章 春 行 即 兴——李华

第104章 春望——杜甫

第105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第106章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第107章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第108章 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

第109章 从军行——杨炯

第110章 古 从 军 行——李颀

第111章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第112章 燕歌行——高適

第113章 雁 门 太 守 行——李贺

第114章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第115章 长 安 秋 望——赵嘏

第116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第117章 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適

第118章 相思——王维

第119章 峨 眉 山 月 歌——李白

第120章 赠汪伦——李白

第121章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第122章 送友人——李白

第123章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第124章 渡 荆 门 送 别——李白

第125章 十 五 夜 望 月——王建

第126章 草——白居易

第127章 问 刘 十 九——白居易

第128章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第129章 赠项斯——杨敬之

第130章 忆江上吴处士——贾岛

第71章 蜀 先 主 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此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游先主庙而作。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开始衰落,皇帝昏庸,贤才不能被用,诗人借古讽今,感慨现在没有贤主,表达盛衰兴亡的感慨。

第72章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七绝诗最绝妙的地方,就是诗人精选了典型的景物,并今昔对比,将自己沧海桑田、兴衰变幻的感慨自然地寄寓其中,不着痕迹。语言浅显,而意蕴深沉,余味无穷,有一种独特的委婉蕴藉之美。

第73章 别 舍 弟 宗 一——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816)春,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送别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是单纯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流放到“蛮荒”之地,令人绝望、令人愤慨!

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第74章 剑客——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在这首诗中以剑客的口吻,着重描写“剑”和“剑客”,并托物言志,抒发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诗人以“剑客”自比,用“剑”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将自己十年寒窗苦读过程和自己想要施展才华的宏大理想,全部巧妙地融入了“剑”和“剑客”的形象中,含而不露,表达自然,不落俗套,写得非常高明。

第75章 登 崖 州 城 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首七绝小诗是李德裕被贬崖州司户参军期间所作,诗人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深眷恋。

诗人在整首诗中没有提到有关政治的事情,也没有直抒心中的抑郁和愤懑心情。语气平静舒缓,但其中包含着无限的哀伤和忧愁,情感深沉悲凉。

第76章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组诗共二十三首,通过咏马、赞马和慨叹马的命运,表达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和生不逢时的感慨和愤懑。本书所选是其中第五首,写马在大漠边陲纵横奔驰,表现了诗人希望知遇明主的渴望。

这首五绝小诗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引起下文抒情,是兴。短短二十字,比中见兴,兴中含比,极大地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第77章 过华清宫三首(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本书所选是其第一首。本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小事,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第78章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七绝是诗人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怀古之作。

第79章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七绝既写出了绚烂多彩的江南春景,也写出了它的广阔和深邃。

第80章 过 陈 琳 墓——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一首咏怀诗。陈琳是我国汉代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首诗就是诗人凭吊陈琳墓有感而发而写作。

第81章 经 五 丈 原——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温庭筠在经过五丈原时,想起诸葛亮在此和魏军对峙,最后,病死在这里的事件,不禁心生感怀写下这首咏史之作。

第82章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这件事,在一般人看来,是在赞扬君臣遇合。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关注的“问鬼神”,写了一段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议论。

第83章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营造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诗人的感触。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84章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深奥,一直为人们传诵。全篇讲的是一个还没有出嫁的农家女子的内心表白,表达了她内心压抑苦闷的心情,更深一层却流露出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愤恨。

第85章 滕 王 阁 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南下,前往南海交趾看望父亲,在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时,恰遇洪州都督在滕王阁的宴会,于是在滕王阁宴中作《滕王阁序》,而《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

第86章 代 悲 白 头 翁——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题目中的“代”意思是拟。题目又作《白头吟》。属《相和歌·楚调曲》,古辞里写的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子表示对情人的决裂。而刘希夷虽拟古乐府,但他由女子的青春年华写到白头翁,慨叹时间如白驹过隙、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精妙,语言婉转优美,开创了一片全新的意境。

第87章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天宝年间,唐玄宗实行开边政策,与吐蕃长期战争,连年的战争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壮丁被征,赋税沉重,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杜甫的这首诗就反映了这个社会现实,揭露了朝廷穷兵黩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

第88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上元三年(762)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自己的草堂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人借写茅屋中生活的艰辛,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89章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六十万包围安庆绪于邺城,但因为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惨败,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补充兵员,到处抓人,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任所。因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本书选的《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采用实录的手法,叙述了官吏夜抓人整个过程,揭露了官吏们的强暴,反映了百姓们艰难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90章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杜甫漂泊到湖南潭州(今长沙市)时,遇到了流落湘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今非昔比,诗人感怀世事沧桑写下了这首怀旧诗。这首七绝包含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前后的追忆,韵味深厚,内涵丰富。

第91章 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霑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元和元年(806),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的诗人,和朋友陈鸿、王质夫游览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便创作了这首千古名篇。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开始叙述“安史之乱”前期,杨贵妃、唐玄宗两人的奢靡生活,后又写“安史之乱”中,两人的爱情以悲剧结局,而这悲剧的酿造者正是他们自己,这也让他们遗恨终生。

诗人在这首七言古诗中,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交融在一起,故事曲折动人,情感缠绵悱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读来荡气回肠。诗人没有直抒“长恨”之情,而是将它融入了叙事中,通过烘托、渲染等,使“长恨”之情逐层深入,使人对这两个字体会更加深刻。

后人点评

清人爱新觉罗·弘历:居易诗词特妙,情文相生,沉郁顿挫,哀艳之中,具有讽刺。“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词也。“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尊者讳也。欲不可纵,乐不可极,结想成因,幻缘奚罄,总以为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义者戒也。(《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第92章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诗人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的诬陷,被排挤出朝廷,贬为荆州长史期间所作。其共作《感遇》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谄媚求荣的情怀。

第93章 琵琶行——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序”中已经交代,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次年,送客湓浦口,在船上结识琵琶女。这首七古,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技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诗人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心情。

第94章 金缕衣——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中唐时期一首非常流行的歌词。

这首诗的含意非常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时光”这个词来概括。这原是一种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它使读者感到愿望单纯而强烈,使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全诗每一句似乎都在反复强调“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有些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啰唆,回环不快不慢,形成优美的轻盈旋律。

第95章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王昌龄作两首,这是其一。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抒发了诗人对良将出现,早日平定边疆战事,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渴盼心情。

诗人起笔一句,描绘出了一幅苍凉辽远的边塞景色。“秦时明月汉时关”,指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但是,从秦汉以来,这里就战火不断。以往,诗人们常常用“明月”、“关”等体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而王昌龄突破了这个主题,本诗中的明月、关山已经是战事频繁且长久的历史见证。第一句从时间角度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接着诗人从空间角度展现征人路途漫漫。“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诗人用“万里”这个概数,表明边塞和内陆相隔遥远,意境开阔而辽远。“人未还”,使人不禁想到年年有远赴边塞戍守的征人一去不归,一个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连年的战争怎么才能结束呢?诗人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汉朝时卫青和李广那样的大将,一定不会让外族越过阴山。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名将的思慕,也表明了渴望朝廷能出现有才能的将领,讽刺了当世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的腐败无能,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不满之情。弦外之音,让人回味无穷。

第96章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以久戍边疆战士的口吻写思乡之情。

第97章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通过对边防将士们军事生活的描写,表现守边将士戍守边防、保家卫国的壮志。

第98章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这首诗大概是王维前期作品,诗文笔力雄健,激情豪迈。表现诗人希望建立功业的远大抱负。

第99章 使 至 塞 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和吐蕃作战取得胜利,唐玄宗于是任命王维为监察御史,出使西塞慰问将士。实际上是借此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五律就是诗人在出使途中所作。该诗记述了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第100章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边防战士们征战的艰苦生活,表现了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极大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谴责之情。

第101章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作《塞下曲》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在塞外寒苦而紧张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气概。

第102章 凉州曲二首(其一)——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大概作于开元初年(712),王翰在幽州大都督张说帐下任职时。诗人在这首诗中撷取了出征前人们畅饮的场面,表现征战将士们悲壮、豪爽的情怀。

第103章 春 行 即 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在春季经过宜阳时见战乱后城中荒凉的景色,有所感触,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的小诗,表达诗人对时代变故的叹惋。

第104章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到长安,次年三月他写下这首诗。

整首诗以“望”字展开,这个字既是写诗人望见春色,也表达诗人希望叛军早日被平定,国家恢复安定,家人早日团聚的愿望。

这样一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时期,能够收到家书是非常难的,所以诗人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表明了战争的旷日持久,也暗喻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抵万金”表明了战乱中百姓想要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急切心情。

诗人心情郁闷,搔首愁思,却突然发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白发越来越稀疏,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此现象表现诗人国破离家的忧愤心情和离乱之痛。

这首五律情景交融,感情表达含蓄深沉,语言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整首诗语言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感情激荡。

第105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写于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长达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后,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狂喜和急切回家的激动心情。

这首七律将喜悦之情写得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格调明快自然,感情汹涌澎湃。

第106章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陷落。至德二年(757)二月,岑参随肃宗从彭原转移到凤翔。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该诗大概就是这年重阳节时,诗人在凤翔写作的。诗中寄托了诗人对长安家园的思念。

第107章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出兵征播仙(唐代古地名)时,任安西节度使判官的岑参写下这首诗为他们壮行。

这首七古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写战争的宏大场面,没有写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精神,而是精选了几处典型意象,将唐军的威势化于无形中,成功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精神完美地表现了出来,气势雄浑豪壮。

第108章 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和张仆射之作写《塞下曲》六首,本书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写的是射猎,着意赞美将军勇力。本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记载,汉大将李广善射猎,在为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过诗中所讲的这样一次经历。

第109章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根据《旧唐书·高宗纪》中记载,此诗记录的是永隆二年(681),西北突厥部族进军唐朝固原、庆阳一带地区,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这一事件。描写了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从军征战边塞的整个过程。

第110章 古 从 军 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本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边陲环境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们顺其自然,就会想到班师回朝,可是“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了断了他们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注释中有详细的介绍),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

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而最后能见到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这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轻视将领的性命,多么草菅人命啊!

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使全诗的感情气氛达到了高潮。诗人巧用叠词、对句等使整首诗节奏错落有致,在节奏鲜明的诗句中抒发了强烈悲壮的感情。

第111章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后写了《出塞》九首和五首,加前、后字以示区别。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嫁祸契丹,于是征调天下百姓征讨攻伐外族,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前出塞》九首,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讨吐蕃的事件,借以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本书所选的为其中第六首。

前四句写战斗的关键,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两个“当”和两个“先”,使诗文节奏明快和谐,通俗易懂。这四句一气呵成,浅明有理,畅快淋漓,为下文诗人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正是因为作战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良好的策略,所以,诗人在接下来的四句中,慷慨陈词,提出自己的观点。诗人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所以,在能够保卫国家的前提下,尽量不要动用武力,更不要靠自己强大的武力去侵略其他国家。由此可见,诗人的最终观点是既要拥有武力,又不能穷兵黩武,要以“制侵陵”为限,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诗人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写这首五律的,浅明有哲理,气势恢宏,充满正义之气。

第112章 燕歌行——高適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讨奚、契丹,兵败。开元二十六年(738),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开元十五年到二十年(727—732),高適曾一度去蓟门、幽燕边塞之地,目睹了战士们征战艰苦和战场上的伤亡惨状对开元二十四年之后的两次兵败,感触很深,于是,写下了这篇七言乐府。

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凝练的笔触,描写了战争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对战士们的同情,也谴责了统治者穷兵黩武、骄傲轻敌,使战争惨败而带来的无谓牺牲。

全诗笔力雄健,气氛悲壮,表达思想含蓄深刻,全诗多处用鲜明的对比,不断深刻地表现战士们的悲惨境遇,谴责将领的骄傲轻敌,不珍惜爱护战士。

第113章 雁 门 太 守 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般情况下,写战斗场面多用黯淡的色彩来烘托惨烈氛围,而这首七律不拘一格,一反传统写法,用斑斓鲜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突出了李贺诗文的奇诡特色。但这些斑斓的色彩勾勒出的奇异场面,又准确表现特定时间、地点的边塞独特风光和激烈而又风云变幻的战斗情景,表达准确贴切。浓墨重彩中见战士们的坚强斗志,诗境深沉蕴藉。

第114章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城回洛阳途中。诗人眼看着叛乱四起,民不聊生,国家动荡不安,空有报国之志,光耀门楣之心,却难进仕途,报国无门,心情悲伤凝重,写此诗一抒情怀。

第115章 长 安 秋 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抒发羁旅思归之情。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第116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作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诗。离别诗有惜别和壮别之分,而以惜别居多,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一改离别诗惯有的酸楚、伤感,而是用质朴自然的感情,奔放横溢言辞,把离别写得真挚、旷达,让人耳目一新,属于壮别。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和这首诗一样是壮别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了经典名句。

第117章 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用慷慨激昂、真率豪迈的笔触将离别之情写得豪放乐观。

前两句主要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夕阳西落,黄云滚滚,天空一片昏黄,北风呼啸,寒空大雁出没浓云,时隐时现,大雪挥挥飘洒天际。诗人纯用白描,展现了一个凄清寒冷而辽阔苍凉的景象,这两句虽然着力写景,却是为抒情烘托氛围做铺垫。此情此景,和朋友离别,当是悲酸孤寂,诗人寄情于景,将绵绵的离别情,写得委婉而凄清。

而后两句诗人用豪迈的气势,将这种别离的凄惨气氛写得非常悲壮,诗人豪爽地说到不要担心前路没有知己,天下谁不认得你呢?这两句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当时诗人还很落魄,这一句既是对和朋友离别的慰藉,同时,也是自我心志的抒发。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充满希望。

这首七绝小诗语言质朴无华,却写得感人肺腑,寓情于景,将离别之情写得细致入微,这也是诗人内心抑郁已久的情绪喷薄而出,语意苍凉坚定,艺术感染力极强。

第118章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这首诗家喻户晓,广为传颂。诗人在此诗中借相思豆抒发相思之情,笔调明快,平淡如叙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这首五言绝句全篇写红豆,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其中相思之情却跃然纸上,言浅而意深,令人称道。该诗语言简朴自然、清新明快、委婉含蓄,格调建康,想象丰富,句式灵活。

第119章 峨 眉 山 月 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李白的早期作品,写的是李白初次离开蜀地顺江而下时看到的景色和当时的感受,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这首短小精悍的七绝以“月”贯穿全诗,而“月”总是让人怀念家乡,代表了对家乡的思念。诗人没有直抒内心对家乡的无限依恋之情,而是将自己的浓浓恋乡情全部寄托在这月中,见月如见亲人,对月的依恋就是对家乡的恋恋不舍。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浓浓思乡意,跃然纸上。此诗语言浅显,结构自然流畅。

第120章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出发,去泾县桃花潭游玩,居住在桃花潭畔的汪伦常酿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临走时,他又亲自送行,于是,李白写下这首诗赠别,诗中表达了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七绝语言朴素平淡,娓娓道来,自然流畅,感情表达真挚深厚,能将这样深沉的感情凝于平淡之中,是极难得的,充分体现了诗人高深的作诗能力。

第121章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离开故乡四川沿江而下,游历各地,在襄阳时,他拜访了隐居鹿门山庄中的孟浩然,两人志趣相投,遂成为至交。开元十八年(730),李白听到孟浩然要去广陵的消息,于是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见面。几天后,孟浩然乘船去了扬州,李白亲自到江边送别,看着朋友帆船远去,心中有所感怀,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其中少了凄凉惜别等情绪,也没有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对朋友深切的关怀,这首诗的离别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诗人的经历来看,诗人当时刚刚离开四川时间不长,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到处都是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而孟浩然此去的是当时非常繁华的扬州,李白向往扬州,认为去那里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诗人心中没有悲痛欲绝,反倒认为朋友此行一定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诗人望着苍茫的长江水,内心有对朋友的留恋,同时也含对扬州的向往。诗人笔下的长江景色旷远辽阔,意境宏阔,充满了诗意。

这首七绝意蕴深远,语言唯美,充满诗情画意。

第122章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和友人离别时的情景,诗文如画般地再现了送别那一动人场景,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第123章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被赐金还乡后,心中抑郁,游历四方,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来到宣州,这时他的一位族叔李云将要离去,因而写这首诗表示送别,诗人借此一抒内心的愤懑不平,也表达诗人对光明理想的执著追求。

诗人开篇两句和离别没有一点联系,而是诗人一吐为快的牢骚之辞。因为诗人当时内心苦闷,所以,见到族叔内心里在朝廷中抑郁不得志,受奸臣诬陷的激愤和常年客居他乡的辛酸全发泄出来了。开头突兀但更显诗人和族叔的感情之深厚,没有任何顾忌和避讳。

第124章 渡 荆 门 送 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三四年(726—727),李白第一次离开蜀地顺江而下,游历古楚旧地时所作。

这首五言律诗风格雄健,意境辽阔高远,描写生动形象。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将江水浩瀚渡荆门的雄浑瑰丽的景象表现得如诗似画,因此,成为了千古名句。而结尾诗人巧妙地把江水拟人化,融情于景,耐人回味,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笔。诗文言简而意丰,感染力强。

第125章 十 五 夜 望 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此诗原题下有的版本有“寄杜郎中”四字,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朗照在庭院中,照得地面上好像生了一层霜;乌鸦的叫声渐渐停止,静静地栖息在浓密的树荫中。“地白”两字,写月光映照的颜色,给人一种清明素洁之感,意境清宁优美。“树栖鸦”,景色在夜晚,加上树荫浓密,所以很难看到树上的乌鸦,故此认为,乌鸦栖息是诗人通过听觉感受到的景象。这三个字简洁、凝练地描绘了乌鸦栖息的情形,也渲染了宁静氛围。

明月当空,不仅仅是诗人在独自凝望浮想,普天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像诗人那样赏月、凝思。于是,诗文自然引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在这里点出了望月,并且由自己想到其他人,将望月者的范围扩大到了普天之下。同是望月,但怀秋之感,各不相同。诗人最后委婉地询问:“那绵绵的秋思会落到谁家呢?”此诗本就是写诗人怀念家乡的心情,诗人此时怀念的心情应该是最深沉的,但他却用问句结束,意味深长,使怀念之情,蕴藉深沉。一个“落”字,用得巧妙,那无形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了,仿佛能看着秋思飞入千家万户。

这首七言绝句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思念之情如人和月亮的距离一样悠长,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第126章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两字。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第127章 问 刘 十 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江西九江期间写的一首劝酒诗。

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想象,刘十九在看了白居易的诗后,定然是立刻欣然而来,两人痛快畅饮,也许此时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但屋内却是温暖、明亮,是多么温馨惬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又余味无穷。

第128章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怀惜共传。

这是一首惜别诗,从上次别离起笔,然后写到此次相逢,最后写畅谈和惜别之情。

第129章 赠项斯——杨敬之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两首,其中这一首极为后世传诵。首句“几度见诗诗总好”,写诗人看到项斯的诗,非常欣赏,接着“及观标格过于诗”,写诗人看到项斯其人,发现他气度不凡,才德俱佳,超过了他的诗。可见,诗人对项斯非常欣赏赞叹。诗人先写诗文好做衬笔,接着进一步写其人好,使赞赏之情更近一层。

诗人接着从语言欣赏转到了行动上。“平生不解藏人善”,世间有见人善而不以为善,也有见人善而缄口不言,恐怕他人的善盖过自己。而诗人对此“平生不解”,表明自己一生都不会那样做,表现了诗人的宽怀大度,宽广胸襟超过常人。诗人发现项斯的才能,就“到处逢人说项斯”,“到处逢人说”,表现了诗人坦率,没有丝毫顾虑,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怕别人说闲话。向来做好事不传扬,而诗人自己说出自己做的好事,使人感觉诗人直率可爱,不虚伪,同时诗人这样说也是为了做表率,劝导人们举荐贤才,不要压制人才。

这首七绝语言质朴流畅,表达感情美好高尚。

第130章 忆江上吴处士——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这首诗是贾岛为一位去福建一带的吴姓朋友而作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怀念之情。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开篇写朋友乘船去了福建,明月由缺又变圆,转眼之间,朋友已经走了好长时间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时的长安已经是深秋时节。萧瑟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条景象。诗人看到曾经和朋友在“渭水”分别时,渭水还没有秋风,而今渭水上吹起了秋风,自然想起在此分别的朋友。

诗人回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事情:“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意思说诗人在长安和朋友聚会时,两人畅谈直到很晚,忽然外面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袭来一阵阵寒意。这一句回扣题目中的“忆”字。

和朋友聚首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转眼间就已经是秋叶落满长安了。“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因为朋友坐的船还没有返回,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遥远的海云那端,希望从那儿能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兰桡”句和首句相照应。以遥远“海云”结尾,烘托另一种浩渺迷茫的意境,意蕴悠远,耐人深思。

诗人先写离别之景,接着写此时的秋景,然后由景联想到过去,倒叙昔日和朋友聚首情景,接着,又回到此时的景中,行文曲折,将“忆”反复描绘勾勒,使其内容丰富饱满。语言自然流畅,怀念之情深沉绵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徜徉在唐诗宋词之间(唐诗篇)
两首诗,竟揭开了唐朝诗人基友圈的秘密
酒中诗意
唐诗鉴赏:唐诗里的重阳节
唐诗耸三峰(七律四首)
邮票图说《唐诗》(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