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山天池:八百年沉浮铁瓦寺

刘力坤

在雄伟壮丽的东部天山第一峰——博格达山的崇山峻岭之间,在闻名遐迩的人间仙境——天山天池的高峡平湖之畔,铁瓦寺静泊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铁瓦寺位于天山天池西侧的密林间,距湖岸约700米,坐落在一块约5000多平方米的阶形台地上。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四周云杉环绕,幽静清雅。民间相传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左有青龙(左侧林边凹地有一眼清泉细流),右有白虎(右望终年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形容清晰可见),山门对山(铁瓦寺山门正好对着天池东边卧龙山的三重山头),正前方苍松天然留出一道视野,海北堤岸,湖水、游人行色尽收眼底,红尘可远观则不能靠近。环顾四周,密林匝地,欲开又合,藏中有露,曲径通幽,不知是苍天有意给铁瓦寺预留了这块宝地,还是铁瓦寺的缔造者们寻山问水,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才选中这方人间圣地。总之深山藏古刹,就这样结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悠久。让今天站在这里凭吊历史的人们感慨万千。

相传铁瓦寺始建于元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发动的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西方远征之时。据元代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公元1218年秋,元太祖成吉思汗派使臣持诏书和铸有:“如朕亲临,便宜行事”的虎头金牌,请长春真人前往论道。时已七十二岁高龄的邱真人欣然应命,率十八弟子从山东栖霞出发,不远万里,一路风尘来到天山脚下。当长春真人踏入鳖思马大城(唐,北庭,今,吉木萨尔县)地界,“王宫、士庶、僧、道数百,具威仪远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与中国特异”。九月四日宿轮台之东的阜康,“迭屑头目”(地方官员)率众远迎,隆重接待。道人居士更是前呼后拥,视为盛事。真人观赏了“三峰并起插云寒”的博格达峰和“冰池耀日俗难观”的天山天池后,向西绝尘而去。给这方热土留下了一诗一寺,相传,这个寺就是为纪念邱处机传经布道,荣登仙境而建的铁瓦寺。

据《阜康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铁瓦寺重建,因用青砖砌墙,铁瓦铺顶,故名铁瓦寺。清代光绪年间修缮,扩建,增殿不少。民国十二年(1923年),弃政悟道的伊犁镇守使杨飞霞,募集资金兴建山门,修缮配殿,于庙内铸一吊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马仲英进疆,攻占迪化(今乌鲁木齐)途中,铁瓦寺毁于战火。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4—1937年)勉强重建,但规模和做工大不及往昔。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在民国政府南京中央监察院院长、著名书画家于右任先生登天池前,新疆政府组织维修了铁瓦寺南北配殿,换上了木质地板,天花板,装修一新作为临时住所。1950年春天,铁瓦寺的道士、庙工下山还俗,寺庙荒废。文化大革命期间,铁瓦寺大部分木构件被拆去盖山下的学校。1975年铁瓦寺墙倒屋塌,成为一片废墟。2002年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铁瓦寺进行了考古发掘,为一些广为人知的史事找到了实证,还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尘封土埋的历史,更加丰富了这座近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的文化内涵。2005年铁瓦寺原址复建、扩建,沿用“福寿观”名,重新焕发了这座道教名观的勃勃生机,再现了天池八大寺庙之首的昔日风采。

天山天池的文化之根可以溯源到人类远古时代,神秘浪漫,古朴圣洁的原始神话传说。在《山海经》、《史记》、《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典籍中都有关于西王母和瑶池的记载。公元前989年,周朝第五代国王姬满,驾八骏西巡,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开辟了史书记载中,中原与西域沟通交流的先河,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天池道教文化自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始,犹如一股奋勇执着的溪流,生生不息。道教将西王母衍化为女仙首领,进一步延续了天池西王母文化的文脉。公元1220年,北方全真派首领,被称为中国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莅临,成为天池道教文化的一个里程碑。据传,由此而生的铁瓦寺,也因领袖人物的缘故,以高起点和大规模而成为天池道观的龙头老大,被誉为天池八大寺庙之首。清代乾隆年间,博格达峰作为“永镇西陲”的象征列入国家祭祀的名山大川之一,博格达山被誉为“福寿山”,铁瓦寺亦时称“福寿寺”。清末至民国初年,天池道教进入鼎盛时期,铁瓦寺的规模、僧人、香火也达到了空前地步,成为新疆道教的中心之一,民间俗称“海台大庙”。深山密林之中一派俨然屋舍,雄伟庙堂之上供奉着三清三皇。1946年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游览天池时下榻福寿寺,看到道观以寺命名,很是不解,乘兴提笔给铁瓦寺改了一个道家的名称“灵山道院”。可惜这个名字并没有被启用,那张灵动、飘逸的横幅,也不知飘零何处?

铁瓦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历史上专门为铁瓦寺而作的诗词也不少。 开山鼻祖当推邱处机的《望阴山》:

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

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

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

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看。

虽然这首诗中只字未提及铁瓦寺,但铁瓦寺却因他的来到应运而生。

清代光绪年间,新疆布政使魏光焘的幕友受庆龙曾作一首《铁瓦寺》:

寺名铁瓦铁为环,水唤瑶池霁钯开。

王母穆王都不见,令人千载费疑猜。

魏的另一幕友李竺勋和诗一首:

《铁瓦寺鸣钟》:

招提铁瓦铁弥坚,道士清修断俗缘。

为羡鲁阳戈返日,敲钟欲挽夕阳天。

1946年于右任先生下榻铁瓦寺,作书甚多:《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夜宿天池上灵山道院,不寐有作》

飞渡天山往复还,今来真是识天颜。

云中瀑布冰期雪,月下瑶池雨后山。

行远方知骐骥贵,登高那计鬓毛斑。

夜深惘惘情难已,万木啼号有病杉。

《天池旁有道士庙,余为题曰灵山寺。住寺中三日,作书甚多》:

雨过高峰雾忽开,月明照影一徘徊。

醉余挥洒天山上,似向瑶池洗砚来。

浣溪沙 天山词

我与天山共白头,白头相映亦风流,

羡它雪水灌田畴。

风雪飘摇成过去,暮雪收尽见芳舟,

山河憔悴几经秋。

中国现代杰出作家茅盾先生1940年游览天池时看到人去楼空的铁瓦寺,听闻大小锅底坑是西王母开蟠桃盛宴时款待数以千万计各路神仙的锅灶,有感而作《新疆杂咏》:(一)

博格达峰高接天,云封雪锁自年年。

冰川寂寞群仙去,瘦骨黄冠灶断烟。

现代诗人王子纯在《博格达山八景》中作《山寺晚钟》:

古庙苍松里,钟声出翠微。

寥天增暮色,陡壁失残晖。

世外人烦热,人间有是非。

道家轻撞处,浑与俗情违。

铁瓦寺的历史文化除典籍记载的外,还有一些未登大雅之堂的,来自于民间,世代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遗产。它们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一些经典故事流传很广。如:关于铁瓦寺的建造过程,在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说当年建铁瓦寺时,没有上天池的车道,而且寺址周边都是石山,建寺的砖瓦都是现在盘山道脚下的白土山挖窑烧造好后,由羊驮运上山,材料经数年积累才修建的。阜康当地有个李秀才,家业不小,养了几群羊。每年春、夏、秋季,羊每天早晨在山下窑口驮几块砖瓦,一边吃草,一边上山,不知不觉到了山顶,卸下材料,再一路啃草逐水暮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队无怨无悔、浩浩荡荡的运输大军,完成了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堪称一绝的漫长、执著而浪漫的材料积累过程。2002年铁瓦寺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许多中央带筷子粗细孔洞的砖瓦,无疑,这些孔洞就是烧造砖瓦时为运输方便预留的。这些带特殊标志的出土品,充分证明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更为铁瓦寺的文化历史增添了几许执著的虔诚,浪漫的真实。

1923年,杨飞霞隐居天池时曾为铁瓦寺募资铸了口大钟,后来这口大钟被称为“天池一宝”。据记载这口大钟高2米,上口直径1米,下口直径1.6米,壁厚5公分,重2吨。钟首为兽头,钟耳有八卦图形,钟身上铸满凸形正楷体铭文,罗列出捐献者的身份、官位、姓名和捐银数量。

铸造者为当时迪化高工巧匠田凤鸣、刘民、高中岳、张顺鸣及高徒数人。铸造材料为骆驼和牛转运上山,就地制模,就地建灶铸造。据说钟铸好挂起后,老道对小道说:“你一直朝东走,不要回头,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小道受命后就向东走。走啊走,从旭日东升走到日落西山,走的筋疲力尽,小道觉得走得够远的了。一回头,便听到清晰的钟声。他回头的地方正是阜康县与吉木萨尔县交界处。因而铁瓦寺的钟声只能传到这儿,如果小道不回头,那钟声就会传得更远了。

这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充分说明铁瓦寺的大钟倍受人们的青睐,不愧为天池一宝。

暮鼓晨钟,山中岁月,铁瓦寺的这口大钟,伴随着僧侣们度过了多少平实清寂的朝朝暮暮。1958年大炼钢铁时它被砸堕、破损。文革中它彻底被砸烂,化钟为铁,当废铁卖了。幸亏土地存留了几块残片,2002年考古发掘中,铸着“副督、前任、盛”等字样的钟片重见天日,佐证了关于这口钟的存在与想象。

其实关于铁瓦寺还有许多一知半解、只言片语的文化碎片、历史生活,比如铁瓦寺几任道长的秉性、长短,铁瓦寺的藏经洞;道士们采药、制药、治病救人;道人修炼成果,坐化成仙留下的九座坐化塔等。一个存活了将近800年的建筑,它的沉沉浮浮,丰富一生,足够我们阅读。

原址复、扩建后的铁瓦寺,基本保持了前后两大殿的格局,但又扩建旧制,提高了建筑规格,突出了地域特色。形成前后两组建筑群。前组由山门、碑廊、钟鼓楼、灵霄殿、左右配殿组成,占地为3625平方米。后组由垂花门、游廊、三清殿及左右配殿组成,占地为1920平方米。斋房等占地960平方米。如今的铁瓦寺更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铁瓦寺建筑群体,采取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形式,即一正两厢,四合成院,同时巧妙地利用地势起伏落差,依形而造,顺势而筑,形成前低后高,前疏后密,前驰后张的特色。既打破了传统程式化的呆板,又庄严肃穆,向心内聚,主次分明,突出了三清殿为中心的构建主题,形成自然地理与人文理念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完美格局。

铁瓦寺建筑色彩呈白墙青砖,以沉稳的冷色调为主,传递着一种宁静肃穆之美。木构建彩绘为清式旋子彩绘,做法考究,素雅与华美相得益彰。

铁瓦寺为道教神仙领地,主设三清殿,为两层重檐歇山建筑。铁瓦屋面,原古建筑遗存青砖包墙,隔扇门窗,内南北墙面作壁画,以道教神仙故事为主题,气势宏大,金壁辉煌,相互辉映,蔚为壮观。室内设有须弥座,供奉“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道教最高尊神。左右配殿为娘娘殿、八仙殿、均为硬山建筑。内奉王母娘娘、后土娘娘、九天玄女娘娘。八仙殿供奉八仙。

前组建筑群正中设灵霄殿,为单檐歇山建筑,内墙施壁画,室内供奉黄帝、伏羲、神农三位祖先。左右配殿均为硬山建筑,左配殿为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真武帝君、重阳真人。右配殿为财神殿,供奉关帝圣君、文财神范蠡 、武财神赵公明。山门为歇山卷棚顶,内供四尊战帅神祗,左为王灵宫、韦驮,右为青龙星君、白虎星君。山门两侧为钟鼓楼。殿与殿之间有长短曲折的游廊相连,供奉主要神塑27尊。

铁瓦寺庙宇群依山傍水,主殿、配殿、碑廊、山门、钟鼓楼,形体有大有小,有主有从;布局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层次有远有近,有起有伏;手法或藏或露,或深或浅。展示了营造者的高超的造诣和良苦用心。

雄伟壮观的铁瓦寺,再次从历史的长河中浮出水面,承继着昔日的厚重,昭示着当代的精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铁瓦寺将在光大道教文化的征途中再造辉煌,重振“新疆道教中心”的风采。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投入三千万元重建铁瓦寺,除展示其深厚的道教文化外,还专门为香客、游人准备了以天池野生菌类和野菜为主的,富有地域特色、绿色营养的素斋;开辟种植了天山雪莲、当生、甘草、柴胡等中草药药圃;编排了以“周穆王西王母瑶池相会”为主题的歌舞剧《瑶池史画》,从游、购、娱、吃、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服务,展示天山天池铁瓦寺独特的魅力。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天池,不知道新疆之美。不到铁瓦寺,不知道天池道教文化之厚重。让我们通过这只八百年的眼睛,看历史变迁,看苍茫大地、看卓越明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池的王母宫和福寿观
天山瑶池之畔的西王母庙
瑶池风光——美不胜收
雪山下的瑶池__山峰峡谷.45<4-8>(2014-09-11)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
天山天池西王母祖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